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十五 種群與生物群落
2.種間關系的比較
互利共生:強調的是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若彼此分開一方或雙方都不能獨立生活。如地衣中的真菌和藻類;白蟻和它腸道中的鞭毛蟲等的關系
寄生:也是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但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稱為寄生生物,受害的一方稱為宿主。寄生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一種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的體表,代謝類型是異養需氧型,如虱和蚤等;另一種是一種生物寄居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代謝類型是異養厭氧型,如蛔蟲、絳蟲、血吸蟲等。
捕食:強調了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捕食關系的兩種生物之間沒有排斥現象,捕食者選擇被捕食者,被捕食者也選擇捕食者,具有捕食關系的兩種生物之間,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進行著相互選 擇,保持著動態的平衡。
競爭:強調的是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在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位重疊而發生爭奪生態資源而進行斗爭的現象。如果生態位完全重疊,又沒有制約其種群發展的其他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存在,就會發生競爭排斥現象。如培養在一起的大小草履蟲,16天后,大草履蟲全部死亡,小草履蟲仍能繼續正常生長。但在池塘內,大小草履蟲是共生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原因是在池塘中還存在著草履蟲的天敵,通過天敵制約著小革履蟲種群的發展,所以還有大草履蟲的生存空間
3.引進生物新品種的利與弊
我國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開始,陸續從國外引進苜蓿、葡萄、蠶豆、核桃、大蒜、石榴、馬鈴薯、玉米、辣椒、花生、紅薯、南瓜、棉花、西瓜、菠菜、茄子、姜、芝麻、豌豆、西紅柿、蕎麥等農作物,以及沉香、菩提樹、貝葉樹、懸鈴木、油橄欖、白楊、黑松、冷杉、橡膠樹、桉樹、銀合歡、相思樹、南洋杉等樹種。同時,我國的水稻、大豆、茶、油桐、桃、杏、柑桔,以及多種名貴花卉,特產珍樹也在異國的土壤中開花結果。我國的四不象(麋鹿)還是首先由我國傳入英國,后在我國絕跡,到本世紀50年代再由歐洲返回家園繁衍后代的。由此可見,生物引進的意義重大,它不但豐富了各國人民的生活,而且使世界上的動植物家族更加繁榮興旺起來。
然而,在幾千年的引進史上也不乏失敗的例子,更有甚者,由于盲目引進而引起無窮的禍害。
在生物引進史上造成危害最大的恐怕要數煙草的引種了。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當他們看到當地人口中叼著一卷燃著的干草 棒時,初時驚嘆不己,繼而羨慕之極,后來競相效尤。1558年,煙草在哥倫布的家鄉西班牙試種,隨后迅速蔓延歐洲各地,并逐步走向世界。明朝時,煙草經菲律賓傳入我國。煙草對人類的危害可謂罄竹難書,要是當初人們將它拒之門外,也就不會有無數的癮君子死于它的魔掌之下了。
對我國恐怕最令人辛酸的是英帝國主義強迫我國引種鴉片(罌粟植物)。1840年以來,英國殖民主義者強迫我國人民種植鴉片,結果有許多人成為吸毒者,害得家破人亡,同時中國的幾億兩白銀和大量財富隨之流入英國侵略者的腰包。
在作物的引種上,古今中外也出現過不少失敗的事例。漢武帝劉徹曾因荔枝“味道好極了”于公元1xx年便下令在長安建造一座“扶荔宮”,從當時的“蠻夷之地”引種了100株荔枝,結果竟全部凍死,雖一再補種,仍無一幸存 。盡管武帝“怒發沖冠”殺了幾十個無辜的養護人,也無法使荔枝在長安生存,最后只能“偃旗息鼓”。解放后的50年代,我國曾在東北引種南方良種水稻,結果苗株茂盛但不抽穗揚花,而南方引種東北水稻也同樣顆粒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