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爐女
2、本詩寫了什么內容?前后片之間有何聯系?(引入詩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通過強烈的對比,和具有張力的動詞來表現人物形象。 )
1、朗讀課文,圈劃關鍵詞,了解詩歌內容。
2、當爐女是怎么樣一個形象?和全班交流。(教師提點學生關注幾個關鍵的動詞:守、笑、盯、咬等。)
詩歌內容較為淺顯,通過閱讀,學生不難知曉。
重點解決詩歌技巧。
反復吟讀
分析文本
1、指名朗讀詩歌。感受前后片的不同感覺。(前期貧苦卻安詳,生活節奏舒緩;后期苦難而堅強,生活節奏急促)
2、有人說臧克家的詩歌真實自然,絲毫沒有無病呻吟的感覺。他是如何在本詩中做到這一點的?
3、再讀詩歌。風箱是當時農村必須的生活日用品,具有濃厚的生活現場感。想象“風箱”發出的聲音的節奏,前期和丈夫沉重的呼吸迎合,后期和小兒的哭鬧聯合,營造出極其真實的生活場景。
1、將自己的感悟和同學交流。交流時候對比前后生活場景的節奏和基調。
2、尋找詩中的關鍵意象,并分析之。(提點學生特別注意“風箱”。)
3、再次散讀詩歌。感受詩歌內在意蘊和節奏感。
鑒賞詩歌必須借助意象,本詩也是如此。除了“風箱”還有“白絨繩”等,這些意象營造出真實平凡的生活場景,越是細節部分越體現詩人功力。希望通過對意象的理解分析,引領學生關注細節。
前后片對比閱讀,引入詩歌節奏問題,為新詩學習打基礎。
對比閱讀
加深印象
1、補充臧克家《老馬》一詩。要求學生自由散讀,圈劃關鍵詞。
2、《老馬》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么樣的主題?
3、《老馬》和《當爐女》表達了類似的主題,都是為了反映底層貧民面對苦難生活表現出的超凡隱忍和剛毅。試比較兩詩的的區別。
4、朗讀兩首詩。
1、散讀。圈劃關鍵詞,抓住幾個極富表現力的動詞:扣、垂、咽、抬……
2、了解本詩運用比喻手法刻畫出的面對苦難依然具有頑強生命力的中國農民的形象。
3、對比女性范疇的堅毅和面對苦難掙扎的農民形象的區別。
試圖通過對比閱讀,使學生知道兩詩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表達類似主題。從而對“當爐女”形象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當爐女是溫柔安分的普通底層婦女形象,她的形象前后有對比,顯得真實豐滿。
拓展思維
深入理解
“當爐女”這樣的人物形象不僅生活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其實她鮮活地存活于人類活動的每個時期,想想現在還有這樣的形象嗎?(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默默無聞的社會平民。最終引向后者。)
詩中的生活是苦難的,那么在當今幸福生活中,我們還需要“當爐女”這樣的形象嗎?(學生尋找面對苦難和生活重負,自強自立的形象,全班交流。)
期望學生更多地關注平凡生活的點滴,珍愛生命、積極進取,主動發現生活的真、善、美。
課后作業
學習反饋
1、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詩歌,再創“當爐女”形象。(保持性格,可適當改變背景,將這一形象融入現今社會。)
2、補充閱讀臧克家詩集《烙印》,作讀書筆記。
完成作業。
通過文字再創作,來加深學生對本詩內涵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補充閱讀詩人同時期作品,可加深對時代和詩歌內涵的理解。
思路點撥
俗白淺顯的詩歌語言,“當爐女”的苦難生活活生生擺在我們面前。對于意象的準確把握和動詞的精妙運用是本詩最出彩的地方。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去切實感受這兩點。但是由于詩歌篇幅短小、內容淺顯,學生閱讀時容易忽略細節,所以建議學生圈劃關鍵詞句、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整體感知畫面特征,在知曉內容的基礎上再感受情感。主人公的苦難生活和自強自立,學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他們感同身受地去體悟,有一定的困難。而且要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一代停留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也是沒有太多意義的。偉大文學的藝術生命力在于流淌在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情感傳遞,除了對比閱讀加深印象外,還建議在教學的最后部分把“當爐女”適當泛化,引入離我們的學生更近的社會中,讓他們從平凡的日常點滴中來理解生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