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紀》教案
《高祖本紀》凡屬滅項興劉的大事,凡屬表現其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獻資料,事無巨細悉入紀中。凡涉及“敘漢非”的地方,則用“互見法”,或刪繁就簡,只敘事件輪廓,或略而不述,放在他人傳中。這樣既做到保持本篇文章自身的勻稱,又不至于和有關系的其它篇章重復,同時又突出了劉邦這位中心人物。
(三)討論文章中還運用了哪些刻畫人物方法。
1.文中處處以劉項對比來突出劉邦,深化主題。
① “遣兵入關”中,懷王諸老將的對比評議。②劉項入咸陽、項羽屠燒咸陽秦宮室殺義帝,秦人、諸侯的完全不同的褒貶態度。③記敘項羽、劉邦兩支軍隊分兵入關中擊秦時,對項羽軍的行動是這樣描述的:“及項羽殺宋義,代為上將軍,諸將黥布皆屬,破秦將王離軍,降章邯,諸將皆附。”使讀者看到的,只是單純的軍事方面的成功;而寫劉邦軍,除了寫軍事策略外,還寫了劉邦的安民措施:“諸所達毋得掠鹵”,于是,“秦人憙,秦軍解,因大破之。” ④寫劉邦、項羽對待各路諸侯的策略。項羽一聽到有自立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發兵”;而當劉邦聽到韓信自請立為“假王”時,開始頭腦發熱,打算攻打韓信,但一經張良提醒,立刻轉變態度,“乃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在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形勢下,在爭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劉邦高出一籌。⑤本篇還特別記下了劉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雒陽南宮”,君臣共議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說那段膾炙人口的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這是用人方面的對比。項羽剛愎自專,而劉邦則虛懷若谷,知人善任。⑥漢十二年“高祖還鄉”這一威武壯觀的場面,表現了劉邦壯志已酬,衣錦還鄉,作為一個勝利者的歡暢喜悅情懷,同時也表現了劉邦作為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項羽被圍垓下“悲歌慷慨”,“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一是躊躇滿志,一是英雄末路,不僅從對照中使兩個英雄形象更加豐滿,而且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正是通過這樣層層對比,逐層推進,從而揭示了楚漢之爭的必然結局。
2.用諷刺的方法臧否人物。
為太上皇祝壽
3.用典型的細節刻畫人物。
踞見酈生
4.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
五、總結:《高祖本紀》中是司馬遷給漢代開國皇帝劉邦寫的傳記,不僅收錄劉邦起事以來的所有征戰、封賞、詔誥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劉邦的生活瑣事,起沛以來的談論、謀略等細節敘寫出來令人如觀一幅丹青長卷,其中樓臺殿閣布置有序,雕欄畫棟也惹人喜愛。在這篇洋洋萬余字的鴻篇巨制中,形象地紀錄秦漢之際的戰爭風云,生動再現我國古代富有傳奇色彩的政治家劉邦的真實形象,深刻揭示了劉邦滅楚興漢的成功奧秘。
全傳記劉邦一生六十二年間事,按時間順序大體分為:從開頭到二世元年起事前,記劉邦貧賤時事;從“二世元年秋”到入咸陽推翻暴秦統治,寫劉項響應陳勝起義,共誅暴秦的功績;從漢元年到五年,寫劉邦滅楚興漢的功績;從六年到十二年事,寫劉邦南征北戰,初步鞏固了西漢統一政權的功績。篇末為太史公論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