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歸去》教案
(二)理性升華(小組合作)(15分鐘)
結合自主閱讀過程中劃下的句子,思考其深刻內涵,小組成員之間共同探討對問題的認識,逐步加深理解,達成共識。(生成預設以下幾個主要問題,主要探討前兩個,其余難度較小,小組合作完成)(ppt)
我剛才參與了同學們的討論,很多同學找到了“任何旅游景區的美都多少有點不夠格,只是失血的矯飾。”“沒有故鄉的人身后一無所有。”“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涌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并且有了準確而深刻的理解,但是大多數同學還是對這兩句存有疑惑,那么我們就來一起探究一下吧。
①故鄉的美麗總是含著悲傷。而美的從來就是悲的。
故鄉之所以美,是因為你在故鄉付出了血、淚和汗水,故鄉存留了你成長、奮斗過的證據,你會因眷顧而覺得它美。但是你終究要離開故鄉,這種美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甚至消逝,因此你會為此感到傷悲。
沈從文說過, “美麗的總是使人愁。”因為人們害怕失去一切美好的東西,所以對美才有“眷顧”之意,美才會使人悲,使人痛,甚至使人憐。
②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
因為人對故鄉的“失望”是對故鄉繁榮昌盛的期望,愛之深才會責之切,這種期望會成為對故鄉奉獻的動力,這種動力能使你為故鄉流血、流淚、流汗,然后引發有價值的物質(金麥穗)與精神(趕車謠)的創造。
③任何旅游景區的美都多少有點不夠格,只是失血的矯飾。
“失血的矯飾”是指不帶感情的,旅游景區與故鄉相比,缺乏一些令人眷顧的“悲情”,少了一
些血、淚、汗水。
④沒有故鄉的人身后一無所有。
故鄉是人的精神寄托,擁有故鄉的人才擁有心靈回歸的無限幸福。
⑤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涌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
當人的心有所屬時,一切都可以是引起思緒的誘因,某支獨唱曲只是借題發揮,他們內心的充盈
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作者心中,“故鄉”的真正內涵是什么?
故鄉有我們的親人和我們的過去;
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見證了我們的成長;
是我們奮斗、耕耘過的地方;
是我們為之付出艱辛勞動和奉獻的地方;
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心靈歸宿。
(板書故鄉:生命之根、奮斗之地、奉獻之所、心靈之源。)
(三)深入挖掘(教師指導,自主思考)(6分鐘)(ppt)
同學們總結得非常全面,老師在閱讀中忽然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屢遭貶謫,遠離故土,但他卻欣然吟詠“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背井離鄉卻心安于他鄉,韓少功身處異地卻心歸故園,這兩者相矛盾嗎?
蘇軾由于被貶走過了很多地方,但他卻以積極的心態堅持為民造福,所到之處改革弊制,為民請命,興修水利,防災避難。西湖“蘇堤”更為世人稱頌。可以說蘇軾是“大有作為此心安,此心安處是吾鄉”。同學的回答啟發了我,假如你十年寒窗,考取美國哈佛大學并在那里學習工作,它能否成為你的“故鄉”呢?(可以,因為你將自己最寶貴青春年華付出在那一片土地上,它可以成為你的第二故鄉,正像徐志摩對康橋無限的眷戀,才有那樣發自內心的美妙的詩句。)由此可見,只要我們為之奮斗過奉獻過,只要把它視為生命之根,心靈之源的地方都可以稱之為故鄉,就像毛澤東少年時寫道“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與韓少功“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無論這個故鄉烙印在一處還是多處,在祖國還是異邦”的觀點是不謀而合的。只要是心有所歸,便可處處為鄉。(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