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荷花淀
[教學目的]
一、認識白洋淀地區人民的抗日斗爭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和樂觀主義精神。
二、理解傳神的對話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三、培養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運用網絡為自己研究服務的能力。
[教學重點]含蓄而富有個性的人物對話和動作細節描寫對表現小說詩情畫意所起的作用。
[教學難點 ]以充分運用聯想和想象為突破口,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方法]本文確定為“文學鑒賞課”,通過電腦多媒體課件展示教學重點,采用“引疑—質疑—釋疑—賞析”的方式進行師生雙向交流。因教學時間限制,僅就“夫妻話別”和“探夫遇敵”的對話及動作細節描寫進行鑒賞討論,由此讓學生體會孫犁小說的“詩意”特色,并利用網絡,查詢“荷花淀派”其他作家的代表作,進行比較研究,感知“詩體小說”的特色。
[教學過程 ]
一、體會景物描寫、人物對話及動作細節描寫對表現小說詩情畫意特點(詩體小說)所起的作用
1.鑒賞“夫妻話別”部分的景物描寫:
(1)放背景音樂,請一同學范讀課文部分內容:“月亮升起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2)問:這幾段描寫了哪些景物?由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討論明確:月色皎潔,潔白的葦席遍地,銀白的淀水,薄霧,清風,荷花飄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風貌,勾畫出一幅恬靜的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3)問:這段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討論明確:第一,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這段景物描寫,渲染了一種清新寧靜的氣氛,水生嫂就在這樣的背景里生活、勞動,烘托了水生嫂勤勞純樸、溫順善良的形象。第二,情景相生,展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著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們的眼里,家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這樣美好的家鄉豈能容忍外國強盜來侵犯?因此必須拿起槍為保衛可愛的家鄉而戰,對戰爭滿懷著必勝的信念。這種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廣闊而深邃。第三,為情節的展開作了鋪墊。開頭部分對小院子及白洋淀的夜景描寫,不僅為“話別”提供了時間、地點和諧和的氛圍,而且也為下文荷花淀伏擊戰的環境作了鋪墊。
2.鑒賞“夫妻話別”部分的對話及動作細節描寫。(提示:人物對話要根據上下文和語言環境,考慮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應等因素,充分運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整體上去體味,進而理解其對刻畫人物性格和發展故事情節的作用。)
(1)分角色朗讀“夫妻話別”一節(敘述人的語言由一人讀),朗讀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達人物感情。
(2)鑒賞討論:請運用聯想和想象,結合上下文和語境,認真分析水生嫂的對話,說說這些對話對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有什么作用?
(3)小結:“夫妻話別”這段對話,刻畫了水生嫂這樣一個外柔內剛的農村婦女形象。她勤勞純樸,摯愛丈夫,識大體,明大義,溫順善良。這樣寫為后來寫水生嫂等機智勇敢地與敵人斗爭,成長為抗日游擊戰士作了鋪墊,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動作細節描寫顯示了她的堅強性格。
3.鑒賞“探夫遇敵”部分的對話描寫:
(1)這段對話描寫出自五個青年婦女之口,她們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顯示了怎樣的不同個性特點?
(2)這五個人的對話描寫,從全文表達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
(3)小結:孫犁通過一系列具體傳神的描寫,把我們平常都能感受到但一直未能表達出來的農民婦女的柔性美揭示了出來。她們的細膩多情、剛毅純真的性格長期潛伏在泥土里,是孫犁第一次以群體浮雕式的創作,把她們推進了神圣的文學殿堂,使她們得以展現耀眼的風采。孫犁筆下的白洋淀婦女形象,與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婦女形象一樣,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激發探究(第一次上網,讓學生發現孫犁)
1.教師啟發:孫犁這樣寫戰爭,寫戰爭環境,寫戰爭中的人,似乎與眾不同。那么,孫犁是個怎樣的作家,他的文學創作有什么特色?請大家現在打開電腦,立刻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篩選并整理,做成簡易課件,進行交流。
2.學生交流,初步概括孫犁及創作特色。介紹作者:孫犁,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縣人,1945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據地人民斗爭生活為題材,在延安窯洞里的一盞油燈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紙寫成這篇小說。他的小說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調,追求詩歌般的意境,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詩體小說”,并對當代文學產生極大的影響,造成了一個作家群,被當代文壇譽為“荷花淀派”。《白洋淀紀事》是他的小說散文集。
三、發現與研究
(第二次上網,目標:更多更具體地了解孫犁;具體了解“詩體小說”特點及“荷花淀派”作家群的創作。)
1.學生上網,按教師要求進行查詢—篩選—下載—整理相關信息。
2.學生主持,共享查詢資源,交流討論。
3.交流小結:
(1)“荷花淀派”及“詩體小說”:《荷花淀》寫于1945年。發表后,在文學藝術界影響很大;有許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寫作技巧,并在藝術實踐中體現其風格,不久便形成了一個文學流派。這個流派被評論界稱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情節生動,語言清新、樸素,富有節奏感,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我國杰出的語言大師、無產階級革命文藝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茅盾在評價孫犁時說過:孫犁有他自己的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絕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云變幻的,好處在于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以孫犁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趙樹理為首的“山藥蛋派”是我國現代文學中最為著名、最有影響、各具千秋的兩個流派。
(2)白洋淀孕育的兩個文學流派。葉綠花香、水秀人靈的白洋淀,在現代文學史上孕育出兩個文學流派:一個是50年代前期孫犁、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房樹民等形成的荷花淀派;一個是70年代前期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等形成的白洋淀詩群。前者早已是聲名遠播,后者則是近年來才逐漸引人注意的“地下詩群”。他們的存在引起我們對地域文學作深入的思考。
四、比較研究
(第三次上網,查找到“荷花淀派”作家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人的任意一部作品,與《荷花淀》作比較,體會他們創作上相同的地方。)
1.教師布置研究目標:網上閱讀“荷花淀派”任意一作家(孫犁除外)的代表作,從文中找一處有“荷花淀”特色的描寫,與《荷花淀》作比較,進一步體會這種“美文”特色。
2.學生上網查詢,下載相關資料,準備交流。
3.學生交流、鑒賞研究內容。
五、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荷花淀派”作家劉紹棠、叢維熙的一部小說,在隨筆中摘錄其精彩語句或語段,并予以點評。
教后隨想:
《荷花淀》是教材內的一篇課文。這兩節課我著重探索的是:如何將互聯網、研究性學習與語文教材相結合,以課堂學習為主渠道,創建一個適宜語文學習的情境,讓網絡與語文聯姻以適應課堂學習,在課堂學習時間內使語文學習的效率最大化。
教材的適當“處理”,是引導學生研究的起點。我重點選取了“夫妻話別”的景物描寫和人物對話描寫部分,制作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進行鑒賞和討論,感受《荷花淀》的藝術美,成功引發了學生對作者孫犁和這種風格小說的探究興趣。
這時,在課堂上引入互聯網,可謂水到渠成。
對孫犁及其作品的了解和研究,離不開對資料的收集、分析和運用。互聯網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時空性及對于資源共享的特點,正好為學生們的研究所用。
我按照研究上循序漸進的順序,安排了學生們三次上網。
第一次通過上網查詢、資源共享及交流,學生們找到了孫犁的照片、創作經歷及特色,初步了解了“詩體小說”和“荷花淀派”,由于是自己探究所得,學生興致很高。
第二次上網,學生們了解了“詩體小說”的特點及“荷花淀派”作家群的創作。進一步認識了孫犁在現代文壇上的獨特影響,也對其他作家創作的“詩體小說”產生了閱讀鑒賞的興趣。
第三次上網,是拓展閱讀和比較的重點。學生們在網上查找到了“荷花淀派”作家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人的任意一部作品,下載自己喜歡的部分,與《荷花淀》作比較,體會它們作為“美文”相同的地方,并進行交流探討,使學生對“詩體小說”的鑒賞由課內轉向課外。
整個教學過程 ,有得有失。
先說“得”。
創造了“虛實相融”的學習環境。“實”指的是面對面的交流,“虛”指的是互聯網構成的虛擬的閱讀學習環境。“虛”的環境中,學生的思維可以“跑馬”;“實”的環境里,學生的思維可以“交鋒”。這種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和提升。
教學實效性加強。閱讀量增多,閱讀速度加快,充分利用網絡上豐富的信息資源為語文教學服務。這兩節課學生的閱讀量遠遠突破了教材一篇課文所提供的容量。圍繞著《荷花淀》,學生們在網上讀到了文學史中有關孫犁的介紹;查到了新聞中有關孫犁的最新報道;了解了“詩體小說”的特色及“荷花淀派”創作特點;鑒賞了“荷花淀派”其他作家的小說創作……從而使學生也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可以說,如果沒有互聯網的“加入”,短短的兩節課,能有這么大的閱讀量,很難做到。
實現了語文課堂學習自主研究的構想。首先表現為學習過程的探究化。整個教學環節,就是學生們以《荷花淀》為“原點”,不斷發現新的興趣點,不斷進行探究和研究的過程,而不是教師事先完全安排好的過程。其次表現為個性化自主學習特色。學生們都是獨立上網查詢,探究網絡資源,然后協同研究小組伙伴(座位前后六人一組),進行資源互享,交流研討,形成研究小組相對集中的觀點,在課堂上進行公開交流。
鍛煉和提供了學生對信息查詢、獲取、轉化、傳遞和創造的能力。在現代信息社會里,上述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也應該是語文課的教學目標 之一。
再說“失”及相關的思考。
教材(紙制)不可輕視和丟棄。語文教材上的篇目,都是經過精選的示范性文章。它是激發學生思維最有效的激發物。網絡資源雖然豐厚,但是,閱讀一多,易養成快速閱讀的習慣,那些文質優美需要慢慢品味才能體會其意境的佳作,在快的影響下,容易逝去。因此在學習設計中,教師應該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單篇的課文閱讀,細細品味課文。
學生不僅需要尋求新的信息獲取手段,更需要尋求更為有效的信息獲取方法。引導學生學會主動利用信息,而不是被動全盤地接受信息,不要在信息的海洋里“淹死”。盡管網絡正逐步成為我們知識、信息的又一主要來源,但是針對某一特定問題的信息往往湮沒在海量的網絡信息中,并不十分適合學生使用。
教師在知識的專業和廣博上,以及電腦技術的具體應用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教學各環節時間分配很難準確把握。通常是,總覺得課堂上留給學生交流探討、呈現個性化研究結果的時間不夠充分。
[主持點評]
一堂語文課課前的設計固然重要,但是課后的反思則同樣重要,同樣不可忽略,這是語文教師上好下一堂課必不可少的一環,也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重要一環。謝老師這堂《荷花淀》課教學的成敗姑且不論,僅就其認真到位的反思就值得推崇。當然我們還希望這種反思能帶上批判性,因為只有批判性反思,才能具備積極的懷疑主義精神,公開自己的思維過程,從而引起討論,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生動活潑,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具有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