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虛與實的關系
教學目的:
1.訓練按一定目的從課文中篩選信息的能力。
2.理解本文辯證立論,重點突出,廣征博引,逐層深人的寫法。
3.認識治學中占有材料與鉆研理論的關系;樹立實踐第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設想:
1.解讀本文,關鍵要抓住“虛”與“實”的關系,理清課文的脈絡,重點認識圍繞基本觀點立論辯證,廣征博引、層層深人的論述特點,理清文章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把握課文的重點。
2.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及步驟:
一、開場白:
1980年10月22日,中國語言學會成立。呂叔湘先生在大會上發表了題為《把我國語言科學推向前進》的講話。全文分“中和外的關系”、“虛和實的關系”、“動和靜的關系”、“通和專的關系”四個部分,分別論述了語言研究工作中需要處理好的四對關系。本文是其中的第二部分。題目是選作教材時編者加的。文章雖然“主要談漢語研究”,但正如作者所言“在不同程度上也適用于其他方面”,對于一般治學和研究問題,對于中職學生的學習,包括寫作時處理好選材與立意的關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作者簡介:
呂叔湘(1904—1998),江蘇丹陽人。當代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先后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兼任《中國語文》雜志主編,全國文字改革研究會主席,中國語言學會會長,語文出版社社長,并擔任全國政協第二、三屆委員,全國人大第三、四、五、六屆代表,五屆常委,法制委員會委員。他于1926年畢業于國立東南大學,曾任過中學教員。1936年留學英國,1938年回國。先后任云南大學文史系副教授、華西協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金陵大學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開明書店編輯。建國后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52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工作。他幾十年來一直從事語文教學和研究,重點研究漢語語法,對我國語言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著作有《中國文法要略》、《語法修辭講話》、《現代漢語八百詞》等。他治學嚴謹,著述材料豐富,引證充分,闡述詳盡,見解精辟。他還寫有許多普及性語文讀物,通俗實用,生動有趣。
三、分析課文:
全文共11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系全文的總綱,提出論題并表明了觀點:理論從事例中來,事例從觀察中來、從實驗中來。文章首句提出論題,緊接著以兩個設問表明了觀點。在接下來的闡述中,作者以語言學研究為例說明了理論來自于事例,事例來自于觀察和實驗的道理。文章的第2段運用古人做學問、國外各種學派林立和“禪宗和尚”的例子闡述對前人的理論也要靠觀察來驗證的道理。在論述中,作者既承認“前人的理論是我們的財富”,又指出“前人的理論無論多么重要”,都“要用自己的觀察來驗證”;既肯定了講“家法”的好處,又指出其缺點,全面辯證,客觀公允,令人信服。這一段是對第1段的進一步強調和補充。
第二部分(第3~6段):具體闡述理論和事實的辯證關系并指出了具體的處理方法。第3段從事實對理論的作用角度舉出“反切”、“等韻”和“文字學”等理論的形成作為例證,指出事實能夠決定理論。第4段從比較理論和事實輕重的角度,運用達爾文物種起源理論的形成和明朝兩位理學家的故事作為論據,指出沒有事實作基礎,理論就靠不住,更加突出了事實對理論的決定性作用。第5段是從理論對事實的作用角度,肯定了理論能引導人去發現事實的作用。運用了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填寫等例子。第6段具體提出處理二者關系的方法,特別強調“不可走極端”。這一部分的論述強調了事實對理論的決定性作用,其目的在于糾正現實中存在的重理論輕事實的認識。可貴的是作者“矯枉”而不“過正”,沒有偏執一端,沒有抹殺理論在治學中的作用,而是在輕重有別、詳略有致、突出重點的同時,兼顧到了事物的各個方面,從而顯得全面周到,辯證科學。作者對問題認識的深刻性和完整性由此可見一斑。
第三部分(第7~11段):著重論述觀察和實驗方面的有關問題。文章聯系實際,在分析重理論輕事例的原因、指出其危害的同時,闡述了觀察和實驗必須具備的精神和態度,強調要親自去觀察、實驗,收集事例。第7段對重理論輕事例的錯誤傾向提出批評,引用了饒裕泰教授的話作為論據,切合實際,富于針對性。第8段運用“有限與無眼”的故事和葉斯丕森的例子闡述觀察、實驗“不容易”的一個原因,指出觀察、實驗不能懶惰,必須具備換而不舍的精神。第9段闡述了觀察、實驗“不容易”的另一個原因,指出觀察、實驗不能有成見,必須有客觀的態度。第10段收束上文,進一步指出不愿觀察實驗的害處。第11段指出觀察、實驗必須自己去做,徹底堵住了不愿觀察、實驗者的退路。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論述的具體化和深化。
四、總結全文:
文章緊緊圍繞治學過程中“虛與實”也就是理論和事例的關系問題,運用大量典型、生動的事實和理論材料,進行了全面透徹的論述。明確提出理論從事例中來,事例則從觀察和實驗中來的觀點。文章針對重理論輕事例的現實,在辯證立論、全面論述的基礎上,強調突出了觀察、實驗對理論形成的作用這一重點。全文第一部分提出兩者關系的問題,表明觀點;第二部分緊緊圍繞觀點,對兩者關系展開論述;第三部分在論述兩者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觀察和實驗的有關問題,從整體到局部,逐步剖析,層層深人,不斷具體、深化,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較強的說服力。
本課的訓練重點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從讀物中篩選出相關的詞語、材料。為把訓練落到實處,教材編配了相關的練習。這些練習,有的可以先做,有的則要在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好做。做練習時,可以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按要求找出盡可能多的詞語;也可以組織學生展開競賽,看誰選得快、選得準,以增加訓練的興趣。此外,還可以發動學生圍繞課文設定新的目的進行篩選訓練。比如,找出課文中的成語;找出課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等等。
五、關于練習
一 本題旨在訓練篩選的能力。參考答案:理論從事例中來,事例從觀察、實驗中來。
二 本題旨在訓練理解的能力。參考答案:
1,因為現實中有人重理論輕事例,認為這個問題是多余的。
2.善于觀察又善于貫通最為理想;如辦不到,可以一方為主,兼顧另一方,但不可走極端。
3.參見“閱讀指導”。
三 本題的設計意圖主要是訓練按要求從讀物中篩選材料的能力。參考答案:
段號
觀 點
材 料
2
對前人的理論也要靠觀察
來驗證。
古人做學問;國外各種學派林立;“禪宗和尚”的例子。
3
事實能夠決定理論。
“反切”“等韻”“文字學”等理論的形成。
4
沒有事實作基礎,理論就靠不住。
達爾文物種起源理論的形成;明朝兩位理學家的故事。
5
理論能引導人去發現事實。
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填寫。
7
重理論、輕視察和實驗是錯誤傾向。
饒裕泰所說的現象。
8
觀察、實驗必須有楔而不舍的精神。
“有眼與無眼”的故事;葉斯丕森的例子。
9
觀察、實驗必須客觀。
科學家等人的話;調查方言該如何問話的例子。
四 本題設計意圖同第三題。這是一道開放性的試題,答案可以不同。
五 本題的設計意圖有二。一是訓練根據要求從讀物中篩選詞語的能力;二是讓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特色。參考答案;
術語:數據、模式、系統化、測量、驗證、家法、古文學家、今文學家、程朱之學、陸王之學、結構主義學派、轉換生成語法學派、音韻
學、反切、等韻、變異,等等。
口語:“多得很,數不清有多少”“這個一般叫做調查,也可以算是一種實驗”“這個問話好像是多余的”“你們說散錢和錢串子哪個重要呢?”“話是這樣說……”“過癮”“美得很啊!……膩味死了!”“其實啊,且不說實驗,……”“每頁的例句算它二十個吧,……”等等。
六 本題旨在復習鞏固初中學過的有關語法知識。參考答案:
1.事實是客觀存在的,| (轉折)但是你要觀察它,”||(條件)才能認識它。
2.無論觀察還是實驗,|(條件)都要把腦子擦干凈,||(承接)讓它像一面一塵不染的鏡子。
3.對一個研究語言的人來說,前人的理論無論多么重要,||(條件)都只是一種參考,|(因果)要用自己的觀察來驗證。
- 高中二冊9課《黃鸝》教學設計
《黃鸝》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 理解課文蘊含的哲理。 2. 品味、學習本文精彩的語言。 3.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
- 《贊美》
贊美》 一、重點難點分析 1.全詩篇幅較長,內容豐富,意象紛紜而含蓄,給理解帶來許多困難。但是只要緊扣民族的悠長歷史、浴血的艱難年代和人民苦難而充滿希望的生活斗爭這三點,并結合全詩哀歌式的藝術風格來分析這些意象,就可以比較容...
- 再別康橋1
再別康橋教學目的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A,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B,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 采桑子·重陽 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體會詞的意境,品味詞的豪放風格。 2、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1、濃郁的詩情畫意。 2、反復誦讀,在吟誦中體味詞的意境。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檢查《沁園春·長沙》的背誦。...
- 《死水》
教學重點:1、通過誦讀來感知的“三美”;2、揣摩詩中的愛國之情。教學過程:一、導入:《再別康橋》是那么空靈,給我們描繪了一條有著彩虹般的夢境的康河,而聞一多的則給我們帶來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 教案
教學目標: 理解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認識詩人詩歌的藝術特色 教學課時:1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 婉約是唐宋時的一種詩詞風格,與之相應的是豪放派。...
- 《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課題;沁園春·長沙課型:詩詞閱讀欣賞課教材分析:這首詞是語文第三冊詩歌閱讀欣賞中的第一課。在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毛澤東詞作博大、生動、雄渾的意境。本課時以詞的上片為教學的主要內容。...
- 《中國當代詩四首》教案
教學目標:1.理解詩中多種意象所表達獻身祖國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熱愛秋天風光的感情。2.掌握詩行間意象轉換和詩意跳躍的朗讀節奏,以表達全詩的主旨和各節的要義。...
- 高一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