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三首(教案)
[教學目的]
1.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向往追之美好愛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重章疊句的形式1《詩經》的表現手法。
3.掌握下列字、詞的音和義:臣鳩、窈窕、逑、荇萊、寤寐、蒹葭、無、恬、渙、塒、址、桀。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誦讀的要領,掌握誦讀·勺技巧。
2.《詩經》的內容理解。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鑒賞、背誦、討論、比較。
媒體設計
圖片、音樂、錄音。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郎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朱,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今天我們學習的三首詩均出自于《詩經》。
二、解題
《詩經》本稱“詩”,后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郎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占人認為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范讀課文,結合注釋,掃除文字障礙,可采用投影。
雎鳩(jiū):一種水鳥。
窈窕(yáotiá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這里指時時。寤,醒著。寐,睡著。
蒹葭(jiānjiā):蘆葦。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邊。
塒(shí):在墻壁上做成的雞窩。
涘(hu6):相聚、相會。
桀:通“橛”,為棲雞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乙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3)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君子于役》寫妻子懷念行役無期不能歸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業
熟讀全文,口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二、具體研習
1.從內容上來說這三首古詩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表達了作者對所愛之人的思念。
《關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句。詩人從夜不能寐到主動接近,表達了對采荇菜姑娘的無限傾慕和大膽追求。
在《國風》中,最集中的是關于戀愛和婚姻的詩。在《詩經》時代,在某些地域,對男女交往的限制還不像后代那樣嚴格,由此我們在這些詩中可以看到年輕小伙對美麗姑娘的大膽追求。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2.從總體上說,社會的制約是逐漸嚴格起來的,戀人們對自己的行動,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們在《國風》里看到許多情詩,詠唱迷惘感傷和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在后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微妙的藝術表現,但在當時,恐怕主要是壓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