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功了嗎》教學反思(通用2篇)
《做功了嗎》教學反思 篇1
本節的知識較抽象,應用的知識較多,是前面所學的力、力的作用效果與簡單機械的延伸,又是后面學習機械效率、功率的概念和計算的基礎。是本章的重難點所在,但是單憑教師用語言教授不容易讓學生明白,因而我采用了如下一些方法突破難點:
1、在什么是功的教學中,列舉大量生活中的實例,讓其更容易理解物理學中功的含義。
2、在進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的教學時,舉出幾種不做功的情況,從反面去探究說明,并通過學生自己總結出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3、通過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及其功的'定義讓學生自己來描述其表達式,并類比前面學過的知識推導出單位,這樣便于學生理解。
但是由于時間的限制,學生練習、鞏固新知識的時間過少,學生思維轉化有些跟不上,加上學生對生活中的做工和物理中的做功分辨不清,對功的理解還不太明確,我準備在下節習題課時加強練習的同時,多列舉一些實例聯系生活實際,加強其對功的概念的理解,并培養學生運用功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做功了嗎》教學反思 篇2
首先從省力的機械不省距離、省距離的機械不省力這一事實出發,再從動滑輪提重物具體實驗探究發現:力與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進而引出機械功的概念。接著又用圖示方法展現怎樣才算做功,讓學生從中歸納出做功的必要條件,最后自然地引出計算功的公式和方法以及單位,并通過信息窗介紹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同時說明了為什么以他的名字來作為功和能的單位名稱。
“怎樣才算做功”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在介紹了機械功的概念后,通過大量事例讓學生認識怎樣才算做功,并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事物進體驗,如用手舉凳子不動,手將書包舉高等等,使學生切實有所體會,并將自己的體會在班級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