實驗設計——設計案例分析(一)
【考綱要求】能對一些簡單的實驗方案進行設計并作出恰當的評價和修正。獲取信息的能力:1、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2、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的生物學新進展以及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綜合運用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學問題。
【知識梳理】
一、該類試題題材來源廣泛,通常是一些簡單的生物學原理和生命現象的驗證(如物質的運輸,酶促反應及其特點,水和無機鹽的吸收與作用,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條件與產物及其變化,激素的生理作用,遺傳實驗,環境條件對生物生命活動的影響等)對知識的要求很低(范圍可拓展至初中或大學,但無知識障礙),一般給出實驗目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實驗條件,要求設計一種簡單的實驗方案來達到實驗目的、預期將產生的結果并能作出相應的分析;除考查中學生物實驗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運用能力外,重點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即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解題的基本思路
(一)明確實驗目的(明確該實驗要驗證的內容),如果是未學過的(未知的)生物學現象還需提出假設;
(二)分析實驗原理;
(三)分析給定的已知條件(如果條件不足,須補充相應的條件),確定實驗組與對照組,排出合理、簡單可行的實驗步驟(即實驗方案);注意常用的實驗方法:對比(對照)實驗。
1、須設置對照組。
2、遵循單一變量原則。注意嚴格控制無關變量(即除實驗研究的一項差異外,其他實驗條件都須相同),排除一切干擾因素。
(四)預期實驗結果,有些實驗可能有多種結果,盡量考慮全面;在多組比較的實驗中還須設計結果記錄表;
(五)分析并得出相應的結論;有些實驗結果需用曲線或圖進行表達。
【高考模擬】
1、(上海生物43)在“學農”活動中,生物小組同學了解到一種有毒植物“博落迥”,農民常用其莖葉的浸出液對水稻種子進行消毒殺菌,防治秧苗病害,但是使用中常出現水稻發芽率降低的現象。同學們經調查后發現,農民所使用的“博落迥”浸出液濃度約為每100ml水中含有3~7g“博落迥”莖葉干重。他們推測,水稻發芽率降低的現象可能與使用的浸出液濃度有關。
課題名稱:不同濃度“博落迥”浸出液對水稻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實驗材料:曬干的“博落迥”莖葉、飽滿無菌已經水浸泡一天的水稻種子500粒、培養皿數套、大小燒杯數只、量筒、臺秤、漏斗、紗布、吸管、吸水紙等。
實驗步驟:①稱取“博落迥”草葉30g、40g、50g、60g、70g,分別放入不同燒杯中,各加水500ml,浸泡兩天,用紗布過濾,得到不同濃度的浸出液。
②取培養皿6只,分別編號,在培養皿內鋪墊吸水紙。
③按編號倒入相應濃度的浸出液,對照倒入蒸餾水,使吸水紙吸足水分;每一培養皿中的吸水紙上,平鋪50粒水稻種子,置于適宜溫度下。
④每天觀察,使吸水紙保持濕潤,三天后,檢察并記錄每一培養皿中發芽和不發芽的種子數。
結果與討論:①計算各培養皿中的種子發芽率。
②比較各組的種子發芽率,如果某一浸出液濃度下的水稻種子發芽率遠低于對照組,說明該濃度的“博落迥”浸出液能抑制水稻種子發芽。雖然該濃度的“博落迥”浸出液能用于水稻種子的消毒殺菌,但也能降低發芽率,在生產中不能使用。(言之有理即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