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反思性案例分析
大自然的語言 作出解釋 邏輯
竺可楨 推究原因 順序
闡明意義 本質(zhì)
5.精讀6--10自然段推究原因
(1)自由讀6--10自然段。
(這里本來設計的是教師范讀,但是通過走到學生中間巡視,聽了他們的自讀與互讀,感覺由于課文中沒有太生疏的字和太長的句子,他們讀的還不錯。就省略了這一環(huán)節(jié)。)
(2)思考: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因素有幾個?
(生)四個。追問:為什么作者把緯度放在第一個?
(生)因為緯度是最重要的。
(3)再追問:這四個因素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生)從主要到次要。
(4)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理,我們有時還要注意說明方法,回憶一下有哪些常用的說明方法?
(生)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下定義,作比較,分類別......
(5)這段文字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生)舉例子,下定義,作比較。
(過渡)我們了解了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四個因素后,老師想讓同學結合白居易的詩,說說這首詩中描繪的物候是由哪種因素引起的?
多媒體出示:《大林寺桃花》
指名讀,學生思考。
(生)高下因素。
(在學生感悟課文時,我努力讓孩子們都感受到了大自然帶給人們的生機,并引導學生去朗讀文章,學生讀的也很好。但是,課后的一件事情卻給了我很多思考,班內(nèi)一個孩子告訴我:“老師你覺得《大林寺桃花》中包含的是高下因素嗎?可我連什么是高下因素都不明白,怎么去理解這首詩歌呢?”我在深深自責,在教學中我把自己領悟到的美感完全送給了我的學生,讓學生和我站在一個高度去欣賞課文,卻忽略了學生內(nèi)心那種獨特的體驗,缺少了對課文多元的理解。如果在課堂上能夠更貼近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生在這節(jié)語文課上的收獲會更大。)
6.再讀課文,品味語言。
(1)為了清楚簡潔地介紹事物,說明事理,說明文的語言必須做到準確。
多媒體出示: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遲五六天。
這種現(xiàn)象極為顯著,常會發(fā)現(xiàn)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
(2)請從句子中找到能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準確的詞語。
(生)左右、極、常。
(3)這些詞語限制嚴密,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理,本文就是一個極好的范例。請同學找找相關的語段,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
7.比較閱讀。
(1)個別朗讀1--2自然段。
(這是一個學生自己讀課文的過程,每一次讀課文都對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己讀,爭取讀正確。第二次同桌讀,要互評、糾錯。第三次讀就提高了要求,不但要正確而且要通順、流利。第四次指讀,檢查是否達到要求。)
(2)多媒體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jié)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xiàn)象同氣候的關系,據(jù)以安排農(nóng)事。
(3)讓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
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xiàn)力。
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四季的詞語不僅準確、生動、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當。如“大地”——“蘇醒”,“草木”——“萌發(fā)”,“花”——“次第開放”(寫春天);“植物”——“孕育果實”(寫夏天);“昆蟲”——“銷聲匿跡”(寫秋天);“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寫冬天)。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xiàn)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