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毅力(節選)
文章特色:
《論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的觀點,激人斗志,發人警醒。文章起勢突兀,開門見山。論證過程中,先以人生歷程的一般規律入手,闡明逆境與順境相間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順境居十三四。這就明確了毅力的重要。因為要克服逆境,非有毅力不可。再從事情無論大小,必有十次乃至數十次的阻力,進一步闡明要克服阻力,也非有毅力不可。由于這些體驗是大多數讀者所共有的,因而作者的觀點很容易被讀者接受。而后,作者又舉出志力薄弱者,志力稍強者,在挫折面前的種種表現,進而闡明“非至強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終者也”。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下面一段,作者變換角度,從挫而不退說起。辯證地闡明了進與順的關系。為了論證的深入,作者又于“蹇”與“幸”的對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的關鍵。從而確立了中心論點。為了便于讀者理解,作者又運用比喻論證的筆法,形象化地,深入淺出地闡明了“以艱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過之,而后得從容以進度其順”,反之,是不可能達到彼岸的。比喻論證中又有正反論證,手法多變,左右逢源。
文章最后又采取援古證今的手法最納出了全文的結論,并與篇首的論點相應和。由這篇短文,我們已可窺見梁啟超文筆之嚴謹、靈便和犀利了。
重難點提示
一、名詞解釋
1.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光緒年間的舉人。我國近代史上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主要著述有《飲冰室合集》
2.歸納,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由個別事物推出一般有理。歸納推理,又可分為完全歸納推理和不完全歸納推理兩種。
二、詞語辨析
1.天下古今成敗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1)此句中的“林”應解釋為: a.森林 b.會集 c.人物 d.事物
(2)此句中的“莽然”,應解釋為: a.粗魯莽撞 b.浩蕩 c.廣大眾多 d..曠野
(3)此句中的“不一”,應解釋為: a.種種不同 b.不等 c.不行 d.相差
(4)此句中的“途”,應解釋為: a.道路 b.坦途 c.情景 d.途徑、情況
提示: 1b 2c 3a 4d
2.《論毅力》的基本觀點是:
a.毅力是成功的關鍵 b.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
c.遇到挫折不后退就能成功 d.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
提示: b
3.《論毅力》的文體是: a.抒情散文 b.議論文 c.說明文 d.記敘文
提示: b
4.《論毅力》的作者是: a.顧炎武 b.梁啟超 c.章炳麟; d.康有為
提示: b
三、簡答題
《論毅力》在論證上怎樣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 提示: 從論點看──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其中隱含著兩個方面:一“成”,一“敗”。
從論證看── 首先,反復進行成功與失敗兩種結果的對比; 然后,突出順境與逆境的對比;
最后,引經據典,將“未成一簣”的造山者與“雖復一簣”的填土者對比;
總之,對比手法的運用有力地論證了論點。
四、分析
閱讀下面這段文字,試分析其比喻論證手法的運用
夫茍其挫而不退矣,則小逆之后,必有小順;大逆之后,必有大順。盤根錯節之既經,而隨有應刃而解之一日。旁觀者徒艷羨其功之成,以為是殆幸運兒,而天有以寵彼也,又以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詎知所謂蹇、幸焉者,皆彼與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與否,即彼成我敗所由判也。更譬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間風潮之或順或逆,常相參伍。彼以堅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過之,而后得從容以進度其順。我則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終不可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