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教案
⑵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進一步朗讀,勾畫過渡性的語句、歸納段意,理清思路。
明確:這首詩以“蜀道難”的“難”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的隱憂微愁。
按照詩人的思路和所寫的情景,全詩大致可分為幾個層次?
明確: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 開頭到“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為第一層,
這是從歷史上蜀道的來歷、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嘆高)
②“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使人聽此凋朱顏”,
從蜀道度越之難;道上環境凄清,極寫現實山勢高險(嘆險)
③“連峰去天不盈尺”到結尾,
從未來人事之險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寫蜀中戰禍之烈(嘆戰禍之烈)
(解說:采用師生共同研讀法,先提出問題,由學生思考、討論,相互爭議,最后教師明確。但在這種層次的劃分上,不可拘泥于一種,比如傳統的分法和我們課本的分法就不一樣。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教師就應大力支持。)
(3)討論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詩有什么含義?它重復出現三次,有什么作用?
1詩的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定下基調。
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形成了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這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
2“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后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著。主旨句出現了三次:
① 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嘆,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為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張本。
② 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后兩層內容的作用。
③ 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跟開篇相照應。以此結束全詩,興味無窮。
開篇:主旨句一見
一 嘆 高 蜀道來歷
難 行 蜀道高峻
二 嘆 險 景物凄清——以“何時還”起
可 畏 山水險惡 主旨句二見
三 嘆戰禍之烈 劍閣險要
申 戒 殺人慘景——以“早還家”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