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諫太宗十思書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文言知識及典故。
2.情景交融的寫法。
3.清新藻麗的初唐駢文文風。
(二)能力訓練點
1.文言散文鑒賞能力。
2.理解分析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教育學生學習作者“居卑位而思有為”的蓬勃的進取精神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1)情景交融的寫法。(2)語言特點。
難點:作者復雜的感情和大量的典故。
解決辦法: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在熟讀的基礎上結合文下注釋,了解全文的主要內容。再向學生介紹創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遭遇。之后,重點閱讀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突出教學要點,從優美的景物描寫看語言特征;從抒情的段落分析作者寫作的情感,理解一下作者通過文字究竟要抒發什么樣的感情。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引導他們質疑傳統的說法。進而,從新的角度看待文章中作者的感情!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討論文中作者的感情。
2.比較分析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登高主題。
3.討論題目:當生活滿目瘡痍時。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我們祖國的版圖北起白雪皚皚的大小興安嶺,南到碧波蕩漾的南海,西起空靈神秘的雪山戈壁,東到云蒸霞蔚的東海。在這塊神奇的大陸上,積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遺產。宮殿廟宇、樓閣園林,比比皆是!在這眾多的人文景觀中,有些景觀因為歷史名人的游歷題詩而具有了特殊的意義。例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鸛雀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黃鶴樓、范文正公感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岳陽樓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它們因為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揚天下,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前三者,同學們在以往的學習中早已爛熟與心了!從這堂課開始,我們一起來學習讓滕王閣名揚天下的由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創作的散文《滕王閣序》。
(一)明確目標
了解創作背景,進行鑒賞訓練。
(二)整體感知
1.參照文下注釋閱讀第一自然段。
2.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作者在什么情況下創作此文的?
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去回答,教師補充總結。
王勃,少有才名。他憑著橫溢的才華,懷著“兼濟天下”的遠大的抱負,走上了坎坷而險惡的仕途。恃才傲物的他,與官場很難相融,仿佛宦海泛梗、風中轉蓬。他先是因為戲檄英王雞而被趕出沛王府,接著又因擅殺官奴被判處死刑。幸好后來遇到大赦,保住了性命。他雖死里逃生,但他的父親卻因此被貶到偏遠的交阯(今越南)做地方官。上元二年(675)春,王勃離開龍門老家,南下探父,途經洛陽、揚州、江寧,九月初到達洪州。恰逢重陽佳節,洪州都督廣邀賓朋,大宴滕王閣。王勃也在被邀之列。于是,創作了這一傳誦千古的駢文名篇。
2.[提問]作者在第一自然段都寫了哪些內容?
引導學生從第一自然段的內容入手去分析,注意文章在內容上的層次性。
文章先介紹滕王閣的所在地:就在漢代的豫章故郡,現在的洪州府。地屬翼軫兩星的分野,土地一直延伸和衡山、廬山相接。以三江為襟,以五湖為衣帶,控制整個楚地,又連接著甌越之地。像這樣介紹地理位置的寫法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作者沒有從簡單的區域位置去寫,而是從整個宇宙的角度去寫,從全中國的角度去寫。仿佛把每個讀者帶到云端,從高空鳥瞰整個洪州的山水,鳥瞰壯麗的滕王閣。這種大起筆,大落筆,使滕王閣一下就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恢弘氣勢。但看這幾句起語,就能知道下文的不俗了。
如此靈秀的地方,當然會產生杰出的人物。下文很自然的由自然情況過渡到對人的描寫,贊美這里俊才飛馳,而所有的這些俊美的人此時都在都督的府中。“賓主盡東南之美”,有名望高的、有行為好的、有富于文采的、還有精通韜略的。賓客的美,實際上暗示了主人的美。在盛贊了賓主之后,作者又盛贊了這次盛會。最后,才介紹了自己是在什么情況下參加這次盛會的,并且,謙虛的說,“我”本無知,只不過趕上這次盛會罷了。
這篇文章作于都督大宴之上,作者當然免不了對參與宴會的賢主嘉賓要頌揚一番,對滕王高閣和社會狀況要鋪陳一下,這是很正常的。
3.[提問]閱讀第二第三自然段,看看在這兩段著名的景物描寫中,作者都描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寫的意境如何?并找出全文的文眼之句。引導學生從這兩個自然段的內容人手,回答問題。注意登高望景的景物特點和描寫角度;注意這兩段秋景的描述與傳統文學中描寫秋景的意境的不同。
—開始先點明時間:陰歷九月,正是深秋時節。 接著兩句是總寫景物的特點:“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深秋時節,驟雨剛過,潭水越發的清澈寒碧;薄幕中水面蒸騰的水氣和淡淡的殘陽相凝,山巒都被籠罩在紫色的暮靄中。然后極盡鋪陳之能事,描繪了一幅“秋晚暮色圖”。在這幅圖畫中,有蒼翠的群山,山中隱約的朱紅的閣道,迂回的河水,繁華的市井,參差的樓閣,港口的舟楫:在這中間,點綴著燦爛艷麗的落霞,棲息在水邊的孤鶩;再襯上回蕩在水面上的漁歌和響遏行云的雁鳴。在這幅圖畫中,有艷麗的顏色,有動聽的聲響,真是五彩繽紛!
在這兩段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色”是全詩意境的詩眼,也是傳誦千古的名句。宋人王應麟說:“庾信《馬射賦》云:‘落花與芝蓋起飛,楊柳共春施一色。’王勃仿其語。江左卑弱之風也。”王勃的確用了和庾信一樣的句式,但在意境的創造上,王勃這句比庾信句更是百倍的優美和灑脫。
與傳統中寫秋景的詩不同。作者一反文學傳統中悲秋的習慣寫法,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
(四)總結、擴展
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前兩個部分,體會作者在敘述、寫景部分的筆法和語言美。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意作者的語言和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