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空氣》教案(通用3篇)
《致空氣》教案 篇1
第七課 《致空氣》
一、教材分析:
《致空氣》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寫成的抒情詩,以人們司空見慣的空氣為歌頌對象。在對空氣的謳歌中,寄寓了詩人對友誼、真情、理想、信念等的贊頌。詩歌的主題深刻含蓄,是讓學生體驗人生的好教材。
二、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指導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價值觀:用詩中最精華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來熏陶感染學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三、教學理念:
課程理念規定: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愛護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教學設計貫徹了這一教學理念,注重讓學生獨自感悟,自己發現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謎語導入 :
看不到,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世間萬物離不了。(空氣)同學們這么快就猜出來了,可見空氣對我們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種物質,我們從不去在意它;而詩人則不然,他以敏銳的眼光抓住空氣的特點,賦予了空氣以新的象征意義,寫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現代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這首用象征手法寫成的抒情詩——《致空氣》。
2作者簡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響的青年詩人。文革期間遭到迫害后被平反,這首詩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發,抒寫成的。(點擊課件中的“作者簡介”)
(二)讀
1教師配樂范讀。(點擊課件中的“音樂”)
2學生自讀,教師作朗讀指導。
3學生在小組內朗讀,同學互相評價。
4教師指名配樂朗讀。學生評價。
(三)悟
(A)整體感知
學生談談讀后的感受。(大多數同學都認為這首寫得比較抽象難懂。)
(B)閱讀分析
1教師針對學生的水平,作一些現代詩歌閱讀方面的指導。(點擊課件中的“詩歌鑒賞”)
2速讀課文思考:(點擊課件中的“思考”)
(1)從詩中找出暗示人物經歷的句子,暗示了一種怎樣的經歷?
(2)在詩人經歷這一切時,詩中說道:“你不肯把我拋棄;你輕輕噓著我的面頰;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給我;你從不離開我,我也離不開你……”文中的“你”指什么?僅僅指空氣嗎?
學生討論回答:空氣可能代表友情,親情、希望、信仰等。詩人借空氣這一具體事物來歌頌友情、親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師提出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感知課文,感悟課文思想內容,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
(C)問題研究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互相幫助解決,如有難度、深度組內不能自行解決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討。
(1)生提:“你輕輕噓著我的面頰,許我以濕咸的海風,森林草野的清氣。”這句話僅僅是在寫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海風味和草的味道嗎?還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生答:除了寫海風吹送來的清新氣息,還可以理解為朋友或親人給予我的無微不至的關心、鼓勵和安慰。
(2)生提:“我還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獲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懷疑自己在看戲。
(3)生提:“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氣息。”有什么深刻含義?
生答:這里的春天不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2教師:“一首詩就是一幅畫。”那么,我們也可以說:一首詩就是一部影片。請同學們從2—5小節中任選一節,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當時主人公所經歷的情景。可適當地加入環境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的描寫。
學生活動
(D)小結
(1)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寫成的抒情詩,以人們司空見慣的空氣為歌頌對象,寄寓了詩人對于友誼對于真情等的歌頌。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對信念、對希望的歌頌)(點擊課件中的“小結”)
(2)人們渴望真情,呼喚真情,在我們這個社會當中,真情是無處不在的。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請你談一談。
(點擊課件中的“背景音樂”)
(四)賞
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勾畫出自己喜歡的一節,有感情地朗讀,談談喜歡的原因或感受。(學生只要談得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練
教師提供一些詞語,如:仙人掌、白楊、蠟燭、樓梯、太陽、月亮、向日葵等,讓學生任選一個,賦予新的象征意義,來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
(六)布置作業
《致空氣》運用象征的手法贊美友誼和真情。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首詩或一段話,來歌頌友誼和真情。
板書設計 :
致 空 氣
邵燕祥
象征
空氣——真情 友誼 希望 信念
《致空氣》教案 篇2
《致空氣》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指導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用詩中最精華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來熏陶感染學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學習詩人把空氣寫得可觸可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詩的象征意義。
2.難點:巧妙的構思。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謎語導入:
看不到,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世間萬物離不了。(空氣)同學們這么快就猜出來了,可見空氣對我們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種物質,我們從不去在意它;而詩人則不然,他以敏銳的眼光抓住空氣的特點,賦予了空氣以新的象征意義,寫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現代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這首用象征手法寫成的抒情詩--《致空氣》。
2.作者簡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遠方去》,在當時的青年和詩歌愛好者中有廣泛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出版詩集多種;1990年起主要從事隨筆雜文寫作,有組詩《五十弦》、《金谷園》發表。近年來時有新詩見諸報刊,總題《母語寫作》。 *期間遭到迫害后被平反,這首詩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發,抒寫成的。
(二)讀
1.教師配樂范讀。
2.學生自讀,教師作朗讀指導。
3.學生在小組內朗讀,同學互相評價。
4.教師指名配樂朗讀。學生評價。
(三)悟
(A)整體感知
學生談談讀后的感受。(大多數同學都認為這首寫得比較抽象難懂。)
(B)閱讀分析
1.教師針對學生的水平,作一些現代詩歌閱讀方面的指導。
2.速讀課文思考:(點擊課件中的"思考")
(1)從詩中找出暗示人物經歷的句子,暗示了一種怎樣的經歷?
(2)在詩人經歷這一切時,詩中說道:"你不肯把我拋棄;你輕輕噓著我的面頰;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給我;你從不離開我,我也離不開你……"文中的"你"指什么?僅僅指空氣嗎?
學生討論回答:空氣可能代表友情,親情、希望、信仰等。詩人借空氣這一具體事物來歌頌友情、親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師提出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感知課文,感悟課文思想內容,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
(C)問題研究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互相幫助解決,如有難度、深度組內不能自行解決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討。
(1)生提:"你輕輕噓著我的面頰,許我以濕咸的海風,森林草野的清氣。"這句話僅僅是在寫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海風味和草的味道嗎?還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生答:除了寫海風吹送來的清新氣息,還可以理解為朋友或親人給予我的無微不至的關心、鼓勵和安慰。
(2)生提:"我還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獲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懷疑自己在看戲。
(3)生提:"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氣息。"有什么深刻含義?
生答:這里的春天不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2.教師:"一首詩就是一幅畫。"那么,我們也可以說:一首詩就是一部影片。請同學們從2-5小節中任選一節,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當時主人公所經歷的情景。可適當地加入環境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的描寫。
學生活動
(D)小結
(1)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寫成的抒情詩,以人們司空見慣的空氣為歌頌對象,寄寓了詩人對于友誼對于真情等的歌頌。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對信念、對希望的歌頌)
(2)人們渴望真情,呼喚真情,在我們這個社會當中,真情是無處不在的。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請你談一談。
(四)賞
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勾畫出自己喜歡的一節,有感情地朗讀,談談喜歡的原因或感受。(學生只要談得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練
教師提供一些詞語,如:仙人掌、白楊、蠟燭、樓梯、太陽、月亮、向日葵等,讓學生任選一個,賦予新的象征意義,來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
(六)布置作業
《致空氣》運用象征的手法贊美友誼和真情。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首詩或一段話,來歌頌友誼和真情。
板書設計:
致 空 氣
邵燕祥
象征
空氣--真情 友誼 希望 信念
教學探討與反思
《致空氣》教案 篇3
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寫成的抒情詩,以人們司空見慣、習焉不察的空氣為歌頌對象。抓住空氣的特點:“無所不在”又“蹤跡難尋”;“廝守身邊”又“默無一語”。在對空氣這一須臾難離的自然現象的謳歌中,寄寓了詩人對于友誼、對于真情的贊頌。一、知識梳理1.給加點的字注音。搖曳( ) 蹤跡 鼾聲( )污濁( ) 面頰 廝守( )2.形近字┏曳:搖曳 ┏窒:窒息 ┏翼:羽翼 ┏廝:廝守┗拽:拉拽 ┗侄:侄兒 ┗冀:希冀 ┗撕:撕碎3.詞語解釋。【鼾(hān息)】睡著時粗重的呼吸、喘氣。【廝(sī) 守】互相守著。【閃爍】(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搖曳】搖蕩。【窒息】因外界氧氣不足或呼吸系統發生障礙而呼吸困難甚至停止呼吸。【鼻翼】鼻尖兩旁的部分。通稱鼻翅兒。4.請選出下列句子中短語搭配無誤的一項( )a.最近,珍珍的學習明顯下降了。b.同學們把校園打掃得干干凈凈,迎接10月1日的國慶節。c.刺眼的燈光,照得人眼睛都睜不開。d.各種讀書聲匯成一支動聽的歌聲。5.文學(文體)常識(1)《致空氣》的作者是__________,生于北京,祖籍__________。20世紀50年代即為有影響的青年詩人,現任中國作協主席團成員。當代詩人。他是中國__________代詩人。這首詩借 “__________”這個意象,抒發了詩人對一種“無所不在、__________”的事物的感受,給人以無盡的聯想。(2)本詩從體裁上看是__________詩;主要運用了__________的藝術手法寫成。【參考答案】1. yè zōng hān zhuó jiá sī4.短語搭配有主謂搭配、謂賓搭配、修飾語與中心語的搭配、主賓搭配。在本題中,a項“學習”和“下降”,b項“10月1日”和中心語“國慶節”,d項中“一支”和其修飾語“歌聲”都不能搭配。故選c項。5.(1)邵燕祥 浙江紹興 當 空氣 又難尋蹤跡(2)抒情 象征二、遷移訓練課內閱讀致空氣星光因你而閃爍波光因你而搖曳我的質樸到透明的朋友你無所不在又難尋蹤跡光明離我而去時我沉在黑暗里人們離我而去時我沉在孤獨里失眠時,我從鼾息聽到了你只有你不肯把我拋棄在我將要窒息的時候拋動我的鼻翼在我生命如絲的時候陪伴著我呼吸哪怕那污濁的地牢使你也染上污濁但你輕輕噓著我的面頰許我以濕咸的海風森林草野的青氣直到走上自由的街頭路燈照著垂拂的柳絲我還疑是布景和道具你把丁香的芳芬吹送給我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氣息蹤跡難尋又無所不在廝守身邊卻默無一語影子會有離開的時候你從不離開我,我也離不開你永不分離,永不分離,到最后的一息1.這是一首用__________手法寫成的 __________抒情詩。這首詩表面上謳歌 __________,實際上謳歌的則是__________與__________。2.本文中的空氣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目的?3.本詩第二至第五節從哪幾方面歌頌了空氣?課內閱讀1. 象征 意蘊深刻的 空氣 友誼 真情2.“無所不在”又“蹤跡難尋”,“廝守身邊”又“默無一語”。在對空氣這一須臾難離的自然現象的謳歌中,寄寓了詩人對于友誼,對于真情的贊頌。3.第二節,寫空氣幫“我”戰勝黑暗和孤獨。第三節,寫空氣“在我生命如絲的時候”,陪伴著我“呼吸”,給“我”以生命。第四節,寫空氣給“我”以關懷和對未來的信心。第五節,寫空氣給“我”帶來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