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教案(精選3篇)
《秋夜》教案 篇1
一教 材分析和教學設計思想
本文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雋永的散文詩,文章成功地運用了象征手法,緊扣各種景物的特征,賦予它們不同類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時,應聯系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理解景物的象征意義,并體會象征手法的表達作用,同時輔以一定的練習,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培養動手動腦能力,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原則。
二、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 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象征手法的表達作用。
2、 體會文章描繪出的含蓄雋永的意境,從而感受作者的愛憎情感。
[教學重點]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義,體會象征手法的表達作用。
[教學難點]
如何將不同性質的兩類事物加以區分,從而體會作者愛憎情感。
[教學準備]
投影儀及投影練習5張,鞏固性講義練習一份。
[教學方法]
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內容,輔以練習檢測鞏固課堂效果,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
[教學過程]
1、 布置預習:
認真閱讀《秋夜》,標出自然段落,分清結構層次,劃出重點、關鍵詞語,思考其 深層含義。
2、導入:
1924年初,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一個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國形成,但是窮途末路的封建軍閥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一方面殘酷鎮壓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瘋狂圍剿新文化運動, 為此,魯迅先生寫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動人心弦的戰斗篇章——《秋夜》(板書課題)
3、 簡介《野草》(投影下列內容,并指名朗讀)
《野草》是魯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詩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寫于1924年至1926年之間。這期間是魯迅思想向共產主義世界觀飛躍的前夜,因此,《野草》總的主題是:“催促新的產生,對于有害于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三閑集•我和〈語絲〉始終》)
4、 研讀文前提示,出示教與 學的目標(投影)
a) 體會象征手法的表達作用。
b) 體會含蓄雋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檢查預習,思考:
文中作者寫了秋夜中的哪 些景物。作者對這些景物寄寓了強烈的愛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熱愛的 ?哪些是憎惡的?(歸納板書)
棗樹 天空
熱愛(光明) 青蟲 憎惡(黑暗) 月亮
紅花 惡鳥
6、 以上都是些很常見的景物,但在作者筆下卻蘊含著悠遠的藝術魅力,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是運用了象征手法(板書),而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細研讀課文)
課文第一節:作者為什么不說“有兩株棗樹”卻用“一株……還有一株……”?
(討論明確):這是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指出贊頌對象,使讀者有一個突出而強烈的印象。
7、 為什么說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從“繁霜灑在園里的野花草上”這一句,我們能否看出其深層含義?
明確:
(1)“微笑”是指反動軍閥表現出的虛偽做作的微笑,顯示其欺騙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實指軍閥政府實行文化高壓政策,極力摧殘“園里的野花草”。
8、 指名朗讀第4節,思考:
(1) 棗樹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繪棗樹的句子。(略)
(2) 為什么“只有創傷,其他一無所有”的棗樹卻欠伸得很“舒服”?
討論明確:“一無所有”的棗樹更便于戰斗,因為折磨增強了他的毅力,摧殘砥礪了他的斗志。
(3) 文中寫棗樹時用了三個“直刺”,其含義是否相同?
討論明確:一二兩個“直刺”表明了棗樹的斗爭對象,第三個“直刺”寫出了棗樹那種頑強和堅忍不拔的戰斗風格。
(4)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棗樹的象征意義是什么呢?(板書:)
堅毅不屈的戰士形象,是作者著力贊頌的對象。
9、 小紅花又是一種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斷題)
(1)“小粉紅花”象征了那些被壓迫、被摧殘的弱小者,作者對其的感情是:同情………………………………………………………………( )
(2)第三段化用了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中的“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告訴人們黑暗不會永遠地統治大地,光明終將到來。…………………………( )
(3)紅花的夢——秋后有春,堅信春天必然到來,充滿勝利的信心。落葉的夢——春后是秋,明白斗爭有反復,是艱難曲折,錯綜復雜的,因而必須進行韌性 的抗爭。…………………………………………………………………………………( )
10 、 分析:小青蟲形象:
快速閱讀(7-9)節,思考:
(1) 7節和9節中作者兩次提到“夜半的笑聲”這兩種笑聲是否相同?
明確:第一次:蔑視的笑、勝利的笑,是示威與挑戰。
第二次:快意的笑、歡欣的笑,是對未來的神往。
(2) 文末有“蒼翠精致的英雄們”具體指的是什么?
明確:具體指小青蟲
(3) 這些小青蟲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對其態度是什么?
明確: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犧牲的進步青年
態度:a 批評其亂撞,不講策略的弱點。
b 更敬佩(板書:)其追求光明,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
11、 作為作者深深憎惡的“天空、月亮、惡鳥”等景物又有哪些特點?他們的象征意義是什么呢?作者對其是什么態度?
討論明確: (1)天空:奇怪而高 月亮:圓滿 惡鳥:夜游
(2)象征:陰險冷酷、丑惡狡猾的反動勢力。
(3)態度:鞭撻
12、 在鐵枝似劍的棗樹的直刺之下,他們的狼狽形象是什么?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其狼狽象來。(投影下列判斷題)
(1)“月亮躲到東邊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東邊離去,而是指其慌不擇路,脫離了原有的軌道。( )
(2)“哇”的一聲,是惡鳥絕望的哀鳴,從另一角度顯示反動勢力惶惶不可終日的驚恐心理,反襯棗樹的戰斗威力。( )
(3)兩三個青蟲休息在燈的紙罩上喘氣,是因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產生的恐懼心理及畏難舉動。( )
13、 有人說:有意境的作品能夠用各種藝術方法使讀者產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審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點呢?
自由討論后明確: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雋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來刻畫形象,用“棗樹”與“天空”這兩種景物構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畫面,因而意境深遠而又奇特,這種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藝術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達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達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內容)
象征手法的表達作用:把現實和幻想融為一體,確切真實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會力量,寄托作者的愛憎情感,表現作者自身的戰斗精神,運用象征手法的課文還有:《海燕》 、《松樹的風格》、《井岡翠竹》、《白楊禮贊》等。
14、 總結課文,進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畫的棗樹形象由于它的隱喻和象征作用,能夠使讀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個寓于人生經驗的堅強斗士形象,更能幻化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形象。可以說,散文《秋夜》形象地體現了魯迅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執著于現在的戰斗的偉大精神,作為我們中學生也應向魯迅學習,既要學會作文,更要學會作人,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15、 練習鞏固(略)
附板書
棗樹:堅毅不屈的戰士形象(贊頌)
熱愛(光明)青蟲:追求光明,不怕犧牲的進步青年(敬佩)
紅花:被壓迫、被摧殘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惡(黑暗)月亮(圓滿) 陰險冷酷、丑惡狡猾的反動勢力(鞭撻)
惡鳥(夜游)
三、 教后感
教授這篇課文,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 教學目標要明確,要出示給學生,讓學生明白學什么,可以時時檢查教師的教學環節是否正確。
2、 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 習積極性。除了調動積極性啟發回答問題外,還要輔以一定的練習加以檢測反饋,這樣比單純的講課要實在得多,要告訴學生學習的方法:授人 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
3、 當學生遇到較深、較難的問題時,要善于啟發誘導。例如本課中第一個問題為什么不寫兩株棗樹,而用“一株…… 還有一株……”,學生回答認為這兩株一是代表共產黨,一是代表國民黨,這明顯是錯誤的,如何引導呢?我舉例:假如你考試成績差了,老師對你說,學習第一要努力,第二還是要努力……這是什么意思呢?學生很快便想到這是強調,所以很自然地解決了“反復修辭強調作用”這個問題,所以教師的臨場發揮駕馭課堂的能力要強。
4、 要利用電教設備,擴大課堂的容量。
《秋夜》教案 篇2
1 秋夜
一、課前預習
1、《秋夜》是____散文詩集____的第一篇,發表于____年。
2、《秋夜》所采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_____。
3、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出自( )
a.《秋夜》 b.《春末閑談》
c.《雨前》 d.《風景談》
4、《秋夜》的體裁是( )
a.散文 b.自由體詩
c.散文詩 d.雜文
二、當堂檢測
雙項選擇題
1、散文詩《秋夜》中,象征現實生活中舊勢力的景物有( )
a.小的粉紅花 b.直刺天空的棗樹
c.奇怪而高的天空 d.夜游的惡鳥
e.小青蟲
2、《秋夜》中,寄寓著作者情操的景物有( )
a.小的粉紅花 b.直刺天空的棗樹
c.奇怪而高的天空 d.窘得發白的月亮
e.夜游的惡鳥
多項選擇題
1、《秋夜》中所創造的一組象征性形象包括( )
a.天空 b.棗樹
c.蜜蜂 d.小的粉紅花
2、《秋夜》中現實生活中舊勢力的象征物是(
a.奇怪而高的天空” b.小青蟲
c.小的粉紅花 d.窘得發白的月亮
e.夜游的惡鳥
3、《秋夜》中抗擊黑暗勢力的象征物是( )
a.小青蟲 b.直刺天空的棗樹
c.奇怪而高的天空 d.小的粉紅花
e.窘得發白的月亮
4、《秋夜》中作者寄寓在象征物上面的思想感情是(
a.棗樹:對韌性戰斗精神的贊頌 •
b.小青蟲:對不自量力,自投羅網者的諷刺
c.夜空:對黑暗統治者的憎惡
d.月亮:對追求光明而不得者的憐憫
e.小粉紅花:對被壓迫被摧殘的弱小者的同情
三、課后練習
必做題1、簡析魯迅《秋夜》運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藝術特點。
2、簡述《秋夜》中“棗樹”形象的象征意義。 •
3、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填寫。
這是一篇含蓄雋永的散文,通過描寫 ,表現了作者當時 的心境,體現了作者 的精神。
選做題1、全文描寫了時隱時現、貫穿全篇的“我”,這是一個線索人物,一個 的形象。
2、課文中直接描述“我”的活動的,只有兩處,請加以概括。
一是:
二是:
《秋夜》教案 篇3
閱讀對于我們的學習非常的重要,也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于德北《秋夜》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秋夜》
于德北
那年深秋,佳衛突然打電話給我。
他說:“我們去郊外旅行吧。”
對于他的提議我當然高興,可也頗為猶豫,因為深秋這個季節實在不適合去郊外旅行。
在北方,這個季節早晚已經有霜了。
但佳衛堅持。
我說:“這回怎么有時間了?”
電話那端,他只是笑,沒有回答。
我們所說的郊外叫土門嶺,是個半丘陵地區。我們認識住在那里的一位農民詩人,我們特別想吃他家的豆飯,烀土豆,炸辣椒醬,蘿卜大蔥白菜心兒。我們給農民詩人打電話,說我們要去。他當然高興極了,早早地站在村口接我們。
那一天,我,佳衛,農民詩人——他叫老李,我們都是興奮的。
在這樣一個以賺錢為榮的社會里,三個早已告別了薔薇花一樣的青春歲月的典型意義上的中年人,還能圍著熱炕頭,圍著小飯桌,熱情奔放地背誦阿赫瑪托娃、普希金,背誦葉芝、雪萊、泰戈爾,實在是不容易了。
讓我奇怪又高興的是,那一天,佳衛喝了不少酒。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從來不喝酒的。
就這樣,天不知不覺地黑了。
正在酒興上的老李突然說:“我們去點篝火吧!”
“好啊!好啊!”我欣然同意。
篝火就架在老李家的地里。
莊稼已經收回倉了,秸稈還沒有拉走,一捆一捆地橫在田壟上,月光清清地灑下來,大地一片銀白。我們把干透的秸稈支在壕壩上,歡呼著,跳躍著,孩子似的把它們點燃。
篝火燃起來了,把我們的臉映得又紅又亮。
“我們接著背詩吧。”佳衛說。
受到篝火的感染,我們詩興大發。
我先來。
我背誦的是英國詩人魏爾倫的《三年以后》。
接著是老李。
他背誦的是美國詩人惠特曼的《在路易斯安娜我看見一株活著的橡樹正在生長》。
接著是佳衛。
他背誦的是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再見吧,大海!你壯觀的美色,將永遠不會被我遺忘;我將久久地、久久地聽著,你黃昏時分的轟響。心里充滿了你,我將要把,你的山巖,你的港灣,你的光和影,你的流花的喋喋,帶到森林,帶到寂靜的荒原。”
在抖動的火光中,我看見佳衛的臉上滑過一串晶瑩的淚花。
他喃喃地說:“我是那么恨火,可現在我突然發現,我又那么愛它!”
補記:
佳衛離開我們已經很多年了,他是一位詩人,發表過很多美麗的詩章。除了詩人的桂冠,他還是我們這個城市一個區的消防中隊的中隊長。我所說的那年秋夜,他已經復員了,離開了他熱愛的工作。我永遠忘不了他,忘不了那年秋夜他臉上的淚水——因為,就在事隔不久的一場救火戰斗中,他犧牲了。他已經復員了,完全可以遠離火場,可他像一只美麗的飛蛾一樣,最終融化在讓他恨、讓他愛的烈火中。
他不是飛蛾,而是鳳凰,我相信,他涅槃了!
老李還在土門嶺種地,前不久,他來電話,對我說:“又秋收了,要是佳衛活著就好了,我們又可以去點篝火了。”
聽了他的話,我哭了。
《秋夜》閱讀題:
4.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佳衛突然打電話給我,要我一起去郊外旅行,我頗為猶豫;但在佳衛的堅持下,我只好勉強同意。
B.喝酒、點篝火、背誦詩歌的情節在小說中占了很重份量,具有重要作用,凸顯出生活和人生可以產生詩歌的深意。
C.小說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結構形式,這是因為小說內容主要是背誦詩,而詩是分行的,二者一致。
D.文末的“補記”在小說主體之外補充敘述,解答了主體部分的懸疑,使佳衛的性格完整豐滿。
5.請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他不是飛蛾,而是鳳凰,我相信,他涅槃了!
6.如何評價小說中的佳衛這一人物形象,他在當今社會有何現實意義?請結合小說內容及生活實際進行簡要分析。(6分)
《秋夜》參考答案:
4.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A項“勉強同意”與情節內容和人物性格不符。B項“產生”不對,是“需要”。C機械聯系,牽強附會
5.①佳衛在業已復員的情況下依然參加了一場滅火戰斗,而且在這場戰斗中壯烈犧牲,精神非常感人。飛蛾只是本能地趨光撲火,死去沒有價值;②而佳衛是自覺自愿且“多此一舉”地去救火,直至犧牲,意義重大,就好比浴火鳳凰,涅槃重生,精神永存。③此句表達了作者對佳衛這個為國為民無畏獻身的英雄的深情贊美。
6.佳衛在工作、生活、交往中都是可親可敬之人,英勇犧牲,感人至深,是當代社會需要的中堅力量和正能量。①作為消防中隊長,佳衛忠于職守,勇于犧牲。忙于工作,總是沒有時間去郊外旅行;職業性地恨火;復員了,仍然習慣性地投入救火戰斗,以至英勇犧牲。②生活中的佳衛,熱愛詩歌,富有浪漫情懷。復員后去了郊外土門嶺,與好友一起吃農家飯,喝酒,點篝火,背誦外國名詩,激動得熱淚盈眶。③與人交往中,佳衛純凈樸質,淡泊。在以賺錢為榮的社會里,絲毫不為所動;結交同樣樸質的農民詩人老李;發表過很多美麗的詩章,醉心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