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孟(通用16篇)
孔 孟 篇1
孔孟
黃仁宇
教學目的:
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2. 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3. 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4. 感悟文化與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目的1、2。
教學難點 :目的3。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品讀法。
教學過程 :
一. 教學導入 :
通過復習前一課內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區別。
二. 介紹作者:黃仁宇(見教材框文)
三. 詞語積累:
(1)注音正確有誤的一項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廚
B.馬廄jiu 餓殍piao 老羸lei 溝壑he
C.譎jue詐 桴fu筏 經筵yan 商鞅yang
D.贈儀yi 篡chuan位 熱忱chen 貴戚qi
(2)判斷解釋有誤的一項( D )
A.形影相隨(跟隨) 毫不諱忌(忌諱) 斬釘截鐵(砍斷)
B.禮尚往來(崇尚) 不為已甚(太) 改弦更張(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無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針見血(看見)
D.百家爭鳴(發表意見) 截然相對(界限分明) 融會貫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提示:課前提示內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細比較,找出二人的差異,進而研究造成這些差異的時代根源。
四.
孔孟
內容板書:
黃仁宇
相同點
相異點
個性原因
間接原因
孔子
儒家圣人,形影相隨,宗旨相配。
生活態度
輕松愉快
對人性看法
性惡來自先天
對“禮”的看法
重視
閑雅熱忱
春秋時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
凡事緊張
人性本善
不重視
革命性
戰國時期,國君草菅人命
五. 討論:作者認為,孔孟的差異,折射了春秋戰國時期間劇烈的變化,中國古代社會如此早熟,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要解釋這種現象,應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你認為應該怎樣結合中國歷史地理特點來解釋這種現象?
(教師不說標準看法,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難句理解:(可穿插于內容清理中)
1.說孟子“凡事緊張”,“緊張”一詞含義是什么?
提示:所謂“緊張”,是為尖銳的社會矛盾、兇險的前途而焦慮、憂心、痛心這樣的情緒。
2.“雖為圣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從這個話里怎么見出“性惡來自先天”?
提示: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認為人的修養是用理智不斷克服性惡的過程,也就是認為惡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的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表因果關系,用“針對”一詞是否恰當?
提示:不恰當。“針對”一詞不表原因,而上文內容也并不是什么“條件”。應改為“因此”。
4.“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當時社會還相當寧靜,整個社會心態都比較閑雅,孔子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心態。
5.為什么說“全民為什伍”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聯相保。“什伍”又是古代軍事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所以說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6.為什么說孟子的性善論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
提示:由性善論這個前提推論到對人的道德要求,不過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復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為“失其本心”,所以帶有強迫性。
7.何謂“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準是指生活水平低。如“樂歲終身飽”,但求吃飽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書》全部都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話都適用于任何歷史條件。政治哲學,是研究政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和政治理論的概念體系,包括《孟子》在內的《四書》含有政治哲學的成分,但是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如果不考究其歷史背景,一概奉為經典,是要犯錯誤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9. 學習了本文,你認為應該怎樣來研究古代文化現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異。(2.要進行歷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實質。(3.研究歷史文化現象,要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并以之為依據。
七. 完成課后練習。
八. 教學后記:
孔 孟 篇2
教案示例
教學設想
本課文擬用一個教學時完成。如有可能,建議語、政、歷三科老師能集中一起備課,從各自學科的特點分析本課文,以講座的形式向同學們講授,亦可從文科綜合的角度,不光是從語文的角度,可以揉進哲學、歷史等學科知識,考查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傳授目標:
1.初步了解思想觀點的異同點;
2.掌握本文中出現的詞和成語;
3.背誦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課文學習,培養學生從事物發生,問題產生的時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標:為兩位偉大的哲人自豪,為祖國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驕傲。
預習要求:
1.認真閱讀課文,搞懂課文中的注釋;
2.把課文中談及兩人不同思想觀點的語句畫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大成至圣老師”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學派中,地位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稱為“亞圣”。這兩位人物,常常是并舉,之道并提,被視為儒學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認為完全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和觀點。他們的學術觀點,生活理念被認為毫無二致。事實是這樣的嗎?請看課文—。引出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資料,并配以朗讀。也可不要配音朗讀。課堂教學時由教師或學生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少“貪且賤”及長,做過“委吏”(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現存《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以及孔子與門人的問答。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于子思的門人。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被采納,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他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
三、研習課文
導讀第一自然段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從哪里可以看出人們總認為是一體的?(形影相隨,孔稱“至圣”,孟稱“亞圣”,孔有《論語》,孟有《孟子》,孔主張“成仁”,孟主張“取義”—總之,從兩人“尊號”、著述、主張方面,都印證了這一點—形影相隨,孟隨孔,有孔則有孟。)(板書:形影相隨)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隨,一體嗎?
(由此一問,導入 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閱讀)
導讀二、三、四自然段。
1.請同學迅速閱讀這三個自然段,教師要分以下幾個方面—生活、人性、人際。學生按課文內容找出答案。教師將答案以板書形式列出。
2.通過以上列舉分析,我們清楚了,雖然我們張口就說“之道”,實際上“孔”“孟”除了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之外,兩人還各有其“道”—主張見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導我們深長思之,產生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導讀五——十一自然段。
1.這七個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不同的原因。請同學看一下,個性不同是二人主張不同的原因嗎?(是,又不是。因為作者明確指出“不能說……無關”,能解讀這個句式,就是有關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達“有關”的成份就壓到了最低點,實際上作者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有關,但關系不大,基本無關,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兩百年,中國局勢,已起了很大變化;(2)此一時,彼一時)
2.孔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么?(雖有戰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會的動蕩;禮的約束力雖不太大了,但仍有影響;孔子認為“克已復禮”可行)——板書:社會相對寧靜。
3.孟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么?(時代動亂,國君草菅民命,孟子認為,恢復過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張)板書——社會十分動亂。
導讀十二、十三自然段
造成之道同中有異的根本原因在于時代,在于中國獨特歷史地理特點。社會相對寧靜,孔子才會閑適;民不聊生,孟子只能大聲疾呼“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時代造就了思想,思想與時俱進,這也是孔、孟主張雖有不同但卻是“圣”的原因所在吧!
四、小結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清楚了的不同及原因,更體會到作者構思的謹嚴由同談起,繼之以不同的例舉,再繼之以原因分析,結束明確指出,時代不同,主張自然有異,環環相扣,令我們信服其結論。在我們寫作時,要注意對這種結構安排的學習,更要注意學習對所提出的問題選準角度進行分析,這會使文章立意更深,見解更高。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本課文擬用一個教學時完成。如有可能,建議語、政、歷三科老師能集中一起備課,從各自學科的特點分析本課文,以講座的形式向同學們講授,亦可從文科綜合的角度,不光是從語文的角度,可以揉進哲學、歷史等學科知識,考查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理解。
探究活動
下面兩段文字分別選自《論語》和《孟子》,請同學讀一下,說一說哪一篇選自《論語》,哪一篇選自《孟子》。
(一)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選自《論語》)
[譯文]
說:“用麻布作禮帽,這是合于古禮的;召集大家都用絲來做,這樣儉省一些(麻做禮帽,按規定要用經線2400根,細密難成,不如用絲儉省),我同意大家這樣做。臣見君時,先在堂下跑拜,然后升堂再跑拜,這是合于古禮的。召集大家都直接升堂行跑拜禮,這是一種驕傲輕慢的表現。雖然違反大家的作法,我仍然要從古禮,在堂下跑拜。
(二)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選自《孟子》)
[譯文]
齊宣王問:“商湯流放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真的有這些事嗎?”孟子答:“史料中有這種記載。”宣王問:“臣子犯上殺死君主,行嗎?”孟子答:“破壞仁的人叫做‘賊’,破壞義的的人叫做‘殘’,毀仁害義的殘賊,叫做‘獨夫’。只聽說把獨夫紂死了,卻沒有聽說是君主被殺害了。”
孔 孟 篇3
教案示例
教學設想
本課文擬用一個教學時完成。如有可能,建議語、政、歷三科老師能集中一起備課,從各自學科的特點分析本課文,以講座的形式向同學們講授,亦可從文科綜合的角度,不光是從語文的角度,可以揉進哲學、歷史等學科知識,考查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傳授目標:
1.初步了解思想觀點的異同點;
2.掌握本文中出現的詞和成語;
3.背誦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課文學習,培養學生從事物發生,問題產生的時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標:為兩位偉大的哲人自豪,為祖國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驕傲。
預習要求:
1.認真閱讀課文,搞懂課文中的注釋;
2.把課文中談及兩人不同思想觀點的語句畫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大成至圣老師”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學派中,地位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稱為“亞圣”。這兩位人物,常常是并舉,之道并提,被視為儒學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認為完全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和觀點。他們的學術觀點,生活理念被認為毫無二致。事實是這樣的嗎?請看課文—。引出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資料,并配以朗讀。也可不要配音朗讀。課堂教學時由教師或學生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少“貪且賤”及長,做過“委吏”(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現存《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以及孔子與門人的問答。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于子思的門人。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被采納,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他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
三、研習課文
導讀第一自然段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從哪里可以看出人們總認為是一體的?(形影相隨,孔稱“至圣”,孟稱“亞圣”,孔有《論語》,孟有《孟子》,孔主張“成仁”,孟主張“取義”—總之,從兩人“尊號”、著述、主張方面,都印證了這一點—形影相隨,孟隨孔,有孔則有孟。)(板書:形影相隨)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隨,一體嗎?
(由此一問,導入 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閱讀)
導讀二、三、四自然段。
1.請同學迅速閱讀這三個自然段,教師要分以下幾個方面—生活、人性、人際。學生按課文內容找出答案。教師將答案以板書形式列出。
2.通過以上列舉分析,我們清楚了,雖然我們張口就說“之道”,實際上“孔”“孟”除了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之外,兩人還各有其“道”—主張見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導我們深長思之,產生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導讀五——十一自然段。
1.這七個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不同的原因。請同學看一下,個性不同是二人主張不同的原因嗎?(是,又不是。因為作者明確指出“不能說……無關”,能解讀這個句式,就是有關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達“有關”的成份就壓到了最低點,實際上作者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有關,但關系不大,基本無關,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兩百年,中國局勢,已起了很大變化;(2)此一時,彼一時)
2.孔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么?(雖有戰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會的動蕩;禮的約束力雖不太大了,但仍有影響;孔子認為“克已復禮”可行)——板書:社會相對寧靜。
3.孟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么?(時代動亂,國君草菅民命,孟子認為,恢復過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張)板書——社會十分動亂。
孔 孟 篇4
黃仁宇教學目的:1. 作者是如何看待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2. 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3. 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4. 感悟文化與文化現象。教學重點:目的1、2。教學難點 :目的3。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方法:自讀品讀法。教學過程 :一. 教學導入 :通過復習前一課內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二人的區別。二. 介紹作者:黃仁宇(見教材框文)三. 詞語積累:(1)注音正確有誤的一項是( D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廚B.馬廄jiu 餓殍piao 老羸lei 溝壑heC.譎jue詐 桴fu筏 經筵yan 商鞅yangD.贈儀yi 篡chuan位 熱忱chen 貴戚qi(2)判斷解釋有誤的一項( D )A.形影相隨(跟隨) 毫不諱忌(忌諱) 斬釘截鐵(砍斷)B.禮尚往來(崇尚) 不為已甚(太) 改弦更張(拉弓弦)C.草菅民命(茅草) 無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針見血(看見)D.百家爭鳴(發表意見) 截然相對(界限分明) 融會貫通(懂得)(3)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提示:課前提示內容。把二人加以精細比較,找出二人的差異,進而研究造成這些差異的時代根源。
四.
內容板書:
黃仁宇 相同點相異點個性原因間接原因孔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隨,宗旨相配。生活態度輕松愉快對人性看法性惡來自先天對“禮”的看法重視閑雅熱忱春秋時期,不至于完全失望孟子凡事緊張人性本善不重視革命性戰國時期,國君草菅人命五. 討論:作者認為,的差異,折射了春秋戰國時期間劇烈的變化,中國古代社會如此早熟,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要解釋這種現象,應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你認為應該怎樣結合中國歷史地理特點來解釋這種現象?(教師不說標準看法,學生言之成理即可。)六. 難句理解:(可穿插于內容清理中)1.說孟子“凡事緊張”,“緊張”一詞含義是什么?提示:所謂“緊張”,是為尖銳的社會矛盾、兇險的前途而焦慮、憂心、痛心這樣的情緒。2.“雖為圣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從這個話里怎么見出“性惡來自先天”?提示: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認為人的修養是用理智不斷克服性惡的過程,也就是認為惡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3.“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的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表因果關系,用“針對”一詞是否恰當?提示:不恰當。“針對”一詞不表原因,而上文內容也并不是什么“條件”。應改為“因此”。4.“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一句是什么意思?提示:當時社會還相當寧靜,整個社會心態都比較閑雅,孔子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心態。5.為什么說“全民為什伍”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提示:“什伍”是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聯相保。“什伍”又是古代軍事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所以說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6.為什么說孟子的性善論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提示:由性善論這個前提推論到對人的道德要求,不過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復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為“失其本心”,所以帶有強迫性。7.何謂“低水平平等思想”?提示:低水準是指生活水平低。如“樂歲終身飽”,但求吃飽肚子而已。8.“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應怎樣理解?提示:《孟子》和《四書》全部都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話都適用于任何歷史條件。政治哲學,是研究政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和政治理論的概念體系,包括《孟子》在內的《四書》含有政治哲學的成分,但是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如果不考究其歷史背景,一概奉為經典,是要犯錯誤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盡信書不如無書”。9. 學習了本文,你認為應該怎樣來研究古代文化現象?提示:(1.善于同中求異。(2.要進行歷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實質。(3.研究歷史文化現象,要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并以之為依據。七. 完成課后練習。八. 教學后記:
孔 孟 篇5
孔孟
黃仁宇
教學目的:
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2. 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3. 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4. 感悟文化與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目的1、2。
教學難點 :目的3。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品讀法。
教學過程 :
一. 教學導入 :
通過復習前一課內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區別。
二. 介紹作者:黃仁宇(見教材框文)
三. 詞語積累:
(1)注音正確有誤的一項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廚
B.馬廄jiu 餓殍piao 老羸lei 溝壑he
C.譎jue詐 桴fu筏 經筵yan 商鞅yang
D.贈儀yi 篡chuan位 熱忱chen 貴戚qi
(2)判斷解釋有誤的一項( D )
A.形影相隨(跟隨) 毫不諱忌(忌諱) 斬釘截鐵(砍斷)
B.禮尚往來(崇尚) 不為已甚(太) 改弦更張(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無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針見血(看見)
D.百家爭鳴(發表意見) 截然相對(界限分明) 融會貫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提示:課前提示內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細比較,找出二人的差異,進而研究造成這些差異的時代根源。
四.
孔孟
內容板書:
黃仁宇
相同點
相異點
個性原因
間接原因
孔子
儒家圣人,形影相隨,宗旨相配。
生活態度
輕松愉快
對人性看法
性惡來自先天
對“禮”的看法
重視
閑雅熱忱
春秋時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
凡事緊張
人性本善
不重視
革命性
戰國時期,國君草菅人命
五. 討論:作者認為,孔孟的差異,折射了春秋戰國時期間劇烈的變化,中國古代社會如此早熟,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要解釋這種現象,應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你認為應該怎樣結合中國歷史地理特點來解釋這種現象?
(教師不說標準看法,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難句理解:(可穿插于內容清理中)
1.說孟子“凡事緊張”,“緊張”一詞含義是什么?
提示:所謂“緊張”,是為尖銳的社會矛盾、兇險的前途而焦慮、憂心、痛心這樣的情緒。
2.“雖為圣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從這個話里怎么見出“性惡來自先天”?
提示: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認為人的修養是用理智不斷克服性惡的過程,也就是認為惡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的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表因果關系,用“針對”一詞是否恰當?
提示:不恰當。“針對”一詞不表原因,而上文內容也并不是什么“條件”。應改為“因此”。
4.“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當時社會還相當寧靜,整個社會心態都比較閑雅,孔子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心態。
5.為什么說“全民為什伍”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聯相保。“什伍”又是古代軍事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所以說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6.為什么說孟子的性善論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
提示:由性善論這個前提推論到對人的道德要求,不過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復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為“失其本心”,所以帶有強迫性。
7.何謂“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準是指生活水平低。如“樂歲終身飽”,但求吃飽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書》全部都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話都適用于任何歷史條件。政治哲學,是研究政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和政治理論的概念體系,包括《孟子》在內的《四書》含有政治哲學的成分,但是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如果不考究其歷史背景,一概奉為經典,是要犯錯誤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9. 學習了本文,你認為應該怎樣來研究古代文化現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異。(2.要進行歷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實質。(3.研究歷史文化現象,要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并以之為依據。
七. 完成課后練習。
八. 教學后記:
孔 孟 篇6
孔孟
黃仁宇
教學目的:
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2. 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3. 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4. 感悟文化與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目的1、2。
教學難點 :目的3。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品讀法。
教學過程 :
一. 教學導入 :
通過復習前一課內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區別。
二. 介紹作者:黃仁宇(見教材框文)
三. 詞語積累:
(1)注音正確有誤的一項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廚
B.馬廄jiu 餓殍piao 老羸lei 溝壑he
C.譎jue詐 桴fu筏 經筵yan 商鞅yang
D.贈儀yi 篡chuan位 熱忱chen 貴戚qi
(2)判斷解釋有誤的一項( D )
A.形影相隨(跟隨) 毫不諱忌(忌諱) 斬釘截鐵(砍斷)
B.禮尚往來(崇尚) 不為已甚(太) 改弦更張(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無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針見血(看見)
D.百家爭鳴(發表意見) 截然相對(界限分明) 融會貫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提示:課前提示內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細比較,找出二人的差異,進而研究造成這些差異的時代根源。
四.
孔孟
內容板書:
黃仁宇
相同點
相異點
個性原因
間接原因
孔子
儒家圣人,形影相隨,宗旨相配。
生活態度
輕松愉快
對人性看法
性惡來自先天
對“禮”的看法
重視
閑雅熱忱
春秋時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
凡事緊張
人性本善
不重視
革命性
戰國時期,國君草菅人命
五. 討論:作者認為,孔孟的差異,折射了春秋戰國時期間劇烈的變化,中國古代社會如此早熟,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要解釋這種現象,應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你認為應該怎樣結合中國歷史地理特點來解釋這種現象?
(教師不說標準看法,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難句理解:(可穿插于內容清理中)
1.說孟子“凡事緊張”,“緊張”一詞含義是什么?
提示:所謂“緊張”,是為尖銳的社會矛盾、兇險的前途而焦慮、憂心、痛心這樣的情緒。
2.“雖為圣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從這個話里怎么見出“性惡來自先天”?
提示: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認為人的修養是用理智不斷克服性惡的過程,也就是認為惡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的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表因果關系,用“針對”一詞是否恰當?
提示:不恰當。“針對”一詞不表原因,而上文內容也并不是什么“條件”。應改為“因此”。
4.“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當時社會還相當寧靜,整個社會心態都比較閑雅,孔子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心態。
5.為什么說“全民為什伍”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聯相保。“什伍”又是古代軍事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所以說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6.為什么說孟子的性善論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
提示:由性善論這個前提推論到對人的道德要求,不過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復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為“失其本心”,所以帶有強迫性。
7.何謂“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準是指生活水平低。如“樂歲終身飽”,但求吃飽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書》全部都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話都適用于任何歷史條件。政治哲學,是研究政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和政治理論的概念體系,包括《孟子》在內的《四書》含有政治哲學的成分,但是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如果不考究其歷史背景,一概奉為經典,是要犯錯誤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9. 學習了本文,你認為應該怎樣來研究古代文化現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異。(2.要進行歷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實質。(3.研究歷史文化現象,要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并以之為依據。
七. 完成課后練習。
八. 教學后記:
孔 孟 篇7
鄧浩
黃仁宇
教學目的: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2.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3.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4.感悟文化與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目的1、2。
教學難點 :目的3。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品讀法。
教學過程 :
一.教學導入 :
通過復習前一課內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區別。
二.介紹作者:黃仁宇(見教材框文)
三.詞語積累:
(1)注音正確有誤的一項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廚
B.馬廄jiu 餓殍piao 老羸lei 溝壑he
C.譎jue詐 桴fu筏 經筵yan 商鞅yang
D.贈儀yi 篡chuan位 熱忱chen 貴戚qi
(2)判斷解釋有誤的一項( D )
A.形影相隨(跟隨) 毫不諱忌(忌諱) 斬釘截鐵(砍斷)
B.禮尚往來(崇尚) 不為已甚(太) 改弦更張(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無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針見血(看見)
D.百家爭鳴(發表意見) 截然相對(界限分明) 融會貫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提示:課前提示內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細比較,找出二人的差異,進而研究造成這些差異的時代根源。
四.內容板書:
相同點相異點個性原因間接原因
孔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隨,宗旨相配。生活態度輕松愉快對人性看法性惡來自先天對“禮”的看法重視閑雅熱忱春秋時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凡事緊張人性本善不重視革命性戰國時期,國君草菅人命
五.討論:作者認為,孔孟的差異,折射了春秋戰國時期間劇烈的變化,中國古代社會如此早熟,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要解釋這種現象,應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你認為應該怎樣結合中國歷史地理特點來解釋這種現象?
(教師不說標準看法,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難句理解:(可穿插于內容清理中)
1.說孟子“凡事緊張”,“緊張”一詞含義是什么?
提示:所謂“緊張”,是為尖銳的社會矛盾、兇險的前途而焦慮、憂心、痛心這樣的情緒。
2.“雖為圣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從這個話里怎么見出“性惡來自先天”?
提示: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認為人的修養是用理智不斷克服性惡的過程,也就是認為惡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的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表因果關系,用“針對”一詞是否恰當?
提示:不恰當。“針對”一詞不表原因,而上文內容也并不是什么“條件”。應改為“因此”。
4.“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當時社會還相當寧靜,整個社會心態都比較閑雅,孔子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心態。
5.為什么說“全民為什伍”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聯相保。“什伍”又是古代軍事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所以說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6.為什么說孟子的性善論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
提示:由性善論這個前提推論到對人的道德要求,不過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復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為“失其本心”,所以帶有強迫性。
7.何謂“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準是指生活水平低。如“樂歲終身飽”,但求吃飽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書》全部都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話都適用于任何歷史條件。政治哲學,是研究政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和政治理論的概念體系,包括《孟子》在內的《四書》含有政治哲學的成分,但是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如果不考究其歷史背景,一概奉為經典,是要犯錯誤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9.學習了本文,你認為應該怎樣來研究古代文化現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異。(2.要進行歷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實質。(3.研究歷史文化現象,要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并以之為依據。
七.完成課后練習。
孔 孟 篇8
教學目的:
1. 作者是如何看待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2. 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3. 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4. 感悟文化與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目的1、2。
教學難點 :目的3。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品讀法。
教學過程 :
一. 教學導入 :
通過復習前一課內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二人的區別。
二. 介紹作者:黃仁宇(見教材框文)
三. 詞語積累:
(1)注音正確有誤的一項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廚
B.馬廄jiu 餓殍piao 老羸lei 溝壑he
C.譎jue詐 桴fu筏 經筵yan 商鞅yang
D.贈儀yi 篡chuan位 熱忱chen 貴戚qi
(2)判斷解釋有誤的一項( D )
A.形影相隨(跟隨) 毫不諱忌(忌諱) 斬釘截鐵(砍斷)
B.禮尚往來(崇尚) 不為已甚(太) 改弦更張(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無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針見血(看見)
D.百家爭鳴(發表意見) 截然相對(界限分明) 融會貫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提示:課前提示內容。把二人加以精細比較,找出二人的差異,進而研究造成這些差異的時代根源。
四. 內容板書:
相同點 相異點 個性原因 間接原因
孔子 儒家圣人,形影相隨,宗旨相配。 生活態度 輕松愉快 對人性看法 性惡來自先天 對“禮”的看法 重視 閑雅熱忱 春秋時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 凡事緊張 人性本善 不重視 革命性 戰國時期,國君草菅人命
五. 討論:作者認為,的差異,折射了春秋戰國時期間劇烈的變化,中國古代社會如此早熟,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要解釋這種現象,應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你認為應該怎樣結合中國歷史地理特點來解釋這種現象?
(教師不說標準看法,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難句理解:(可穿插于內容清理中)
1. 說孟子“凡事緊張”,“緊張”一詞含義是什么?
提示:所謂“緊張”,是為尖銳的社會矛盾、兇險的前途而焦慮、憂心、痛心這樣的情緒。
2. “雖為圣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從這個話里怎么見出“性惡來自先天”?
提示: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認為人的修養是用理智不斷克服性惡的過程,也就是認為惡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 “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的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表因果關系,用“針對”一詞是否恰當?
提示:不恰當。“針對”一詞不表原因,而上文內容也并不是什么“條件”。應改為“因此”。
4. “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當時社會還相當寧靜,整個社會心態都比較閑雅,孔子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心態。
5. 為什么說“全民為什伍”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聯相保。“什伍”又是古代軍事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所以說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6. 為什么說孟子的性善論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
提示:由性善論這個前提推論到對人的道德要求,不過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復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為“失其本心”,所以帶有強迫性。
7. 何謂“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準是指生活水平低。如“樂歲終身飽”,但求吃飽肚子而已。
8. “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書》全部都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話都適用于任何歷史條件。政治哲學,是研究政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和政治理論的概念體系,包括《孟子》在內的《四書》含有政治哲學的成分,但是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如果不考究其歷史背景,一概奉為經典,是要犯錯誤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9. 學習了本文,你認為應該怎樣來研究古代文化現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異。(2.要進行歷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實質。(3.研究歷史文化現象,要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并以之為依據。
七. 完成課后練習。
八. 教學后記:
孔 孟 篇9
教學目的:
了解思想言行的不同以及產生的不同的原因;
教學課時:1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前者被尊為圣人,后者被尊為亞圣,都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常常把他們相提并論,說其中的一個,必然會說另一個;他們的思想就那么一致嗎?讓我們閱讀,看看黃仁宇是怎么看待的。
二、 作者
閱讀文后補白文字。
三、 閱讀課文
思考:1、梳理思路;2、完成練習一
四、 研究課文
(一) 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清晰,可分為兩部分。前部分論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異,后部分分析原因。
(二) 把握內容
1、完成練習一
2、產生差異的原因有哪些?
明確:個性、書的記載體裁不同的原因,是明顯而又容易懂的,文章沒有展開論述,而“此一時,彼一時”的不同是文章分析的重點。作者用自己的研究去觀察周邊的世界,從一些人們習以為常的看法、認識中勇于質疑,善于質疑。條分縷析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 拓展訓練
思考:李杜雖然都生活在唐代,但是詩的題材、風格迥異。運用本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造成二人差異的深層原因。
明確:(1)李白一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影響,有治國安邦的遠大志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另一方面又具有濃郁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貴,糞土王侯。杜甫只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始終奉行“醫時濟世”“仁政愛民”的儒家信條。
(2)李白主要活在盛唐,唐帝國經過一百多年發展已經達到昌盛的頂點,直接反映社會現實和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不如杜甫多。杜甫大多生活在安史之亂時期,他和人民一起流亡,親身體驗到人民的痛苦生活,因此他的詩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
(3)禮拜出身于富商,輕財好施。杜甫窮困潦倒,政治上的失意,經濟上的貧困,把他推向了現實,推向了人民。
五、 布置作業
設計:張廣祥
地址:江蘇省江都市丁溝中學(225235)
孔 孟 篇10
教案示例
教學設想
本課文擬用一個教學時完成。如有可能,建議語、政、歷三科老師能集中一起備課,從各自學科的特點分析本課文,以講座的形式向同學們講授,亦可從文科綜合的角度,不光是從語文的角度,可以揉進哲學、歷史等學科知識,考查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傳授目標:
1.初步了解思想觀點的異同點;
2.掌握本文中出現的詞和成語;
3.背誦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課文學習,培養學生從事物發生,問題產生的時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標:為兩位偉大的哲人自豪,為祖國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驕傲。
預習要求:
1.認真閱讀課文,搞懂課文中的注釋;
2.把課文中談及兩人不同思想觀點的語句畫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大成至圣老師”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學派中,地位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稱為“亞圣”。這兩位人物,常常是并舉,之道并提,被視為儒學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認為完全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和觀點。他們的學術觀點,生活理念被認為毫無二致。事實是這樣的嗎?請看課文—。引出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資料,并配以朗讀。也可不要配音朗讀。課堂教學時由教師或學生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少“貪且賤”及長,做過“委吏”(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現存《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以及孔子與門人的問答。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于子思的門人。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被采納,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他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
三、研習課文
導讀第一自然段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從哪里可以看出人們總認為是一體的?(形影相隨,孔稱“至圣”,孟稱“亞圣”,孔有《論語》,孟有《孟子》,孔主張“成仁”,孟主張“取義”—總之,從兩人“尊號”、著述、主張方面,都印證了這一點—形影相隨,孟隨孔,有孔則有孟。)(板書:形影相隨)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隨,一體嗎?
(由此一問,導入 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閱讀)
導讀二、三、四自然段。
1.請同學迅速閱讀這三個自然段,教師要分以下幾個方面—生活、人性、人際。學生按課文內容找出答案。教師將答案以板書形式列出。
2.通過以上列舉分析,我們清楚了,雖然我們張口就說“之道”,實際上“孔”“孟”除了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之外,兩人還各有其“道”—主張見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導我們深長思之,產生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導讀五——十一自然段。
1.這七個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不同的原因。請同學看一下,個性不同是二人主張不同的原因嗎?(是,又不是。因為作者明確指出“不能說……無關”,能解讀這個句式,就是有關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達“有關”的成份就壓到了最低點,實際上作者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有關,但關系不大,基本無關,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兩百年,中國局勢,已起了很大變化;(2)此一時,彼一時)
2.孔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么?(雖有戰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會的動蕩;禮的約束力雖不太大了,但仍有影響;孔子認為“克已復禮”可行)——板書:社會相對寧靜。
3.孟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么?(時代動亂,國君草菅民命,孟子認為,恢復過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張)板書——社會十分動亂。
第 1 2 頁
孔 孟 篇11
教學設想:
批判性地閱讀課文
教學課時:1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前者被尊為圣人,后者被尊為亞圣,都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常常把他們相提并論,說其中的一個,必然會說另一個;他們的思想就那么一致嗎?讓我們閱讀,看看黃仁宇是怎么看待的。
二、 作者
閱讀文后補白文字。
三、 閱讀課文
思考:1、梳理思路;2、完成練習一
四、 研究課文
(一) 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清晰,可分為兩部分。前部分論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異,后部分分析原因。
(二) 把握內容
1、 二人思想言行的差異有哪些?
2、產生差異的原因有哪些?
明確:個性、書的記載體裁不同的原因,是明顯而又容易懂的,文章沒有展開論述,而“此一時,彼一時”的不同是文章分析的重點。作者用自己的研究去觀察周邊的世界,從一些人們習以為常的看法、認識中勇于質疑,善于質疑。條分縷析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 質疑研究
思考:請你用作者的“此一時,彼一時”,來回答:1、為什么孔子“輕松愉快”,而孟子“凡事緊張”?2、為什么孔子主張性惡論,而孟子主張性善論?3、為什么孔子重視“禮‘,而孟子卻”沒有這樣的耐性“?
明確:作者的“此一時,彼一時”不能解釋差異二,后文也沒有這樣照應前文的語句,表明作者的論證、論述欠嚴謹、嚴密。
進而推出文章不夠嚴謹的表現二——第3段推斷孔子主張性惡論顯然主觀臆測,牽強得很。
再指出第8段首句的語病。
五、 布置作業
孔 孟 篇12
黃仁守
孔子沒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惡。《論語》中,“仁”字出現了66次,沒有兩個地方的解釋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說出雖為圣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話,可見他認為性惡來自先天。他又說“觀過,斯知仁矣”,好像這糾正錯誤,促使自己為善的能力,雖系主動的,但仍要由內外觀察而產生。孟子則沒有這樣猶疑。他曾斬釘截鐵地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認,他一生學習,到70歲才能隨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則可以由他自己所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一句話里看出。這種道德力量,經他解釋,純系內在的由自我產生。所以他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賢。
4.他的性善論必定帶有一種強迫性的推論。
(“強迫性的推論”是什么意思?)
5.這些解答都有根據,但是沒有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
(這句話意味著作者對前人的這些解答持一種怎樣的態度?)
三 讀了本文,重讀《論語》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和《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國也》,你定能溫故而知新。說說你有哪些新的理解。
孔 孟 篇13
鄧浩
黃仁宇
教學目的: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2.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3.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4.感悟文化與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目的1、2。
教學難點 :目的3。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品讀法。
教學過程 :
一.教學導入 :
通過復習前一課內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區別。
二.介紹作者:黃仁宇(見教材框文)
三.詞語積累:
(1)注音正確有誤的一項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廚
B.馬廄jiu 餓殍piao 老羸lei 溝壑he
C.譎jue詐 桴fu筏 經筵yan 商鞅yang
D.贈儀yi 篡chuan位 熱忱chen 貴戚qi
(2)判斷解釋有誤的一項( D )
A.形影相隨(跟隨) 毫不諱忌(忌諱) 斬釘截鐵(砍斷)
B.禮尚往來(崇尚) 不為已甚(太) 改弦更張(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無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針見血(看見)
D.百家爭鳴(發表意見) 截然相對(界限分明) 融會貫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提示:課前提示內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細比較,找出二人的差異,進而研究造成這些差異的時代根源。
四.內容板書:
相同點相異點個性原因間接原因
孔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隨,宗旨相配。生活態度輕松愉快對人性看法性惡來自先天對“禮”的看法重視閑雅熱忱春秋時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凡事緊張人性本善不重視革命性戰國時期,國君草菅人命
五.討論:作者認為,孔孟的差異,折射了春秋戰國時期間劇烈的變化,中國古代社會如此早熟,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要解釋這種現象,應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你認為應該怎樣結合中國歷史地理特點來解釋這種現象?
(教師不說標準看法,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難句理解:(可穿插于內容清理中)
1.說孟子“凡事緊張”,“緊張”一詞含義是什么?
提示:所謂“緊張”,是為尖銳的社會矛盾、兇險的前途而焦慮、憂心、痛心這樣的情緒。
2.“雖為圣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從這個話里怎么見出“性惡來自先天”?
提示: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認為人的修養是用理智不斷克服性惡的過程,也就是認為惡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的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表因果關系,用“針對”一詞是否恰當?
提示:不恰當。“針對”一詞不表原因,而上文內容也并不是什么“條件”。應改為“因此”。
4.“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當時社會還相當寧靜,整個社會心態都比較閑雅,孔子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心態。
5.為什么說“全民為什伍”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聯相保。“什伍”又是古代軍事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所以說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6.為什么說孟子的性善論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
提示:由性善論這個前提推論到對人的道德要求,不過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復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為“失其本心”,所以帶有強迫性。
7.何謂“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準是指生活水平低。如“樂歲終身飽”,但求吃飽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書》全部都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話都適用于任何歷史條件。政治哲學,是研究政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和政治理論的概念體系,包括《孟子》在內的《四書》含有政治哲學的成分,但是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如果不考究其歷史背景,一概奉為經典,是要犯錯誤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9.學習了本文,你認為應該怎樣來研究古代文化現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異。(2.要進行歷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實質。(3.研究歷史文化現象,要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并以之為依據。
七.完成課后練習。
[1]
孔 孟 篇14
孔孟
黃仁宇
教學目的:
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間差異的根源是什么。
2. 學習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文化現象的方法。
3. 積累詞語,掌握成語的用法。
4. 感悟文化與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目的1、2。
教學難點 :目的3。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品讀法。
教學過程 :
一. 教學導入 :
通過復習前一課內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區別。
二. 介紹作者:黃仁宇(見教材框文)
三. 詞語積累:
(1)注音正確有誤的一項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廚
B.馬廄jiu 餓殍piao 老羸lei 溝壑he
C.譎jue詐 桴fu筏 經筵yan 商鞅yang
D.贈儀yi 篡chuan位 熱忱chen 貴戚qi
(2)判斷解釋有誤的一項( D )
A.形影相隨(跟隨) 毫不諱忌(忌諱) 斬釘截鐵(砍斷)
B.禮尚往來(崇尚) 不為已甚(太) 改弦更張(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無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針見血(看見)
D.百家爭鳴(發表意見) 截然相對(界限分明) 融會貫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提示:課前提示內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細比較,找出二人的差異,進而研究造成這些差異的時代根源。
四. 內容板書:
相同點 相異點 個性原因 間接原因
孔子 儒家圣人,形影相隨,宗旨相配。 生活態度 輕松愉快 對人性看法 性惡來自先天 對“禮”的看法 重視 閑雅熱忱 春秋時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 凡事緊張 人性本善 不重視 革命性 戰國時期,國君草菅人命
五. 討論:作者認為,孔孟的差異,折射了春秋戰國時期間劇烈的變化,中國古代社會如此早熟,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要解釋這種現象,應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你認為應該怎樣結合中國歷史地理特點來解釋這種現象?
(教師不說標準看法,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難句理解:(可穿插于內容清理中)
1. 說孟子“凡事緊張”,“緊張”一詞含義是什么?
提示:所謂“緊張”,是為尖銳的社會矛盾、兇險的前途而焦慮、憂心、痛心這樣的情緒。
2. “雖為圣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從這個話里怎么見出“性惡來自先天”?
提示: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認為人的修養是用理智不斷克服性惡的過程,也就是認為惡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 “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的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表因果關系,用“針對”一詞是否恰當?
提示:不恰當。“針對”一詞不表原因,而上文內容也并不是什么“條件”。應改為“因此”。
4. “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當時社會還相當寧靜,整個社會心態都比較閑雅,孔子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心態。
5. 為什么說“全民為什伍”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聯相保。“什伍”又是古代軍事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所以說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6. 為什么說孟子的性善論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
提示:由性善論這個前提推論到對人的道德要求,不過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復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為“失其本心”,所以帶有強迫性。
7. 何謂“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準是指生活水平低。如“樂歲終身飽”,但求吃飽肚子而已。
8. “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書》全部都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話都適用于任何歷史條件。政治哲學,是研究政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和政治理論的概念體系,包括《孟子》在內的《四書》含有政治哲學的成分,但是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如果不考究其歷史背景,一概奉為經典,是要犯錯誤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9. 學習了本文,你認為應該怎樣來研究古代文化現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異。(2.要進行歷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實質。(3.研究歷史文化現象,要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并以之為依據。
七. 完成課后練習。
八. 教學后記:
孔 孟 篇15
一、課文悟讀
在中國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歷經千年而不朽。作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確實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們獨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們的思想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他們就像現代的基督徒,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傳統的力量,相信人與人之間高度的道德標準。
孔孟思想雖然一脈相傳,但仔細比較,卻也發現他們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這雖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有很大的關系,但與他們的個性也不無關聯。
讀《論語》《孟子》,觀孔孟言行,他們的人品、個性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孔子的弟子顏回曾贊美孔子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而孔子自己的描述尤其好。“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孔子生活的快樂、熱情及其充實的內心世界。
《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這么一段文字:“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東郭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頰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的獨具的風趣,在他挖苦自己時自然流露出來。他們師生間偶爾的玩笑,其中點綴著幾處雋永的警語,經常的溝通和切磋,使得他們關系融洽,親如父子。
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華及曾皙談志向,輪到曾皙時,他說出一段詩情畫意的話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一下子把孔子感動得心曠神怡,喟然嘆服。
一襲布衫,大袖飄飄,身體的寬舒與心靈的自由相得益彰,幾個大人,又配上幾個嬉鬧無憂的頑童,這氣氛活潑而不拘謹,游戲而不功利。這不正是孔子樂觀、積極、熱情、率性、純真品性的形象寫照嗎?程朱理學禁絕人的七情六欲,而孔子竟是這么一個活潑潑的、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啊!
孟子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責任心非常強的人,以“兼濟天下”為己任,倡導自省精神,以身作則,言行中也處處體現出這種自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為人自信自傲,認為人人都可為圣賢,且鋒芒畢露,好辯而且善辯,動輒與人交鋒,欲爭必勝,揪住君王就講道理,并且直言不諱,咄咄逼人,指責統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當面批評當權者不實行仁政,“率獸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團糟,主張“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言語坦率,嬉笑怒罵,絕不作吞吞吐吐之態。
二、亮點探究
1.“今人馮友蘭,也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孔子”與“蘇格拉底”、“孟子”與“柏拉圖”分別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來說明什么道理?
探究學習:蘇格拉底與柏拉圖都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蘇格拉底思想的傳承者。孔子和蘇格拉底分別對東西方文明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兩位先知都通過言論而不是親手寫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種學說,都強調以德治國,并率領門徒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斗。作者以此來說明孟子與孔子的傳承關系及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
2.“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現了孟子怎樣的感情和思想?
探究學習:“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
鄒穆公問孟子:“這次和魯國的沖突,我的官吏犧牲了33個,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效死的。殺他們罷,人太多;不殺罷,又太可恨,怎么辦好呢?”孟子答道:“當災荒年歲,您的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尸于山溝荒野之中,年輕力壯的便四處逃荒,而您的庫房里卻裝滿了財寶,官吏們也不把這種嚴重情況報告給您,他們不關心人民疾苦,現在老百姓可得到報復的機會了!”
這段話,一方面表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認為為政需以身作則,要愛護人民,民貴君輕;另一方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孟子對統治者毫不客氣地指責,毫無隱諱地表達自己的不滿,鋒芒畢露,具有鮮明的革命精神。
3.孔子說,他一生學習,到70歲才能“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表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探究學習:《論語·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15歲有志于學業,30歲說話做事都能夠合于禮,40歲(明白了世上的各種事理)能夠不迷惑了,50歲懂得了天命,60歲一聽到別人說的話,便能了解其主旨,70歲便隨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會超過規矩。由孔子的這番話,可以看出學習的重要性。
4.文章第4段對比了孔孟對“禮”的態度、行為,體現了他們的思想,同時也表現了兩人的不同個性。有什么不同?
探究學習:孔子的行為,體現了他對“禮”的重視,他主張“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為了禮,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禮”的束縛,率性而為。
5.“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相對于戰國的暴亂而言,還相當寧靜。”從文中的分析來看,當時社會“閑雅”“寧靜”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學習:(1)當時,一切都接受“禮”的約束的原則雖已不再適用,但諸侯間交往還貫以“道德”的名義。(2)當時的作戰形式——車戰,布陣有一定的程序,交戰有公認的原則,仍離不開禮的約束。(3)當時的作戰形式決定了交戰時間短,參戰人數少的現實,戰事沒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會的全面性動蕩。
三、選題設計
1.孔盂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思想的影響。
研究方法:
(1)系統了解中國文化思想的發展史及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代表思想。
(2)查閱《孔學雜著》《先秦儒學》《孟子譯注》等相關資料。
(3)摘取有關信息,對信息進行梳理。
(4)綜合概括,得出認識。
參讀書目:
(1)中國哲學網之中國哲學研究之孔子研究。
(2)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
(3)郭沂《老莊孔孟哲學的底蘊及其貫通》。
(4)黃秉泰《儒學與現代化》。
(5)俞榮根《儒言治世》。
(6)姜國柱《儒家人生論》。
2.借鑒本文比較人物的方法,比較田園詩鼻祖陶淵明與山水田園詩重要代表人物王維的創作內容與風格的異同及原因。
研究方法:
(1)了解比較文學的基本理論及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2)了解人物生平及生活的時代,知人論世。
(3)查閱資料,熟悉其代表作兄及風格。
(4)分析比較二人創作內容與風格的異同及原因。
參讀書目:
(1)魏正申《陶淵明評傳》。
(2)孫靜《陶淵明的心靈世界與藝術天地》。
(3)戴建業《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華中師大出版社2000年版。
(4)田軍《中國古代田園山水邊塞詩賞析集成》。
(5)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
(6)王從仁《王維和孟浩然》。
(7)楊海明《孟浩然·王維》。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
[1]
孔 孟 篇16
孔孟
[教學目標 ]
了解孔孟思想言行的不同以及產生的不同的原因;
[教學重點]
孔孟之間的傳承關系和二者的差異。
[教學難點 ]
孔孟之間的傳承關系和二者的差異。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 導入
孔孟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前者被尊為圣人,后者被尊為亞圣,都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常常把他們相提并論,說其中的一個,必然會說另一個;他們的思想就那么一致嗎?讓我們閱讀《孔孟》,看看黃仁宇是怎么看待的。
二、 作者
閱讀文后補白文字。
三、 閱讀課文
思考:1、梳理思路;2、完成練習一
四、 研究課文
(一) 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清晰,可分為兩部分。前部分論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異,后部分分析原因。
(二) 把握內容
1、完成練習一
2、產生差異的原因有哪些?
明確:個性、書的記載體裁不同的原因,是明顯而又容易懂的,文章沒有展開論述,而“此一時,彼一時”的不同是文章分析的重點。作者用自己的研究去觀察周邊的世界,從一些人們習以為常的看法、認識中勇于質疑,善于質疑。條分縷析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 拓展訓練
思考:李杜雖然都生活在唐代,但是詩的題材、風格迥異。運用本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造成二人差異的深層原因。
明確:(1)李白一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影響,有治國安邦的遠大志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另一方面又具有濃郁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貴,糞土王侯。杜甫只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始終奉行“醫時濟世”“仁政愛民”的儒家信條。
(2)李白主要活在盛唐,唐帝國經過一百多年發展已經達到昌盛的頂點,直接反映社會現實和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不如杜甫多。杜甫大多生活在安史之亂時期,他和人民一起流亡,親身體驗到人民的痛苦生活,因此他的詩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
(3)禮拜出身于富商,輕財好施。杜甫窮困潦倒,政治上的失意,經濟上的貧困,把他推向了現實,推向了人民。
五、 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