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教案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在中國民間流傳極廣、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用今人的眼光看去看,荊軻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職業殺手,說不定還可以被扣上“恐怖主義”的罪名呢。依筆者看來,燕太子丹雇傭荊軻去刺殺秦王,以為刺殺了秦王就可以阻攔住秦軍的西進步伐,真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一種太幼稚的想法,根本解決不了當年的政治問題,事實上燕國很快就滅亡了,這是不是與荊軻刺秦失敗不無關系呢?
筆者不禁想起了中學時語文課堂上的“荊軻刺秦”教學,語文教師其實根本不會考慮得如此之詳密,也管不了那么多,基本上一致的看法是贊揚荊軻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革命”大無畏精神。其實這種行為在任何時代背景下,雖然常常表現為軟弱者的無奈行為,但是往往卻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有時可能會把問題弄的更糟糕。歷史上這樣的例子簡直是不勝枚舉。當年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要人去重慶同蔣介石國民政府會談,期間國民政府就曾有暗殺毛澤東的陰謀,不知何故,最后不了了之了。做一個最壞的假設其實也不為過:即使毛澤東等要人遭遇不測,這能從根本上挽救國民黨在全國的頹勢嗎?顯然不能。中東今天的動亂局勢,以色列與美國顯然應該負有主要責任,但是阿富汗拉丹集團策劃的撞樓行為,現在看來也沒有實現他們的既“險惡”又“善意”的目的,所以這種方法絕對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話題扯遠了,諒解!由于國人歷來有一種同情弱者的心理,再加上對秦始皇其人印象不好,只知道他焚書坑儒,搞文化專制,“壓迫知識分子”,修長城累死千萬老百姓,再和孟姜女尋丈夫不成,于是悲痛萬分而哭倒長城聯系在一起,他的罪過就更大了,于是《荊軻刺秦王》的歷史劇也應運而生了。大導演陳凱歌拍攝的一部《荊軻刺秦王》,鏗鏗烈烈,催人淚下。于是大街小巷的人都知道荊軻是一個英雄,渾身充滿著堅持已見的義無返顧的決絕,即使毀滅自身也不損大義的正氣,并以一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慷慨高歌傳誦千古,而往往不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去評判秦始皇的歷史功過。
由此出發,撇開學術上的對“歷史學”分類不談,筆者認為歷史學其實還可以分成民間的歷史學與學院的歷史學兩種,區別往往在于前者側重于從道德的角度去評價和分析,而后者往往側重于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和做出判斷。在學院的歷史與民間的歷史的較量上,學院式的歷史往往“勢力范圍”很小,再加上現在的歷史劇(尤其是戲說的歷史劇的泛濫)盛行,學院式的歷史就顯得更加軟弱。我們的語文教科書和語文課堂教學,對荊軻的態度,很明顯持的是同情和贊揚的態度,無疑又是民間史學的反映。不管是否受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影響,學生對荊軻刺秦的態度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正是我們歷史教育所要正視的艱巨問題。
問題在于,學院式的歷史評價在這一點上往往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荊軻刺秦發生摩擦。如何綜合不同學科的分析方法,實事求是評價荊軻及他的“刺秦”行為,當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目前的課程改革基本上表現為學科課程的“單兵作戰”,加上我們的課程改革專家對不同學科課程本身所蘊涵的可能發生矛盾和沖突的價值觀部分關注不夠,于是這樣一個綜合性強的研究課題一直被“束之高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