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教案
9.“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如何理解?
第五節第2段記述劉和珍遇難情形,寫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同時揭露執政府的屠殺兇殘暴虐。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下一段(第3段)接著從這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句寫三個女子一面,先說傷亡情況,著重就互相救助贊揚楊德群、張靜淑的沉勇友愛。思路繼續在三個女子一面展開:“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這個“偉大”當然指三個女子偉大。“從容地轉輾”是對上段內容的一個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們互相救助的情況。如此沉勇如此友愛,其精神之偉大確實令人驚心動魄。
思路遠接上一段所說的執政府的兇殘,近接上一句中“槍彈的攢射”,給段政府以辛辣的嘲諷。“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是接著上文來的,指的是屠戮劉和珍她們,“婦嬰”這里專指女子,再則她們畢竟年輕,在長者眼里還是娃娃。“八國聯軍”并非指19xx年鎮壓義和團的八國聯軍,思路至此不會突然冒出19xx年的八國聯軍。1926年,日本糾合各國軍隊恰好也是八國,所以魯迅也稱之為八國聯軍。段政府屠戮婦嬰,背后就是八國聯軍,所以懲創學生也可以說是八國聯軍懲創學生。屠戮婦嬰與懲創學生也不是兩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慘案。是指中國軍人與八國聯軍相勾結,幕前幕后屠戮婦嬰懲創學生。這里是善與惡的兩極,在三個女子從容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反襯下,中外殺人者顯得更加卑劣兇殘。什么“偉績”“武功”是他們自己的夸耀,魯迅用這兩個詞,當然是反語。理解正確才能與下文連貫,不然就不連貫。如果把八國聯軍誤解為19xx年的八國聯軍,那么事過26年,怎么“居然昂起頭來”呢?
10.“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如何理解?
這里作者將人類前行的歷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價巨大的流血斗爭。“其中”指流血斗爭。煤是如何形成的?“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可見,木材變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價,那么,人類前進也需要付出很大代價和犧牲,“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這就表明,請愿是不在這種需要付出代價和犧牲之列的。這就是說,在魯迅看來,向反動派請愿難以換來人類歷史的前進,請愿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斗爭方式。因此沒有必要為請愿而付出代價和犧牲。很顯然,魯迅是主張采用向反動派請愿這種斗爭形式的,在作者看來,應當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價去換取更大的勝利,不要作無謂的犧牲。(教師可聯系《為了忘卻的記念》中“我于是就逃走了”)
11.“茍活者”指什么人?
“茍活”,茍且偷生的意思,貶義;“茍活者”是作者自指。在第一部分,魯迅稱自己為“生者”“后死者”,與“死者”“逝者”相對。第三部分把自己說成“茍活到現在的我”,與“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相對。顯然,“茍活”是自我貶抑,也說明魯迅對自己的解剖確實到了無情的地步,他不惜貶抑自己來映襯劉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實魯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當然他的智與勇也是不斷地從奮斗者身上汲取養料形成的。所以“茍活者”首先說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勵。當然,“暫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茍活者”大有人在,魯迅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覺醒起來,看到希望,奮然前行,所以這又是戰斗的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