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教案
關于練習
一、熟讀課文,理出故事梗概,說說作者是怎樣表現荊軻的性格的。
設題意圖:本題意在讓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出故事梗概,要對情節作適當概括。荊軻的性格也是在情節的發展中體現出來的。
參考答案:
可分若干情節概述。如:大軍壓境、計議行刺、求取信物、準備匕首、配備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訣別、慷慨悲歌、計見秦王、顧笑武陽、秦廷搏擊、倚柱笑罵、遇難身亡。荊軻的性格:深沉(準備信物時深謀遠慮)、剛毅(遲發見疑,他怒叱太子)、機智勇敢(秦廷搏擊)。
二、背誦易水訣別一段,并說說這段描寫烘托了怎樣的氣氛,其中的音樂描寫有什么作用。
設題意圖:本題意在讓學生鑒賞這篇文章的優美段落。
參考答案:
這段描寫,烘托了一種慷慨悲壯的氣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風蕭蕭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其中音樂描寫表現荊軻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壯氣氛。
三、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現代漢語有什么不同。
1.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
2.持千金之資幣物
3.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5.諸郎中執兵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斷其左股
設題意圖:本題意在讓學生了解古今詞義的差別。
參考答案:
1.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2.幣:(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3.窮困:(古義)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4.偏袒:(古義)袒露一只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
5.郎中:(古義)宮廷的侍衛;(今義)稱中醫醫生。
6.提:(古義)投擊;(今義)拿著。
7.股:(古義)大腿;(今義)量詞(用于成條的東西)。
四、對于荊軻其人其事,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荊軻那種舍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強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認為荊軻用行刺手段來達 到某種政治目的,這種舉動不足取。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談談你的看法。
設題意圖:本題意在讓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作出自己的評價。
參考答案:
見“問題探討”。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言之成理即可。
教學建議
本文的人物形象刻畫很成功,如太子丹焦慮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王貪殘怯弱,秦武陽外勇內怯,荊軻忠義、剛直、果敢、機智。本課的教學,不要給人物貼標簽,要著重指導學生掌握語言材料,讓學生在課文中圈點批畫,自己得出結論,養成獨立思考的讀書習慣。
有關資料
一、作者、作品
《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分國別編輯,依次是:西周一篇,東周一篇,秦五篇,齊六篇,楚四篇,趙四篇,魏四篇,韓三篇,燕三篇,宋、衛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記史實從東周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XX年),共245年。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暴、勇于斗爭的行為。
《戰國策》的作者在記敘歷史事件時,過分夸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為了突出縱橫游說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