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說課稿(通用13篇)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題目是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山水游記《小石潭記》。接下來我將從教材、教學思想、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反思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記》是八年級上冊四單元“江山多嬌”中的一篇山水游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凄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致,充滿詩情畫意。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2、學情分析:學生們在初一已經接觸過一些寫山水風景的文言文,比如《三峽》,對于寫景的方法初步的了解,但是畢竟只讀過一半篇,像這樣寓情于景,內涵較為深刻的文言文還是第一次接觸,所以從閱讀的方法,和閱讀的深度來說都還達不到應有程度。
3、教學目標:《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古詩文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針對這首詩的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文章按照游蹤移步換景的寫法。把握小石潭的特點。學習文章抓住特點寫景,寓情于景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文章內容,概括小石潭特點。通過推敲,揣摩文字,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的方法及寓情于景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大好河山的熱愛,感悟作者貶官的失意,寂寞處境中的孤苦悲涼。
教學重點:學習文章按照游蹤移步換景的寫法。學習文章抓住特點寫景,寓情于景的寫法。
教學難點:感悟作者貶官的失意,寂寞處境中的孤苦悲涼。
二、教學思想:
本節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圍繞目標,引導閱讀,探究研討,深入淺出”教師首先要激發全體學生對本文的閱讀興趣,提出問題不斷引導,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師在其中擔引導、歸納、點評的任務,并對突發的問題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接下來分析教法學法。首先看學法。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學法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以問題貫穿,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嘗試用其它的作品入手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文章抑郁憂傷的感情基調。
2、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游,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
3、結合背景資料,知人論世,理解作品主題。
(2)教法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游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我首先注重問題的設計,引入式的問題,過渡式的問題,啟發式的問題,需要集中探究的問題。這些問題成為課堂的主線,引導著學生的思維發展。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法、合作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3)并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1、導入新課:以柳宗元的《江雪》導入新課。這首詩的意境與課文的意境一致,從這首詩入手,能夠初步感受到柳宗元散文的風格,自然進入到文章的情景中去。
2、走近文本,與柳宗元同游這一環節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描寫了那些具體的景物。學習文章按照游覽順序來介紹景物的方法。從第一段入手,找出發現小石潭過程的動詞,之后理清游蹤,學習移步換景的寫法。然后找出文章中描寫的景物。最后教師小結本環節要點。
3、品味文本,賞小石潭美景設計了兩個學生活動
(一)趣味欣賞課文,把握寫景特點。從文中畫出寫景的句子來讀一讀,并且用一個字來概括其特點。這個活動主要是在上個環節找出具體景物的基礎上,把握景物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二)賞析寫景名句,把握寫景方法請同學們把剛才畫出的寫景的句子中,最生動的拿出來進行賞析。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重點,賞析寫景的句子。教師給予提示。學生討論合作,明確寫景用到的方法有哪些。以上三個環節是一脈相承,不斷深入,從找出景物,到明確景物特點,再到學習寫景方法。
4、深入文本,與柳宗元對話從文中的句子入手去剖析,逐步走進作者的心靈,先找到文中寫出作者感受的句子,“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再來追溯它的原因,通過補充有關資料來使學生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一種感受,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感受。因為這個是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必須要學生了解當時的處境。從而明白寫小石潭的美景為的就是抒發他內心的感受。這是一種寓情于景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體悟圣賢情懷補充張岱《湖心亭看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吳均《與朱元思書》。
從類似的作品中去加深體會,感受古代圣賢的情懷,幫助理解文章的主題。尤其是最后找的這個詞是特別能書寫柳州元的心志感受的。
六、結束語
最后教師以總結性的語言結束本課。
五、反思文言文與學生在時空上的距離太大,學生學起來沒興趣,尤其是游記類的散文,沒有可感的故事情節,沒有具體的人物形象,對景物的描寫有比較吝嗇筆墨。所以說首先要把他們帶入到文言文的情景之中,用一篇已經學過的詩為切入點,先使學生對文章對作者有最初的感性的認識。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對文本的分析是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先找出景物,再概括景物特點,再分析寫法,再思考寫景與抒情的關系。思路比較清晰。總體來說這堂課的教學基本完成預定目標,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讀的問題,讀的少。其次是不是該添加一些圖片進來,因為時間有限,我都考慮是不是把移步換景這個環節去掉,總每節課都有許多困惑,還請老師們多提意見。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大家。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2
一、 教學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古代詩文,除最后一課是五言古詩外,其余四課是古代游記和名勝記,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注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致描摹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采用朗讀—質疑、釋句—賞析—探究的教學模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郁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設計意圖:依據教學目標 的設計要體現語文學習的整體性特點,要突出學生學習提高的新內容,要明確便于落實和檢測的特點來設計的。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寫作特色,這應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另一個重點是疏通文義。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應是學習的難點。
二、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借助注釋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
三、 教法設想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再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所以要不斷的變換教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認為,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所以對重點的突破主要采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在難點的突破上,引導學生結合作家的經歷,寫作背景來達成。
四、 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閱讀淺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因此,學習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閱讀法、質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時,引導學生對照注釋及借助工具書學習,采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學生的活動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組合作。在賞析課文內容時采用探究閱讀法,創造性閱讀法。這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五、 教學過程
1、 導入
以學過的詩《江雪》導入 ,多媒體展示《江雪》。引出唐代詩人柳宗元。
設計意圖:利用已學過的柳宗元的詩導入 ,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從情感上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引起共鳴,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進入情景。
2、 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后,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到“作家資料窗”中。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游記》《鈷鉧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山水游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3、整體感知走近《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自讀(掃除文字障礙)——聽讀——齊讀
指導: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學習誦讀是極其重要的,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方法。
(2)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在交由大班討論。(實物投影)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指導:a.用“猜”、“看”、“查”的手段知道詞義。
猜:憑借已有的語言積累,根據對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測關鍵詞的意思。
看:利用好課文下的注釋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關材料。
查;查字典,并且還要選準所需的義項。文章讀得多了,詞語的積累越多,猜測率就越高,詞典也會翻得越少。
b.采用卡片積累詞語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多媒體呈現卡片)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憑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3)課堂檢測 鞏固基礎(重在詞義句義)
解釋下列家點的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心樂之
4、以 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過清 無從致書以觀 以中有足樂者
5、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過清 6、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知其源
7、 許 潭中魚可百許頭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通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另外,也要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
4、研讀課文 分析品味
過渡: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贊不以,請你說說小石潭的魅力在何處?
指導:著重研讀課文第二段。先找出原句正確地讀一讀。從內容、感受、寫作技巧等多角度研究。
設計意圖:這一段作者采用的是“定點特寫”,是全篇中最為精彩的。作者運用多種寫作技巧:正面側面描寫,動靜結合,擬人手法,由情及景,寫出了景物的特點。這樣的佳段要引導學生品讀。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體會優美的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過度:如此優美得景色,讓人樂在其中,但我們從文中分明讀出了人物的另一種感受——憂郁,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憂郁的感情呢?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指導學生從景物的特點中尋找信息)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導學生將情和景結合起來,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于景,這樣就突破文章的難點。引導學生從原文中找依據,意在培養學生的原文意識。
5、探究作品 創造閱讀
假如你是一位優秀的導游或園林設計師,請你為小石潭設計景點。
指導:仿照曲苑風荷景點的設計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有上百個品種的荷花,紅蓮、白蓮、灑金蓮、并蒂蓮等,蓮葉田田,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設計意圖:便于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語句含義,對課文內容進行創造性閱讀。新課標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6、課堂小結
說說學習文章后有什么收獲,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正確讀原文: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會讀文章: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讀相關材料:讀作者介紹 讀寫作背景 讀文史常識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結合背景,原文中找依據
7、 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游潭之人
2、課外閱讀《始得西山宴游記》與本文對比,從寫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對比。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作業 。設計第二題是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寫景特色,也進行能力的遷移培養。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3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它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情。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被貶居生活的孤寂和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我認為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優美的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目標設置:
1、知識能力目標:
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實詞的用法和意義。
2)了解作家作品的常識,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識和能力,疏通文意。
3)學習本文對景物入微的觀察,細致的描摹的能力。
4)能正確、流利的朗讀及背誦全文。
2、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而抑郁憂傷的感情。
2)體會作者筆下的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設計意圖:依據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三、重難點的確定: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的寫作特色,這應是學習的重點。其次,疏通文意是重點之二。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作者這種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是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系統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識積累和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對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只是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朋友興趣。
五、教法設想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要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課堂上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在體驗和探究中學習,從而達到提高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六、學法指導:
1)教學千法,朗讀為本。特別是文言文,“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多讀是關鍵。
2)質疑法和討論:有疑才會去探索,討論能明辨是非。
3)點撥法:難點的突破還靠教師巧妙的引領和點撥。
4)卡片制作:知識復習鞏固。
七、課時安排:3課時
八、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設計意圖:引用本導語意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課件出示:圖片《江雪》引出作者,學生參考注釋及已有的資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背景資料,并在小組交流。交流之后,課件呈現有關資料。)
(設計意圖:培養形式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播放課文朗讀(要求學生聽范讀,給生字注音,掃清文字障礙,把握句讀停頓。)
2、學生自讀課文(讀熟,讀流利。)
3、抽讀、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吐詞清楚、聲音洪亮;讀出句讀、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教學朗讀為先,誦讀是基本方法和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讀文言文的方法。)
(四)、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參考資料和課后注釋,疏通文意。圈點勾畫疑難句子,小組討論,如還不能解決的難句,全班討論,老師在點撥,同時老師強調重點詞句的理解翻譯。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和能力,培養合作意識。)
(五)、課堂檢測:(課件出示練習題)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 )
3)心樂之( )
4)參差披拂( )( )
2、一詞多義:
“以”、“可”、“清”、“許”等
3、翻譯句子:
1)凄神寒骨,悄愴幽遂。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其岸勢犬牙參互,不可知其源。
4)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自學情況,調整掌控教學效果。教師插漏補缺、強調重點。)
(六)、與作者同游: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投影問題,引導思考)
1)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2)小石潭有哪些景物?它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
(小組討論,學生回答,教師評價并板書明確。重點品讀二自然段)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去探究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游,介紹“小石潭”。(教師先作示范,學生仿寫:課內如完不成,課外繼續完成)
1)選一處文中自己最喜歡的景,設計一段導游詞,可以發揮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游覽的興趣。
2)請3——5名同學給全班同學導游。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
(七)、品味文章,與作者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景。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稱贊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邊,你會有什么感受呢?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美景,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哪句體現了作者的情感呢?你能不能結合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傷從何而來呢?
(設計意圖:按新課標的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感情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理解文中包含的情感,就是寓情于景。這樣來突破難點。)
(八)、師生共同總結反思:
1、學了這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啟發?
(九)、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2、翻譯全文。
3、收集已學過的寫景的古代詩文,并欣賞。
4、做知識卡片。
附板書設計:
發現小潭 聞聲 取道 見形 移步換景
潭水:清澈 側面描寫
潭中景物 特寫鏡頭
游魚:動靜結合
《小石潭記》 浮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 形象比喻
岸勢:參差不齊
潭中氣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4
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它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情。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被貶居生活的孤寂和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我認為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優美的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目標設置:
1、知識能力目標:
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實詞的用法和意義。
2)了解作家作品的常識,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識和能力,疏通文意。
3)學習本文對景物入微的觀察,細致的描摹的能力。
4)能正確、流利的朗讀及背誦全文。
2、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而抑郁憂傷的感情。
2)體會作者筆下的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設計意圖:依據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三、重難點的確定: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的寫作特色,這應是學習的重點。其次,疏通文意是重點之二。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作者這種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是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系統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識積累和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對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只是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朋友興趣。
五、教法設想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要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課堂上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在體驗和探究中學習,從而達到提高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六、學法指導:
1)教學千法,朗讀為本。特別是文言文,“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多讀是關鍵。
2)質疑法和討論:有疑才會去探索,討論能明辨是非。
3)點撥法:難點的突破還靠教師巧妙的引領和點撥。
4)卡片制作:知識復習鞏固。
七、課時安排:3課時
八、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設計意圖:引用本導語意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課件出示:圖片《江雪》引出作者,學生參考注釋及已有的資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背景資料,并在小組交流。交流之后,課件呈現有關資料。)
(設計意圖:培養形式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播放課文朗讀(要求學生聽范讀,給生字注音,掃清文字障礙,把握句讀停頓。)
2、學生自讀課文(讀熟,讀流利。)
3、抽讀、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吐詞清楚、聲音洪亮;讀出句讀、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教學朗讀為先,誦讀是基本方法和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讀文言文的方法。)
(四)、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參考資料和課后注釋,疏通文意。圈點勾畫疑難句子,小組討論,如還不能解決的難句,全班討論,老師在點撥,同時老師強調重點詞句的理解翻譯。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和能力,培養合作意識。)
(五)、課堂檢測:(課件出示練習題)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心樂之
4)參差披拂
2、一詞多義:
“以”、“可”、“清”、“許”等
3、翻譯句子:
1)凄神寒骨,悄愴幽遂。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其岸勢犬牙參互,不可知其源。
4)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自學情況,調整掌控教學效果。教師插漏補缺、強調重點。)
(六)、與作者同游: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投影問題,引導思考)
1)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2)小石潭有哪些景物?它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
(小組討論,學生回答,教師評價并板書明確。重點品讀二自然段)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去探究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游,介紹“小石潭”。(教師先作示范,學生仿寫:課內如完不成,課外繼續完成)
1)選一處文中自己最喜歡的景,設計一段導游詞,可以發揮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游覽的興趣。
2)請3——5名同學給全班同學導游。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
(七)、品味文章,與作者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景。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稱贊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邊,你會有什么感受呢?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美景,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哪句體現了作者的情感呢?你能不能結合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傷從何而來呢?
(設計意圖:按新課標的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感情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理解文中包含的情感,就是寓情于景。這樣來突破難點。)
(八)、師生共同總結反思:
1、學了這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啟發?
(九)、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2、翻譯全文。
3、收集已學過的寫景的古代詩文,并欣賞。
4、做知識卡片。
附板書設計:
發現小潭聞聲取道見形移步換景
潭水:清澈側面描寫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游魚:動靜結合
《小石潭記》浮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岸勢:參差不齊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一、 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注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致描摹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郁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設計意圖:依據教學目標 的設計要體現語文學習的整體性特點,要突出學生學習提高的新內容,要明確便于落實和檢測的特點來設計的。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寫作特色,這應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另一個重點是疏通文義。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應是學習的難點。二、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借助注釋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三、 教法設想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所以要不斷的變換教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認為,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所以對重點的突破主要采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在難點的突破上,引導學生結合作家的經歷,寫作背景來達成。教學輔助工具是多媒體。四、 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閱讀淺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因此,學習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閱讀法、質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時,引導學生對照注釋及借助工具書學習,采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學生的活動形式主要是小組合作、開放式討論。在賞析課文內容時采用探究閱讀法,創造性閱讀法。這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五、 教學過程 1、 導入 以學過的詩《江雪》導入 ,引出唐代詩人柳宗元。 設計意圖:利用已學過的柳宗元的詩導入 ,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從情感上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引起共鳴,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后,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游記》《鈷鉧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山水游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3、整體感知 走近《小石潭記》(1)朗讀課文 聽讀(掃除文字障礙)——自讀——齊讀指導: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讀出語氣,讀出感情。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學習誦讀是極其重要的,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方法。(2)自讀課文,疏通文意形式: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全班討論。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憑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3)課堂檢測 鞏固基礎(重在詞義句義)(利用多媒體出示練習)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心樂之4、以 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過清無從致書以觀以中有足樂者5、清 水尤清冽 6、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 7、 許 潭中魚可百許頭 以其境過清 不可知其源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1、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通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 4、與柳宗元同游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2)自主閱讀3分鐘后,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教師評價并板書明確,并對第二段重點品讀,嘗試背誦其中的佳句。 設計意圖: 本文是文言文游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致,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2、學做導游,介紹“小石潭”1)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游詞,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興致。2)請4——5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導游(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 設計意圖: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5、品味文章,與柳宗元對話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贊不已, 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么感受?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于景,這樣就突破文章的難點。6、師生共同總結: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啟發?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發言。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鞏固所學的知識。7、 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2、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作業 。設計第二題意在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是一道拓展性的聯系題。 附板書設計 板書是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此板書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并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發現小石潭: 聞其聲 見其形 潭中景物: 水 清(側面描寫) 寫小石潭美景 小石潭記 魚 樂 (動靜結合) 抒孤寂悲涼之情 柳宗元 小潭源頭: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潭中氣氛: 幽靜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同游之人
上一篇:北師大版《蜘蛛》《貓的天堂》教案及練習
下一篇:教學反思——教《小石潭記》小感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6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通過閱讀文章激發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點
2.仔細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感悟作者貶謫后的孤凄悲涼
【教學難點】
1.體會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寫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1.借助背景相關的《江雪》,導入文本
學生背誦柳宗元的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分析指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結合這首詩的意境說明原因?
(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獨”兩個字在孤寂、冷清、高遠宏闊的背景下,詩中的主人公在“釣寒江雪”,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前人說“遠在江湖礪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也寫了諸多的優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記》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記》之一,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懷,與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導學生閱讀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讀,引領正音
(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易錯、難讀的字)
(2)學生自由朗讀,揣摩理解文意(讀出感興趣的內容,讀出疑惑問題)
(3)學生自主閱讀助讀提示:
①作者及隨行人員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悅耳的水聲,帶來的內心的喜悅,向往是伐竹的動力)
②文章都描寫了哪些與小石潭相關的景物?(設計此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細致閱讀文本:抓住水、石、樹、魚、源、岸、環境等特點深入領會文意)
③作者在對哪些景物的觀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悅?(水聲、游魚)
④作者對本次游覽的總體感受怎樣?(用原文語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3.深入文本,細讀小石潭:
(1)指導學生深入文本,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討論探究
①作者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怎樣?在這一過程中,作者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循聲而至,砍竹成路,下見小譚;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
②從“伐竹”這一細節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發現了這里人跡罕至無路可走;發現了作者喜悅之高、興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難也要覓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樣?
(潭底為整塊石頭,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巨石,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④請你依據文章內容概括出課文是按找怎樣的游覽順序來寫的?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⑤文章在寫景中用了什么寫法?(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
⑥潭水和游魚各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潭水之清和游魚之樂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天空的時候,著一鳥而讓觀者感知天空的遼闊高遠,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烘托的寫法)
⑦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幻化到魚兒身上,仿佛魚兒也會像人那樣感到快樂似的)
⑧作者在描寫小潭源流時,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那些特點來寫的?運用了那些修辭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動靜結合,準確地抓住景物的特征進行描寫)
⑨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與上文中的“樂”,對比鮮明,你是怎樣體會這種情感的變化?(這種情感變化足以說明,作者被貶謫的悲涼是他心中的主調,寄情山水的歡樂只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觸發便顯露出來設計此題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矛盾中發現人物的內心情感,領會文章感情所在)
4.總結拓展
①總結全文
王國維說“以自身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極富作者的生活個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繪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魚、樹木,著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韻,抒發了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游記里傳神的描寫,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很值得我們學習
②拓展延伸:
關于崔氏二小生:
柳集舊注:“崔簡之子也”據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權厝志》舊注:“崔君名簡,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東柳氏”句下注:“簡娶公之姊”據此,則“崔氏二小生”當為柳宗元的外甥
③附: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賞思
發現小潭—樂—潭中景物————小潭源流—凄—潭中氣氛
5.必要的教學資料準備:
“永州八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借山水游記,書胸中憤郁的散文由于八記遺址在永州城郊,故稱《永州八記》分別是《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古代稱熨斗為鈷鉧,鈷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頭,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時僻遠荒涼州司馬只是安置流放官員的一種名義上的職務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為困厄,最為艱難,心情也最為孤寂郁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卻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強烈的激發,發言為文,莫不悲惻動人,寓言、山水游記等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永州八記》,《段太尉逸事狀》,《三戒》,《捕蛇者說》等篇章都作于此。
教學反思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一篇。作者通過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石潭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除了讓學生讀懂文章本身之外,還應該教會學生從中,從這些名篇名家名作中,學到寫景狀物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使自身作文得以改進。于是我在疏通文意后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領略小石潭的山水美,體會作者抓住特征細致描摹景物、有順序的寫景、并能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上。這節課我就試圖進行這方面的引導,灌輸學生“學文章的最終目的是為作文服務”的觀念。
帶領學生對文章的段落、詞句進行解讀欣賞,讓學生充分感受小石潭清幽的環境、清澈的潭水、形態各異的石頭及充滿蓬勃生機之美。在作為旁觀者欣賞小石潭的美麗之后,請學生以思考者的角度來想想作者是如何將小石潭描繪的如此美麗的。就此歸納總結出作者寫景的特色、方法,適時的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進行嘗試。
雖說我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在實踐操作中我卻碰壁了:學生較為被動,課堂氛圍較為沉悶。課后反思,老師規規矩矩的提問引導,學生自然正正經經的小心答題。這種一問一答的缺乏創新的形式,怎么能激發學生活躍課堂呢?事后,我不禁問自己,這個教學目標難道沒有其他的教學形式可以更好的讓學生主動學習嗎。回答當然是否,只要我多花點時間去“備學生”,這種局面應該可以改變。比如說,在帶領學生透過字詞理解作者筆下的小石潭美景之后,完全可以給學生多點時間讓他們去“畫一畫”,畫出他們眼中的小石潭,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會在腦海里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再給點時間給學生展示,并讓他們簡單說說原因。然后再在此基礎上,讓他們想想作者的寫作技巧并加以學習練習。我想如果加入這一環節,課堂氛圍會活躍不少。
總而言之,上課之前不僅要備課充分還要在教學形式上適當創新,對學生的反應也要有充分的準備,營造出一個活躍的學習氛圍。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古代詩文,除最后一課是五言古詩外,其余四課是古代游記和名勝記,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注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致描摹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采用朗讀—質疑、釋句—賞析—探究的教學模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郁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設計意圖:依據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體現語文學習的整體性特點,要突出學生學習提高的新內容,要明確便于落實和檢測的特點來設計的。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寫作特色,這應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另一個重點是疏通文義。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應是學習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借助注釋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
三、教法設想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再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所以要不斷的變換教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認為,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所以對重點的突破主要采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在難點的突破上,引導學生結合作家的經歷,寫作背景來達成。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閱讀淺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因此,學習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閱讀法、質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時,引導學生對照注釋及借助工具書學習,采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學生的活動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組合作。在賞析課文內容時采用探究閱讀法,創造性閱讀法。這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以學過的詩《江雪》導入,多媒體展示《江雪》。引出唐代詩人柳宗元。
設計意圖:利用已學過的柳宗元的詩導入,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從情感上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引起共鳴,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進入情景。
2、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后,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到“作家資料窗”中。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游記》《鈷鉧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山水游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3、整體感知走近《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自讀(掃除文字障礙)——聽讀——齊讀
指導: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學習誦讀是極其重要的,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方法。
(2)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在交由大班討論。(實物投影)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指導:a.用“猜”、“看”、“查”的手段知道詞義。
猜:憑借已有的語言積累,根據對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測關鍵詞的意思。
看:利用好課文下的注釋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關材料。
查;,并且還要選準所需的義項。文章讀得多了,詞語的積累越多,猜測率就越高,詞典也會翻得越少。
b.采用卡片積累詞語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多媒體呈現卡片)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憑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3)課堂檢測鞏固基礎(重在詞義句義)
解釋下列家點的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心樂之
4、以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過清無從致書以觀以中有足樂者
5、清水尤清冽以其境過清
6、可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知其源
7、許潭中魚可百許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
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通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另外,也要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
4、研讀課文,分析品味過渡: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贊不以,請你說說小石潭的魅力在何處?指導:著重研讀課文第二段。先找出原句正確地讀一讀。從內容、感受、寫作技巧等多角度研究。設計意圖:這一段作者采用的是“定點特寫”,是全篇中最為精彩的。作者運用多種寫作技巧:正面側面描寫,動靜結合,擬人手法,由情及景,寫出了景物的特點。這樣的佳段要引導學生品讀。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體會優美的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過度:如此優美得景色,讓人樂在其中,但我們從文中分明讀出了人物的另一種感受——憂郁,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憂郁的感情呢?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指導學生從景物的特點中尋找信息)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導學生將情和景結合起來,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于景,這樣就突破文章的難點。引導學生從原文中找依據,意在培養學生的原文意識。
5、探究作品,創造閱讀
假如你是一位優秀的導游或園林設計師,請你為小石潭設計景點。
指導:仿照曲苑風荷景點的設計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有上百個品種的荷花,紅蓮、白蓮、灑金蓮、并蒂蓮等,蓮葉田田,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設計意圖:便于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語句含義,對課文內容進行創造性閱讀。新課標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6、課堂小結
說說學習文章后有什么收獲,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正確讀原文: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會讀文章: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讀相關材料:讀作者介,讀寫作背景,讀文史常識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結合背景,原文中找依據
7、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游潭之人
2、課外閱讀《始得西山宴游記》與本文對比,從寫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對比。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作業。設計第二題是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寫景特色,也進行能力的遷移培養。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
早上好!
我是新登鎮中學的。
我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凄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致,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4、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方法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課前資料交流、開放式討論、提問法、練習法等。
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兩個班,人數均在55人以上,且學生語文素質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于表達自己的閱讀體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習慣于在課堂上保持言語沉默,甚至思維“休眠”,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成就感尤為重要。
(二)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并能在課后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采取師生互動的形式,與作者同游、與作者對話,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4、人人都來當導游,寫寫導游詞并與同學、老師交流,提高寫作、口語表達能力。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注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并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于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布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于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伴隨著一曲《高山流水》展現一組充滿大自然魅力的山間圖片,教師緩緩導入,隨之課件展示課題。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圖片欣賞,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導入語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走進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1、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2、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如果學生交流能較好地完成這一環節,教師補充省略。
我設計這一環節,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鋪墊。
(三)、走入《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教師最后總結;
2)范讀,教師放伴有音樂的朗讀錄音并給予聽讀要求;
3)學生齊讀,然后男女學生朗讀比賽。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小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著重翻譯前四段,每人一段,將翻譯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集體質疑
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
新課標要求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設計這兩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并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3、當堂檢測
發放印好的練習,要求學生在五分鐘內完成,(練習內容有文學常識一題,重點實詞、虛詞共10個,2個句子翻譯),做好之后全班校對。
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課堂練習,既檢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又獲得了信息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四)與柳宗元同游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
2)自主閱讀3分鐘后,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教師做定性評價并板書明確。
本文是文言文游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致,我設計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游,介紹“小石潭”
1)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游詞,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興致。
2)請4——5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導游(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五)品味文章,與柳宗元對話
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情愴幽邃”。請結合寫作背景,說一說你的理解?(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六)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啟發?
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發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業(二選一)
1、你也曾游覽過一些風景名勝,請寫寫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處,按游覽順序寫一則游記,要求寫出該景物的特征及任務的心情。
這個作業的布置讓學習不再停頓在課堂內,能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到的知識得到延伸。新課標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2、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這是一題拓展性的練習。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然后對自己感受最深、體會最切的一兩個名句寫一段賞析文字,從而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9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它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情。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被貶居生活的孤寂和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我認為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優美的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目標設置:
1、知識能力目標:
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實詞的用法和意義。
2)了解作家作品的常識,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識和能力,疏通文意。
3)學習本文對景物入微的觀察,細致的描摹的能力。
4)能正確、流利的朗讀及背誦全文。
2、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而抑郁憂傷的感情。
2)體會作者筆下的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設計意圖:依據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三、重難點的確定: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的寫作特色,這應是學習的重點。其次,疏通文意是重點之二。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作者這種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是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系統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識積累和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對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只是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朋友興趣。
五、教法設想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要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課堂上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在體驗和探究中學習,從而達到提高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六、學法指導:
1)教學千法,朗讀為本。特別是文言文,“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多讀是關鍵。
2)質疑法和討論:有疑才會去探索,討論能明辨是非。
3)點撥法:難點的突破還靠教師巧妙的引領和點撥。
4)卡片制作:知識復習鞏固。
七、課時安排:
3課時
八、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設計意圖:引用本導語意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課件出示:圖片《江雪》引出作者,學生參考注釋及已有的資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背景資料,并在小組交流。交流之后,課件呈現有關資料。)
(設計意圖:培養形式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播放課文朗讀(要求學生聽范讀,給生字注音,掃清文字障礙,把握句讀停頓。)
2、學生自讀課文(讀熟,讀流利。)
3、抽讀、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吐詞清楚、聲音洪亮;讀出句讀、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教學朗讀為先,誦讀是基本方法和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讀文言文的方法。)
(四)、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參考資料和課后注釋,疏通文意。圈點勾畫疑難句子,小組討論,如還不能解決的難句,全班討論,老師在點撥,同時老師強調重點詞句的理解翻譯。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和能力,培養合作意識。)
(五)、課堂檢測:(課件出示練習題)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心樂之
4)參差披拂
2、一詞多義:
“以”、“可”、“清”、“許”等
3、翻譯句子:
1)凄神寒骨,悄愴幽遂。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其岸勢犬牙參互,不可知其源。
4)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自學情況,調整掌控教學效果。教師插漏補缺、強調重點。)
(六)、與作者同游: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投影問題,引導思考)
1)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2)小石潭有哪些景物?它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
(小組討論,學生回答,教師評價并板書明確。重點品讀二自然段)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去探究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游,介紹“小石潭”。(教師先作示范,學生仿寫:課內如完不成,課外繼續完成)
1)選一處文中自己最喜歡的景,設計一段導游詞,可以發揮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游覽的興趣。
2)請3——5名同學給全班同學導游。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
(七)、品味文章,與作者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景。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稱贊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邊,你會有什么感受呢?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美景,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哪句體現了作者的情感呢?你能不能結合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傷從何而來呢?
(設計意圖:按新課標的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感情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理解文中包含的情感,就是寓情于景。這樣來突破難點。)
(八)、師生共同總結反思:
1、學了這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啟發?
(九)、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2、翻譯全文。
3、收集已學過的寫景的古代詩文,并欣賞。
4、做知識卡片。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10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借助注釋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
教法設想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再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所以要不斷的變換教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認為,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所以對重點的突破主要采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在難點的突破上,引導學生結合作家的經歷,寫作背景來達成。
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閱讀淺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因此,學習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閱讀法、質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時,引導學生對照注釋及借助工具書學習,采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學生的活動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組合作。在賞析課文內容時采用探究閱讀法,創造性閱讀法。這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1、 導入
以學過的詩《江雪》導入 ,多媒體展示《江雪》。引出唐代詩人柳宗元。
設計意圖:利用已學過的柳宗元的詩導入 ,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從情感上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引起共鳴,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進入情景。
2、 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后,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到作家資料窗中。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游記》《鈷鉧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山水游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3、整體感知 走近《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自讀(掃除文字障礙)聽讀齊讀
指導: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學習誦讀是極其重要的,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方法。
(2)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在交由大班討論。(實物投影)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指導:a.用猜、看、查的手段知道詞義。
猜:憑借已有的語言積累,根據對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測關鍵詞的意思。
看:利用好課文下的注釋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關材料。
查;,并且還要選準所需的義項。文章讀得多了,詞語的積累越多,猜測率就越高,詞典也會翻得越少。
b.采用卡片積累詞語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多媒體呈現卡片)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憑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3)課堂檢測 鞏固基礎(重在詞義句義)
解釋下列家點的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心樂之
4、以 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過清 無從致書以觀 以中有足樂者
5、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過清 6、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知其源
7、 許 潭中魚可百許頭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通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另外,也要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
4、研讀課文 分析品味
過渡: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贊不以,請你說說小石潭的魅力在何處?
指導:著重研讀課文第二段。先找出原句正確地讀一讀。從內容、感受、寫作技巧等多角度研究。
設計意圖:這一段作者采用的是定點特寫,是全篇中最為精彩的。作者運用多種寫作技巧:正面側面描寫,動靜結合,擬人手法,由情及景,寫出了景物的特點。這樣的佳段要引導學生品讀。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體會優美的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過度:如此優美得景色,讓人樂在其中,但我們從文中分明讀出了人物的另一種感受憂郁,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憂郁的感情呢?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指導學生從景物的特點中尋找信息)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導學生將情和景結合起來,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于景,這樣就突破文章的難點。引導學生從原文中找依據,意在培養學生的原文意識。
5、探究作品 創造閱讀
假如你是一位優秀的導游或園林設計師,請你為小石潭設計景點。
指導:仿照曲苑風荷景點的設計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有上百個品種的荷花,紅蓮、白蓮、灑金蓮、并蒂蓮等,蓮葉田田,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設計意圖:便于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語句含義,對課文內容進行創造性閱讀。新課標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6、課堂小結
說說學習文章后有什么收獲,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正確讀原文: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會讀文章: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讀相關材料:讀作者介紹 讀寫作背景 讀文史常識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結合背景,原文中找依據
7、 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游潭之人
2、課外閱讀《始得西山宴游記》與本文對比,從寫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對比。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作業 。設計第二題是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寫景特色,也進行能力的遷移培養。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11
各位評委、老師:
早上好!
我是新登鎮中學的王金華。
我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凄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致,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 教學目標 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 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4、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 、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課前資料交流、開放式討論、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 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兩個班,人數均在55人以上,且學生語文素質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于表達自己的閱讀體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習慣于在課堂上保持言語沉默,甚至思維 “休眠”,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成就感尤為重要。
(二)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并能在課后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 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采取師生互動的形式,與作者同游、與作者對話,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4、人人都來當導游,寫寫導游詞并與同學、老師交流,提高寫作、口語表達能力。
五、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注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并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于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布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于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教學工具: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課文
伴隨著一曲《高山流水》展現一組充滿大自然魅力的山間圖片,教師緩緩導入 ,
隨之課件展示課題 。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圖片欣賞,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導入 語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走進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1、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2、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如果學生交流能較好地完成這一環節,教師補充省略。
我設計這一環節,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鋪墊。
(三)、走入《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教師最后總結;
2)范讀,教師放伴有音樂的朗讀錄音并給予聽讀要求;
3)學生齊讀,然后男女學生朗讀比賽。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 小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著重翻譯前四段,每人一段,將翻譯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集體質疑
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
新課標要求學生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設計這兩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并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3、當堂檢測
發放印好的練習,要求學生在五分鐘內完成,(練習內容有文學常識一題,重點實詞、虛詞共10個,2個句子翻譯),做好之后全班校對。
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課堂練習,既檢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又獲得了信息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四)與柳宗元同游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
2)自主閱讀3分鐘后,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教師做定性評價并板書明確。
本文是文言文游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致,我設計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游,介紹“小石潭”
1)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游詞,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興致。
2)請4——5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導游(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五)品味文章,與柳宗元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情愴幽邃”。請結合寫作背景,說一說你的理解?(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六)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啟發?
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發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業 (二選一)
1、你也曾游覽過一些風景名勝,請寫寫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處,按游覽順序寫一則游記,要求寫出該景物的特征及任務的心情。
這個作業 的布置讓學習不再停頓在課堂內,能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到的知識得到延伸。新課標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2、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這是一題拓展性的練習。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然后對自己感受最深、體會最切的一兩個名句寫一段賞析文字,從而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附板書設計
小
石
潭
記
寫作順序:
小石潭的特點:幽靜
作者的感受:幽深冷寂,孤獨悲涼
發現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氣氛
記錄同游
板書是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這樣的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此板書設計 是為教學重點、難點突出服務的,并且也使學生能通過板書對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12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課時進行教學。課文作者通過仔細入微的觀察,運用多種技巧,生動地描繪出小石潭的優美景觀。編入教材意在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技巧,領會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所教班級學生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⑴知識目標:落實字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掌握課文的記敘順序。
⑵技能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景物的技巧。
⑶美育目標:體會小石潭優美的景色,培養審美情趣。
⑷情感目標:把握作者的感情變化。
3、教學重點、難點:
⑴重點:
①掌握課文的記敘順序。
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細致描寫事物的方法。
⑵難點: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確定依據:根據單元要求及課文內容我確定以上幾點為教學的重點、難點。
說教法
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離現在時間較長,學生自學較難以理解,且興趣不濃。為堅持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我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上主要運用創設情景、啟發點撥的方法。整體思路是:情景導入→出示目標→啟發提問→教師點撥→討論探究→總結擴展→布置作業。這樣設計,使學生思維進入課堂,明確任務,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識,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說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指導和點撥下,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默讀去自學課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歸納,總結,識記感知課文的內容,以達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是教學的主人”的教學效果。
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
我設計的導語是:“如果你疲憊,如果你煩悶,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同學們己經樹立一定的環保意識,知道大自然是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應該保護自然、敬畏自然,這樣導入就把課堂和學習的內容拉近我們的生活,創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展示課題和學習目標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的方向。
三、整體感知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目的是使學生能讀準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自讀課文,落實詞義,讀通全文,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新詞詞義,能通譯課文。
3、默讀課文,把握內容,掌握寫法。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方法,為研讀揮襯課文奠基礎。
四、研讀,探究
1、找出你認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賞。這題是提高學生的審美,析美的能力設計的。
2、作者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描寫事物?這研討題是本節課的重點。目的是通過討論使學生掌握課文的描寫技巧,并運用到實際的寫作中去。
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樂一憂,該如何理解?這是本節課的難點。目的是為讓學生準確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及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根據學生實際:“起點較低”,這幾道研討題,提出并落實到各組討論,教師還不斷在旁邊提示、點撥,然后讓各組代表發言、盡量使師生在課堂上互動起來。
五、總結、擴展
總結和擴展設計為:
總結:本文生動描繪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麗,游魚活潑。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觀察細致。如魚在水中“然不動,爾遠逝,往來忽”的情態;溪水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細致觀察是難以描寫出來的。
總結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擴展的設計是加強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的習慣。學到致用,應用細致觀察到到實際的寫作中去。
六、布置作業
1、一詞多義(略)。
2、翻譯句子(略)。
作業的設計為積累學生的文言詞,加強學生對文言的翻譯。
《小石潭記》說課稿 篇13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凄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致,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 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啟發學生感悟,那么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么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所以我設計讓多種藝術形式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通過合作探究,了解、了解文風,啟迪思維。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游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力,引導學生將《小石潭記》改編成一首樂曲、一幅圖畫、一部風光片以喚起他們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提高藝術感知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情景激勵法、課前資料交流法、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并能在課后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嘗試用其它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抑郁憂傷的感情基調。
4、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游,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工具: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為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1、 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 對照課文注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并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 布置預習任務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于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布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于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課時借助其他藝術手段解讀文學作品。
(一)、走進音樂世界,感悟情感基調
1、 聆聽的配樂朗讀,展開想象,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會傳來一曲什么風格的音樂?
2、 找出點明情感的語句,質疑:柳宗元來到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凄?
3、 為了更好的解讀的感情基調,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老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郁憂傷的古典樂曲。
通過想象音樂的曲調,引入對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經歷的了解,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帶給他淡淡的喜悅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他濃濃的愁緒,這才是他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而解讀的感情基調。而資料的整理、匯報、交流,又是對學生搜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煉。
4、 請學生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教師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樂請一名學生配樂朗讀,并給予聽讀要求——將《小石潭記》繪成一幅畫。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的情感基調。
(二)、走進美術世界,感悟情景交融
1、 復習課文翻譯。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這個畫面的風格如何?展示中相關的畫面,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從而加強學生的藝術直觀感受。
2、 學生自由發言。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景物是什么,并說出原因。在學生發言過程中,老師相應做出引導總結出言簡意豐景中含情的語言特色,比喻擬人方法的運用使更生動。
3、 質疑:為改名如何?改稱:秀竹潭、歡魚潭、茂林潭如何。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特色。
4、 隨筆寫作練習: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開想象的景物,進行描寫。在這個環節中鍛煉學生靈活模仿語言特色的寫作能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這一教學步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與柳宗元同游
1、 請學生在教師展示的圖片中齊讀課文,感受課文所描寫的寂靜清幽的景色特點。
2、 學做攝影師,拍攝“小石潭”的自然風光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鏡頭?請找出你鏡頭變化的內容。學習小組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從而明確本文是一部游蹤清晰的風光片。(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漸近到特寫潭中魚,然后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后把鏡頭拉高拉遠。看來柳宗元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蹤讓景物也移動變換起來,這叫“移步換景”法。)
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 教師總結:是一首抑郁憂傷的古典樂曲。《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小石潭記》是。
2、 宗元懷才不遇失意的悲涼郁悶,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柳那么還有那些中國文人用文字來書寫心中壯志難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灑脫、或大氣……)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培養學生對內涵的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