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采風》教案(精選2篇)
《文學采風》教案 篇1
《文學采風》綜合實踐活動課說課課例設計
一、教學理念
我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力求與時俱進,力求站在時代課改的前沿,切實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以語文課堂教學和語文實踐活動為主陣地,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質疑”、“探究”的創新精神。
二、說教材
1、說課內容: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文學采風》。
2、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①從整個初中語文教材來看,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中安排的綜合性學習比七年級《語文》上冊要求更高,基本與單元課文有勾連,要求充分利用文本資源。綜合實踐學習《文學采風》是體現利用文本資源的有效途徑。
②從教材的本身來看,第三單元選取風格各異的四篇童話,其情節曲折跌宕,形象生動,童趣十足,主題健康積極,引導這生把握童話中蘊涵的人文思想,達到熏陶,純潔心靈、陶冶情操的目的。《文學采風》安排在第三單元其目的力求傳承人文思想。充分認識到我國是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到處蘊藏著寶貴的文化遺產,到處流傳著古老的傳統。其中閃耀著人文思想的光芒。通過“文學采風”啟迪學生觀察生活,發現美、創造美,從生活、民間去吸取文學營養,接受傳統文化和人文思想的洗禮。 ③從寫作的角度來看待“文學采風”,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炊”。針對學生寫作文無活可說這一現象。通過“文學采風”活動使學生初步明白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文學創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采風是積累寫作素材,積累生活的一項重要手段。
三、說教法
語文教師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構建開放有活力的課堂必須讓學生把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此次“文學采風”活動,要充分發揚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合作能力,發展探究精神。從知識到能力,過程和方法、態度和價值觀三個難度進行教法設計。做到“扶”“放”有序。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小組合作為方法,以探究問題為核心,實現學生創新意識全面發展。和實現語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運用。
四、說學法
葉圣陶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教學生學”。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探究。緊扣“文學采風”發揚學生自主和積極性。教會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但教師必須制定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標準,其標準如下:
①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
②在活動中能否發現問題和整理資料。
③在活動中能否積極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
④學習成果歸總、匯報。
這樣,學生就會有的放矢置身于綜合性學習之中,根據評價標準實現自主探究學習。
五、教學目標的確定
本單元安排的綜合性學習《文學采風》其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了解文學與生活的關系,吸取民間文學的營養;二是引導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豐富寫作素材。綜上所述,我特從知識的衍生,能力的培養,發展品德教育等方面,確定活動目標:
①了解我國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②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過采風鍛煉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能力,從民間吸取文學營養。
④賞析民間文學。
⑤培養學生對中華民間傳統文學的感情和關注,為民間文學的明天開一劑藥方。
六、活動的重難點的把握
難點:此次活動力求體現語文課改精神,力求出現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組織能力,體現合作、探究、質疑的自主學習。重點:初步了解民間文學中的民歌、民謠、傳說故事、諺語、歇后語等概念的含義。用生動語言描述民間故事。
七、活動方案設計
根據單元教學重難點和活動教學目標要求。特制定活動方案如下:
①采風之前要有充分的準備,就內容、對象、時間、方法等制定出詳細的實施計劃。利用雙休日,采訪年歲較大、閱歷豐富的人。
②搜集的范圍盡可能寬一些,民歌、民謠、傳說、故事及諺語、歇后語等都在搜集之列。
③對搜集來的資料要進行鑒別,和加工整理最好把其中的民間,民謠等編輯成冊。
④各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合作,開展民間文學知識競賽,“文學采風”故事大賽。
八、活動程序安排過程
整個活動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充分準備、周密安排
1、確定研究時間:XX年4月——5月(一個月的時間)
2、人員組合,分工:根據學生自愿報名和學生之間的推薦分成若干小組。確定小組長,每組5個人。并進行明確分工。
3、爭取學校和家長的支持。
4、器材準備:筆、筆記本、照像機、攝象機、錄音機等。
5、教師做好充分安排。內容指導:初步了解民間文學的概念,收集民間文學知識,鑒析民間學;要求學生明確文學采風什么,向誰采,怎么采。方法指導:怎樣對材料鑒別、篩選和整理,要去精取精、去偽求真。組織安排小組合作。
第二階段——積極投入,展開文學采風
①舉行民間文學知識競賽,舉行了民間文學閱讀欣賞會,使學生從理性上認識民間文學,為文學采風作好知識儲備。
②編制“采風”記錄表
姓名
班級
小組
時間
采風內容:
采 風 內
容 來 源
感慨與設想
③小組開展活動,主要采集民歌、民謠、傳統故事、諺語、歇后語等內容。小組開展活動可形式多樣,但必須目標明確,內容單一,不求全。凸現地方特色。填好采風記錄表。
④交流信息、整理信息。學生把收集到的資料,撰寫的采風日記進行整合,整理出合格的信息。
第三階段展示“文學采風”碩果累累。
①由小組整理好的童話,傳說等內容交到老師處并編撰成《文學采風》集。
②小組把調查日記,照片等資料整理編撰成《文學采風》資料集。
③舉行文學采風故事大賽,提升學業生對傳統文學的認識和品味。
九、總結
組織學生從認知方面總結文學采風的得失與收獲;從情感方面總結文學采風的得失與收獲等兩個方面進行總結。使學生懂得明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這樣,讓學生既享受了成功的喜悅又體會到活動的艱辛。既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又使學生從道德品質上得到升華。
《文學采風》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明確我國是個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到處蘊藏著寶貴的文化遺產,到處流傳著古老的傳說,活躍著新的民間創作。不管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總會聽到在群眾中流傳的民歌、民謠、傳說、故事、諺語、歇后語等。通過文學采風,使學生廣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從民間吸取文學營養。
教學內容:
一、有關知識:
民歌民謠:民間文學的一種。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或歌曲。在口頭流傳中不斷經過集體加工。初期民歌創作往往與音樂密不可分,有的還與舞蹈、音樂三位一體。種類繁多,按內容和功能分類,大致有勞動歌、儀禮歌、時政歌、生活歌、情歌和兒歌等。常用比興、夸張、重疊、諧音、雙關語等表現手法。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作家和詩人創作的源泉之一,中國的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以及詞、曲等體裁,也大都來源于民歌。民謠指民間歌謠,多指時事政治有關的。民歌和民謠的區別在于:可以唱的為歌,只說不唱的為謠。如陜北的“信天游”:《東方紅》:說東方你就一個紅,說太陽你就一個升。說中國出了一個毛澤東,他是人民大救星。青海的“花兒”:《花兒與少年》:春季里那么到了這,水仙花兒開,水仙花兒開,繡呀閣里的女兒呀,踩呀踩青來呀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呀攙我一把來。貴州民歌:《摘菜調•幺妹兒進菜園》:清哎早起來,輕輕兒把門開哎。幺妹兒走出來,幺妹兒去摘菜也。走哎進幺妹兒的菜園中塞,咿呀呀嚯塞,哎呀呀嚯塞。青的青的青菜,硬是逗人愛。青菜白菜韭菜菠菜,冬瓜南瓜黃瓜苦瓜,茄子豇豆萵筍海椒。哎呀七呀 哎呀八呀,咿……也……吃都吃不完!
傳說:長期在民間流傳而形成的,帶有某種傳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自然相貌的故事。有的則純屬幻想虛構。人物和事件的傳說,大都是頌揚、贊美的,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自然景物的傳說,則近于優美的敘事散文。例:《冬筍的來歷》:冬筍是現在人們比較常見的一種菜肴,然而大家卻不知道,以前的人們不知道有冬筍這種東西。傳說從前有一個人叫孟忠,他是一個大孝子。有一年冬天特別冷,他母親得了重病,躺在床上有好多天沒吃東西了。一日,母親對孟忠說,想吃筍子,這可難住了孟忠,大冬天的,天上還飄著雪花,上哪兒去弄筍子呢?孝順的孟忠來到楠竹林里,看見一棵棵高大的竹子,一愁莫展,哪有什么筍子啊!沒辦法,孟忠急得抱住竹子哭了起來。孟忠的孝心感動了一位路過竹林的仙人,仙人于是告訴孟忠,要他扒開腳下的土,就會有筍子。孟忠聽了仙人的話,就用手一點一點地扒土,手扒出了血,但為了母親能吃到筍子,他一點都不覺得疼痛。果然,一會兒就扒到了筍子。孟忠高興極了,急忙拿回家剝了殼煮好給他娘吃,他娘吃了筍子后,病就慢慢的好了起來。由此,人們就知道了冬天地下也有筍子,并且因為是在冬天發現的,所以一直到現在都還叫做冬筍。
故事: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的,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樣式。其特點是: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像奇特豐富;常用夸張、比喻,藝術感染力強。內容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有的還帶有神話或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如我國有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教材上的《黔之驢》、《杞人憂天》、《楊布打狗》、岳飛的故事、包拯的故事等。
諺語:在群眾中間廣泛流傳的固定語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爭經驗,用通俗簡單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人多力齊推山倒,眾人拾柴火焰高”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謙虛的人學十當一,驕傲的人學一當十” “不怕學不成,就怕心不誠” “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
歇后語:是有近似于謎面、謎底的兩部分組成的帶有隱語性質的口頭用語。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說出一個事物,象謎語里的“謎面”;后一部分象“謎底”,是真意所在。兩部分之間有間歇,間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說出來,讓人猜想它的含義,所以叫歇后語。如:“大海里撈針——無出尋”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大路上的電桿——*邊站(失去權力)” “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圓” “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 “吃冰棍拉冰棍——沒(化)話” “ 吃了二十五只老鼠——百爪撓心”
二、準備工作
(一)分組:將全班同學按民歌民謠、傳說、故事、諺語、歇后語五項內容分成五個小組,分別進行一項內容。
(二)制定實施計劃:內容:民歌民謠或傳說或故事或諺語或歇后語。對象:當地年歲較大、閱歷較豐富的人,或自己熟悉的人。時間:寒假或暑假。方法:提問式。
(三)需要物品:筆記本、照相機、攝像機、錄音機等。
三、試題樣式
探究文學采風,回答問題:
(一)現代許多杰出的作品是在什么基礎上創作出來的?
(二)每一個省的群眾都流傳著自己的民歌民謠,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請寫出四個省具有代表本省特色的民歌民謠體裁。
1. 2. 3. 4.
(三)從已學過的課文中用“故事”的形式把它寫出來。
(四)你知道多少諺語和歇后語?每類請寫出四條。
1. 諺語:① ②
③ ④
2. 歇后語: ① ②
③ ④
中考連接:
[05湖北省黃岡市]綜合性學習與探究(10分)
親愛的同學,你在《到民間采風去》的綜合性學習中,一定會被家鄉的山山水水、民俗風情所陶醉,也一定會有許多驚喜的新發現吧!下面就請帶我們走進你的家鄉——武穴。
1.走進家鄉名勝古跡:假如在這次活動中你被選為“走進家鄉名勝古跡”活動小組的組長,要帶領全組同學編一本反映家鄉風光的讀本,你計劃怎樣完成這個任務?請寫出你們小組的主要活動過程,并給這個讀本擬一個新穎、恰當的書名。(4分)
讀本書名:《 》
活動過程:⑴
⑵
⑶
2.介紹家鄉特產:在活動中,你一定品嘗了不少家鄉特產,那么,請你介紹一種自己最喜愛的家鄉特產,并給它擬一條廣告詞,讓它走出武穴,名揚天下。(3分)
特產名稱:
廣告詞:
3.探尋家鄉節日風俗:假如你是“探尋家鄉節日風俗”活動小組的成員,在展示課上,以家鄉端午節為例,展示你組探尋的收獲。(3分)
有關端午節的習俗:
有關端午節的故事:
(答案:(一)是文學家、藝術家到民間去搜集文學藝術的創作素材創作出來的。(二)1. 陜北的“信天游”2. 青海的“花兒”3.安徽的“花鼓”4.貴州的“摘菜調” (三)《楊布打狗》:楊布穿著白衣服出門,穿著黑衣服回家。他的狗只看衣服,不看人,因對楊布“迎而吠”。正如楊朱說的,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人,只看現象,不看本質,結果往往出錯。(四)1.①“人多力齊推山倒,眾人拾柴火焰高” 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③ “謙虛的人學十當一,驕傲的人學一當十” ④“不怕學不成,就怕心不誠” 2.①“大海里撈針——無出尋” ②“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③ “大路上的電桿——*邊站(失去權力)” ④“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中考連接:1. 如《風景這邊獨好》⑴收集名勝古跡的相關信息;⑵實地采訪,拍攝名勝古跡的相關照片;⑶整合信息,編寫讀本。(4分,每小點1分,意近即可)2.山藥(酥糖、豆泡等)參考示例:山藥,山藥,美味佳肴,人人需要!(3分,名稱1分,廣告詞2分,能突出產品特點,言簡意明,富有創意即可)3.家家門窗插艾葉、菖蒲以示辟邪。賽龍舟,吃粽子,鄉親們一般都會吃新麥發粑,小兒胸掛五彩線袋裝的紅蛋。(2分,體現家鄉端午節特點即可)屈原投江、白蛇娘娘喝雄黃酒顯原形。(1分,故事與端午相關,表述正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