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輪》教案(精選3篇)
《滑輪》教案 篇1
第五課 定滑輪和動滑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鐵架臺、滑輪、鉤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并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么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旗桿頂部有一個輪子)
2、概念引入: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桿頂部的滑輪
1、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并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要研究的問題 定滑輪是否能省力
預測 是( )否(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可附圖)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并記錄下研究的數據。
左邊鉤碼個數 右邊鉤碼個數 定滑輪的狀態 我們的發現
5、全班內進行交流匯報。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輪圖,并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 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 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并思考:“動滑輪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 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并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1~5個)的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并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并比較表內數據,發現了什么?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有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滑輪》教案 篇2
各位評委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報版教材第一冊第十一章第四節《滑輪》。說課的過程包括:一、說教材,二、說教法、學法和教學原則,三、說教學過程,四、說作業,五、說板書五部分。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本屆講授的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各自的優點,指出定滑輪的實質是一個等臂杠桿,動滑輪的實質是個動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桿,并用杠桿平衡條件分析了它們的省力情況,把滑輪與杠桿聯系在一起。最后講述了能同時應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優點的滑輪組。
經過對學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關鍵是抓好學生的隨堂實驗。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
②能區分定滑輪與動滑輪,會用杠桿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2、能力目標:
①會組裝簡單的滑輪組。
②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
③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現象總結歸納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實驗對學生進行學科學、愛科學的教育。
②通過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③培養學生樂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學習品質。
二、說教法、學法和教學原則
根據《滑輪》一課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學生實驗、放電腦動畫、觀察、討論、講解為主的多邊法教學。通過觀察、實驗和看電腦動畫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原則:
①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②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統一的原則。
③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④鞏固與提高相統一的原則。
⑤具體和抽象相統一的原則。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分以下幾個環節:
1、新課引入:
用課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輪,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興趣。一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觀察、討論與講解相結合:
演示定滑輪、動滑輪的用法,學生實驗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此實驗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減小動滑輪重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讓學生把實驗結果填到設計好的表格中。各實驗小組分析論證實驗結果并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觀察實驗和相應的理論分析,培養學生運用物理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研究滑輪的實質用課件動畫說明滑輪是杠桿的變形。這樣做可以讓這個問題更直觀,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著提出問題:有沒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學生思考并討論得出結果,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來。然后用課件提出如何連接滑輪組,讓學生在練習本上設計滑輪組,用課件動畫給出答案。學生在按照圖中的設計組裝滑輪組,研究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繩子移動距離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關系。這個實驗有可能出現偏差,這時可讓學生分析出現偏差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3、鞏固強化:
①讓學生對照本節知識進行小結,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節目標設計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于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持久性記憶,有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作業
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本節布置作業如下:
課本第190頁練習三 1、2、3。
五、說板書
本節板書設計如下:
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教材通報板
第一冊 第十一章 第四節
《滑輪》
說課設計
1、定滑輪:
①定義:滑輪位置固定不變;
②作用:改變用力方向,不省力
③實質:等臂杠桿。
2、動滑輪:
①定義:滑輪位置隨物體變化;
②作用:省一半力,不改變用力方向
③實質:動力臂時阻力臂2倍的杠桿3、滑輪組:
①定義: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②作用:即可省力又可改變用力方向
③規律:使用滑輪組時,重物由幾股 繩子承擔,勻速提起重物所 用的力就是物體所受重力的 幾分之一,繩端移動的距離 就是重物上升距離的幾倍。
《滑輪》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識別定滑輪和動滑輪,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2.能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滑輪解決實際問題。
3.會安裝滑輪組,并能根據安裝情況分析施加的拉力與物重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定滑輪和動滑輪工作特點的過程,進一步掌握用觀察和對比來研究問題的方法。
2.經歷組裝滑輪組的過程,學會按要求組裝滑輪組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實際中的滑輪的工作特點具有好奇心,關心生活、生產中有關滑輪的實際應用。
2.具有對現實生活中簡單機械的應用是否合理進行評價的意識,具有利用簡單機械改善勞動條件的愿望。
3.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滑輪”是初中物理力學中一種比較重要的簡單機械,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杠桿后,對一些變形的杠桿的進一步認識,對生活中物理現象的進一步觀察和應用。滑輪按使用情況可以分為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它們的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對滑輪組的繞線及段數的判斷不容易理解,這是本節課的難點。
重點:研究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難點:判斷滑輪組的省力情況,會根據實際要求組裝簡單的滑輪組。
三、教學策略
通過物理建模的方法從理論上將滑輪抽象為杠桿,利用杠桿平衡條件分析滑輪的工作原理,然后再對已經測得的實驗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解釋,進一步理解滑輪的工作特點。用杠桿的平衡條件去分析動滑輪省一半的力的原因時,“支點位置”的分析是一個難點,教學中不必涉及動滑輪使用時支點隨時間變化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以自主、協作的實驗探究為主線,培養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交流、討論等方式參與到教學中。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滑輪、鐵架臺、彈簧測力計、直尺、鉤碼、細線等。
五、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