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5.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會想起采蓮的事情? 明確:以采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了解。6.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里的極不寧靜。心里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著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蕩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蕩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里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于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7.課文的感情線索是怎樣的?明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二)景語1.作者是怎樣描寫荷塘月色的?明確: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其與比喻的區別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覺互通的。如“荷香”(嗅覺)仿佛“歌聲”(聽覺),“月色”(視覺)如“名曲”(聽覺)。2.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明確:“瀉”“浮”“洗”“畫”等。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乳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3.作者寫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三)藝術特色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這篇散文突出的藝術特色。2.景物描寫細膩委婉、生動形象。3.語言素樸優美,遣詞造句十分準確貼切。4.師生互動,品味課文“自然新穎”的語言。如:“這是一條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換成“幽靜”好不好?四、作業1.熟讀課文,背誦4~6段;2.學習課文的語言,寫一篇文章,重點寫景,力求做到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