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第一課時)
阿q常常用“忘卻”來解脫屈辱,他向吳媽求愛的前后的表現就是最好的注解。向吳媽求愛不成,反被趙秀才“竹打鴛鴦”。阿q便去舂米,很快就把此事給忘得一干二凈。可當吳媽哭著要尋死,趙府上鬧哄哄的時候,他還趕去看熱鬧,并感到“有趣”,竟然想打聽出了什么事。這種“健忘”真是達到了驚人的程度。
阿q是一個落后的不覺悟的農民典型。他的屈辱地位和悲慘處境,使他本能地傾向革命,有自發的革命要求。阿q本來對革命深惡痛絕,而且對“洪哥”“柿油黨”之類,也全不理解,但卻認識到趙太爺、趙秀才以及假洋鬼子之流是自己的死對頭。因此當阿q發現革命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萬分恐懼,未莊一群鳥男女驚慌失措時,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他要“革這伙媽媽的命”,決定自己“也要投降革命黨”,并喊出了“造反了”的口號,但是他沒有覺醒,沒有真正的革命覺悟。他在仇恨的基礎上產生的革命認識是糊涂甚至是錯誤的。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似乎革命黨便是自己,未莊人卻成了他的俘虜”“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歡喜誰就是誰”。他革命的對象竟是和自己命運相同的小d和趙太爺。他的革命行動是高喊“造反”的口號,高唱著戲文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有意無意地去靜庵寺“革命”。想干什么?也是糊糊涂涂。而他最后認敵為友,自找絕路。錯找假洋鬼子想結識“革命黨”則更是他不覺悟的表現,也注定他悲慘的結局。
阿q的不覺悟,還表現在他的“精神勝利法”上。他盤辮后被冷落覺得失意,看到小d盤辮很氣憤,他認為小d不配,想“批他幾個嘴巴”,不準小d革命。被假洋鬼子趕出后,感到絕望和痛苦,想把辮子放下來,作為對假洋鬼子的報仇,但很快便“漸漸的高興起來”。他在土谷祠越想越氣,想到告狀、殺頭、抄斬以泄滿心仇恨。
精神勝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明明是生活悲慘,卻永遠得意;明明是受到踐踏,卻自視清高;明明是受愚弄侮辱,卻自以為占了上風;明明是吃了虧,卻自鳴得意;明明可悲,卻自覺可喜;明明出丑,卻自以為光彩。他的精神勝利法融合著他的愚昧、自尊、自負、自大、自卑、虛榮、妒忌以及一切喜怒哀樂。
五、探究質疑
師:有人曾經形象地把阿q比作“三無產品”,阿q的姓名籍貫尚且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樣的地位和處境?
提示:阿q落到連姓名、籍貫都渺茫的地步,可見其地位之低下。中國農村特別注重姓氏宗族,勢單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負,而旺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阿q沒有姓名,也沒有籍貫,那就是無可依靠,其悲慘處境,自不待言。(祥林嫂也是如此)
下面這些句子應該怎樣理解?
1.“但真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罷,阿q不幸而贏了一回,他倒幾乎失敗了!边@一句中“不幸”“倒”“幾乎”這幾個詞的意思怎樣理解?
“不幸”是指,阿q輸錢是幸運的,贏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見那是一個黑白顛倒的世界!“倒”強調贏錢反遭更大的創痛,“幾乎”表明阿q這一次失敗千真萬確是事實,但他竟然還是用精神勝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像成是別人挨打——使自己“逃”過一“劫”。
2.如何理解“他睡著了”?
他的健忘導致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麻木,沒有思想了,這種“精神勝利法”如同麻醉劑一樣,麻醉了阿q的每一個神經,使他不能認識自己所處的凄慘命運,甚至至死也不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