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 >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通用15篇)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發布時間:2023-10-04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通用15篇)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篇1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問題。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并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1.對下列兩句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⑴或說處殺虎斬蛟   ⑵具以情告a.⑴有人勸說周處去殺虎斬蛟。⑵(周處)把(自己被人看作是禍害的)情形詳細地告訴了(陸云)。b.⑴有人說周處已經去殺虎斬蛟。⑵周處把自己的心情告訴了(陸云)。c.⑴有人勸說周處去殺虎斬蛟了。⑵周處把自己的心情告訴了(陸云)。d.⑴有人說周處已經去殺虎斬蛟了。⑵(周處)把(自己被人看作是禍害的)情形詳細地告訴了(陸云)。2.結合句意判斷下列句子中“謂”“并”兩字的意思。⑴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⑵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⑶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并皆暴犯百姓。⑷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兩個“謂”字意思    同,兩個“并”字意思    同。3.促使周處改過自新的原因是什么?請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4.清河(陸云)從哪幾個方面說服周處,使他堅定了改過的信心?(請用自己的話分析)5.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也。”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參考答案:⒈a  ⒉相 不 ⒊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⒋三個方面。⑴講述“聞道”的重要意義,“古人貴朝聞夕死”。 ⑵對周處進行鼓勵,“君前途尚可”。 ⑶指出周處一定能達到目的,“何憂令名不彰”。  ⒌略 下一頁還有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問題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混然眾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入,得為眾人而已耶?1.解釋下列字詞。(1)邑人:(2)利其然:(3)扳:(4)環謁:2.解釋下列字詞并給加點字注音:(1)稱(    )_________(2)泯然(    )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句是(    )。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a.悄悄地把他的父親當做賓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b.悄悄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錢物求他作詩。c.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d.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物請他作詩。4.下列譯文的意思正確的一句是(    )。a.余聞之也久:我聽說這件事也很久了。b.從先人還家:從父親那里回家。c.還自揚州:還自己到了揚州。d.泯然眾人矣:他的才華已經消失,成為一個普通人了。5.文章開頭寫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6.仲永的天賦才能從哪些事情上說明,請列舉出來。7.仲永的父親“不使學”的原因是___________,其具體做法是_____________。8.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_。9.從最后一段的議論看,作者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意在說明什么道理?參考答案1.(1)同鄉的人(2)就是“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看做有利可圖(3)同“攀”,牽、拉(4)四處拜訪2.(1)chèn相當(2)mǐn消失的樣子3.d4.d5.“世隸耕”說明方仲永既非書香門第,又非官宦世家,顯出其絕無詩禮的熏陶。6.三次敘寫仲永才智超常、聰明過人。一是“未嘗識書具”卻“忽啼求之’;二是“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三是“指物作詩立就”。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8.不使學9.說明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強調后天的學習更為重要。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篇2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②體會語言的簡潔、洗煉。

  教學難點 :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課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

  觀點?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

  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這句名言就

  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

  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

  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學生自讀課文,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謁: 謁: 扳: 稱: 

  2.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3.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三、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1.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③余聞之也|久

  2.理解課文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說明:第一部分以敘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

  四、請一位同學復述第1、2段的內容。

  1.思考: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

  立就”,“文理皆有可觀”。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

  時之聞”。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混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

  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

  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

  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

  父的負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

  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五、齊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2.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

  育。

  3.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

  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1.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

  達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

  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

  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

  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七、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八、語言表達訓練。

  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九、布置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板書設計 :

  傷仲永

  王安石

  敘述經歷

  天資聰慧

  忽啼求即書持立就

  (利環謁不使學)

  才能衰退:不能稱

  才能喪盡:促然眾

  議論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馬駿)

  教學設計(B)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課文,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說明:可參看“教學設計(A)”。

  二、學生閱讀課文,疏通字句,理清結構。

  1.根據注釋默讀課文。

  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隸扳謁稱泯耶

  掌握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父異焉書侍立就邑人奇之賓客其父或以錢幣利其然

  環謁偶然受于天固眾人傷仲永

  說明:強調詞性活用的情況。

  完成練習題三。

  2齊讀課文。

  ①完成練習題一。

  說明:教師先讀文中需要注意停頓的句子。

  ②理清課文的寫作層次和表達方式。

  第1、2段寫方仲永才能發展的三個階段,即“為什么傷”,采用記敘的形式。第3段

  寫作者闡明的觀點看法,即“傷什么”,采用議論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

  的?

  三個階段: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

  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

  前時之聞”。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混然眾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論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

  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

  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

  的感觸。

  3.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四、齊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

  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

  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

  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鮮

  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

  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

  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六、課堂練習。

  請你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煉出一個觀點來。(不與作者的觀點雷同。)

  七、布置作業 。

  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

  傷仲永

  王安石

  仲永:泯然眾

  傷<

  原因:受于人不至

  (馬駿)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篇3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第一段:寫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主要內容有兩點:一是寫仲永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二是寫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做法。“不使學”,點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預示了他“泯然眾人”的結局。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第二段:寫仲永才能衰竭,終于成為普通人。這是“不使學”的必然結果,與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形成鮮明對比。以上兩段為敘事部分,詳述方仲永的事例。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第三段:就方仲永的事例,說明人的天資與后天學習的關系,強調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本段為議論部分,就事說理,表明作者的觀點。 “世隸耕”鋪墊“未嘗識書具”,襯托其非凡天資,暗點下文其父“不使學”的一個原因。鋪陳其非凡天資,處處令人稱奇。“邑人……乞之”“父利其然”“不使學”乃因果相承。“不使學”三字為全文關鍵,為仲永的變化伏筆。“余聞”一句承前啟后。“之”,代上述情況。本段敘事,僅用一“聞”一“見”一“問”,寥寥數言,極簡略而又層次分明。“泯然眾人矣”一句點明結局,痛惜之情溢于言表,發人深省。論說事理,步步推進,辨明“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令人深感“受之人”之重要。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篇4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句中的停頓

  2、正確進行翻譯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幾個難句的大意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可根據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6、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父母”養:贍養。2、“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縣的人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9、“且為眾人”且:尚且。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檢測自讀效果。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5、環謁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6、泯然眾人矣

  3、稍稍賓客其父7、賢于材人遠矣

  4、或以錢幣乞之8、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

  1、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的語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后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么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掘發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

  學生自由發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篇5

  一、基礎知識題

  1、解釋下列句子中畫線的詞。

  ⑴ 未嘗識書具

  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從先人還家

  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下列句子中畫線的字注音。

  ⑴ 日扳( )仲永環謁( )于邑人

  ⑵ 不能稱( )前時之聞

  ⑶ 泯( )然眾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內容。

  ⑴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稍稍賓客其父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父利其然也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資聰穎,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變得很平庸了,表達這

  個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仲永之所以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空用自己的話作答)

  二、閱讀測試題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問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混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入,得為眾人而已耶?

  1、解釋下列字詞。

  ⑴ 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環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字詞并給畫線字注音:

  ⑴ 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泯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句是( )。

  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親當做賓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

  b、悄悄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錢物求他作詩。

  c、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

  d、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物請他作詩。

  4、下列譯文的意思正確的一句是( )。

  a、余聞之也久:我聽說這件事也很久了。

  b、從先人還家:從父親那里回家。

  c、還自揚州:還自己到了揚州。

  d、泯然眾人矣:他的才華已經消失,成為一個普通人了。

  5、文章開頭寫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賦才能從哪些事情上說明,請列舉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親“不使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體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從最后一段的議論看,作者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意在說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題

  1、⑴ 曾經

  ⑵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關系 

  ⑶ 文采和道理

  ⑷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2、⑴ pān yè

  ⑵ chèn

  ⑶ mǐn

  2、⑴ 自己的

  ⑵ 他的

  ⑶ 他的

  ⑷ 他的

  ⑸ 這種

  4、⑴ 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泯然眾人矣

  ⑵ 父利其然也……不使學 即使天賦再好,也離不開后天的培養和學習

  二、閱讀測試題

  1、⑴ 同鄉的人

  ⑵ 就是“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看做有利可圖

  ⑶ 同“攀”,牽、拉

  ⑷ 四處拜訪

  2、⑴ chèn 相當

  ⑵ mǐn 消失的樣子

  3、d

  4、d

  5、“世隸耕”說明方仲永既非書香門第,又非官宦世家,顯出其絕無詩禮的熏陶。

  6、三次敘寫仲永才智超常、聰明過人。一是“未嘗識書具”卻“忽啼求之’;二是“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三是“指物作詩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8、不使學

  9、說明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強調后天的學習更為重要。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篇6

  一  導入  、 作者及題解

  二  朗讀訓練, 理解字詞

  1.齊讀, 要求:讀準字音、節奏。讀完后師生共同正音正節奏。

  2.自由讀一遍, 要求:讀得流利,注意初步體會其中的感情。

  3.朗讀接龍,每生讀一句。要求:大聲地讀,讀準字音、節奏,讀得流利。

  4.速讀, 理解字詞, 學生質疑, 師生釋疑。同時在下一個環節中隨時發現字詞的問題并解決。

  三  理解內容, 把握主題

  1. 方仲永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從哪里得知的?請說出你的結論及依據。.

  討論,中間及時引導全面理解方仲永的特點、經歷及結果。

  2. 一個天生聰明的人最后淪落為“泯然眾人矣”,你認為誰應該為他的淪落負責?

  討論,中間及時引導全面理解方仲永的悲劇決不只是他父親一個人造成的。

  3. 你從方仲永的遭遇中懂得了什么?或者你從方仲永的遭遇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4. 那么,文章作者寫作本文想表達一個怎樣的看法呢?讓我們讀第三段,并聯系文章標題“傷仲永”,討論并概括作者在這些議論里所表達的觀點。

  四  小結拓展, 思維訓練

  1. 小結課文.

  2. 先天的天資與后天的努力究竟哪一點對學習的影響更大?(訓練思維的發散性, 言之成理即可)

  五  鞏固字詞,熟讀課文.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篇7

  【課題】

  傷仲永

  【創意說明】

  文言文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并獨立完成作業,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教學步驟】

  1、導課:

  俗話說“先天不足后天補”,也就是說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如果先天條件好,天資聰慧,后天得不到正確的教育,那結果又是怎樣呢?今天我們就學習柳宗元的《傷仲永》。

  2、整體感知:

  ⑴ 朗讀理解課文:

  對照書下注釋,自己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提出字、詞,理解疑難,自行解決。

  ① 給加粗的字注音:

  世隸耕( )

  傷仲永( )

  泯然眾人矣(  )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 )( )

  稱前世之聞( )

  ② 理解加粗詞的意思:

  未嘗識書具

  自為其名

  稍稍賓客其父( )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仲永之通悟

  不能稱前世之聞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或以錢幣乞之

  ③ 朗讀要求:

  注意停頓,讀出層次,讀出感情。

  ⑵ 理解課文內容:

  討論并歸納: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仲永年幼時,具有作詩的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又過7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的人。

  3、拓展延伸:

  ⑴ 方仲永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從方仲永個人情況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⑵ 最后一段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作者認為,人的天資與后天的教育,二者之間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材是至關重要的。

  ⑶ “傷”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① 因仲永的悲劇而“傷”,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泯然眾人”;

  ② “傷”社會上如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之輩;

  ③ “傷”邑人聞聽盛名趨之若鶩的不良心態。

  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遠意味。

  ⑷ 交流自己學習這篇文章的體會。

  ⑸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資料整合平臺】

  作家作品簡介:本文選自《臨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作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主張,既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罷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篇8

  課題:傷仲永

  教學目標 :

  知識:學習并掌握常見文言詞的意思。

  能力:能夠順暢朗讀課文,提高準確翻譯課文的能力。

  德育: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多媒體電腦、投影。

  教學準備階段:1、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解決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成為順應時代發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成一個庸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板書課題)

  出示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世稱王荊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學過他的詩,誰能背誦一首)

  文題含義:傷:哀傷,嘆惜。為仲永的遭遇而感傷、惋惜。王安石為什么要對方仲永哀傷、嘆惜呢?同學們認真學習了課文自然就會明白。

  二、出示學習目標(學生看一分鐘)

  1、讀熟課文,讀準字音,讀準文言語句的停頓。

  2、積累文言詞匯,在理解的基礎上翻譯課文。

  3、領會文中蘊含的道理。

  三、初讀課文

  (一)出示初讀要求:(三分鐘后比比誰讀得熟讀得好)

  1、  根據注釋,讀準字音。

  2、  注意讀準句中的停頓。

  3、  反復朗讀,把課文讀熟練。

  (二)指名讀,根據情況板書糾正重點字的讀音。

  隸:   謁:   扳:   稱:  泯:

  四、二讀課文,譯講課文。

  (一)出示自學指導(一)

  結合注釋翻譯課文,八分鐘后分小組比賽試譯課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號等專用名詞,不用翻譯。

  2、按照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適當調整語序。

  3、把省略的內容補譯出來,使譯文通順準確。

  (難理解的字詞、句子可請教小組的其他同學,小組解決不了,可以記下來全班討論)

  (二)學生自由譯講課文,討論難理解的詞句,教師巡視、指導。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投影出示課下注釋沒有的重點字詞。

  〔參考〕1.“借旁近與之”:給

  2.“即書詩四句”:動詞,寫

  3.“傳一鄉秀才觀之”:全鄉

  4.“邑人奇之”:對……(感到)驚奇

  5.“或以錢幣乞之”:有的人

  6.“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聲

  7.“賢于材人遠矣”:比

  8.“卒之為眾人”:最終

  9.“如此其賢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①現在   ②本來

  C、重點句子翻譯

  還自揚州:〔自揚州還,從揚州回來。〕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為眾人而已耶?〔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吧?〕

  (三)提出難以翻譯的字詞或句子討論。

  (四)小組展示翻譯,一組推薦一人譯講一段,其他成員進行補充、評價。教師根據情況就翻譯不準確的句子進行點撥。

  五、三讀課文,理解內容

  (一)   出示自學指導(二)

  結合課文內容思考:

  1、  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組討論交流,三分鐘后回答

  (二)   學生自學討論,教師巡視。

  (三)   討論上述問題。

  1、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從作者最后一段的議論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時機,努力學習。

  六、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七、當堂訓練。

  (一)   解釋下列劃線的字詞。

  父異焉                                   未嘗識書具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稍稍賓客其父                             不能稱前時之聞

  父利其然也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環謁于邑人                               或以錢幣乞之

  于舅家見之                               借旁近與之

  賢于材人遠矣                             余聞之也久不能稱其前時之聞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能稱其前時之聞 不能稱其前時之聞

  (二)翻譯重點句子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4、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選擇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  2、自由準備兩分鐘。

  •  3、語言要簡練、聲音要洪亮。

  八、小結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那些大科學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這么說,那么,我們呢?我們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拋掉“我聰明,慢慢來”,“我不學也行”等說法吧,珍惜現在的學習時光,學習環境,努力學習!記住“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請同學們牢記這句話,并以此自勉。

  九、布置作業 。

  把自己的發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寫到摘記本上。

  板書設計 :

  傷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稱      不使學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眾人     〔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篇9

  一、 導入  方式

  采用講述式導入  法和情景激發式導入  法開講。

  二、 運用原則

  講述式導入  法為導入  部分的前奏,即通過教師的講述內容,使學生在一開始即接觸到知識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語文知識,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情景導入  法是通過講述內容的啟發,更進一步深化導入  內容,引起學生對前半部分的內容的思考,給課堂籠罩一層濃濃的感情色彩,使學生的心靈在受到感染的同時也自然地進入課堂角色。

  運用兩種方法,力求使導入  的內容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做到貼切自然的“三貼”標準。

  三、 導入  的重點

  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從時間或內容上都與今天的學生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在導入  時首先應考慮的問題是縮短時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點,使古文今學,使學生在一接觸這些東西時便放棄陌生感,像對待老朋友那樣去對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而放棄努力,缺乏勤奮刻苦的治學精神是縮短這種差距凝聚學習要點的突破口,完全可以從身邊的許多例子中找到這種在古人身上發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運用愛迪生對“天才”的解釋這句名言,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的內容。

  四、 導入  設計

  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用勤奮的一生為人類發明了上千種東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因此而被人們譽為“發明大王”,被認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還有人在研究他大腦。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向我們介紹的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課堂導入  說課《傷仲永》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篇10

  對這一課的教學,我采用的是我校“一超四有效”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第一課時組織學生進行超前學習,第二課時由學生來進行展示。我將超前學習問題按展示順序設計為五項內容:一是了解常識,感知大意;二是朗讀課文,讀準字句;三是翻譯課文,積累詞匯;四是理解探究,深入學習;五是拓展延伸,感悟積累。在超前學習課后抽簽決定各問題由哪些小組進行展示。備課時我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周密的考慮,和學生一起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預計各小組展示的時間。在備課和超前學習階段,我和學生都感到有不少的收獲,深深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意義。

  展示課上,我組織學生依據教學設計進行展示,學生自演的課本劇很有創意,雖然不是專業演員,但也有很多精彩之處,引得聽課人員不時發出嘖嘖稱贊。自我展示鍛煉了學生的膽量,顯示了學生的才華,引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

  幾個小組主持人的臺詞精練、生動、富有啟發性,發言的同學落落大方,有條不紊,顯示了較好的心理素質,學生收集的名言、故事,開拓了大家的視野,豐富了人們的知識;展示的形式豐富多彩,有小品,有巧妙的提問,有嚴格的檢測,有耐心的講解,有恰當的補充……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篇11

  一、 導入方式

  采用講述式導入法和情景激發式導入法開講。

  二、 運用原則

  講述式導入法為導入部分的前奏,即通過教師的講述內容,使學生在一開始即接觸到知識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語文知識,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情景導入法是通過講述內容的啟發,更進一步深化導入內容,引起學生對前半部分的內容的思考,給課堂籠罩一層濃濃的感情色彩,使學生的心靈在受到感染的同時也自然地進入課堂角色。

  運用兩種方法,力求使導入的內容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做到貼切自然的“三貼”標準。

  三、 導入的重點

  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從時間或內容上都與今天的學生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在導入時首先應考慮的問題是縮短時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點,使古文今學,使學生在一接觸這些東西時便放棄陌生感,像對待老朋友那樣去對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而放棄努力,缺乏勤奮刻苦的治學精神是縮短這種差距凝聚學習要點的突破口,完全可以從身邊的許多例子中找到這種在古人身上發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運用愛迪生對“天才”的解釋這句名言,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的內容。

  四、 導入設計

  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用勤奮的一生為人類發明了上千種東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因此而被人們譽為“發明大王”,被認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還有人在研究他大腦。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向我們介紹的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匯;體會課文簡潔精練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采用“讀、問、討、練”的方法學習文言文;注重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和對課文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啟發學生探討方仲永由天才變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注意句子的停頓;領會詳細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借事說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與學的步驟〗

  一、課文導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1、學生自由誦讀。

  2、學生自讀課文:

  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⑴ 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⑵ 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 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 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 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⑤ 即書詩四句: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⑥ 日扳仲永: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⑶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 余聞之|也久

  ⑷ 理解幾個詞語:

  ① 養父母:贍養。

  ② 傳一鄉秀才觀之:全鄉。

  ③ 或以錢幣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縣的人。

  ⑤ 從先人還家:跟從。

  ⑥ 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⑦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⑧ 如此之賢也:(有)才能。

  ⑨ 且為眾人:尚且。

  ⑩ 固眾人:本來。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② “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3、檢測自讀效果:

  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幻燈)

  ⑴ 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①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②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④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⑵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 父異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③ 稍稍賓客其父

  ④ 或以錢幣乞之

  ⑤ 環謁于邑人

  ⑥ 泯然眾人矣

  ⑦ 賢于材人遠矣

  ⑧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分析品味課文內容;領會詳細得當的寫法;理解課文借事說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與學的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點同學復述課文內容

  二、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⑴ 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⑵ 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⑶ 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

  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

  “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利其然”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3、點學生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⑴ 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⑵ 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⑶ 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5、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分組討論)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6、學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學生自由談感想,可以從仲永自身的角度談,也可以從仲永的父親的角度談,還可以聯系實際來談。只要觀點是從本文中提煉出來的,中心明確,語言流暢即可。

  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7、說說你的人才觀:

  討論并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8、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語言訓練

  1、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例: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2、有的同學學習很努力,成績卻與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們認為天資才是成才的關鍵,學了這篇文章后,請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請課后注意收集有關“成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敘述經歷:天資聰慧 忽啼求 即書詩立就(利環謁不使學)

  才能衰退:不能稱

  才能喪盡:泯然眾

  議論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篇13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3、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解決生字詞。

  【教學內容】

  《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先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化成一個普通人的經歷,然后由此引發議論,表達了對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學本文,除讓學生熟練地翻譯課文外,還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方仲永變化的原因,并從中汲取教訓。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講述一些被人認為笨或不聰明的人經過不懈努力而終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導入新課。

  (也可讓學生講述)

  二、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2、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或放錄音,學生在聽的過程中:

  ⑴ 劃出生字詞。

  ⑵ 注意句子的停頓,并用鉛筆在課文中作出標記。

  第二遍,學生自由誦讀,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第三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  環謁(yè)  稱(chèn)   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將課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并將不懂之處標出來,然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最后小組代表翻譯課文。

  (其他成員可進行補充)

  2、全班同學討論交流,解決四人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學過的文言文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領會課文大意,最后強調本文重點文言詞語:

  ⑴ 未嘗識書具(曾經)

  ⑵ 即書詩四句(寫)

  ⑶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此)(完成)

  ⑷ 其文理皆有可觀著(文采和道理)

  ⑸ 邑人奇之(對……感到驚奇)

  ⑹ 稍稍賓客其父(以賓客之禮相待;把……當作賓客)

  ⑺ 父利其然也(認為……有利可圖)

  ⑻ 不能稱前時之聞(相當)

  ⑼ 賢于材人遠矣(比)

  ⑽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齊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4、學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明確: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方仲永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學生自由談感想,可以從仲永自身的角度談,也可以從仲永的父親的角度談,還可以聯系實際來談。只要觀點是從本文中提煉出來的,中心明確,語言流暢即可。

  五、小結

  1、借事說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說理的方法,以方仲永為實例,說明了后天教育對成長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敘寫了方仲永由天資過人到“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第二部分由此引發議論,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2、語言簡潔生動。

  六、拓展

  口頭說文“讀《傷仲永》有感”。

  說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語言流暢,中心明確。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篇14

  創意說明

  文言文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較有吸引力的,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詳盡的書下注釋,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教學步驟

  一、對照書下注釋,讀懂課文大致內容

  對照書下注釋,自己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提出字詞理解疑難,自行解決。

  用自己認為科學的方法,整理、積累相關字詞知識。然后交流,根據積累內容的價值、形式、全面與否和書寫進行評比。

  在這一過程中落實:

  字音:隸 邑 乞 扳 謁 稱 泯 耶

  詞意:隸 邑 乞 扳 謁 稱 泯 耶 為意 未嘗 自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賢 彼其

  詞類活用:傷仲永 父異焉 借旁近與之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詞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內容的基礎上,朗讀課文

  1、要求不讀破句。自己讀,聽同學讀,校正不正確的朗讀,調整理解偏差。

  結合課后練習二,提醒學生注意句中的停頓,還可讓學生揣摩停頓規則。

  2、要求讀出層次。先理性認識課文中的大小層次,標記后再讀,養成把理解滲透于朗讀中的習慣,以期形成良好的語感。

  在這一環節中貫徹對課文結構的理解:全文借事說理,一、二兩段敘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說后天教育對成才極為重要之理;從敘事部分看,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幼年天資過人,稟賦極高,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歲時才思衰竭,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也有層次之分:從寫仲永幼時才能之奇的第一段來看,還有層次──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寫他忽有賦詩才能,六、七兩句寫成名后的狀況。本環節實際上是要學生既能整體把握課文,又能從細微處思考句與句間的邏輯關系。

  3、要求讀出感情:

  學生自己讀,表演讀,要能讀出作者的驚喜、憤慨、惋惜、哀傷、告誡之情。

  三、熟讀課文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質疑探究

  讀課文,說說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難,小組討論解決,然后把你們認為有普遍意義的思考和解答提出來,全班共同探究。

  課文理解難點: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嗎?

  作者力圖寫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細節描寫,還有父異焉邑人奇之的確證,另外敘事所用見聞錄的方式,使仲永成為我生活視野里的一個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現在我們爭論故事的真假已無多大意義,仲永現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為什么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這樣安排更見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現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賦之高渲染得越濃,其才能泯滅引起的哀傷之意才會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會更有感染力。

  3、傷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劇而傷,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泯然眾人。

  ⑵ 傷社會上如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之輩。

  ⑶ 傷邑人聞聽盛名趨之若鶩的不良心態。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遠意味。

  4、作者為何只追究仲永父親的責任而不寫仲永自身的失職?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憐的位置上,重點表現對他的同情惋惜,強調其父不使學是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且后文所說受之人是說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說人自身的后天學習和主觀努力,側重點不同。

  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 篇15

  執教者:福鼎市茂華中學   唐炯武

  一、 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 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對于王安石我們同學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生:我們學過他寫的《京口瓜洲》

  師:你能背嗎?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能背他寫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

  師:是小學時學過的嗎?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師:這很好,我們學生課后一定要多讀多背,積累多了,語文的成績自然就能提高了。對于王安石大家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好象有個王安石變法什么的?

  師:你能講講嗎?

  生: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象還和司馬光有仇(大家笑)

  師笑著問:有什么仇呢?

  生搖頭,其它同學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書本,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下節課再來告訴我吧。

  師補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 誦讀練習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生朗讀。

  師:你能給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嗎?

  生(笑):讀得不錯。

  師:具體點。

  生:聲音比較大。

  師:還有嗎?

  生:能讀出感情。

  師:同學們來評評?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感情真摯。

  生:我感覺她讀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夠準確。

  師:哦?詳細點。

  生:我認為最后一段應該讀得慢一點,才能體現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讀得很大聲,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點高興的樣子。

  師: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應該是……

  生:幸災樂禍。

  師:對。你們說作者對方仲永應該是什么情感?

  生齊答:惋惜。

  師:那就應該讀得委婉一點。還有嗎?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但是有一個字讀錯了:即書讀四句的即應讀“及”音,她讀成了“記”;還有一個地方她也讀錯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應該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她讀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你聽得很認真。讀文章除了要咬字準確外,還應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節奏。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四、 字詞積累

  師:你們在自讀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或者有什么新的發現?提出來大家交流。

  生:我們小組不知道“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為什么要譯成“當賓客對待”。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有誰能給他們幫忙嗎?

  生:因為“賓客”是名詞,“當賓客”是動詞。這和“不恥下問”的“恥”的翻譯是一樣的。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搖頭示意。

  五、 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六、 結束語:

  今天的語文課就要結束了。老師和大家一起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很有創意,讓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訓,珍惜大好時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收獲。

  教后記: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 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 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 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2003年10月30日

  執教者簡介:

  唐炯武,男,大學本科畢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福建省文學學會會員,福建省骨干教師,市級教壇新秀。有多篇論文省級獲獎。本課為福鼎市新課標示范課

  作者郵箱: 

《傷仲永》課外語段閱讀題(通用15篇) 相關內容:
  • 《傷仲永》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匯;體會課文簡潔精練的語言。2、過程與方法:采用“讀、問、討、練”的方法學習文言文;注重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和對課文的理解。...

  • 24傷仲永(通用17篇)

    課 時 計 劃備課時間:( )周星期( )教出時間:( )周星期( )2005年 上 期 總第( )課時 計劃 課時 第 課時課題: 傷仲永教學目標1、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弄清方仲永變化的過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 《傷仲永》教學實錄(精選14篇)

    執教者:福鼎市茂華中學唐炯武 一、 導入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

  • 第23課 《傷仲永》學案(精選16篇)

    第23課 《傷仲永》學案學習目標:1.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背誦課文。 2.(1)學習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的情況。 (2)學習課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3.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 課堂導入說課《傷仲永》(通用13篇)

    一、 導入方式采用講述式導入法和情景激發式導入法開講。二、 運用原則講述式導入法為導入部分的前奏,即通過教師的講述內容,使學生在一開始即接觸到知識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語文知識,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調...

  • 《傷仲永》說課稿優秀(通用13篇)

    1、目的明確。總體上做到三個面向:即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學生實際,如老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你對傷仲永了解多少?"根據認知的水平高低都可尋找答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既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也重視智能...

  • 《傷仲永》教案推薦(精選12篇)

    教學設想 1、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弄清方仲永變化的過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2、組織學生討論現在社會上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讓學生深刻領會后天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3、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引導學生靈活適應《論語...

  • 《傷仲永》教案設計(精選14篇)

    第5課 《傷仲永》教案教學目標(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預案、教學案)章節(單元)第一單元 課題:傷仲永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學習并掌握常見文言詞的意思。2.能夠順暢朗讀課文,提高準確翻譯課文的能力。...

  • 傷仲永 教案(精選11篇)

    23、傷仲永 教案(語文版)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注意朗讀的節奏2、過程和方法: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讀懂故事,并能復述故事,感悟故事。...

  • 《傷仲永》譯文(通用14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

  • 語文傷仲永教學反思(精選6篇)

    通過近期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 《傷仲永》學習要點(通用16篇)

    《傷仲永》傷,是“憐惜”的意思。傷仲永,即憐惜方仲永這個幼時天資聰穎的神童由于沒有學習,以致成年后竟成為默默無聞的庸人。 關于作者:王安石,北宋杰出的詩人和散文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傷仲永教學反思三則(精選13篇)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王安石的《傷仲永》,記述了金溪民方仲永從神童到泯然眾人矣的過程。...

  • 傷 仲 永(精選14篇)

    王安石教學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4、揣摩精當的語言。...

  • 七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 羞羞答答av成人免费看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蜜臀av首页 | 欧美视频日韩视频 | 亚洲欧美日本久久综合网站 |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欧美一区 | 3级黄色| www.久久色 | 999久久久精品 | 肉大捧一进一出免费视频 |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本道在线无码AV发 | 久久草草精品入口av | 亚洲AV成人无遮挡网站在线观看 | 欧洲色情三级欧美三级视频 | 噼里啪啦国语在线播放中文版 | 亚洲涩88 | 韩国一级片在线观看 | 国产美女特级嫩嫩嫩bbb片 | 欧美大黑BBBBBBBBB | 五月色丁香综缴合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7 | 国产91精品入口 |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高清 | 99人久久精品视频最新地址 | 国产日韩欧美亚欧在线 | 91看片淫黄大片91桃色 |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 欧美色图50p | 欧美色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gay片在线网站 国产经典久久 | 欧洲vodafonewifi18大豆行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 99精品热播 | 在线欧美视频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网曝门亚洲综合在线 | 亚洲AV第一成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