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精選3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7-2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精選3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 篇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少府”,是唐朝對縣尉的通稱。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小學五年級語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三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小學五年級語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一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的一些常識。

  2.了解詩歌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及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

  2.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3.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老師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準確來說,這是一張畢業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樣一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經常被引用到各種畢業照、留念冊上。那么,同學們知不知道這句詩出自何處呢?其實,它就出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簡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暫坎坷。

  有《王子安集》傳世。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三、講析詩歌:

  (一)教師范讀,學生解決以下問題: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

  學生回答。明確:五言律詩。繼續問律詩的四聯分別稱什么?(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詩歌中寫的是什么事情?從哪里看出?

  學生回答。明確:送別友人,從題目中看出。

  (二)題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動詞,到的意思。回憶《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字詞學習:以學生開火車的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闕(què):皇宮前面的望樓。輔:護衛。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個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無為:不要,不須。

  (四)分析詩句:

  1.經過同學們的預習和剛才老師的朗讀,詩中的哪句詩給同學們的感覺最直接?

  學生回答。明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同學們是如何理解這句詩的?

  學生回答。明確:1、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這個知己,縱然我們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樣。2、四海之內都有知己,縱然……

  對“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們對這句詩有不同理解,“詩無達沽”。兩種理解都提到了一個關鍵詞,也是詩人寫作這首詩的原因,那是什么?(離別)

  3.詩歌中的頷聯直接提到了“離別”,“同是宦游人”是離別的什么?

  學生回答。明確:離別的原因。

  聯系我們生活中的實際,與朋友離別時我們通常會說什么?(無非都是囑咐朋友要保重身體,詢問歸期等等)但是,詩人在這里并沒有對朋友的離開有只言片語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離別的原因,這表明詩人是以怎樣的態度面對與朋友的離別的?(坦然)

  詩人的這種坦然地心態影響了他筆下的景物,首聯。

  4.首聯點明了哪兩個地方?

  學生回答。明確:長安、四川

  5.請同學們再認真讀一下首聯,看看哪位有心人能發現問題?

  學生提問。明確:詩人在長安送別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這里詩人卻用“望”字連接這兩個地方?為什么?

  6.組織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小組討論。

  學生回答。明確:1.詩人把兩個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連接,使詩歌營造出開闊的意境。2.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今后生活的關心。

  7.在學習了詩歌的首聯和頷聯的基礎上,我們再回到詩歌的頸聯,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學們,現在大家對這句詩又有怎樣的理解呢?

  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回答。明確:與友互勉、超越時空、樂觀豁達。

  8.尾聯中詩人寬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樣呢?那就是說這里除了對友人的寬慰還要?(微笑)表明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度?(積極進取)

  (五)小結:掌握詩歌中字詞的解釋;理解和感悟詩人樂觀豁達、積極進取的情感觀和價值觀。

  (六)下面請同學們帶著對詩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學生朗讀。評價,同學們,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面對離別,年少剛強的王勃表現出他的樂觀和豁達,那么,我們如何理解與之不同的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以及“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等等的離別詩句?我們自己又應如何面對生活中的離別呢?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學習完這首詩后應該思考的。

  (七)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詩,并認真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送別的詩句?比較一下它們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談談你的看法。

  四、教學效果評價:

  (一)講解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學生是否跟上講課進度;

  (二)根據學生的討論和回答考察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三)根據學生朗讀種子音和停頓的正確與否考察學生對生字的掌握和對詩歌情感的領會。

  【板書設計】

  首聯 點明地點 意境開闊

  頷聯 離別原因 坦然面對

  頸聯 與友互勉 樂觀豁達

  尾聯 寬慰勉勵 積極進取

  小學五年級語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二

  教學目標:

  1.學會運用“起承轉合”法分析詩歌

  2.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過程:

  導語:應該說每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人們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離別時,心情總是難過的,免不了要講些祝福的話語,有的甚至做兒女態流下眼淚來。這當然時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詩作為藝術,如果把這些都寫進去的話,就會讓人覺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別詩到底給人以怎樣的意境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送別詩-----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文學常識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時應舉及第,年僅14歲,尚是一少年,但因才華外露,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27歲那年到交趾探望父親,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律詩8句分4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根據每一聯的作用,分別稱為“啟、承、轉、合。

  二、讀

  語速,語調,節奏

  三、釋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縣的縣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賞析

  1.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起:首聯,破題,交待送別的地點和時間。 ——起:就是開頭,首聯。首聯的作用在于破題,即交待題目當中的主要因素。 輔:輔衛 三秦:長安附近關中一帶的地方 (點出了送別地點。) 風煙:風塵煙霧 (點出送別時間:早晨)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個渡口 (點出了行人將要去的地方) “遠遠望去但見四川省一帶風塵霧靄中蒼茫無際。”

  2.首聯描寫了那些景物?第一句與第二句描寫景物特點上有什么不同? ——城闕 三秦 風煙 五津 。一近一遠,一明一暗,對比強烈,構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真實的送別畫面。

  3.詩的開頭明說離別了嗎?說了些什么? ——沒有,描寫了這兩個地方的形式和風貌。 現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詩人與好友杜少府站在長安城下,抬頭看看長安城,再張望一下蜀州的方向,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那送別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4.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的問題,詩人站在長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嗎?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不能。 類似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里詩人超常人視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開篇就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壯闊的境界,這同一般送別詩只著眼于楊枝、淚痕、酒盞是不同的。

  5.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承:緊承上聯所描寫的內容和方向加以具體化的描述。 離別意:離別的情意 ;與君離別意:我和你離別的情意 宦游人: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時離開家鄉到異地求學成為游士或游學,離開家鄉到異地做官稱游宦或宦游) 作者意在告訴杜少府此時我和你一樣難過,但因為我們同是宦游人,命運相同,這次分別是別中之別,這兩句詩很自然的把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共鳴寫出來了。

  6.“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名句) ——五六句筆鋒一轉,轉而去安慰即將遠行的友人。 轉:頸聯,強調在內容上要改變描寫方向。(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 海內:四海之內,指全國 比:靠近,挨著。 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這既是對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對他的一種贊揚(點撥:知己)表現出詩人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摯的友情得到了升華。

  7.“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合:尾聯,回應題目,回應標題。 無為: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別得路口 沾巾:揮淚告別(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淚,于是沾巾就可以用來代替哭泣。這種字眼叫做代詞或代語)

  8.回顧全詩: 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是為了勸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來就勸他不要過于傷感。而是先用環境描寫勾畫出一個真實的送別畫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樣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種因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為全篇的警策。直道最后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于悲傷。這樣委婉寫來,杜少府一定會感到親切,他那點纏綿悱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小結:

  這首詩樂觀開朗,沒有一般送別詩所有的纏綿和悱惻,我想這正是它受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齊梁到初唐,浮華艷麗的詩風一直占據著詩壇的統治地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扭轉了齊梁的詩風,為詩歌創作開創了新的風氣。

  課后作業:

  1.課后搜集有關初唐的詩歌加以分析比較

  2.背誦全詩

  小學五年級語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關資料

  王勃

  (唐代詩人)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詩人。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王勃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后,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王勃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被父親的好友杜易簡稱贊為“王氏三株樹”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顯示出杰出的文學才能。九歲時,王勃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后,撰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表現了王勃早年就博學多才。十歲時,王勃便飽覽六經。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先后學習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有所知曉。

  未冠而仕

  龍朔三年(663年) 王勃回到家鄉,寫《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等文章,尋找機會,積極入仕。麟德元年秋(664年), 王勃上書劉祥道,直陳政見,并表明自己積極用世的決心,深得劉祥道贊賞“此神童也!”麟德二年,王勃通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借獻“頌”以圖仕進之意甚明。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過李常伯上《宸游東岳頌》一篇,接著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筆端生花,撰《乾元殿頌》,文章綺麗,驚動圣聽。唐高宗見此頌詞,歌功頌德,詞美義壯,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為,驚嘆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為之大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杰”,并推為首位。[2] [3]

  禍起《斗雞賦》

  王勃當上朝散郎后,經主考官的介紹,擔任沛王府修撰,并贏得了沛王李賢的歡心。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斗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斗雞,以此為沛王助興。不料此文傳到唐高宗手中,圣顏不悅,讀畢則怒而嘆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曉諭的政府公告或聲討、揭發罪行等的文書,現在也指戰斗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有意虛構,夸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認為此篇意在挑撥離間,欽命將他逐出長安。于是,王勃被逐。他憑著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經營剛剛打通的仕途,就這樣毀于一旦。

  二次被貶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后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么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

  魂歸南海:

  王勃因殺死官奴曹達,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疇,王福疇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這件事對王勃的打擊,遠遠超過對自己的懲罰。王勃為人雖有放浪不羈的一面,但他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卻以儒家的禮法為標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達了對父親的內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矣。”從中可體會到身為孝子的王勃內心強烈的羞愧和自責。王勃出獄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這時朝廷宣布恢復他的舊職,他已視宦海為畏途,沒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達淮陰,又從淮陰到楚州,離開楚州,繼續沿運河南下,入長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寧,大約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疇處,見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親。不久后,王勃便踏上歸途。當時正值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個人成就:

  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釋、道多種文化因子。他直接繼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濟世,雖然在宦海中幾沉幾浮,但最終難以割舍的依然還是何時濟世和如何濟世。從人格精神來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遠,勇于進取;才華橫溢,文采斐然;但同時也處事疏闊,缺少謀略。其次他還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視塵俗。王勃崇信佛教,認為佛教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詩歌方面

  王勃的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體來講,送別詩或氣勢磅礴、雄渾壯闊,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別之情,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或優美靜謐、隱約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別》其二“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繪的是一幅美麗的江邊月夜圖,畫面優美迷蒙,讓人心醉;或重在抒發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別薛華》,整首詩并不著意抒寫惜別之情,而是時時處處抒發對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傷之痛。“煙霧”意象在王勃送別詩中出現頻率極高,是王勃對前途命運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現,如《秋日別王長史》中“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田野籠罩在濃濃的秋霧中,凄寒而朦朧,遠處的山峰在沉沉暮靄中聚斂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霧暮煙中顯得隱約迷蒙,似夢似幻。相思詩則抒發了千里之外羈客的情感:思念家鄉,懷念親友,傷春感懷,如《羈春》,則通過寫景抒發深沉的思鄉之情。園林山水詩既寫景生動、錘煉精工,又詩境美好,充滿生機,如《郊興》。同時,在描寫手法、詩境開拓等方面,又進行了新的嘗試,并取得顯著的藝術效果。遠游山水詩不僅充分展現了奇險壯麗的入蜀途中風光,而且因傾注了郁積之氣而尤顯深沉悲涼,底蘊深厚。

  辭賦方面

  王勃賦是初唐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標志著初唐賦體的繁榮。王勃的駢文繼承了徐陵、庾信的駢文藝術風格(對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韻諧美,無論押韻還是句內宮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貼切,做到典事內容與表達內容的諧調;熟用隔對,把四六句型作為主要句型運用,并巧用長短句的交錯變化,同時注以散行之氣,使文章于凝煉中見流暢),但又注以清新之風、振以疏蕩之氣,于是使駢文變繁縟為清麗,變滯澀為流暢,創造出氣象高華、神韻靈動的時代風格,使駢文躍上了一個新臺階。與初唐同時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極善于在賦中抒發情感,表白心志,表現人品。具體表現為:他在賦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當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時,他則在賦中表現了自己崇高的品質、美好的人格,抒發了心中的憂郁憤懣、磊落不平之氣。盡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對功名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如《春思賦》和《采蓮賦》。王勃賦可認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實反映,是對理想和功業執著追求的見證。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繪畫美、充滿豪放壯大氣勢,如《游山廟序》;贈序則視野開闊、諺足高遠、情景交融,文中充滿真情實感,如《秋日餞別序》。王勃在辭賦文章寫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于議論,哲理深刻,如《滕王閣序》中“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善于抒情,氣盛情深,如《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善于描寫,形象逼真,如《感興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緩帶,擬貯鳴琴,衣袖閥裁,用安書卷。”善于運用遞進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興李明府宅送蕭三還齊州序》中“況乎泣窮途于白首¨引,白首非臨別之秋;嗟歧路于他鄉,他鄉豈送歸之地!

  文學主張:

  王勃的文學主張表現為“立言見志”的創作思想、 “文章經國之大業”的教化功能,但王勃的作品則呈現出“高情壯思”與“雄筆奇才”相結合的雄壯美、“氣凌云漢,字挾風霜”的風格取向及其“感序緣情,登離寄賞”的表現方式。造成這種沖突的原因是王勃的文學思想雖然直接繼承其祖父王通的觀點,但他的文學創作則遵循了文學發展的客觀規律。[9]

  主要作品:

  王勃的詩現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現存90多篇,現存《王子安集》16卷、《漢書指瑕》10卷、《周易發揮》5卷,《次論語》10卷,《舟中纂序》5卷、《千歲歷》、《平臺鈔略》(一作《平臺秘略》)10篇、《合論》10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 篇2

  學習目標:1、了解詩歌的一些常識。

  2、了解詩歌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及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1、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

  2、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教法設計: 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詩中一些字詞的運用,學生可能在理解上產生問題,可采用討論、點撥、聯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決。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應該說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王勃在與自己的好友分別時的贈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預習,改寫了這首詩,要求有人物的描寫,下面我們就請一位同學來讀他的作品。(一學生讀)這位同學仿佛已經把我們帶入了那種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首詩了,下面我們就進入對此詩的學習。

  二、 整體感知:

  1、 本詩屬于哪種體裁?

  五言律詩。

  2、 回顧關于律詩的知識。

  律詩有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以數字來判斷是幾言。

  三、 正課:

  1、 師范讀本詩,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和感情基調。

  2、 學生齊讀,注意把握詩的節奏。

  3、 學生自由朗讀,在把握節奏的基礎上揣摩詩歌的感情。

  4、 抽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點評,大家在朗讀上共同進步。

  5、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點?

  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情誼,感情比較達觀。

  6、 你從詩中的哪句話理解到作者的這種感情的?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7、 怎樣來理解這句話呢?用自己的話來說。

  “只要四海之內知心的朋友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遠隔天涯,也會覺得跟近鄰一樣。”這句話可以說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的共同心聲。

  8、 分析其他三聯

  (1) 我們來看一下首聯。它是在寫景嗎?或是寫什么?

  看似寫景,實則勸慰友人。這里出現了兩個地點,“我”在長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離別并非遠別,何必傷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別地點,“五津”是上任地點。

  (2) 頷聯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這句話怎樣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勸勉友人,我們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別為別中之別,不必傷感。

  (3) 頸聯則推開一層,轉述別后思緒,所以1—6句詩意似悲而作者曠達的胸襟可以顯見,怎樣理解最后兩句呢?

  尾聯由前三聯層層逼出——既非遠別,又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比鄰,自當與分別之時不要效仿小兒女的情態,哭泣悲傷。

  9、 背誦

  要求學生默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味,檢查背誦效果。

  四、 拓展:

  同學們,結合我們剛才分析詩的方法來看下面幾首詩,首先請大家用兩分鐘時間快速閱讀,找出你最喜歡的一首,分析詩人的感情,最后比較詩人之間相同或不同之處。

  五、 作業: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們自己的感情,回贈王勃一首現代詩。

  六、 板書:

  三秦(送別地點)

  望 并非遠別

  五津(上任地點)

  同 宦游(身份)

  知己 豁達、樂觀、坦然

  意 心愿

  比鄰

  無為 共沾巾

  七、 附: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樓送辛漸 別董大

  王維 王昌齡 高適

  渭城朝雨邑輕塵, 寒雨連江夜入吳, 千里黃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風吹雁雪紛紛。

  勸君更盡一杯酒, 洛陽親友如相問,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無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壺。 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 篇3

  詩五首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點。

  (二)能力目標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重點、難點

  (一)重點: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

  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的各自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闕(què)宦(huàn)萋萋(qī)柯(kē)

  2、熟讀這五首詩歌,請同學自己查閱關于這五首詩歌的鑒賞材料。

  二、正課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簡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選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唐高宗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為沛王府修撰,當時諸王好斗雞,王勃為沛王寫了一篇向英王雞挑戰的檄文,觸怒唐高宗,被罷斥。后在虢州做參軍,不久又因罪除名。25歲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親,溺水而死。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會稱“初唐四杰”,反對以上官儀為代表的浮艷詩風,對近體詩格律有所建樹,為唐詩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有《王子安集》。

  3、評點:

  城閾輔三秦,風煙望五律。

  “城闕”指長安,送別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氣象開闊,為下文抒情奠定基調。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說二人皆為“宦游”,此別乃是別中之別,又有何傷?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意思是,只要海內有知音,雖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鄰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來人們的共同心聲,成為千年名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別之時,效兒女之常態,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此詩是王勃供職長安時所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一反送別詩纏綿排惻的格調,創造出開闊雄渾的意境。表現出作者曠達的胸襟。

  這首詩格律上屬五言律詩。首句人韻。中間頷聯和頸聯對仗。

  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韻。

  (二)《黃鶴摟》

  1、朗讀《黃鶴樓》(注意節奏、感情)。

  2、作者作品簡介:

  《黃鶴樓》選自《全唐詩》,有人評價,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傳說李白到黃鶴樓要想賦詩,忽見崔顥之詩,曰有此詩在此,何必我寫,遂罷筆。作者崔額,唐代詩人,汴州人,開元進士。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礬頭。

  3、評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從眼前的黃鶴樓闡發聯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載,心生遐想。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仙人乘鶴已去,只有千載浮云不變。歲月悠悠,世事茫茫,令人產生無限感慨。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歷歷”“萋萋”展現了山川草木鮮明的層次和色調。思路從歷史幽情轉移到現實景物,實現從時間到空間的轉換。形成宏闊而又蒼涼的意境。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意境再次由實而虛,眼前之景、思鄉之情與悠遠的歷史情懷融為一體,形成宏闊壯大而又蒼涼的藝術境界,氣韻橫生。言盡而意無窮。

  這首詩屬七言律詩。頷聯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韻。

  四、小結

  從形式上看,這兩首詩都屬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黃鶴樓》是七律。律詩的共同特點是頷聯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韻。當然還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們可暫不管它。五言律詩朗誦的節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詩朗誦的節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破詞為準。如: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從內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屬于送別詩,寫得開闊雄渾,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黃鶴樓》屬于思鄉詩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它們確是唐詩中的精品。

  五、作業 

  1、完成相關的課后練習

  2、默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背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

  2、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課

  (一)《酬樂天揚州動遷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842),字夢得,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3、評點: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詩人在二十余年的貶謫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在當時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遠的。

  懷舊空吟聞窗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于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為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述異記》王質入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卻有隔世之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么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寂寞地閑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后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為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也有人認為這句是對比了自己的沉淪與新貴的得勢,詩人的憤激之情達到了頂點。(兩種觀點各有依據,講授時不必強求理解的一致性)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點明酬贈之意,同時又友人共勉。體現出作者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

  本詩是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附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泊秦淮》

  1、朗讀《泊秦淮》,注意朗讀節奏,讀出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樊川詩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詩人。太和二年進士,官至中書舍人。世稱杜樊川。杜牧工詩、賦及古文,以詩的成就為最高。后人稱為“小杜”,以別于杜甫。秦泊,河名。發源于江蘇省漂水縣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流入長江。相傳秦時鑿鐘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兩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華地區。

  3、評點:

  這首詩是五言絕句。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寫作者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互文見意,寫皎潔的月光灑在煙霧迷蒙的水面上,棲在水邊的白沙上,勾畫出秦淮河兩岸朦朧情冷的景象。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賣唱為生的樂妓。《后庭花》又名《玉樹后庭花人陳后主在金陵時,荒于聲色,作《玉樹后庭花》舞曲。終朝與狎客、妃嬪們飲酒作樂,不理政事,終至亡國。世人以《玉樹后庭花》為亡國之音。詩人在人們習以為常的歌聲中聽出了亡國之音,并加以藝術概括,具有典型意義,表現詩人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這首詩描寫了兩幅畫面:一幅是淡煙寒水,夜幕朦朧;一幅是歌樓酒樹,燈紅酒綠。迷惆的景色與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諧的統一。

  (三)《夜雨寄北》

  1、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李義山詩集》。作者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唐代詩人。25歲時中了進士,因受到黨爭的牽連,屢遭排斥,沒有擔任過重要官職,一生窮愁潦倒。他的詩多表現個人窮愁潦倒的生活、傷感哀苦的情緒以及對愛情的追求。但他開創了詩歌上新的風格、新的流派,在藝術技巧上他對我國的古典詩歌有所發展和豐富。

  這首詩是李商隱留滯巴蜀時寄懷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說是寫給友人的。

  3、評點: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來問我什么時候能回家團聚,而我因事耽擱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回家。一問一答,一抑一揚,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巴山夜雨和詩人的愁情形成一種融通,情與景的揉合,達到了極好的抒情效果。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構筑了一個現實與想象融合、時間與空間自由切換的藝術境界境界,曲折委婉,含蓄雋永。

  這首詩把秋雨夜景與思婦愁緒結合起來寫,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四、小結

  這三首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七言律詩。后兩首是七言絕句。《酬》是酬答詩,表現作者長期遭貶的憤慨不平的心境。啪秦淮》是諷喻詩,表現詩人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夜雨寄北》是愛情詩,表達詩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相關練習

  2、默寫背誦詩歌

  v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精選3篇) 相關內容:
  • 《閨塾》教學設計(精選10篇)

    《閨塾》教學設計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現代傳奇戲曲的基本特點。 2.了解湯顯祖在明代傳奇創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訓練點 1.通讀節選部分,培養鑒賞戲曲人物語言的能力。...

  •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通用21篇)

    華山中學路風 教學目的 一、誦讀 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教學重點 一、課文的思想內容 二、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

  • 《歸去來兮辭》教案(通用21篇)

    【教材分析】一、《歸去來兮辭》是作者要脫離官場、歸隱田園的宣言書,可以看成是陶潛的思想總綱。領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確理解陶潛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學生積淀一定的人文關懷。...

  • 《石壕吏》教學設計(精選19篇)

    教學目標1. 整體感知課文 2. 揭露官吏的橫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難教學重難點: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一.提綱1. 介紹背景資料2. 帶領學生共同翻譯全文,注意重點字詞的講解。...

  • 《石壕吏》教案(通用18篇)

    [設計說明]學生所處時代和生活環境與杜甫筆下《石壕吏》的生活世界有很大差距,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之能夠沉浸到文本里面,有所感受,有所觸動?這是教讀《石壕吏》的困難所在。...

  • 《致空氣》教案(通用3篇)

    第七課 《致空氣》一、教材分析:《致空氣》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寫成的抒情詩,以人們司空見慣的空氣為歌頌對象。在對空氣的謳歌中,寄寓了詩人對友誼、真情、理想、信念等的贊頌。詩歌的主題深刻含蓄,是讓學生體驗人生的好教材。...

  • 《給我的孩子們(節選)》教案(精選4篇)

    《給我的孩子們(節選)》教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反復誦讀,理解作者熱愛孩子的真情,體會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傷之情。2、品味語句,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煉主題的方法。...

  • 《 清明上河圖 》教案(通用5篇)

    請雙擊頁面,看看發生什么:-)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讀中想象,感悟古畫《清明上河圖》內容、特點。3、學習專題研究,了解古畫《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教學重點感悟古畫《清明上河圖》的內容、特點。...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99久久com|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 福利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国产bdsm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 |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91九色成人|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 最新国产一区 | 国产精品亚洲自拍 | 中文字幕视频免费观看 |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高清在线 | 成人a大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毛片软件 | 美女扒开尿口给男人看 | 久久99精品网久久 | 免费观看呢日本天堂视频 | 91成人在线看 | 亚洲AV日韩AV高潮喷无码 |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 91精品众筹嫩模在线私拍 | 一起草视频在线播放 |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91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啪 | 国产边摸边吃奶叫床视频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牛牛 | 六月激情婷婷 | 亚洲熟妇丰满大屁股熟妇 | 91久色|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轻轻草在线视频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男人的天堂 | 自拍性旺盛老熟女 | 性一级录像片片视频免费看 | 天堂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伊人 | 色香蕉久久 | 久久99久久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