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綜合知識點
③生動傳神的語言
本文語言準確,同時也十分生動傳神。比喻和擬人本是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方法是為了形象生動的說明事物。如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標題,貼切而醒目,把大自然人格化了。比喻和擬人往往結合在一起使用。如說“杏花開了,就好象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這些都使文章顯得形象而引人入勝。
另外還注意運用恰當的詞語進行形容和描繪。如第一段,說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漸漸”,說明春天來臨有個漸變的過程。“沉睡”,“蘇醒”對舉使用,把大地人格化。寫燕子“歸來”前面加了“翩然”二字,那燕子飛舞的樣子就生動起來了,讓人想象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以“簌簌”狀寫秋葉落地,以“銷聲匿跡”寫昆蟲的隱沒,以“衰草連天”寫深秋的荒冷,以“風雪載途”寫嚴冬的酷寒,都很恰當傳神。
(二)教學建議
一、課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二、段落結構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學及其研究對象。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項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三、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以“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第三段,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里的說明。第四、五段,話題引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兩段實際上與文章最后形成了照應。文章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一個設問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問題,都有舉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文章最后兩段,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首先”“對于”“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于農業的重要意義。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語言”,本身表明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盡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并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于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總之,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