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合集(精選6篇)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合集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花園幼兒園的教師:趙潔,同時也是國家立項課題“幼兒交通安全教育策略的研究”和立項課題“幼兒園校園交通安全文化教育研究”課題組成員。幼兒交通安全教育已是我園“一園一品”園本特色課程之一。今天,我帶來的就是一節大班社會領域活動“交通規則我知道”根據河北省編教材大班社會領域“安安全全過馬路”升成。
一、說教材
教材
環節二:自由探索(欣賞各自收集來的交通標志)、分組交流,培養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互相討論交通標志的名稱及用途,培養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在集體分享中,培養幼兒注意傾聽對方講話的習慣和準確的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這一過程是幼兒和家長在家中搜集而來的體現了家園共育的園本理念,我通過有效引導:“和你周圍的小朋友介紹一下你帶來的標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讓幼兒將帶來的交通標志介紹給大家。教學目標二得到了體現。
環節三:收獲新知,播放PPT課件,了解兩種馬路標線的名稱及作用。通過多種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幼兒聽覺、視覺充分調動起來,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在輕松的環境中使幼兒的觸覺等感覺器官調動起來智力水平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這一環節中我通過提問“今天,我又給你們帶來了兩個新朋友,看看他們是誰,在哪見過?”將幼兒帶入對新知識了解的渴望中。讓他們對了解兩種標線充滿興趣。
環節四:交流體驗,通過運用交互式白板教學,引導幼兒能從生活和游戲中分辨哪些行為違反了交通規則,并親自操作將不正確的行為改正。通過提問“請小朋友仔細觀察,看看下面的行為哪些是不對的,為什么?”、“你能將行使不正確的車輛正確行使嗎?”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并能大膽講述自己對違反交通規則行為的認識。并能積極的參與互動,通過交互式白板的使用,讓孩子親自對違反交通規則的車輛進行改正從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學目標一得到體現。
環節五:操作表現,分享快樂: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了解交通法規,我讓幼兒在區域活動時進行自由創作“如果你是未來的交通設計者,你會為公路設計些什么?”通過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發散思維的能力。這是活動的延伸,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制作、想象繪畫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未來道路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后建設未來社會的快樂。《綱要》指出“為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悅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在過去的三年時間,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收獲了很多。孩子們不僅認識了很多的交通標志,懂得各種標識的用途,還學會了很多有關如何遵守交通規則的常識,感受了很多交通法規的知識。最重要的是他們不僅自己學會了還能提醒父母遵守交通規則,成為每個家庭安全的小小監督員。這也實現了我們進行此項研究的初衷:“教育一個幼兒,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輻射整個社會”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一定會收獲更多,我們的交通秩序也會隨著更多家庭的參與變得更暢通、更有序。
謝謝您的聆聽。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合集 篇2
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十一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內閱讀課文。課文所在單元的要求是“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的,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這篇課文寫的是在20世紀初葉,美國亞里桑那州北部的凱巴伯森林還是松杉蔥郁,生機勃勃。大約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間出沒。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有效地保護鹿,決定由政府雇請獵人去那里消滅鹿的大敵——狼。結果摧毀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給森林帶來巨大的生態災難。那么,毀滅森林的罪魁禍首是誰呢?可能誰也不會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別保護的——鹿。課文通過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捕殺狼前后凱巴伯森林的不同情況,說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人們必須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關系。
學情分析:
十一冊的學生在第九冊的時候學過《蛇與莊稼》,對事物之間的關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深刻的枯燥的道理不感興趣。
學習目標:
一、根據單元訓練重點“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的,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確定本文的目標之一為“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的分析概括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二、根據文本,確定本文的目標之二為“理解課文的內容,進一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樹立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三、在對語言文字的品味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設計理念及做法:
一、以本為本,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通過語言文字來把握思想內容,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又注重體會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這一特點。本篇分為兩部分,1至6自然段為第一部分,記敘了一個故事,7至9自然段為第二部分,揭示了一些道理。第二部分的道理比較深奧、枯燥。怎樣讓學生理解、體會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道理并樹立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呢?怎樣讓深奧的道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化難為易呢?在故事部分做,通過對故事的細細體會、感受,讓學生自然地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故事與道理渾然一體,深刻的道理就蘊涵在淺顯的故事中。故事部分品讀到位了,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花較多的時間重點品讀故事部分的三個文段:①“20世紀初葉,美國亞里桑那州北部的凱巴伯森林還是松杉蔥郁,生機勃勃。大約有四千只鹿在林間出沒。兇惡殘忍的狼是鹿的大敵。”再現美麗和諧的自然環境,與后文破壞后的環境形成對比,感受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②“槍聲在森林中震蕩。在獵人冰冷的槍口下,狼接連發出慘叫,一命嗚呼。”感受狼的無可奈何和獵人的冷酷無情;③“整個凱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茍延殘喘”“十萬多只鹿在森林中東啃西啃,灌木叢吃光了就啃食小樹,小樹吃光后又啃食大樹的樹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難逃厄運。森林中的綠色植被一天天在減少,大地露出的枯黃一天天在擴大。”讓我們仿佛看到了鹿的命運和整個大自然的命運,從而認識到羅斯福總統決定的嚴重錯誤,意識到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在對語言文字的品讀中道理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講解,更不需要灌輸,是潛移默化,是潤物細無聲,是水到渠成。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搭建一個點、線、面結合的立體網絡,讓學生有多個層面的收獲;努力做到有整體的把握,有清晰的脈絡,也有細節的精彩。一篇較長的如何找到教學的突破口呢?鹿群數量變化的后面隱藏著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這一主題(而這正是這篇的重點目標),這一組數字就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也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一條線。所以,我作了如下設計:①將表示鹿群數量變化的數詞找出來;②4000只鹿生活的環境是怎樣的?③為什么鹿的數量很快就超過了十萬只?④后來鹿怎么又只剩下不到8000只了呢?⑤老師深情描述:4000——10萬——8000,不僅僅數字在變化,還有很多事物都發生了改變!狼死了!林毀了!本想保護的鹿也掙扎在死亡線上!(出現,配上讓人震撼的聲音)為什么?為什么美麗和諧的自然會變成這樣?你想說點什么嗎?這幾個數字像一條線將一粒粒珍珠(故事與道理;美麗和諧的自然與殺狼后環境的破壞)串聯起來,使脈絡清楚,學習起來思路清晰。
三、學以致用,融會貫通,讓語文真正地向思維開放、向生活開放、向個性開放。讀書,不僅要讀進去,使自己有所收獲,有所感悟(語言的、思想的、寫法的),還要讀出來,在書中讀到自己,向個性開放;讀到生活,向生活開放;讀書,不僅是接納,是吸取,更是思考,是創新,在接納吸取中拓展思維的廣度,在思考創新中深化思維的深度,提升思維的高度,向思維開放。所以,我做了如下嘗試:①補白:如果狼會說話,在中彈倒地的那一剎那,它會說什么呢?培養學生感受文本的敏銳度和想象能力;②生活中還有這樣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事物嗎?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拓展思維; ③我是老師小幫手:“我現在遇到了一個麻煩:由于事情很多,對班上的情況不能全面、及時地了解,于是在班上設立了值日班長一職,主要負責向老師報告學生的紀律情況,如:誰丟紙屑啦,誰罵人啦,誰抄別值日班長一職撤了?你們幫我出出主意。”引導學生解決生活,在運用中領悟,在運用中發現,在運用中創造,這是學好語文的關鍵。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合集 篇3
各位老師,您們好!
我是,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框體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首先,我對本框題的教材進行分析:
一 說教材地位
《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高一政治必修Ⅰ第七課第一框題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經濟常識中的重要原理,且是高考的重要內容,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在第二單元已經分析了“誰來生產”這個問題,接下來第七課就要介紹財富如何分配,也就是說要解決了“為誰生產” 的問題。本課“個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題就分析了我國現階段的分配方式,與第二框題“收入分配和社會公平”相聯系。因此,本框題在經濟常識中將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學好這課,不僅可以為學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打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為以后高考做好準備。
二 說學情
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為學習我國的分配制度奠定了基礎,但本節課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平時也比較少接觸,理解起來有點難度。所以在學習本課知識時,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與重難點,以自主探索和質疑討論為主要的學習方法,逐步認識我國的分配制度及其必然性。
三 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并理解按勞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理解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必然性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意義。
能力目標: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能夠分析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因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積極意義。
情感目標:使學生堅信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熱愛社會主義,愛勞動愛科學,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四 說教學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必然性。
教學難點:按勞分配以外的幾種分配方式
五 說教學方法
下面,為了講清楚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所設定的教學目標,考慮到高一學生的現狀和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案例分析法2、小組討論法3、多媒體展示法4、講授法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 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詳講難點。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我的教學過程主要有導入新課、教授新課、課堂小結、作業布置、板書設計五個環節。
(1)導入新課 (3分鐘)
1、舊知識導入:①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么?按性質分,我國的企業分為哪幾種?
2、【案例導讀】:在一家國有企業的車間里:
①小李是初級技工,在工作過程中經常受傷請假,月工資20xx元;
②老王是高級技工,工作的熟練度高,完成質量高,月工資3000元。
③小張是初級技工,工作積極,總是超額完成生產任務,月工資2500元。
思考:1、他們的收入來源有什么共同點?2、他們的工資為什么高低不一?
(備注:學生自由發言)。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講授新課(30分鐘)
1、 什么是按勞分配 ?
先讓學生看教材P44,并讓學生思考:什么是按勞分配?它是由什么決定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對于按勞分配這個含義從五個方面來講,即地位、范圍、分配的客觀依據、分配的對象、分配的結果。這樣使學生既清晰又明了。并且結合教材P44 的“議一議”,讓學生討論,思考,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明白,按勞分配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同步富裕。再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按勞分配的地位、作用、含義,讓學生在課本中很好地加以落實。)
2、其他的分配方式,通過兩個方面進行講解。
(1)、用多媒體顯示按勞分配與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收入的區別點的表格,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完成。這樣給學生以一個直觀的感覺,既能理清思路,又能輕松的掌握知識。
(2)、對于按生產要素的分配方式,由于小知識點比較多,而且易搞混,通過看書——講解——練習的方式進行。
【案例導讀二】該車間由于業績突出,獲獎金5000元。
①小李:我干得少,平均分配,我可能多得些。
②老王:我正需要一臺筆記本電腦,最好能對我的技術和工作有所體現。
③小張:我可沒少出力,可不能少了我的。
思考1:這筆獎金該如何分配?
思考2:在該企業如果不按勞分配會有什么后果?(備注:小組討論)
先讓學生思考分析,再挑一些學生進行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把知識點真正地落到實處。
3、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對于這個內容,比較抽象,學生會難以理解。采取具體——抽象——具體的方式進行講解。還是讓學生仔細的閱讀教材,對此有一個大致的理解,教師進行詳細的講解,從生產力、生產關系、市場經濟的客觀條件三個方面并且結合圖示,把抽象內容具體化,便于學生掌握,最后用實踐加以證明。
4、課堂討論: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共同富裕,這也是正確處理分配關系的目標。而__大報告卻進一步明確指出“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這矛盾嗎?為什么?以小組方式進行討論,再以代表的形式發表意見,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使學生對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最后老師加以總結,用“蛋糕效應”來闡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 關系,既形象又貼切,加深學生的理解。本課時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對于概念的理解有較大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去體會貨幣的職責,區分貨幣的職能,以便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適時設置疑問,讓學生與我共同思考,真正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
(三)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通過歸納小結,既強調了重點,又鞏固了本節知識,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便于課后理解記憶。
(四)作業布置
針對這一框題的教材內容,學生實際,高考的出題形式,我主要設計了一些選擇題、辨析題,以便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解題能力。
(五)板書設計上,我注重直觀、系統,整潔美觀,突出重難點,這樣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說課總結:
各位專家,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討論分析的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合集 篇4
大家好!我是,我說課的題目是《光的反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法、教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學中的重要定律。它是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的延伸,又是后面理解平面鏡、球面鏡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習光的折射定律的基礎。在光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知識點也是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基礎。根據三維教學目標及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結合當前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現有的知識水平,通過課本的學習來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
②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
③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光反射的規律”,用實驗的方法獲得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跟法線位置的關系,測量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總結探究的結論,獲得比較全面的探究活動的體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樂趣,使學生樂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②密切聯系實際,增強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與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難點: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學過程中通過探究實驗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從而加強對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4、教具與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激光筆、鉛筆、平面鏡、硬紙板、量角器、三角板等
學具:激光筆、鉛筆、平面鏡、硬紙板、量角器、三角板等
二、說學情
因所教班級屬于農村中學,只有小部分的學生學習態度端正。但是他們又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基礎較差。老師利用“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學習、研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希望能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模擬學生實驗,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效果。
2、學法指導:
以探究為主,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分析和論證——鞏固練習。
四、說教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征,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并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系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本節采用觀察、探究、分析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通過思考討論,總結歸納出光的反射規律,應用反射規律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由生活中問題入手,并以回顧前面所學知識為基礎。
問題:我們知道光在同種均勻物質中沿直線傳播,光源發光使光進入人的眼睛,人就能看到物體,那么對于一些不發光的物體,如同學間,課本,鉛筆等,為什么我們也能看到呢?
(這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意識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
光的反射(板書)
(二)新授:
【演示實驗】 用激光筆照射教室地板磚地面。
【實驗現象】 可以看到墻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光的傳播方向發生了改變。
(通過簡單的實驗現象,使學生很快回憶起有關光的知識,通過猜想使學生對有關光的現象的研究產生了興趣,激發了求知欲望,并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節課。)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當改變入射光線的方向,反射光線的方向會變嗎?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是什么關系?光在反射時有沒有什么特點和可遵循的規律呢?先認識幾個反射現象中的物理名詞。
入射點:(O)入射光線與鏡面的接觸點。
入射光線(AO)
反射光線(BO)
法線:(ON):通過入射點且垂直于鏡面的直線。
入射角(i):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反射角(r):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師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
①當E、F屏在同一平面上時,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時,不能同時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導學生此現象說明:“三線共面”。
②讓學生觀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線的位置關系。引導學生分析此現象說明:“兩線分居”。
③讓學生根據現象和測量填充表格,引導學生發現現象規律:入射角增大時,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總等于入射角。
通過討論使學生對實驗方法有了進一步理解,而且,使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設計過程:提出問題、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并分析得出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等幾個過程。而教材是通過演示實驗,來研究光的反射現象,從而得出光的反射定律。雖然,這樣安排教師的主導作用能發揮得比較好,但演示實驗可見度不大,學生動手參與率不高,學生主體作用不能很好發揮。因此,本節課在老師的演示實驗后要求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中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法”的過程,同時也使學生通過實驗,對光的反射定律有了感性認識。要求各小組根據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初步結論。
2、交流探究成果,及時調控矯正。
這一環節的操作要點,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其目的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反饋,對學生參與實驗態度和效果進行反饋,這一階段學生的認識將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學生的情感將在教師對學生參與分組實驗、小組討論和各小組在班級中的匯報情況中得到升華。
3、鞏固反饋,知識遷移。
為了加深學生對光的反射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編制兩類練習題目:一類是應用光的反射規律作圖,達到鞏固光的反射規律作圖題的目的;另一類是應用鏡面反射和漫反射解釋生活中一些現象。知道物理從生活中來,與會運用物理到生活中。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②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類型:
①鏡面反射
②漫反射
(可舉生活中的例子說明)
4、課堂小結
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六、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板書將教學內容系統化、條理化,使學生易于掌握知識的重點、分散教學難點,加深對規律的認識,便于學生筆記和復習。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合集 篇5
一、說教學內容
《水和水蒸氣》是小學三年級下冊《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的第六課。本單元主要以水為例,引導學生探究溫度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系。通過觀察水的各種狀態,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發和凝結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物質是不斷變化的”認識,同時,通過對水的三態循環的觀察和感知,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質循環”的概念。本節課就是循著上節課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展開水和水蒸氣的觀察研究活動。通過“水哪里去了”的探究、觀察,討論水從液態變成氣態時是如何蒸發到空氣中的,然后再通過“加熱能加快水蒸發”的觀察活動,幫助理解水獲得熱量后能更快地從液態變為氣態,最后通過“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的觀察試驗,幫助學生理解水蒸氣能從氣態變為液態。
二、說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叫蒸發,水蒸氣變成水的過程叫凝結。
2、加熱能加快水的蒸發。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淺盤子中的水的變化,同時結合生活中“水會干掉”的經驗,討論水的蒸發。
2、觀察比較自然狀態下和人工加熱情況下水的蒸發現象的異同。
3、觀察把一個玻璃杯扣在一個裝熱水的小杯子上會出現什么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意識到細致的觀察能獲得更多的發現。
2、感受、體驗物質變化的可逆性。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液態和氣態的水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和加快水蒸發的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生活中的現象探究水的液態和氣態之間的相互轉化。
四、說學情、教法和學法
1.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對身邊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而且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所以在教學時,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符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
2.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觀察實驗法,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觀察中思考討論,在教師引導下得出結論。
3.說學法
本節課要教給學生善于動手,善于觀察思考的科學習慣。
五、說教學程序
教學準備:透明玻璃杯、燃燒匙、熱水瓶、酒精燈、毛巾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教師以復習前節內容的形式,用濕毛巾在黑板上寫“冰”。
2、觀察“冰”的現象。
3、學生舉例:在我們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過水自然干掉的現象?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
1、那么這些水到哪里去了?你們猜猜看。板書:水
2、學生敘述課前實驗。(碟子裝水自然風干的實驗)
3、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就是我們剛才很多同學說的蒸發。
三、探究“加熱能加快水蒸發嗎”
1、學生討論、猜測。
教師歸納板書:加熱,風吹,增大表面積……
2、研究其中一種方法“加熱”。
加熱是否能加快水蒸發?板書:加熱能加快水蒸發??
3、教師指導實驗方法,并提示實驗過程中注意事項。
4、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5、匯報,交流:
6、小結:水受熱以后,獲得熱量能更快地蒸發,從液態轉化為氣態。
四、空氣中的水。
1、討論小河、海里的水是哪來的(下雨)
2、雨是什么形成的?
3、學生討論,交流。水蒸氣遇冷能不能變成水呢?我們用實驗證明。
4、教師口述實驗要求并演示。
5、教師為每組倒熱水,學生實驗,教師巡視。(同時教師取一玻璃杯裝入一些冰)
6、匯報:
7、通過剛才我們的實驗觀察,證明了水蒸氣遇冷能變成水。
8、討論“白汽”。
(1)剛剛實驗中有小組提到燃燒匙上方有出現白汽,那白汽就是水蒸氣嗎?預設:不是。水蒸氣的微粒太小,無色無味,透明,我們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2)這白汽是怎樣形成的?
(3)我們還看到哪些地方有類似于白汽的現象?說說是怎樣形成的?
這些現象再次證明水蒸氣遇冷能凝結成水。
9、解釋上節課的疑問:上節課我們的疑問,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從哪里來的,我們現在明白了嗎?
課件出示:水蒸氣遇到較冷的玻璃杯就會冷卻下來,在杯壁上凝結成小水滴。
10、討論:雨是怎樣形成的?
雨是水蒸氣形成的,是怎樣形成的呢?小組討論交流。
12、教師解釋下雨的原因。
我們身邊的水一直在蒸發,水蒸氣不斷上升。紅色箭頭表示當水蒸氣,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看不見的。水蒸氣從地面上升并遇到上面的冷空氣時,就會凝結,變成我們看得見的小水珠,飄浮在空中,這就是云。云中的小水珠相互碰撞、吸收,越積越多,越積越重,最后落下來,這就是雨。
五、總結和揭題,說說你的收獲,并板書:水和水蒸氣
六、課外拓展:
風吹是否能加快水的蒸發?兩塊濕手帕,一塊用電風扇吹,一塊讓它自然蒸發,哪塊會干得快?課外研究。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合集 篇6
一、說教材
過渡語: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與基礎,首先我先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是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本課由“農業的起源”“從耒耜到曲轅犁”“水利設施逐漸完善”“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四個子目構成,主要講述了我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生產體系形成過程和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
二、說學情
過渡語:除了對教材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讀之外,還需要對學情有一定的把握。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年級學生。經過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他們的歷史知識結構相對完整,但是剛剛接觸專題史,不善于綜合分析歷史問題,因此要達到教學目標還有一定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農業的產生、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水利工程建造的基本史實,知道古代農業發展的.基本特點,理解小農經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史料分析,理解小農經濟的特點和影響,提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提高團隊協作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知道古代勞動人民杰出的創造才能和智慧推動了古代生產力的發展,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語: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的教學重難點設計如下:
【重點】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表現。
【難點】
對小農經濟的認識和評價。
五、說教學方法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組討論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來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的核心。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眾所周知,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為此我采用創設情境導入法導入新課。
我會朗誦《憫農》這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并且引導:詩里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里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后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那農業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呢?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從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詩歌導入,營造歷史情景,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拉近學生跟歷史之間的距離,也為新課的講授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農業的起源
為了將學生的思路一步步引入課堂,我會講述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提問:古代中國農業是如何產生的呢?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得出:原始農業是從采集轉向了種植。
接著我會展示河姆渡遺址碳化稻物以及六畜的圖片,并提問:結合圖片和教材中的史料,從地域和產業結構兩方面思考中國的農業的發展概況是什么樣的?農業發展有著怎樣的特點呢?學生回答后我會從地域差別、產業結構等方面進行總結,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這部分的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
(二)從耒耜到曲轅犁
我會展示石鋤石鐮、戰國的鐵制工具以及漢代耕作畫像磚等圖片,請學生思考:仔細觀察圖片,說一說它們是如何得到改進的,這種進步對農業生產有著什么意義?學生回答后我會幫助學生按照原始時期——文明時代——商周——春秋戰國——西漢——唐這樣的時間線索進行整理。最后我會補充: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進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接著我會引導:除了生產工具的改進之外,還出現了翻車筒車等灌溉工具,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圖片的方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及歸納整理的能力。
(三)水利設施逐漸完善
在講述水利設施逐漸完善這一知識點時,我會引導: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水利設施的興建。大禹治水的傳說,反映了上古時代先民為戰勝自然災害、發展生產而興修水利的艱苦歷程。接著展示都江堰、芍陂、鄭國渠等的圖片,并提問: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水利工程建設的發展,在這一時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學生明確:學生結合圖片,回答問題:都江堰、芍坡、鄭國渠等。
我會出示都江堰的結構示意圖,并引導:春秋戰國時期最為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誰修建的?為什么要修建呢?由哪幾部分構成?各部分分別有什么作用呢?得到答案后,接著會繼續出示史料,安排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用5分鐘的時間思考:都江堰的修建有什么意義呢?小組代表回答后,我會總結: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20xx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功效。
對于黃河的治理,我會引導學生明白黃河對于農業發展十分重要,因此歷代統治者比較重視黃河的治理,并且介紹:黃河在魏郡地方奪汴河河道入海,帶來了嚴重的水患災害,公元69年,漢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家王景治理黃河。此時我會展示王景治河的圖片,提問:王景治河的過程是怎樣的?有哪些意義?學生回答后,我會總結:具體方針是“筑堤,理渠,絕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跡”。這次治河使桀驁不馴的黃河安流將近800年。
接著我會介紹:在邊疆和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地區,古代勞動人民也充分發揮創造能力,因地制宜,興建了很多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此時會展示坎兒井的工作原理圖,請學生對其進行簡要介紹。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展示以及一連串的問題設置,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及語言表達能力。
(四)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在講解小農經濟這部分知識時,我會提問:我國古代的耕作方式在不斷的進步,那在商周時期,耕作方式是怎樣的呢?學生明確:耕作方式是大規模的簡單協作。
我會繼續引導: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自耕農經濟,這一變化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自耕農經濟有著怎樣的特點呢?學生回答后,我會進行相應的總結,從而明確這部分的內容。
我會展示白居易的的詩篇《朱陳村》,安排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5分鐘的時間思考:對于自耕農經濟,我們該如何評價呢?小組代表發言后,我會進行整理:(積極)自給自足,生活比較穩定,生產積極性較高;(局限)阻礙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過度剝削和壓迫,自耕農容易破產。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提高自主合作及探究的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鞏固知識,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小結環節我采用了師生共同總結的形式進行整理。
2、作業
在課程的最后我設置了開放性的作業:請學生觀察身邊的農業發展的狀況,說一說現今的農業生產有著怎樣的特點,下節課交流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小結,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開放式的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拓展視野。
七、說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