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鄉土情結》重點段落賞析
2、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幾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他開始感覺饑飽寒暖,發為悲啼笑樂。他從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親族的逗弄中開始體會愛。但懂得愛的另一面——憎和恨,卻須在稍稍接觸人事以后。鄉土的一山一水,一蟲一鳥,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時一俗,一絲一縷,一飲一啜,都溶化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輩輩都植根在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歡離合的家史。在聽祖母講故事的同時,就種在小小的心坎里。鄰里鄉親,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橫豎呼吸著同一的空氣,濡染著同一的風習,千絲萬縷沾著邊。一個人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要經過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但童年的烙印,卻像春蠶作繭,緊緊地包著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紋,一輩子附在身上。
賞析
從人的成長角度寫了鄉土情結的形成。“童年的烙印”有人們鄉土情結的形成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所謂“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時代留給人們的那些最深刻的記憶。在這一段中作者認為“童年的烙印”包括父母親族的愛、家鄉的山水草木、悲歡離合的家史、鄰里鄉情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并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烙印之細、之深、之廣,使“童年的烙印”的描寫藝術化、形象化,生動具體、細致入微。結尾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童年烙印”與自己不可分割的特點。
3、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但人是不安分的動物,多少人仗著年少氣盛,橫一橫心,咬一咬牙,揚一揚手,向戀戀不舍的家鄉告別,萬里投荒,去尋找理想,追求榮譽,開創事業,富有浪漫氣息。有的只是一首朦朧詩,——為了闖世界。多數卻完全是沉重的現實主義格調:許多稚弱的童男童女,去串演各種悲劇。人一離開鄉土,就成了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但鄉土的夢,卻永遠追隨著他們。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根線的長度,足夠繞地球三匝,隨衛星上天。
賞析
這一段從年少離家寫起,寫了兩種情況:兩種情形:一種是一些人仗著年少氣盛,告別家鄉,“為追求理想,開創事業少人富有浪漫氣息”;另一種人是多數人,是“沉重的現實主義格調”,是“為了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著眼淚打發出門,”概括起來,前一種人是主動出去闖世界,是浪漫的;后一種人是被動地被打發出門,是現實的。
開頭引用“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這一句民諺,既說明人是眷戀家庭的,又充滿鄉土氣息,正與本文鄉土情結的主旨相扣。“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連用四個具有四散飄零的事物作比喻,形象地說明“人一離開鄉土”之后的孤獨無助。結尾作者引用孟郊的《游子吟》,又把慈母手中的那條線扯出來,牽掛到了衛星上,用夸張的手法強調了“鄉土之思”的長和遠。
總之,這一段從人的成長的角度寫出了鄉土情結的發展。
4、浪蕩乾坤的結果,多數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黃金、美人、虛名、實惠,都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有的侘傺無聊,鎩羽而歸。有的春花秋月,流連光景,“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有的倦于奔競,跳出名利場,遠離是非地,“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有的素性恬淡,誤觸塵網,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歸去來兮,種菊東籬,怡然自得。——但要達到這境界,至少得有幾畝薄田,三間茅舍作退步,否則就只好寄人籬下,終老他鄉。只有少數中的少數、個別中的個別,在億萬分之一的機會里冒險成功,春風得意,衣錦還鄉,——“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句名言的創作者是楚霸王項羽,但他自己功敗垂成,并沒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