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
一、檢查作業。
1.背誦課文第3、4段。
2.答問:讀過引文(二)后,再看課文第4段中關于陳涉的敘述,你認為“甕牖繩樞之子……倔起阡陌之 中”這段話的總體意思是什么?(他不憑借高貴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卻很有號召力,就是因為他的奮起 反抗符合人民大眾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這句話卻帶有明顯的貶意。)從全段來看,其內容可用引 文(二)中哪些字眼來概括?(“民危”“易動”——這就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動 ”,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結果。由此自然轉入議論。)
二、誦讀第5段。
補充注釋: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謂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權,其力量是不小的。②“雍州 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勢、殽函的險固,還是原來那個樣子,意謂秦地的優越地形并未 發生變化。③棘——課本注,“棘”通“戟”。此與上文“斬木為兵”矛盾。按:“棘矜”應合解,即伐棘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種農具,類似今之長柄大鋤。這樣解釋,正好跟下文“鉤戟長鎩”對應成文。④同年而語——又可以寫作“同日而語”,相提并論之意。⑤致萬乘之勢,序八州 而朝同列——這句說的是秦統一全國以前的事。萬乘,戰國時的大國也稱“萬乘”。同列,秦與山東各國
皆諸侯,故稱“同列”“序”“朝”為互文。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時秦很強大,所以八州諸侯都來朝拜它 。按:從秦孝公到秦統一全國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著說“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為家,殽 函為宮”,才說到秦統一天下。⑥攻守之勢——“攻”,指統一六國以前;“守”,指統一六國之后。劃分層次:第一層(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眾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 朝的優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民軍的武器及素質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這八字,是為全文的結句設伏的。第二層(“然秦以區區之地
”至結句)照應全篇,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下四句照應第1、2段,“然后”二句照應第3段,“一 夫”三句照應第4段。“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為全文中心論點。
誦讀詣導: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說秦之過,一定要讀得有氣勢,表達出作者“過秦”的深意。
① 且夫——推進一層,領起議論的口氣。
② 以下連用六個“也”,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讀。
③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屬(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實 也可加“于”)。
④ “向時之士也”后作一頓,為下句轉折畜勢。
⑤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也”后有較長停頓。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 案即是全文結句,可見作者有意為下文蓄勢,所以述而不問。
⑥ “試使”三句,重復上文之意,換假設口氣,再作一鉏。
⑦ “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勢,以下節節升高,至“為天下笑者”達于頂峰,稍作一頓,再逼出“何也”一句。
⑧ “仁義不施”是一篇綱領,用深責語氣讀;“攻守之勢異”用解釋語氣讀,寓“不知天下之勢”之意 。以上內容都穿插在誦讀過程中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