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鏈》教案設計
7、教師小結:
作者為了突出主題,為主人公設計一個從逆境到順境,然后再墜入逆境的曲折經歷。起初,女主人公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逆境。但是教育部長舞會的請柬,給她打開希望之門。舞服、首飾的解決,使她更接近成功。舞會上大出風頭,眼看成功之門就要打開,不料項鏈丟失,使她又墜入厄運。這樣,逆境—順境—逆境的轉換,使人物的境遇越發顯得悲慘,主題因此更突出。
再者,小說的心理描寫細膩、深刻。作者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五、欣賞小說巧妙的構思
1、學生自由討論:羅瓦賽爾太太把贗品當真物,是否有因可尋?
學生討論后發言,可能出現的觀點:
學生甲:是有因可尋的。因為福雷斯蒂埃太太是一位富有得令羅瓦賽爾太太“看望回來就會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羅瓦賽爾太太根本就沒考慮朋友竟會收藏如此低廉的贗品。
學生乙補充:依據“好馬配好鞍”的原則,贗品項鏈怎能放在“鑲著鏡子的衣柜”中精美黑緞子盒子里。
學生丙補充:俗話講“慧眼識珠”。生于“寒門”(小職員的家里),嫁于“寒士”(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的羅瓦賽爾太太是很難一眼辨出真偽的。
2、提問;如何看待羅瓦賽爾太太丟項鏈這一偶然情節?
明確:丟項鏈雖是偶然事件,但蘊含著必然的因素。因為不借項鏈,自然就無丟失項鏈的事,而羅瓦賽爾太太愛慕虛榮性格必然驅使她借項鏈。另外舞會上她的“狂熱”“興奮”“沉迷”“陶醉”幾乎忘乎所以,為不使別人發現她的真實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會結束時她倉皇逃離,這都使丟項鏈成為必然。
3、提問:小說到最后才說出項鏈是假的,這是否符合生活實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符合生活實情。因為作者己在前文作了三處必要的鋪墊和巧妙的暗示:一處是借項鏈時,她的女友表現得大方,毫不遲疑說:“當然可以”。二是當羅瓦賽爾太太丟了項鏈,去買項鏈時,珠寶店老板“查看了許多賬簿”以后說:“…我只是賣了這個盒子”。這說明項鏈和盒子不是原配的。三是當女主人惴惴不安還項鏈時,她的女友“竟沒有打開盒子”看看。這一切都是構成小說結尾必然性的因素,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中。這出乎意料的結局進一步揭示主人公的命運,加深女主人公命運的不幸與可悲,再者這樣的結局有力表現作品的主旨,使作品的諷刺意味更深刻,更強烈。
六、布置作業
1、假如項鏈沒有丟掉,或丟了以后立即得知項鏈是假的,羅瓦賽爾太太的結局將會怎樣?請自擬題目寫300—400字的短文。
2、自由討論,如何評價羅瓦賽爾太太這個人物形象,可寫成書面稿,供下節課討論。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組織學生研討評價羅瓦賽爾太太人物形象。
2、探究小說主題。
3、欣賞重點詞句。
[教學過程]
一、探究式閱讀:分析評價羅瓦賽爾太太
1、檢查作業2。
2、學生分小組討論:每十人為一單位,各抒己見,談出各自的想法、觀點。
討論后,由各小組派代表發言,學生可能形成以下觀點:
觀點一:“虛榮說”
愛慕虛榮是女主人公性格的第一內涵。她不滿足于自己的身世和處境,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充滿奢望,于是,愛慕虛榮,想入非非,不安于現狀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層面。應該承認,對現狀不滿而渴求改變的意識是一種進步的思想萌芽,展示著求新的精神,這種不安分的心態不僅正常而且體現著人類向前邁進的追求。但關鍵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著先進的時代精神和普通大眾的追求。而女主人公顯然只是為自己的地位低下而苦惱,她渴望能過上養尊處優的富裕生活。這就使她陷入無法擺脫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虛榮財富裝扮自己以得到暫時心理滿足的選擇。結合寫作背景,不難看出,女主人公的虛榮心并不是一種個別的現象,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