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2)
板書:初聞噩耗,驚詫懷疑。
3、作者為什么懷疑呢?
明確:“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這說明作者的懷疑不是來自他對敵人的輕信和幻想,“向來”一詞強調了這種認識的深刻和一貫。但他“不料”和“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這說明現實的黑暗遠遠超出了作者的想象,以“不憚”和“不料”寫認識和事實、過去和現在的對比,突出了段祺瑞執政府殺害愛國青年的兇殘下劣比作者想象的更甚,因此魯迅先生驚詫了,懷疑了。作者把3月18日稱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也是這個意思。下面再用“況且”“更何至于無端”等詞把懷疑之情再推進一步。這樣從正反兩方面把懷疑的理由寫得十分充分,句末的反問表示了極端憤慨的心情。
(三)學習第四節2、3、4自然段
由學生朗讀第2、3、4自然段,思考:
1、第2段的段意是什么?第3、4兩段都是一句話單獨成段,意在強調什么?
明確:第2段以事實來否定懷疑。前兩句指出事實,后一句用“況且”把意思推進一層,用“不但……簡直”的句式指出不但是殺害,而且是虐殺,極寫敵人的兇殘,的確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3、4兩段一句話一段,非常醒目,第3段強調敵人不但兇殘,而且下劣,第4段強調反動文人不但陰險,而且無恥。
2、面對這樣的事實,作者抒發了自己的感慨,由學生齊讀第5自然段,思考這樣幾點:把慘象與流言對舉,概括了什么,突出了什么;衰亡民族默無聲息的緣由是什么;最后一句用了什么句式,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想法?
明確:“慘象”句和“流言”句形成了對仗辭格,概括了反動派的兇殘和走狗文人的無恥,愛國青年橫遭殺害的慘狀;“已使”和“尤使”構成的遞進關系,突出了流言更使作者憤慨。因為流言更有欺騙性,它為殺人者掩蓋罪行,開脫罪責,指鹿為馬,混淆視聽,使殺人者逍遙法外,使革命者受到通緝,使受彈飲刃的愛國青年遭到誣陷。面對這樣的“慘狀”和“流言”,作者說“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這是“出離憤怒”的別一種說法,由極端的憤慨升華為理智的思考,因而認識到“慘狀”和“流言”是哀亡民族默無聲息的緣由。對于“默無聲息”的現狀,魯迅用選擇句式指出兩種前途:“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看似客觀,實則號召人們在沉默中爆發,求得中華民族真正的前途。魯迅是在號召、在期待人們起來斗爭,那樣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用投影幻燈打出魯迅先生在《革命時代的文學》中的一句話作為注釋,以幫助學生理解:“有些民族因為叫苦無用,連苦也不叫了,他們便成為沉默的民族,漸漸更加衰頹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為叫苦無用,他便覺悟起來,由哀音而變為怒吼”。可見這最后一句,是魯迅先生對人民奮起抗爭的戰斗的號召。板書:抒發悲憤之情,號召戰斗。
這第4節由初聞噩耗的驚詫、懷疑寫起,揭露敵人超出想象的兇殘下劣,抒發了悲憤的感情,發出了戰斗的號召。
(四)學習第五部分
在學生默讀后提出思考點:詳寫劉和珍等慘死的過程,意在說明什么?
提示:意在歌頌三個女子臨難不懼,在彈雨中互相救助的壯烈情懷。(在《劉和珍生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劉和珍中彈后,“對趕來救助的同學說:‘你們快走吧,不要管我了’)”可作補充說明,這也是對敵人超出想象的兇殘下劣的揭露,因為,不僅有槍彈,還有棍棒的猛擊。這是“誰也不能料到的‘羅網’”。羅網,即捕鳥的網,捕魚的網,用在這里的意思是:段祺瑞執政府3月18日屠殺青年學生,猶如張網逮鳥、下網捕魚一樣,完全是有預謀的誘殺。據當時報紙披露,執政府于3月17日夜開會,進行部署,還預備了數十具棺材。段祺瑞還對衛隊旅軍官說:“你去告訴衛隊旅官兵,(殺了人)我不但不懲罰他們,我還要賞他們呢!這一群土匪學生……”當然,這樣說,也是對反動文人誣蔑青年學生是“暴徒”的無恥謊言的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