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詹天佑教學反思(通用3篇)
六年級語文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詹天佑》這堂課談談我的感受。
一、創設情境
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課堂上采用“寓學于樂”的教學方法
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經典的課文,難點較多,如何較好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我采用了舊教材新教法,總體的感覺還不錯。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保持不滅。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上課時我與學生共同探討“示意圖”的畫法。既注意認真去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自我實踐能力。在這堂課上,人人是老師,人人是學生,我,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了。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在冠以“工程師”頭銜的“誘惑”下,同學們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畫的畫,演的演,講的講。每位學生都認為自己的設計圖紙是最佳的,在他們激烈的討論中,課堂成了他們彼此交流、合作、享受成功的樂園!這種“寓學于樂”的教學方法,是符合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教育思想。開鑿居庸關隧道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方法,開鑿八達嶺隧道采用“中部鑿井法”,學生不易理解,就讓他們細讀課文后畫施工示意圖,以圖示意,交流心得,訂正錯誤。設計“人”字形鐵路,課文配有插圖,讓學生畫示意圖并不難,而對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后邊推”,“過了‘人’字形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這段話學生不易理解。為此,設計了畫圖和演示相結合的形式。而這些,都緊扣“領會詹天佑杰出的才干”進行。畫了即說,演示后即解說,加深了對詹天佑創造才能的理解。
“激發學習興趣,變苦學為樂學”,符合學生閱讀的心理過程,使原來覺得乏味、枯燥的閱讀教學變得樂趣橫生。在愉快教學中,兒童情緒歡樂,思維敏捷,語言順暢,沒有精神負擔,沒有心理壓力,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豐富知識,發展語言,開發智力。
三、體現了多種形式的讀
課堂上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思考時間,且讀得有趣,讀得有法,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循著“疑”去探求,自尋答案,自我領悟,真正做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例如對于“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四、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雖然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得還不夠,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的理念貫徹不到位。六年級學生讀書的興趣和熱情不如低段高,但責任還在自己,不是為讀而讀,而要精心設計朗讀環節,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過程中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能做到“書讀百邊,其義自見”。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我盡管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在課堂上,學生學得不夠主動。在比較機械地跟著我的思路走,沒有什么自己的創意。所以,我感覺到,自己的啟發還是不夠的。
總之,我認為這堂課還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課,因為這堂課充滿了感情的交流,洋溢著生命的活力,人人參與,平等對話,個性飛揚!
六年級語文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
今天上《詹天佑》,這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難點較多,如何較好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實現舊教材新教法,確實值得探討。
上課后,我沒有急于介紹時代背景,而是直接問孩子:“通過昨天的預習,你們有什么收獲?”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爭著發言,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知道詹天佑是個對工作十分認真負責的`人。”我很驚奇(因為孩子一般會說詹天佑是愛國、杰出的工程師),我鼓勵他繼續說下去。他說:“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詹天佑對工程人員要求十分嚴格,可見他對工作是一絲不茍的。”說得太好了,我因勢利導,再請其他同學補充,從課文哪些地方,還可以體會到,詹天佑對工作十分負責?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撐著他這樣做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從詹天佑的工作態度,講到詹天佑為人謙虛、平和(請教當地老農民,與工人同吃同住);從詹天佑的勇氣(受命令于危難之中),講到詹天佑的非凡才智(設計“人”字形線路……)。討論十分熱烈,即使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同學,也能說上一兩句。特別是當談到設計“人”字形線路時,許多孩子上臺充當了講解員,又是比,又是畫,通過他們生動的講解,形象地演示了火車爬上青龍橋的情景……不時,有同學質疑,馬上有同學為他解答,從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知識,孩子們交流著彼此的情感和經驗,學得不亦樂乎。在這堂課上,人人是老師,人人是學生,我,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了。
我不敢說,這就是一堂成功的課,但我卻十分肯定地知道,這堂課充滿了感情的交流,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在這堂課上,人人參與,平等對話,孩子需要這樣的課堂,因為,在這里,他們個性飛揚!
六年級語文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3
我在教《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為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講讀第四自然段“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學生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并想想這些語句為什么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1: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因為這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學生2: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他親自帶著學生和工人,……他常常請教當地的農民。因為讀著這段話,我仿佛親眼見到了詹天佑不辭勞苦地工作的情景……)學生在寬松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反饋、調整補救。
第三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說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讀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此時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并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著無比崇敬之情。
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采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后者采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運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