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學習程序★閱讀訓練
一、背景學習 鼠標指向課題和作者,閱讀有關信息。
二、知識積累 1、閱讀全文,學習有關知識。 2、比喻是一種最常用的修辭手法,一般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詞聯接本體和喻體。研究帶◆號的12個句子,回答:a、哪幾個不是比喻句?它們各自是表比較、揣測、舉例中的哪一種?b、比喻句中,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點各是什么?c、學習“修辭知識”中關于“通感”一節,說一說:比喻句中的哪句屬“通感”,后文還有哪一句?為什么? 3、學習“修辭知識”中“語音修辭”一節,然后回答: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三、整體把握 1、閱讀全文和背景資料,回答:作者在觀賞荷塘月色的過程中,自始至終懷著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達這樣的感情? 2、有人評論:(作者) 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你同意嗎?為什么?(點擊有關資料1-4)3、 有人把本文的重點四五兩段概括為“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這樣概括的根據是什么?這里的“荷塘月色”在意義和結構上與課題有什么區別?4、本文寫景特別工細,不但把景物分解為荷塘和月色,而且在寫荷塘和月色時,把這兩個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許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寫。從觀察角度和描寫對象兩方面列出第四段的寫景提綱。5、第五段寫月色,那些句子是正面描寫,哪些句子是側面襯托?用哪些事物作襯托? 6、作者為什么要寫看似與主旨無關的江南采蓮舊俗和《采蓮賦》、《西洲曲》?(從寫作背景和感情線索兩方面考慮)
四、揣摩語言 1、文中寫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請分析:瀉、浮、洗、籠這幾個動詞的表達作用。[答] 2、詞語用得好,不但繪聲繪色繪形,而且能賦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請分析“脈脈”一詞在這方面的作用。[答] 3、“踱”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4、 “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5、“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么? (從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和前后文風格一致兩個角度考慮)
6、討論下列句子的深刻含意。a、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的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b、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擴展閱讀
★★★研究性學習參考論題(請你就以下論題中的一個或另擬論題,從網絡上尋找有關資料,寫出你的研究結果。可上交文本、軟盤,更歡迎直接發表至“學習論壇”)
1、走近朱自清
2、朱自清為什么“不平靜”?
3、談《荷塘月色》的寫景藝術
4、談《荷塘月色》的感情線索
《荷塘月色》珍貴的背景資料
1、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2、 只有參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參加革命與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鉆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于在國學里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3、 無可諱言,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場的轉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國民黨政府的。在"七七"前夕,"一二九"運動的后一年,1939年12月20日的日記云:"陳君來訪,談及國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場與政府相同。"
(王瑤《念朱自清先生》)
4、 《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當時思想的重要資料,詳盡而真實地反映了他的內心世界。從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們可以說,《荷塘月色》的主題思想是:表現了20年代末,朱自清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而產生的彷徨、苦悶的思想感情。
(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題思想》)
5、 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滿懷著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堅忍的頭腦,能寫出江南風景似的秀麗的文章來者,大約是因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緣故。
(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_散文集〉導言》)
6、 這篇作品獲得人們特別贊賞的原因,就在于它寫景的特別工細。朱自清不象一般人那樣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籠統寫出來,而是把這個景象"剝開來看,拆穿來看",把這個荷塘與月色本來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景象分解為兩個組成部分,一部是月色下的荷塘,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前者重點是寫荷塘的種種景物,而以月色為背景;后者重點是寫月色的種種變化,而以荷塘為背景。這樣由一完整的荷塘月色這一景物巧妙地分解開來作兩次描寫,就得以把景物描寫得很細膩。當然,這種描寫,并不是把本來很統一和諧的描寫對象生硬地割裂開來,而是始終把被分作兩部分的荷塘和月色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只不過是兩次描寫的角度不同,主景和背景互相調換了一下位置罷了。
不僅如此,朱自清在表現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這兩個組成部分的時候,還進一步作更精細的分解剖析,把這兩個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許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寫并且從景物觀賞者的視覺、嗅覺、聽覺,以及景物的靜態,動態等角度,寫出它們的種種性狀,從而把景物表現得格外細膩。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