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精選12篇)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本文篇幅較長,11個自然段,約兩千字,在學習上有難度。考慮到在此之前,學生已有“速讀”的知識準備,所以教學時,本著“用足用好教材”的理念,從激發學習興趣入手,速讀理解課文,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抓點帶面、以簡馭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輕松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教學目標】
1、在語言實踐過程中感受葉老先生真誠、質樸、平易近人的人品,對待文學事業一絲不茍、嚴肅認真的態度以及對待祖國下一代的熱切關懷和希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一、情景導入
1、板課題,讀課題。
師:上節課已經初讀了課文,老師想檢驗一下同學們,請拿出紙和筆。(聽寫)
師:再回憶一下,課文主要寫了哪些事情?(生說)板書:修改作文 做客交談.
二、學習課文
師:葉老是怎樣給“我”修改作文的?你從課文中哪些句子發現的?現在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劃出相對的語句。
學生交流。
師:葉老給我修改的這么仔細、認真,可以看出葉老對工作怎樣?(一絲不茍)。
師:同學們,修改這篇文章的時候,葉老已經70多歲了,但葉老還是認真的修改,并還下了評語,評語的內容是:生讀。這個短短的評語對肖復興有什么影響?生說。
師:同學們,作者肖復興雖然未見葉老的面,但從批改中,作者對葉老有什么感受呢?
出示: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生讀——談——全班讀
師:是呀,15歲的肖復興多么幸運呀,不僅僅文章得到葉老先生的精心修改,還且應邀到葉老家做客,葉老又是怎樣待肖復興的呢?從哪些語句中看出?
生談。
師:剛才從這兩 件事中已經感受到葉老先生一絲不茍、平易近人的品質,故事難忘,人品感人,作者“以事寫人”,即然這是寫人的文章,為什么多次提到“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呢?書中哪些地方寫到爬山虎的語句?請找出來劃上記號并讀讀。
分別請學生讀。
師:你對這三處哪一處最感興趣,是午后的、是黃昏的、還是眼前的,請選一處好好讀讀,想想:作者筆下的爬山虎給人怎樣的感覺?肖復興寫這爬山虎實際要表達自己怎樣的思想感情?分組交流。
生交流。師出示句子。
• 剛進里院,一墻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使得夏日的燥熱一下子減少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著,閃爍著迷離的光點。
第一句:生讀——談感受——再讀——全班讀
師:就在這樣的美妙的環境中,肖復興和葉老的談話從午后一直到黃昏,在肖復興的筆下,眼下黃昏的爬山虎是怎樣的?
• 出示句子。我一眼又望見院里那一墻爬山虎,黃昏中綠得沉郁,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
生讀——談——小組讀——全班讀——師范讀——全班讀。
師:不知道此時此刻,葉老望著爬山虎,會想些什么呢?
生1:葉老要我們象爬山虎那樣一步一個腳印、
生2:自己要將自己怎樣寫作和怎樣做人傳給下一代、
師:是啊,葉老對下一代是如此的關愛,我也非常的慶幸,自己第一次見到作家竟是這樣一位————我非常慶幸,自己第一次見到作家,竟是這樣一位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談話,讓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的懂得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我15歲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師生對話最后一段)
對,這就是作者根據自己的感受發表的感嘆,所以說,在我的眼前,———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總是那樣綠的(生說)
同學們,我們知道爬山虎的綠表現出它的勃勃生機,包含著作者愉快的心情。此時,你認為這個“綠”還有什么意思?(結合板書完成)(葉老的諄諄教誨使我懂得了許多,特別是對作文和做人方面有了具體的認識和標準,那就是像葉老那樣一絲不茍地寫作、真誠寬厚地待人。葉老的風范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葉老的教導一直激勵著我前進。)
師:作者寫事是為了贊揚葉老的人品,那么寫景又是表達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呢?
師:是呀,肖復興在葉老的教導下、影響下最終成了一名大作家。
板書: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批改作業 一絲不茍
做客交談 平易近人
以事寫人
以景舒情 以事寫人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從葉圣陶先生修改中學生作文這件事中受到啟發,培養一絲不茍、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
2.從葉圣陶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理解詞句,練習用“受益匪淺”、“堪稱楷模”造句。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學習本課生字、詞,讓學生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三)練習用“受益匪淺”、“堪稱楷模”造句。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習本課生字、詞,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二)練習用“受益匪淺”、“堪稱楷模”造句。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啟發談話。
同學們,我們學習過葉圣陶先生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課文寫到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正是葉老先生家院墻上的爬山虎。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發生在葉老先生家里的一件事,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幾十年了,但是給作者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為什么這件事對作者的影響這么大呢?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讓學生初讀課文,并畫出生字、詞。
(三)教師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并注意糾正讀音。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本課生字較多,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讀準這些生字在課文中的讀音。)
“刪”:sh1n是翹舌音,不要讀成s1n。“篇”、“薦”、“顛”、“蘊”、“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讀準。
2.指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
本課共有12個生字。教師可引導學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結構的練習。如:填表,按要求給生字分類。
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在分析字形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識記重點字的方法。比如“訣”,左邊是“讠”,右邊是“ ”,合起來是“訣”。在書寫時要注意“ ”的一捺,不要寫成一點。“篇”字,可以用復習舊字換一部分的方法,記住字形,并注意與形近字比較,加強記憶和理解。如:“遍、偏”等。另外,“沫”和 “味”字形相近,但要注意區別,“沫”字右半部是“末”,不是“未”,不要寫錯。“薦”字下半部是“存”,不要錯寫成“在”,“洽”和“給”等字形;都要注意分辨,不要寫錯。
3.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1)讓學生說出在預習課文時有哪些詞語不理解。
(2)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①教師解答學生不理解的詞語,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
以“匪”字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查字典,聯系上下文。“匪”在課文中組成新詞是“受益匪淺”,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匪”字作為加粗的字,在字典中“匪”字的解釋同“非”,而“非”在字典中有多種解釋,這是漢語中的一字多義現象,結合詞義,聯系上下文,讀一讀,在這個詞中“匪” 應解釋為“不是”。那么,課文中寫作者的作文,被葉圣陶先生修改后,使自己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啟發。“受益匪淺”這個詞,應理解為:受到的好處不淺。
②讓學生學會運用教師教給的方法,查字典,聯系上下文,對于自己不理解的詞語,逐個弄明白。
③出示重點詞語,讓學生鞏固練習。
推薦:把好的人或事物向別人或組織介紹,希望任用或接受。
典雅:優美不粗俗。
秘訣:能解決問題的不公開的巧妙的辦法。
蘊含:包含。
受益匪淺:得到的好處不少。
堪稱楷模:可以稱作為榜樣、模范。
(四)造句練習。
1.受益匪淺——
2.堪稱楷模——
(造句的步驟:第一步,在造句前,老師應讓學生弄清詞語的意思,包括詞語的本義和在課文中的意思。第二步:找到課文中帶有“受益匪淺”“堪稱楷模”的句子,先讀懂,然后分析句式。第三步:仿照文中的句式練習造句。)
(誰)受益匪淺(為什么)。
(誰)(為什么)堪稱楷模。
(五)作業。
1.讀課文。
2.抄寫課后讀讀寫寫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體會葉圣陶先生修改中學生作文這件事對小作者的教育和影響。
(二)聯系上下文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聯系上下文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讓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這是什么時候的事情?
(課文講的是葉圣陶先生為“我”修改作文這件事。時間是1963年,當時“我”是一名初三的學生。)
2.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語句。
3.給課文分段,說一說各段的主要意思。全文可以分為三段。第1段(1~4自然段)講葉圣陶先生給“我”修改作文。第2段(5~10自然段)講到葉圣陶先生家做客。第3段(11自然段)講這件事情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結合課文內容討論、交流,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1.課文一開始寫老師把那個大本遞給“我”,“我”打開本一看,一下子愣住了,為什么?
(因為當小作者翻到自己那篇作文后,看到了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后增添的密密麻麻的小字,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2.“我真的從中受益匪淺,隔岸觀火和身臨其境畢竟不一樣。”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受益匪淺”,就是受益不淺。“隔岸觀火”,形容和自己關系不大,采取旁觀的態度。“身臨其境”,自己親身經歷。這句話前半句是說“我”從這件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啟發,后半句是說因為葉圣陶先生修改的是“我”自己的作文,所以感受特別深,受到的教育也特別深。)
3.“這不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種種毛病,也使我認識到文學事業的艱巨: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茍,是難成大氣候的。”讀這個句子,聯系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說說你的理解?
(這是作者看到葉老先生對自己作文認真修改后的具體感受。“大氣候”指有大的作為。“難成大氣候”,就是不可能有大的作為。這句話從兩個方面具體寫了所受到的教益。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認識到做學問應有的態度。而這兩點相比之下第二方面的啟發和教育更為重要。使自己認識到從事文學事業是很艱巨的,必須下大力氣,具有一絲不茍的認真態度,否則不可能有大的作為。
4.葉圣陶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寫了怎樣的評語?評語的含義是什么?
(讓學生讀出評語的內容并體會評語的含義。葉圣陶先生的評語,雖然只有兩句話,但內涵豐富。首先指出作者的作文寫得“親切自然”,并指出了寫得親切自然的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寫的全是具體事實”,也就是寫得不抽象,不空洞,二是“在這幾件有關畫畫的事上深受感動”,說明小作者對所寫的事情很熟悉,有真情實感。這短短的幾句評語,是對小作者的鼓勵,也是對怎樣寫好作文的指點。)
5.讓學生有語氣地朗讀下面的一段課文:“這則短短的評語,樹立起我寫作的信心。那時,我才十五歲,一個毛頭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聲國內外文壇的大文學家的指點和鼓勵,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漲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飛出的一只只鳥兒抖著翅膀。那時只有那種年齡的孩子才會擁有的心思。”讀后說說這段話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蜚聲”,揚名,很有名望。“文壇”,指文藝界。“蜚聲國內外文壇”,就是在國內外的文藝界都很有名氣。15歲的“我”受到這樣一位大文學家的指點和鼓勵,內心當然很激動。”漲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飛出的一只只鳥兒抖著翅膀”,形象地寫出了當時那種無比激動、充滿信心和幻想的心情。這段話充分表達了“我”在讀完葉圣陶先生評語后那種無比激動、無比喜悅、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幻想的思想感情。)
6.小作者到葉圣陶先生家做客時,課文中幾次寫到“我”注意到葉老先生家院子里滿墻的爬山虎?為什么要寫這些?
(“我”兩次注意到葉老先生家院子里滿墻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剛進院時見到的陽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黃昏時,落日余暉映照下的爬山虎。因為小作者剛剛讀過葉老先生寫的《爬山虎》這篇課文,印象很深,看到眼前的這種美麗的景色,小作者情不自禁地問:“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寫的它們呀?”從葉圣陶先生 “笑著點點頭”可以看出,那篇課文里寫的就是自家院子里每天都能見到的爬山虎,使小作者知道了他對它們非常熟悉,而且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要寫這些。)
(三)總結:
大家對課文進行了認真的討論、交流。從發言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葉圣陶先生給小作者修改作文這件事,使小作者深受教育和啟發。使他不僅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更主要的是認識到做學問應有的態度,認識到了文學事業的艱巨,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茍,是不會有所作為的。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里。
(四)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思考課后練習第2題。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繼續學習課文,從葉圣陶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具體方法。
(二)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修改作文的具體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仔細看圖。
1.讓學生思考,然后說一說。
(1)“我”到葉老先生家做客,感到“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來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爺爺一樣讓大家感到親切。”“我”是怎樣產生這種感覺的?
(課文中寫到“葉小沫引我到客廳,葉老先生已在門口等候。”而且,見了“我”,“像會見大人一樣同我握了握手”,問過“我”的年齡后,還“笑著講了句:‘你和小沫同齡呀!’”,所以小作者感到他“那樣隨便、和藹,作家頭頂上神秘的光環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
(2)“我”到葉老先生家做客,“葉圣陶先生沒有向我傳授什么文學創作的秘訣、要素或指南之類”這說明什么?
(說明葉圣陶先生站得高,看得遠,他沒有就作文談作文,他對愛好文學的青少年的期望是:“要多讀各科的書”、“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這兩條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對愛好文學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尤為重要。)
2.讓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結尾一段:“我應該慶幸,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作家,竟是這樣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他對于一個孩子平等真誠又寬厚期待的談話,讓我十五歲那個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那個夏天變長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同時,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1)說說文中加點語句的意思。
(這些語句寫出了通過葉圣陶先生給“我”修改作文又邀“我”到家里做客這兩件事,使“我”深受啟發,使“我”認識到:做一個作家應該有葉圣陶先生這樣的人品,像他那樣的真誠質樸平易近人,寫文章也應該像葉圣陶先生那樣一絲不茍,嚴肅認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當時,“我”只有15歲,還是個孩子,對這些問題的認識當然不可能很深刻,課文中寫“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是恰如其分的。)
(2)文章這樣結尾的作用是什么?
(課文這樣結尾耐人尋味。最后說:“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意思就是15歲那個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腦海中,葉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親切教誨一直激勵著自己前進。最后的這句話點明了題目。)
(二)用筆畫出課文中有關葉圣陶先生為“我”修改作文的部分。
(從“回到家……因為書皮可以認為是書的封面。”)
1.讓學生反復讀這些語句,讀懂后,說一說葉圣陶先生是怎樣為“我”修改作文的?
2.根據課文內容,結合你平時的作文實踐,歸納出修改作文的具體方法。
(①把用得不準確的詞改準確,首先要注意題目。②把不通順的句子改通順了。③把長句斷成短句。④刪去重復啰唆的詞句。⑤增添一些詞句,使意思表達更清楚完整。⑥改正錯別字和用錯的標點。)
(三)總結。
(四)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說說修改作文的具體方法。
【板書設計】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 篇3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圣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1963年葉圣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并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圣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茍、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課的導入我先讓學生談談對葉圣陶的了解,然后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一片課文《爬山虎的腳》,讓學生通過對比今天要學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然后讓學生讀課文,畫出生字詞語,接著我檢查孩子讀書和生字詞的情況,最后通過品詞析句來學習課文第一部分,引導學生就“葉老是怎樣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這兩個問題進行交流,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時,我讓學生邊讀書邊用筆畫出修改處,再用不同的符號把表達作者感受的句子標識出來;還讓學生認真閱讀課后“資料袋”中《一張畫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過討論交流,了解葉圣陶先生用了哪幾種方法修改這篇課文。
課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點。具體事實+心理感受的寫作特點,修改作文的方法,語句上的修改,這些都對學生的習作也有所啟迪。因而我把課堂教學的重點就鎖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學習上。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緊緊抓住“春風拂面”,讓學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讀。學生在“密密麻麻”“到處”中感受到葉老的認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時的內心感受。在字詞句的修改中,學生感受到葉老的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在評語中,讓學生感受到葉老的平和,以及對一名文學愛好者的鼓勵和殷切期望。這一股股暖流給予作者春風拂面的感覺,樹立了寫作的信心。
教學時,我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憑借教材,實現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教材中,作者在敘述葉老怎樣修改“我”的作文時,蘊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體又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水平。在教學中我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這個資源,讓學生從中學習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葉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對作者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讓學生體會如何作文,更讓學生體會如何做人。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松、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
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
1、拿到葉圣陶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畫出相關句子,然后讀讀。學生根據我出示的自學提示,快速讀課文去找到答案。
三、整合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教材與多種文本的有機融合。
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充分運用已有的資源,如:《一張畫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學生自己的習作等,把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其他相關文本,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在開放中豐富教學資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回過頭來,再看整個教學過程。覺得還是有不少的缺點。
一,以讀為本,自覺得讀得還不夠到位。
初讀課文后,沒有檢查孩子讀課文的情況,還有讀詞語的形式比較單一,應該指名讀、男女生對比讀、默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熟悉詞語后,再去整體感知課文,親近文本,但是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時,指導的功力還不夠,特別是針對學生的朗讀,沒有作出恰如其分的點評。
二、第一課時的容量比較大,所以在講解完課文第一部分的時候,已經沒有時間去讓學會寫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課時的內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多思考第一課時應該教什么,怎么教。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 篇4
【導入】
(3分鐘。)
1、(師指課題)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課文,不知道同學們學得怎么樣。現在,歐老師就來考一考大家。(課題后加共橫線變成補充句子的練習題)誰能補充這個句子?
2、生根據一課時了解的內容補充句子。多應會補充爬山虎的綠、美。
【學習】
一、美麗
(7分鐘。)
1、多美的爬山虎呀!打開書自由地讀課文,邊讀邊勾畫出課文具體描寫爬山虎美和綠的句子?
(生勾句。)
2、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訂證是否勾正確)其他同學趕緊對照一下。
3、這么綠、這么美的爬山虎,你認為該怎么讀呢?選擇你最喜歡的句子趕緊試試吧。(生自由讀)誰愿意來讀給大家聽?(抽生讀)你從他朗讀的哪些地方感受出了美?(生生評、師生評、自評)你覺得怎么讀才能感覺出綠與美?(師可范讀)他們都讀得很好,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二、人品
(10分鐘。)
1、課文兩次具體描寫了爬山虎,各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到的?當時的我心情如何?
(分別學習6和8自然段。)
(學生回答我的心情:意外、高興、忐忑不安、溫暖、幸福。)
2、這時我的心情又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感受:跳躍、迷離、濃濃……)
3、現在,同學們對課文已經有進一步了解了。巧妙地運用課文詞句,結合作者當時的心情,相信你所補充的句子一定會更精彩。
(學生結合作者心情,再次補充句子。)
4、通過你們精彩的描述,我覺得這片爬山虎真的是更美了。不知道你們能不能通過朗讀讓我再陶醉一次呢?我們一塊來讀一讀吧!(指導朗讀6~9段)聽了你們的朗讀,我也如此愉快了。這的確是一份多么沉郁的忘年友誼呀!這,就是葉圣陶老先生對人的態度。
板書:
人品
三、文品
(7分鐘。)
1、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如此美麗,時常引起我無限的遐想和追憶。我到底想到了些什么呢?請同學們認真地讀一讀課文的前半部分,相信你一定能填寫出更精彩的句子的。
2、(學生填句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師引學)你從哪里感受出葉圣陶老先生的認真的?請大家看130頁。資料袋里就有《一幅畫像》這篇文章的片斷。誰也有這樣的感受?快說說吧!
3、是啊,僅僅是一個素未謀面的初中生的作文,葉圣陶老先生卻也改得如此認真。那密密麻麻的修改符號讓我知道,這就是他對待文學的態度。
板書:
文品
四、勉勵
(5分鐘。)
感受到了葉老先生的……誰還能根據課文前半部分的其它內容繼續填寫這個句子?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還讓你想到了什么?(板書:勉勵我)( cai 出示評語)讓我們一塊兒來讀一讀吧!此時的我會想些什么?
(學生答我的想法。)
五、提升
(8分鐘。)
1、葉圣陶老先生用他的認真與鼓勵深深地影響著我,直到后來我真正成長為一名作家。( cai 肖復興簡介,學生自由讀)或許,在我的文學生涯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挑戰,但是每次我都會想起──(師引生答)于是我又擁有了徜徉于文學殿堂的無盡動力。
2、師引讀最后一段:我非常慶幸,自己第一次見到作家,竟是這樣一位──他跟我的談話,讓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我15歲時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在我的眼前──
3、對,這就是作者根據自己的感受發表的感嘆。( cai 出示句子,生齊讀)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4、同學們,還記得剛才的學習嗎?我們知道爬山虎的綠表現出它的勃勃生機,包含著作者愉快的心情。此時,你認為這個“綠”還有什么意思?(結合小結完成板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永遠勉勵著我,讓我也要擁有像葉圣陶老先生那樣的文品與人品。
【小結】
今天我們透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感受到了葉圣陶老先生對下一代的無限關愛。留心你身邊那平凡的事物吧,或許你也能從中感受到存在于你身上的那一份關愛與勉勵!
【板書】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
勉勵我
文品 人品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從葉圣陶先生修改中學生作文這件事中受到啟發,培養一絲不茍、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
2.從葉圣陶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理解詞句,練習用“受益匪淺”、“堪稱楷模”造句。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學習本課生字、詞,讓學生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三)練習用“受益匪淺”、“堪稱楷模”造句。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習本課生字、詞,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二)練習用“受益匪淺”、“堪稱楷模”造句。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啟發談話。
同學們,我們學習過葉圣陶先生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課文寫到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正是葉老先生家院墻上的爬山虎。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發生在葉老先生家里的一件事,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幾十年了,但是給作者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為什么這件事對作者的影響這么大呢?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讓學生初讀課文,并畫出生字、詞。
(三)教師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并注意糾正讀音。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本課生字較多,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讀準這些生字在課文中的讀音。)
“刪”:sh1n是翹舌音,不要讀成s1n。“篇”、“薦”、“顛”、“蘊”、“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讀準。
2.指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
本課共有12個生字。教師可引導學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結構的練習。如:填表,按要求給生字分類。
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在分析字形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識記重點字的方法。比如“訣”,左邊是“讠”,右邊是“ ”,合起來是“訣”。在書寫時要注意“ ”的一捺,不要寫成一點。“篇”字,可以用復習舊字換一部分的方法,記住字形,并注意與形近字比較,加強記憶和理解。如:“遍、偏”等。另外,“沫”和“味”字形相近,但要注意區別,“沫”字右半部是“末”,不是“未”,不要寫錯。“薦”字下半部是“存”,不要錯寫成“在”,“洽”和“給”等字形;都要注意分辨,不要寫錯。
3.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1)讓學生說出在預習課文時有哪些詞語不理解。
(2)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①教師解答學生不理解的詞語,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
以“匪”字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查字典,聯系上下文。“匪”在課文中組成新詞是“受益匪淺”,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匪”字作為加粗的字,在字典中“匪”字的解釋同“非”,而“非”在字典中有多種解釋,這是漢語中的一字多義現象,結合詞義,聯系上下文,讀一讀,在這個詞中“匪”應解釋為“不是”。那么,課文中寫作者的作文,被葉圣陶先生修改后,使自己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啟發。“受益匪淺”這個詞,應理解為:受到的好處不淺。
②讓學生學會運用教師教給的方法,查字典,聯系上下文,對于自己不理解的詞語,逐個弄明白。
③出示重點詞語,讓學生鞏固練習。
推薦:把好的人或事物向別人或組織介紹,希望任用或接受。
典雅:優美不粗俗。
秘訣:能解決問題的不公開的巧妙的辦法。
蘊含:包含。
受益匪淺:得到的好處不少。
堪稱楷模:可以稱作為榜樣、模范。
(四)造句練習。
1.受益匪淺——
2.堪稱楷模——
(造句的步驟:第一步,在造句前,老師應讓學生弄清詞語的意思,包括詞語的本義和在課文中的意思。第二步:找到課文中帶有“受益匪淺”“堪稱楷模”的句子,先讀懂,然后分析句式。第三步:仿照文中的句式練習造句。)
(誰)受益匪淺(為什么)。
(誰)(為什么)堪稱楷模。
(五)作業。
1.讀課文。
2.抄寫課后讀讀寫寫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體會葉圣陶先生修改中學生作文這件事對小作者的教育和影響。
(二)聯系上下文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聯系上下文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讓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這是什么時候的事情?
(課文講的是葉圣陶先生為“我”修改作文這件事。時間是1963年,當時“我”是一名初三的學生。)
2.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語句。
3.給課文分段,說一說各段的主要意思。全文可以分為三段。第1段(1~4自然段)講葉圣陶先生給“我”修改作文。第2段(5~10自然段)講到葉圣陶先生家做客。第3段(11自然段)講這件事情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結合課文內容討論、交流,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1.課文一開始寫老師把那個大本遞給“我”,“我”打開本一看,一下子愣住了,為什么?
(因為當小作者翻到自己那篇作文后,看到了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后增添的密密麻麻的小字,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2.“我真的從中受益匪淺,隔岸觀火和身臨其境畢竟不一樣。”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受益匪淺”,就是受益不淺。“隔岸觀火”,形容和自己關系不大,采取旁觀的態度。“身臨其境”,自己親身經歷。這句話前半句是說“我”從這件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啟發,后半句是說因為葉圣陶先生修改的是“我”自己的作文,所以感受特別深,受到的教育也特別深。)
3.“這不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種種毛病,也使我認識到文學事業的艱巨: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茍,是難成大氣候的。”讀這個句子,聯系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說說你的理解?
(這是作者看到葉老先生對自己作文認真修改后的具體感受。“大氣候”指有大的作為。“難成大氣候”,就是不可能有大的作為。這句話從兩個方面具體寫了所受到的教益。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認識到做學問應有的態度。而這兩點相比之下第二方面的啟發和教育更為重要。使自己認識到從事文學事業是很艱巨的,必須下大力氣,具有一絲不茍的認真態度,否則不可能有大的作為。
4.葉圣陶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寫了怎樣的評語?評語的含義是什么?
(讓學生讀出評語的內容并體會評語的含義。葉圣陶先生的評語,雖然只有兩句話,但內涵豐富。首先指出作者的作文寫得“親切自然”,并指出了寫得親切自然的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寫的全是具體事實”,也就是寫得不抽象,不空洞,二是“在這幾件有關畫畫的事上深受感動”,說明小作者對所寫的事情很熟悉,有真情實感。這短短的幾句評語,是對小作者的鼓勵,也是對怎樣寫好作文的指點。)
5.讓學生有語氣地朗讀下面的一段課文:“這則短短的評語,樹立起我寫作的信心。那時,我才十五歲,一個毛頭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聲國內外文壇的大文學家的`指點和鼓勵,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漲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飛出的一只只鳥兒抖著翅膀。那時只有那種年齡的孩子才會擁有的心思。”讀后說說這段話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蜚聲”,揚名,很有名望。“文壇”,指文藝界。“蜚聲國內外文壇”,就是在國內外的文藝界都很有名氣。15歲的“我”受到這樣一位大文學家的指點和鼓勵,內心當然很激動。”漲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飛出的一只只鳥兒抖著翅膀”,形象地寫出了當時那種無比激動、充滿信心和幻想的心情。這段話充分表達了“我”在讀完葉圣陶先生評語后那種無比激動、無比喜悅、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幻想的思想感情。)
6.小作者到葉圣陶先生家做客時,課文中幾次寫到“我”注意到葉老先生家院子里滿墻的爬山虎?為什么要寫這些?
(“我”兩次注意到葉老先生家院子里滿墻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剛進院時見到的陽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黃昏時,落日余暉映照下的爬山虎。因為小作者剛剛讀過葉老先生寫的《爬山虎》這篇課文,印象很深,看到眼前的這種美麗的景色,小作者情不自禁地問:“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寫的它們呀?”從葉圣陶先生“笑著點點頭”可以看出,那篇課文里寫的就是自家院子里每天都能見到的爬山虎,使小作者知道了他對它們非常熟悉,而且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要寫這些。)
(三)總結:
大家對課文進行了認真的討論、交流。從發言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葉圣陶先生給小作者修改作文這件事,使小作者深受教育和啟發。使他不僅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更主要的是認識到做學問應有的態度,認識到了文學事業的艱巨,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茍,是不會有所作為的。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里。
(四)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思考課后練習第2題。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繼續學習課文,從葉圣陶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具體方法。
(二)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修改作文的具體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仔細看圖。
1.讓學生思考,然后說一說。
(1)“我”到葉老先生家做客,感到“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來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爺爺一樣讓大家感到親切。”“我”是怎樣產生這種感覺的?
(課文中寫到“葉小沫引我到客廳,葉老先生已在門口等候。”而且,見了“我”,“像會見大人一樣同我握了握手”,問過“我”的年齡后,還“笑著講了句:‘你和小沫同齡呀!’”,所以小作者感到他“那樣隨便、和藹,作家頭頂上神秘的光環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
(2)“我”到葉老先生家做客,“葉圣陶先生沒有向我傳授什么文學創作的秘訣、要素或指南之類”這說明什么?
(說明葉圣陶先生站得高,看得遠,他沒有就作文談作文,他對愛好文學的青少年的期望是:“要多讀各科的書”、“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這兩條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對愛好文學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尤為重要。)
2.讓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結尾一段:“我應該慶幸,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作家,竟是這樣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他對于一個孩子平等真誠又寬厚期待的談話,讓我十五歲那個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那個夏天變長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同時,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1)說說文中加點語句的意思。
(這些語句寫出了通過葉圣陶先生給“我”修改作文又邀“我”到家里做客這兩件事,使“我”深受啟發,使“我”認識到:做一個作家應該有葉圣陶先生這樣的人品,像他那樣的真誠質樸平易近人,寫文章也應該像葉圣陶先生那樣一絲不茍,嚴肅認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當時,“我”只有15歲,還是個孩子,對這些問題的認識當然不可能很深刻,課文中寫“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是恰如其分的。)
(2)文章這樣結尾的作用是什么?
(課文這樣結尾耐人尋味。最后說:“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意思就是15歲那個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腦海中,葉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親切教誨一直激勵著自己前進。最后的這句話點明了題目。)
(二)用筆畫出課文中有關葉圣陶先生為“我”修改作文的部分。
(從“回到家……因為書皮可以認為是書的封面。”)
1.讓學生反復讀這些語句,讀懂后,說一說葉圣陶先生是怎樣為“我”修改作文的?
2.根據課文內容,結合你平時的作文實踐,歸納出修改作文的具體方法。
(①把用得不準確的詞改準確,首先要注意題目。②把不通順的句子改通順了。③把長句斷成短句。④刪去重復啰唆的詞句。⑤增添一些詞句,使意思表達更清楚完整。⑥改正錯別字和用錯的標點。)
(三)總結。
(四)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說說修改作文的具體方法。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推薦、眼簾、刪掉、規范、燥熱、融洽、黃昏、客廳”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讀通、讀順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初步感知葉圣陶先生認真、平和的人格。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語把課文讀通順;
教學難點:
理解文本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4分鐘)
1、四十多年前,著名作家葉圣陶曾在《爬山虎的腳》中描寫過自家院落里那一墻綠綠的爬山虎(本冊課文第6課),(課件出示:爬山虎圖片)哪些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誦幾句。
2、課件出示: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伴隨著柔和的音樂師生感情朗讀)
3、這是咱們前不久學過的《爬山虎的腳》一文中的那抹綠意。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有爬山虎。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過渡:想知道作者肖復興在文中寫了什么嗎?請大家打開書本,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近葉老先生家里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看看課文寫的是什么。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10分鐘)
1、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就多讀幾遍。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在旁邊做標記。
2、學生自讀。讀完后檢查詞語(課件出示)說說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詞語,相機指導理解詞語。
3、你覺得文中有難讀的地方嗎?指名讀。說說你為什么覺得難讀。
4、文中寫了哪幾件事?(板書:修改作文 邀請做客)
5、過渡: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一件事。
三、深入研讀,學習方法(25分鐘)
1、當肖復興看到葉老先生給他修改好的那副文稿時,他第一眼看到了什么?指名讀。
課件出示: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2、在書上畫下來,認真地讀一讀,你從中看到了什么?說說你的想法。
3、一起再來讀讀這句話。想看看這份文稿嗎?出示修改的文稿(參看教學參考書)。
4、從修改的文稿中我們能學到什么呢?仔細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在旁邊寫一寫。
5、同桌交流、班級交流:你學到了什么?(教師相機板書。)
6、從葉老的修改中我們學到了不少修改作文的知識。你知道嗎?在修改的文稿中,葉老修改的地方有150多處,看到這里,你有什么感受?(板書:認真)
7、再來讀一讀他寫的文章。(課件出示:那些葉子……好看的很。)欣賞完了,你有什么話想說嗎?
8、肖復興看到葉圣陶給他修改的作文,看著看著,他漸漸領悟到了寫好作文的奧妙,他好像聽到葉老正向他娓娓道來。此時,你仿佛聽到了什么?
9、多么溫馨的話語,雖然沒有見面,肖復興已經感受到了——
課件出示:我雖然未見 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齊讀。(板書:平和 溫暖)這種感覺就如——春風拂面。帶著這種感覺再讀這句話。
10、葉老先生不僅給我修改了作文,還給我寫了評語。仔細讀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你從中又學到了什么?指名說。
課件出示:這一篇作文寫的全是具體事實,從具體事實中透露出對王老師的敬愛。肖復興同學如果沒有在這幾件有關畫畫的事上深受感動,就不能寫得這樣親切與自然。
這則短短的評語,樹立了我寫作的信心。
齊讀。
四、總結延伸,布置作業(1分鐘)
這是多么難忘的機會,正因為這一次作文的修改,才讓肖復興有機會到葉老家做客,才有機會看到了他家院子里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什么作者會對這片綠綠的爬山虎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不是蘊含著特別的含義呢?我們下節課再研究。
附:板書設計
26、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 用字注意準確 認真
長句斷成短句 平和
刪掉多余詞語 溫暖
邀請做客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 篇7
一、引入
1、同學們,我們都學過《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還記得爬山虎的樣子嗎?
2、記得是誰寫的嗎?
3、是的,就是這位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大作家,大編輯葉圣陶老先生的作品,大家都尊稱他葉老。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近葉老,走近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板書) 讀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精品教學設計推薦
你讀 真美啊
你讀 多綠呀
一齊來.
二、
1、課文中有好幾處提到了這片綠綠的爬山虎。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好好讀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并找到相關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來,大聲讀一讀。
2、是這幾處嗎?請你再讀一讀,想想,這是一墻怎樣的爬山虎
3、孩子們,你們見過爬山虎嗎?在哪見過?這樣一種極其普通,隨處可見的爬山虎,為什么唯獨葉老家的在16歲的肖復興眼中是那樣的綠蔥蔥,那樣的沉郁呢?就讓我們到課文中找找這個特殊的原因。/但我想,要想了解這個原因,首先得了解這墻爬山虎的主人,你們說呢?請同學們默讀1-6小節,看看爬山虎的主人葉老是個怎樣的人。請找出相關的句子,做上記號。
三、精讀
在作者眼中,葉老是個怎樣的人?
(多么認真細致啊,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
春風拂面什么感覺
還從哪里感覺到他是個認真細致的人?
翻到曲線
1、是的,這就是密密麻麻。作者的征文都密密麻麻成什么樣子了?誰能找出來讀一讀。
2、是的。你們看,這就是葉老給作者修改的征文第一頁。看著這一頁,想象一下,葉老是怎么給我們改作文的?
3、只是一篇這么改嗎?只是二十篇嗎?是的,遠遠不止,他還是大編輯,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作品等著他修改,等著出版。如此忙碌的葉老卻為我這么認真細致地修改作文,我怎能不一下子愣住了!/sjbwz/透過這滿紙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跡,你看到的,還僅僅只是修改符號嗎?你仿佛還看到了什么?(你還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可能點了一夜的燈呢!正是炎熱的夏日呀!都沒休息一會兒呢!)
這是一位對工作多么認真負責的長者呀!
你還從哪里感受到葉老是個怎樣的人?
評語
這是一位對工作多么認真負責的長者呀!看似簡單的幾個字,看似簡短的一則評語,卻達到了精而又精,純而又純的學術造詣,怎能不令人敬仰呢!
孩子們,讓我們帶著這一份敬仰,帶著這一份期盼,一起走進葉老的家吧!剛進里院,一墻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預備起
你還從哪里感受到葉老是個怎樣的人?
意外
是的,葉老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大作家,而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初中生,卻可以到他家做客,將是多么激動人心的時刻啊!孩子們,讓我們和作者一樣,帶著這一份激動一起來感受吧!
這片爬山虎是那樣的綠蔥蔥!綠得那么鮮明,那么生動。(板書)
四、精讀
見到葉老后,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聽老師讀。
這時,葉老給我留下的印象又是怎樣的?
平易近人 親切和藹
從哪里看出來?
葉老見了我縮短不少!
1、什么是距離?葉老和我之間縮短了的是什么距離?
此時,我和葉老的心仿佛貼在了一起,我和葉老仿佛就是許久不見的老朋友。這不僅是一位對待工作極其認真負責,學術造詣極其深厚的葉老,更是一位真誠質樸、謙和慈藹的葉老。此時,作者再見窗外的那一墻爬山虎,綠得是那么沉郁,那么濃厚,那么有韻味。來,孩子們!我們一起讀
還從哪里感受到了?
我們的交談很融洽
1、說說
2、再讀一讀,你還感受到了什么?
是的,心與心的.交融,渾然不覺時光的流逝。
3、想象一下,如此融洽的交談,葉老會和我說些什么呢?這位葉老,你想對我說些什么?
4、葉老們,你們的話語如此親切,但句句都在耐心地教導我,真是親切之中
你們的話語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句句樸實的言語卻一直鼓勵著我,真是質樸之中
正是葉老親切之中把我小小的
5、我知道,你們也知道,融化這個詞一般都用在可這里卻說小小的心被融化了,你感覺到了什么?是的,那一顆緊張的心被舒解了,就像冰雪融化了一樣。是什么讓你小小的心融化了?
6、正是葉老真誠質樸、平易近人把我緊張的心悄悄地融化了。
此時,我們更見證了一位文壇伯樂,他慧眼識真才,毫不厭倦地鼓勵、培養那么多的人才,著名的大作家茅盾、/article/巴金、丁玲就是這樣一舉成名了。抬起頭,再見窗外那一墻的爬山虎,綠得那么沉郁,如同濃濃的湖水,不停地搖曳著,是那么的虎虎而有生氣。來,孩子們,讓我們深情地共同感受這一刻吧!
你來讀
你來
這不僅是一位對待工作極其認真負責,學術造詣極其深厚的葉老,更是一位真誠質樸、謙和慈藹的文壇伯樂,抬頭再見窗外。
此時的爬山虎,綠得那么沉郁,那么寬厚,那么虎虎而有生氣。(板書)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 篇8
【詞】
融洽 蘊含 融化 染紅 搖曳 意義非凡 春風拂面
【句】
我們的交談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個他的老朋友。
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到不知黃昏的到來。
落日的余暈染紅窗欞,院里那一墻的爬山虎,綠得沉郁,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
【段】
我非常慶幸,自己第一次見到作家,竟是這樣一位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談話,讓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我15歲時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結構分析:
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我”的一篇作文獲了獎,受到葉老的修改,“我”很高興。
第二部分(第7~9自然段):暑假的一天,葉老邀請“我”到他家做客。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通過與葉老先生的接觸,使“我”受益匪淺。
寫作特點:
本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爬山虎為線索記敘的。
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寫葉圣陶先生給作者修改作文,并請作者前往自己家中做客的事,給作者留下難忘的印象,表現了葉圣陶先生非常關心愛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 篇9
1、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簾的修改符號和改勸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從作文上這些修改符號和添加的小字,讓我們體會到,葉圣陶爺爺修改作文多么認真,也看出他是多么關心少年兒童的成長。
2、刪掉原句中“包”這個動詞,使得句子干凈了,也規范了。
這句話中的“干凈”,是指句子簡潔明白,不羅嗦。“規范”是指語言標準典范。透過“包”這個動詞的刪除,我們可以看出葉圣陶爺爺在給肖復興修改作文時是多么認真仔細。
3、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的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拂”輕輕擦過,“春風拂面”指像春風一樣從臉上輕輕擦過,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運用這個比喻,更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對葉老的感受。
4、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總是”的意思是:一直是,不會改變。這句話的意思是爬山虎一直那么綠,不會改變。讓我們體會到作者會永遠銘記葉圣陶先生的教誨,好好做人,好好寫作。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 篇10
一、 導入質疑
1、復習引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第26課,請齊讀課題。(生讀)
回憶一下,課文主要寫了哪倆件事?(根據匯報,板書:修改做客)
通過這兩件事,作者認識了一位怎樣的作家,誰能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根據匯報,板書:人品作品 楷模)
2、出示句子,讀讀。
3、激疑:
同學們,葉圣陶老爺爺,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一生寫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堪稱楷模。既然是寫這么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那課文為什么要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呢?
二、 初讀悟美
1、請大家看看文中幾次寫到綠綠的爬山虎,把這樣的句子劃下來,出聲朗讀,想想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讀書,圈畫)
2、學生匯報找到的句子。交流:從作者對爬山虎的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誰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讀出那種美感,讀得富有生機和活力。(指導朗讀)
小結:的確是一種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畫面。也可以說,作者在這里營造著一種美的意境。這美的意境是不是單單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綠綠的美構成的呢?(不是)
師追問:更重要的是因為有什么?是呀,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和美的人格的完美融合!通過這兩則事例,你覺得葉老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板書:一絲不茍 平易真誠)
三、 自讀自悟,品讀交流
1、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葉圣陶先生是個一絲不茍、平易真誠的人,把相關語句劃下來,在旁邊簡短的寫寫體會。
2、匯報交流表現葉圣陶先生“一絲不茍”的句子。
(1)學生匯報3段,自由談體會,老師引導,重點體會“愣住了”、“密密麻麻”、“到處”,引導學生讀好。
(2)學生匯報4段,抓住倆處修改談體會。
老師引導:像這樣的修改還有很多,我們來看130頁資料袋,這就是葉老先生幫肖復興修改過的原稿。仔細閱讀,葉圣陶先生用了哪幾種方法修改這篇文章,看了這個修改稿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舉例子匯報葉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談感受。老師相機引導總結:長句段成短句,表達清楚,讀起來朗朗上口;增添一些詞句,使表達更準確;刪去重復啰唆的地方;改動了一些用詞不準確的地方,使表達更確切;一些不準確的標點符號。
學生談感受后總結:葉圣陶先生對這篇作文的修改具體到了一個字、一個詞、乃至一個標點,足見他的細致認真、一絲不茍。作者和你們有相同的感受。
出示句子:我雖然未見…如春風拂面。
學生自由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3)過渡:葉老不僅為我修改作文,還在我的作文后面寫了一則簡短的評語——齊讀5段評語部分。
如果說葉老認真細致的修改令我嘆服,讓我受益匪淺,那么,這則短短的評語則——樹立了我寫作的信心。(課件出示句子,學生接讀)
(4)初步感受了葉老的人品后,作者應邀去葉圣陶先生家做客,他一進門就看到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我們再來讀讀描寫爬山虎的句子,你的感受是不是更深了,看看你能從這些描寫中,體會到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
總結:是呀,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里跳躍著的、閃爍著的正是我受到葉老鼓勵后高興激動的心情啊!
過渡:應邀做客這則事例中,哪些語句讓我們感受到葉老是一個平易真誠的人。
3、學生自由匯報,重點引導:
我們的交談很融洽…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黃昏的到來。
(1)生自由談體會后引導:融化是什么意思?由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
總結:葉圣陶先生這種親切質樸的為人,循循善誘的諄諄教導,平凡之中透露出的不平凡,讓我也心生崇敬,倍受鼓舞,誰來再讀讀這段話。
(2)就是這樣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讓作者在那個15歲的夏天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出示句子)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齊讀)
(3)此時,作者又一次寫到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誰來讀一讀,讓大家都能看到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心情。
總結:作者借景抒情,那綠的沉郁、虎虎有生氣的爬山虎承載著作者那一份沉甸甸的收獲:齊讀十段。
4、課文的結尾又一次寫到了爬山虎,出示句子:這句話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嗎?
(1)學生自由談自己的理解。
(2)葉老的風范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心里,忘不了_ _ _,忘不了_ _ _,忘不了_ _ _!
(3)總結:肖復興沒有忘記葉圣陶先生對他的教誨,沒有忘記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三十年過去了,但當時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想起葉圣陶先生,就好像看到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綠在他的生命中,濃縮成一份永遠也抹不去的記憶。讓我們帶著這份記憶,再來深情的朗讀課題。
四、 拓展升華
葉老就是這樣真誠質樸、平易近人,他老人家不僅僅關心過肖復興,他還熱情關懷許許多多的文學青年,通過書信,通過娓娓的言談,以及他創辦的刊物,影響、發現、培養了如茅盾、丁玲、巴金等一批中國現代文學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譽為“文壇伯樂”、“感動中國的作家”。
在葉老先生誕辰100周年會上,一位作家這樣說:“談起葉老,我覺得與他相對,永遠如沐春風!他那謙和慈祥的言談、態度和容顏,永遠懸掛在我的面前。他的‘愛護后代就是愛護祖國未來’之類的發言,永遠在我心中震顫。”
五、課后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練習修改自己的一篇習作。
3、許多作家都寫過感激、懷念老師的作品,課下可以讀一讀著名詩人舒婷的《在那顆星子下》。
在那顆星子下
母校的門口是一條筆直的柏油馬路,兩旁鳳凰木夾蔭。夏天,海風捋下許多花瓣,讓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學時代就是籠在這一片花雨紅殷殷的夢中。
我哭過、惱過,在學校的合唱隊領唱過,在惡作劇之后笑得喘不過氣來。等我進入中年回想這種種,卻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鈴,輕輕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記憶中搖響。
初一時,我們有那么多學科,只要把功課表上所有的課程加起來就夠嚇人的,有十一門課。當然,包括體育和周會。僅那個繃開線的大書包,就把我們勒得跟登山運動員那樣善于負重。我私下又加了近十門課:看電影、讀小說、釣魚、上樹……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讀書當玩了,還是把玩當作讀書。
學校規定,除了周末晚上,學生們不許看電影。老師們要以身作則,所以我每當大搖大擺屢屢犯規,都沒有被當場逮住。
英語學期考試前夕,是星期天晚上,我串了另外三個女同學去看當時極轟動的《五朵金花》。我們咂著冰棍兒東張西望,一望望見了我們的英語老師和她的男朋友。他們在找座位。我努力想推測她看見了我們沒有,因為她的臉那么紅,紅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師(毫無根據地,我認定他也教英語)比我們的班主任辜老師長得還神氣。
電影還沒散場,我身邊的三個座位一個接一個空了。我的三個“同謀犯”或者由于考試的威脅,或者良心的譴責,把決心堅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
在出口處,我和林老師悄悄對望了一眼。我撮起嘴唇,學吹一支電影里的小曲(其實我根本不會吹口哨,多少年苦練終是無用)。在那一瞬間,我覺得她一定覺得歉疚。為了尋找一條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第二天我一覺醒來,天已大亮。老外婆舍不得開電燈。守著一盞捻小了的油燈打瞌睡,卻不忍叫醒我起來早讀。我頓足大呼,只好一路長跑,幸好離上課時間還有十分鐘。
翻開書,眼前像騎自行車在最擁擠的中山路,腦子立即做出判斷,那兒人多,那兒有空檔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選擇。我先復習狀語、定語、謂語這些最枯燥的難點,然后是背單詞。上課鈴響了,b-e-a-u-t-i-f-u-l,beautiful ,美麗的。“起立!”“坐下。”趕快,再背一個。老師講話都沒聽見,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樣咕嚕咕嚕。
考卷發下來,我發瘋似地趕著寫,趁剛才從書上復印到腦子的字母還新鮮,把它們像活潑的鴨群全攆到紙上去。這期間,林老師在我身旁走動的次數比往常多,停留的時間似乎格外長。以致我和她,說不準誰先抗不住,就那樣背過氣去。
成績發下來,你猜多少分?一百一十三分!真的,附加兩題,每題十分,我全做出來了。雖然beautiful 這個單字還是錯了,被狠狠扣了七分,從此我也把這個叛逃的單字狠狠揪住了。
那一天,別提走路時我的膝蓋抬得有多高。
慢!
過幾天是考后評卷,我那林老師先把我一通夸,然后要我到黑板示范,只答一題,我便像根木樁戳在講臺邊不動了。她微笑著,驚訝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雙眼睛前面,把我剛剛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條考過。你猜,重打的分數是多少?四十七分。
課后,林老師來教室門口等我,遞給我成績單,英語一欄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視的“優”. 她先說:“你的強記能力,連我也自嘆不如。以前,我在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師稱贊的。”沉默了一會兒,只聽見一群相思鳥在教室外的老榕樹上幸災樂禍。她又說:“要是你總是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會疲累的。那時,你的腦子里還剩了些什么?”還是那條林蔭道,老師纖細的手沉甸甸地擱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園那個拐彎處,我不禁回頭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從她的身后川流成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為一顆最亮的星星,在記憶的銀河中,我的老師。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能聯系上下文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3、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懂得學作文應該先學做人。
教學重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并從葉圣陶老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
教學方法
體驗情境,體會情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回憶一下課文寫了哪兩件事?(1葉老修改“我”的作文2葉老邀請“我”去他家做客)
二、體驗情境,體會情感
1、提出問題:葉老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你從哪里感受到的?畫出有關的語句,寫出自己的感受?反復朗讀畫出的語句,通過朗讀表達感受。
2、學生自主閱讀
3、匯報自學收獲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談感受,指導有感情朗讀。
(1)當作者聽說葉老要邀請他去他家做客時,作者感受怎樣?從文中哪些詞語能看出來?(“居然”這個詞可以看出作者很意外。)“居然”還可以換哪個詞?(竟然)哪個詞更好呢?為什么?用“居然”說一句話。
(2)剛進葉老先生家的院子首先吸引我們的是什么景色?找到有關句子讀一讀,你從中體會到了葉老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指導有感情朗讀。
(3)見到葉老后,他們會談些什么呢?想象一下,學生模擬情境(一生扮演葉老,一生扮演作者,模擬交談的情境,從中體會葉老的人品)
4、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葉老是怎樣給“我”修改作文的?你從中學會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畫出有關語句來。
(2)學生交流,匯報學到的修改習作的方法和感受、體會。
5、討論:作者為什么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讀一讀文中幾處描寫爬山虎的片段,談感受。
三、小結
學完本文有什么收獲?(學會修改作文的方法,學習一絲不茍的品質)
板書設計:
26、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文品→一絲不茍
葉圣陶{
請我做客:人品→平易近人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受益匪淺”、“身臨其境”造句。
2、理解課文內容,從中學習葉圣陶優秀的做人品質。
3、從文中學習修改作文以及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給課文劃分段落。
3、自學生字新詞。
4、找出不懂的問題。
二、細讀課文,突破重點
1、劃出有關葉老修改作文的語句。
2、葉老是用什么方法,從哪些方面進行修改作文的?
3、歸納總結出葉老修改作文的方法。
4、引導學生體會出葉老的良好品質。
三、再讀課文,體會感受
1、學生自讀葉老的話。
2、利用重點的詞語體會字句中含著的思想感情。
3、聯系上下文,進一步理解“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樣寫的”這個句子,體會葉老的人品、作品,體會從葉老身上得到的`啟示和教育。
4、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品味并體驗作者的感受。
四、整體升華,學習方法
修改作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