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 雨巷 再別康橋 教學設計(二)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詩中主要意象的分析和音節特色的探究,深切體會到了這首詩的含蓄美、畫面美和音樂美。
作業設計
1.優秀的篇章總有較強的音樂性和韻律感。這首詩在音節上靈動變化而又富有生命力,讀來朗朗上口,錯落有致,給人以音樂的享受。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注意它的節拍、韻腳和詞句的排列形式。并從詩中選一節,進行朗誦比賽,并談談獲得了怎樣獨特的審美快感。
2.把握一首詩,要從意象著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沾染滲透了詩人情感而有所變形的形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雨巷》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朦朧,為了營造這種朦朧的意境,作者采用了哪些意象?
板書設計
意象(雨巷 油紙傘 丁香)→象征(理想)
設計方案(二)
第二課時
三維目標
1.學習《再別康橋》,側重欣賞鮮明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2.探討詩人的情感及詩歌主題。
教學設計
導語設計
“五四”新文化運動揭開了中國文學史的新篇章。新思想新觀念的出現,必然呼喚著表達形式的革新,于是新詩應運而生了。此時的中國詩人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用新的詩歌樣式抒寫心中的靈性并產生了眾多的詩歌流派。活躍于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詩壇的新月詩派便是其中之一。以詩歌奉獻于個人理想的個人主義詩人徐志摩就是這個詩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再別康橋》。
文本解讀
知識積累
1.作家作品
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寧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遇難。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學,旅英期間開始寫作新詩。他創作豐富、成績斐然,被林語堂稱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徐志摩是個個性主義者,他有“單純的信仰”,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他為理想奮斗,一生都在追求愛與美,追求靈性的表現,向往英國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但是,當時中國社會已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階級斗爭日益尖銳,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階級的人性和自由也好,與時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頹廢的懷疑”之中。四部詩集真實地記錄了徐志摩由“單純的信仰”逐步變為“頹廢的懷疑”的過程。
康橋,現通譯“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離開美國到達英國,在劍橋大學皇家學院做旁聽生學習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離英回國。這期間和稍后,他寫了詩《康橋西野暮色》(1922)、《康橋再會罷》(1922)、《康河晚照即景》(1923),1926年寫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國,重訪劍橋大學,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國途中在輪船上作《再別康橋》這首詩。
2.基礎積累
識記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青荇(xìnɡ) 長篙(ɡ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斑斕(lán) 笙簫(shēn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