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
三、總結全文。
1.歸納全文中心。
讓學生答課文后練習第一題。答案:第二種。
注:人教社教參認為答案是第一種,誤。理由參見前面的引文(一)。要尊重作者原意。
再問學生: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借古喻今,勸諫西漢統治者實行仁政以安民。)試從前面的引文( 二)中找出一句話來說明。(“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論證方法。
① 以史實為論據。
問:本文前三段純屬敘史,這跟作者要論證的觀點有什么關系?(秦統一全國前對諸侯處于攻勢,統一后 對全國人民處于守勢,是為了說明“攻守之勢異”這一點的。)秦王朝在這不同的兩個時期內所采取的政策有區別嗎?(處于攻勢時期采用的是詐力政策,處于守勢時期采用的是壓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質上 是沒有區別的。)試用引文(一)中的話來說明。(“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 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樣的意思?(仁義不施。)
板書:用史實作論據。
② 對比論證。
問:第5段以九國之師跟陳涉做對比,有什么作用?(九國之師擁有大批謀士、精良武器和訓練有素的士 無法戰勝秦國,而一群斬木為兵的農民軍卻戰勝了秦國,這說明秦的暴虐無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試用引文(二)中的話來說明。(“民危”——陳涉的“星星之火”點燃了燎原烈焰)。問:本文還有哪些對比?(秦人“開關延敵”與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的對比;“會盟而謀弱秦”與 “爭割地而賂秦”的對比;“序八州而朝同列”與“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對比。)指出:這些對比跟論 證只有間接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