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十五 種群與生物群落
專題十五 種群與生物群落
1.列舉種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結構特征。
2. 識別群落,說出群落水平上 研究的問題。
3.嘗試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和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4.說明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 替的影響。
5.關注人類活動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和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1.種群和群落的結構的特征。
2.嘗試建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并據此解釋種群數量的變化
3.群落的演替過程。
1.樣方的選擇和確定;建構 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
2.從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
3.群落的演替過程。
第1課時
一、相關知識
(一)基本概念
種群、種群密度、樣方法、 五點取樣法、等距取樣法、重捕標志法、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年齡組成、增長性、穩定性、衰退 型、性別比例;性引誘劑、信息素;種群數量的變化、種群數量增長模型、數學模型、j型曲線、s形曲線、環境容納量;
(二)知識網絡
(三)疑難解析
1.年齡組成
2.種群j型增長模型 在假定①增長是無界的;②世代不相重疊;③沒有遷入和遷出;④不具年齡結構等條件下,最簡單的單種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通常是把世代t+1的種群nt+1與世代t的種群nt聯系起來的方程:
nt+1=λnt或nt=n0λt其中n為種群大小,t為時間, λ為種群的周限增長率。
3.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種群的數量變化是出生和死亡、遷入和遷出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所有能影響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遷移的因 素,都會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
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隨 種群密度而變化的,這種因素稱為密度制約因素。例如,傳染病在密度大的種群中更容易傳播,因而對種群數量的影響就大。又如,種內斗爭在密度大的種群中更加劇烈,對種群數量的影響也就更大。
密度制約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是通過反饋調節而實現的。當種群數量超過環境容納量時,密度制約因素的作用增強,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從而使種群的增長受到抑制。當種群數量降低到環境容納量以下時,密度制約因素的作用減弱,從而使種群增長加快。例如,食物是一種密度制約因素。當旅鼠過多時,草原植被遭到破壞,旅鼠種群由于缺 乏食物,數量下降。旅鼠數量減少 后,植被又逐漸恢復,旅鼠種群的數量又隨之恢復如圖所示。
4.關于種群數量變化的“s”型曲線的探討
種群數量增長的“s”曲線反映的是種群數量在一個有限環境中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規律的曲線如圖。
(1)關于種群數量變化規律的探討:由圖中看出,種群數量在不同時期或期間的數量有多少之別,種群增長率也有快慢之分。
(2)關于制約因素的探討:
在0→2期間,食物、生存空間充裕,種內斗爭、天敵等因素的制約強度小。
在1→3期間,環境中各制約因素的作用強度逐漸增大,在3時期及以后達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