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變成一棵樹的說課稿范文(精選4篇)
我變成一棵樹的說課稿范文 篇1
我變成了一棵樹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懂故事的主要內容。
2.認識新偏旁“反犬旁”和“爿字旁”。指導寫好帶有這類偏旁的字。
3.抓“癢癢的“冒”“彎”等關鍵詞,體會表達效果的神奇,并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4.初步引導學生分角色扮演,進行戲劇嘗試。
5.拓展學生思維,展開想象創編故事。
教學重點:
抓“癢癢的“冒”“彎”等關鍵詞,體會表達效果的神奇,并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教學難點:
拓展學生思維,展開想象創編故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回顧復習,激趣導入
1.同學們都被小真的奇思妙想深深地吸引了。你們還想聽這樣的故事嗎?
2.引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翻到63頁,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本課生詞,排火車讀。
癢癢的橢圓形菱形鱷魚香腸糖醋排骨丁零丁零秘密
3.排火車接讀課文。
三、復習生字,指導書寫
1.狀:認識爿字旁,了解爿字旁的含義。與“壯”字進行對比。
2.繼續:強調“繼”字的筆順。
3.狐貍:左窄右寬,反犬旁的筆順。
4.秘密:理解兩個同音字的意思。
秘:不公開的,不讓大家知道的。可組詞秘方、秘訣、神秘、奧秘。
密:不公開的,不公開的.事物。組詞保密、密信、密謀、密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用了解偏旁含義,形近字區分和同音字的不同含義來區分相像的漢字,加深學生印象。】
5.在田字格中各寫一個,教師巡視指導。
6.當堂聽寫。
第二課時
一、再讀課文,感知大意
1.聽老師范讀課文,邊聽邊思考:哪些情節寫得很有意思?
2.師范讀課文。
3.交流寫得有意思的情節。
預設:
(1)第四段
①指名讀。
②哪些描寫讓你覺得有意思?
是啊,“癢癢的” 和“冒”我把變成樹的感覺寫活了。
③再讀,讀出有意思。
(2)第五段
①生讀。
②交流有意思的描寫:樹上長鳥窩
(3)第六段
①鳥窩的形狀: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菱形……
②還會有什么形狀?
③如果你變成了一棵樹,你會變成一棵什么樣的樹呢?
④出示句子練習:
你猜,我變的樹上會長什么?當然不是蘋果啦,梨也不對——對了,____________!我變成了一棵____________的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孩子天生就有豐富的想象。我還會變成一棵什么樣的樹?問題一拋出,孩子的思維立刻活躍起來。仿照課文說一說,鍛煉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4)第七段
樹上都住了誰?
(5)第八段
①你覺得哪里有意思?“我會彎下腰”
②指導讀。
(6)十三---十四段
一棵餓得肚子“咕嚕嚕”直叫的樹
(7)十五---二十段
①分角色加動作扮演讀。
②這水珠是什么?
4.故事里的媽媽你喜歡嗎?為什么?
二、總結寫法,拓展想象
1.理清故事創作思路:變樹經過——變樹后的趣事。
2.假如你也會變,你會變成什么?又會有怎樣的奇特經歷呢?
3.把你想到的以《我變成了_____》為題寫下來。
【設計意圖:學完課文,學生頭腦中一定有許多遐想不吐不快,適時進行拓展練筆,給學生創造表達的機會。】
我變成一棵樹的說課稿范文 篇2
設計說明
本文從“我”的愿望出發,展開大膽想象,講述了“我”變成一棵樹之后發生的一連串奇妙的事情。全文語言輕松活潑,字里行間充滿了童趣。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在本課教學中,主要結合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同時,關注文章寫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的語言美、想象美,練習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如,一棵有各種形狀鳥窩的大樹。
學生準備:結合預學案預習課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導入:同學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瑰麗的夢。如果你會七十二變,你最想變成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2.揭題:無獨有偶,當代兒童文學家顧鷹也喜歡七十二變,她最喜歡變成什么呢?(動畫:人變成了樹)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導思: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預設:“我”變成了一棵什么樣的樹?“我”變成樹后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4.過渡: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走進課文。
設計意圖:由暢談“如果你會七十二變,你最想變成什么?”引入新課,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給課文標好自然段序號。
2.學習會認字:希 癢 鱷 丁 零 腸 醋
(1)教師對學生進行生字卡片抽讀,開火車輪讀。
強調:“醋”是平舌音,“腸”是翹舌音,“鱷”是零聲母音節。
學習會寫字。課件出示含會寫字的詞語:形狀、狐貍、丁零、巧克力、繼續、麻煩。
強調:“丁零”一詞的“零”讀輕聲。“狐、貍”兩字都有反犬旁,“繼、續”兩字都有絞絲旁。
(2)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
3.理解詞語。
(1)找一找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全班進行交流。請小老師來解決。
(2)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①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癢癢”。
②看圖片理解詞語“鱷魚”“香腸”“糖醋排骨”。
③聯系上下文理解“丁零”等。
(3)小結:理解詞語時,我們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對照圖片,也可以先找到詞語所在的句子,再讀一讀這個句子,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是通過初讀課文來學習生字、理解詞語。在識字中,發揮學生自主識字能力,通過自己質疑、全班解疑,教師點撥等方法來理解詞語。
三、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1.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思考:各自然段講了什么?
2.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3.幫助學生梳通文章大意:
引導學生了解:根據段落大意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常用的方法。
4.學生交流,教師指導,梳理脈絡: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寫“我”變成了一棵樹。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寫“我”變成的樹的樣子及“我”的做法。
第三部分(第9~23自然段):寫媽媽拿著好吃的食物分給鳥窩里的小動物們,“我”忍不住想家,想起了媽媽做的飯菜。
5.指名分三部分來讀。
6.重點指導讀第一部分。
(1)自由讀,用橫線畫出最能說明“我”想變成一棵樹的原因的句子。
“不動筆墨不讀書”,引導學生知道畫出關鍵詞語或句子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2)匯報交流。
(3)指導學生朗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朗讀課文,先讀懂每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再進行全篇內容的梳理,幫助學生理清結構。
四、觀察示范,指導書寫
1.出示本節課要寫的生字。
狀 狐 貍 丁 零 巧 克 腸 繼 續 抬 麻 煩
2.認讀生字,口頭給生字組詞。
3.說一說哪些生字較為難寫,互相交流寫好生字的方法。
狀:注意“犬”的寫法,不要寫錯點的位置。(動畫展示筆順)
狐:“瓜”的第三筆是豎提。
繼:“米”的最后一筆要變成點。
4.教師相機進行示范,重點指導“狀”“腸”的寫法。
5.學生練習書寫生字,教師巡視指導。
6.投影展示學生書寫的生字。
7.積累抄寫。
在課文中畫出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抄寫下來和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注重書寫指導,在學生認真觀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示范,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同時,練習積累抄寫,從而把字寫得正確、美觀。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創設情境
1.課件出示一棵大樹,樹上的詞語有:
希望 癢癢 鱷魚 丁零 香腸 陳醋
麻煩 繼續 狐貍 巧克力 形狀
(1)學生開火車領讀詞語。
(2)用自己喜歡的詞語說幾句話。
2.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你覺得變成一棵樹有趣嗎?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課文,品讀變成樹的美妙和神奇。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詞語,鞏固學生對詞語的掌握。
二、深入讀文,品析語言
(一)學習第二部分,感受想象的神奇。
1.自由讀一讀課文的第5~20自然段,畫出你覺得有意思的句子,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寫批注。
2.學生匯報,教師相機指導。
3.體會初變樹的樂趣。
(1)讀一讀第5~8自然段,把自己認為有意思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2)感知鳥窩的形狀美。
①課件出示樹的圖片,然后依次出現三角形的、正方形的、長方形的、圓形的、橢圓形的、菱形的鳥窩。
引導學生結合插圖想象各種形狀的鳥窩在枝頭上跳舞的情形,具體感受這棵樹的“奇特”。
②學生進行補充填空。
我變的樹上長滿了( )的鳥窩:三角形的、正方形的,還有長方形的、圓形的、橢圓形的、菱形的……風一吹,( )。
③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快樂與興奮之情)
(3)體會鳥窩里的幸福。
①學生匯報交流。
②課件出示句子:
句1:我會請小白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鴨子、小鱷魚、小狐貍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歡也可以住進來。
句2:你怎么住進來?別擔心,我會彎下腰,讓鳥窩離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輕輕一跳或者輕輕一爬,就像平時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③引導學生認識設問句,了解其特點和作用。
④鼓勵學生找出文中另一個設問句讀一讀,鞏固設問句的特點及作用。
⑤找出這部分中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如:你猜,我變的樹上會長什么?當然不是蘋果啦,梨也不對——對了,鳥窩!
⑥多種形式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二)學習第三部分,感受現實的幸福。
1.體會媽媽進入鳥窩的變化。
(1)讀一讀第9~20自然段,把自己認為有意思的句子讀給大家聽,并簡單說說自己的感受。
(2)相機出示下面的句子,引導學生讀句子并說說“我”高興和失望的原因:
我有點兒高興,又有些失望。
①引導學生聯系第11自然段讀句子談感受。
②重點抓住描寫媽媽和小動物們吃東西時的句子,進一步感悟“我”的高興和失望之情。
③引導學生質疑。
④相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和段落。
2.輕聲讀第9~23自然段,交流思考:讀了這一部分,你還知道了些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2.學生交流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設計意圖:教學設計中,旨在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感受想象的神奇。關注文章的寫法,感受使用設問句的好處。同時,通過圖片的直觀感受,體會變成長滿鳥窩的樹的快樂。
三、創作表達,嘗試練筆
1.導思:想象的世界是多么神奇與美妙!如果你也會變,你想變成什么?之后會發生什么奇妙的事?
2.動筆進行寫話練習。
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愿望出發,鼓勵學生通過想象,讓自己的愿望在想象世界里得到實現。
3.投影展示評議。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延伸,激發學生想象,同時也為運用積累的語言提供一個平臺,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從而以讀促寫。
板書設計
上課伊始,通過暢談自己想變成什么和觀看人變成樹的動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濃厚。然后抓住關鍵詞句來體會想象是神奇的,同時引導學生發現了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感受使用設問句的好處。在練筆嘗試中,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寫故事,創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我變成一棵樹的說課稿范文 篇3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
狀態 狐貍 丁當 零食 輕巧
克服香腸 繼續 抬頭 秘密
2.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大家還記得課文講了些什么嗎?(指名回答或讓全班齊答)對,講了“我”想象自己變成一棵樹之后發生的故事。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我”變成樹后,究竟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吧!
二、課文研讀,突破重難
1.同學們想象一下,一棵長滿各種形狀鳥窩的樹會是什么樣子的?(出示圖片)
2.第4自然段哪句話交代了“我”想變成一棵樹的原因?
明確:我真希望變成一棵樹,這樣就沒人在你玩的時候叫你吃飯了。
3.同學們,你們想想,普通的樹上都會長些什么呢?
明確:花、葉、水果……
4.而“我”變成的樹上又長的是什么呢?
明確:鳥窩。
5.這些鳥窩有什么特點呢?
明確:各種形狀都有: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菱形……
6.“我”會邀請哪些小動物來住在鳥窩里呢?
明確: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鴨子、小鱷魚、小狐貍。
7.媽媽來了,“我”的心為什么會“嗵嗵地跳著”呢?
明確:因為“我”害怕媽媽發現這棵樹是“我”變成的。
8.媽媽要求住進三角形的鳥窩,“我”為什么“有點兒高興,又有些失望”呢?
明確:“我”高興是因為媽媽不知道“我”變成了樹,可以盡情地玩;“我”失望是因為媽媽居然不認識“我”了。
9.媽媽從背包里拿出了哪些好吃的東西呢?
明確:巧克力、香腸、面包、花生、牛奶……
10.課文是如何寫“我”饞得流口水的呢?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課文沒有直接寫“我”饞得流口水,而是先由狐貍用“下雨了”表明有水滴落;馬上又用“天空中一絲烏云都沒有”來說明并非下雨,引起讀者思考;然后用小鱷魚、小松鼠、小白兔的猜測來一步一步地勾起讀者的好奇心;最后再由“我”自己親自揭曉答案——“水珠是從我的嘴巴里流出來的”,含蓄地點明了“我”是饞得流口水。這樣寫能起到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作用。
11.猜想一下,媽媽“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明確:猜想一:因為媽媽最了解“我”,一直都知道“我”已經“變成了一棵樹”。
猜想二:因為是“我”幻想自己變成了一棵樹,而不是真的變成了一棵樹。
12.回顧整篇課文,思考問題。
課文中出現了哪些擬聲詞?你還知道些其他的擬聲詞嗎?
明確:文中有:嗵嗵、丁零丁零、嘖吧嘖吧、咕嚕嚕。
滴滴答答:形容水滴落下的聲音。
咕嚕:形容水流動或東西滾動的聲音。
撲通:形容重物落地或落水的聲音。
嘩啦啦:形容撞擊、水流等的聲音。
三、課堂小結,效果強化
1.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回顧本課所學內容。
本文記敘了“我”____ ______________,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
明確: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棵樹后發生的故事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媽媽
2.本文巧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生動形象,請試著簡要分析一下。
明確:擬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的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得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這種寫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具體地表現出某事物的某個特點。如“風一吹,它們就在枝頭跳起了舞”一句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各種形狀的鳥窩隨風擺動的樣子,形象生動。
3.同學們,學習了這篇課文后,你們有些什么感悟呢?
明確:母愛是最無私的感情。母愛如春天的甘霖,悄無聲息地灑落在我們的心田。這種愛,溫柔而深沉!我們常常埋怨自己的母親啰唆,但如果我們用心去體會,不難感受到她們的關懷。不管是慈愛還是嚴厲,我們都要相信,那是她們愛的體現。這個世界上,最純潔而又最真摯的愛莫過于此。
四、練習設計,鞏固提升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五、板書設計,知識構架
交流平臺
“交流平臺”中的三位同學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說了自己對想象的認識和看法。第一個同學是從閱讀運用了大膽想象的文章的感受來談的;第二個同學列舉了課文中想象很奇特的內容,從中感受想象的魅力;第三個同學通過列舉想象的情景和事物來體會想象的作用。除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如何寫想象作文的角度來談自己對想象的理解和體會。如,想象要以生活實際為基礎,創造的`人物、情節、環境等都要符合生活規律。想象要合理,不能天馬行空地亂想。在《小真的長頭發》一文中,小真想象自己的長頭發可以用來釣魚、做晾衣繩等,因為長頭發辮起來之后就變成一根很粗的繩子了。雖然用長頭發釣魚和做晾衣繩是現實生活中不會發生的事情,但是卻又是符合現實生活規律的,因此說這個想象是合理的。
初試身手
(一)在紙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再把它畫成想象中的事物,看誰想得新奇。
答案示例:
(二)選一個開頭,展開想象,大家一起接龍編故事。
1.夏天到了,瞌(kē)睡蟲王國一片沸騰。它們紛紛飛出洞口,去尋找自己的朋友……
2.小精怪從爸爸那兒學會了很多咒(zhòu)語。他用咒語變出玩具、花園、城堡。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小精怪念錯了咒語,把自己變成了……
示例一:
夏天到了,瞌睡蟲王國一片沸騰。它們紛紛飛出洞口,去尋找自己的朋友。
它們來到了一座花園,花園里百花盛開,爭奇斗艷,成群的蝴蝶、蜜蜂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瞌睡蟲們想和它們做朋友,可是蝴蝶還要在花上跳舞,蜜蜂還要忙著采蜜,沒時間玩耍。
于是,它們飛到一座新翻的泥土邊,看見了蚯蚓,可蚯蚓忙著翻地,沒時間和它們玩耍。
后來,它們飛到了小鎮上。那里住著一對老夫妻,因為年紀太大,睡眠不好,他們已經很久沒有好好睡覺了。由于瞌睡蟲們的到來,老夫妻倆睡了一個安安穩穩的覺。最終瞌睡蟲們留了下來,每日陪伴這對老夫妻。
示例二:
小精怪從爸爸那兒學會了很多咒語。他用咒語變出玩具、花園、城堡。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小精怪念錯了咒語,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身體虛弱的老爺爺。
小精怪拄著拐杖顫巍巍地在森林里走著。小兔子看見了,一路蹦跳過來,幫他提了手中的東西。
小猴子看見了,扶著他走下了高高的山坡。
小百靈鳥看見了,給他送來許多好吃的果子。
當小精怪向小兔、小猴、小百靈鳥說“謝謝”的時候,他們的臉上都笑得甜甜的。小精怪這時才明白,原來快樂不是藏在他的咒語里,而是藏在幫助別人和接受別人幫助的喜悅里。
我變成一棵樹的說課稿范文 篇4
一、說教材。
《我變成了一棵樹》選自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以圍繞想象為主題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通過大膽而新奇的想象,描寫了“我”變成一棵樹以后的情景:“我真的變成了一棵樹”“樹上有各種形狀的鳥窩”“水珠從我嘴巴里流出來”……十分有意思。同時,文中也深深地透露著“愛”與“童心”。“我”有一顆純凈的童心,所以變成樹、還和好多動物交上了朋友,而媽媽到底是發現了“我”的秘密,令人感受到幸福的母子之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并能發散思維,發揮想象寫故事,創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會認“希、癢”等7個生字,會寫“狀、狐”等13個生字。正確讀寫“傍晚”“丁零”“秘密”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文中妙趣橫生的情節。
3.在閱讀中感受文中豐富而新奇的想象,并能仿照課文展開想象,說說“我”想變成什么,發生了什么新趣的事。
重點:在閱讀中感受文中豐富而新奇的想象。
難點:能仿照課文展開想象,說說“我”想變成什么,發生了什么新趣的事。
二、說學法。
三年級的學習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想象豐富,已經具備了基本的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
新課標尤其強調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實現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而本課想象新奇、有趣,更能讓學生在讀中產生生動的畫面和豐富的聯想。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采用任務驅動、朗讀感悟、思維啟發三位一體的教學方法,同時借助多媒體教學,加深對學生文本的理解。
除了“初讀、精讀、賞讀、活讀”等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質疑、勾畫、想象等方法,以讀促寫,讀思議結合,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感情語言,體驗情感。
三、說教法。
1.巧設疑問,激趣導入。
在上課開始,讓同學們大聲朗讀課題“我變成了一棵樹”,引發大家的疑問:“我”為什么會變成一棵樹,“我”變成一棵樹后會發生哪些事情?先讓學生自由暢想、自由交流。然后再導入課文:當“我”變成一顆小樹之后,到底會出現了怎樣的情景?這樣引發了同學們閱讀的興趣。
2.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如:丁零、失望、繼續、麻煩。可以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語境來理解詞語。
3.默讀課文,感受想象。
圍繞“你覺得哪些想象有意思?”這個問題,讓學生自行品悟、勾畫相關語句,然后在班內進行交流。感悟想象是這篇課文的學習重點,所以先將問題拋出,引導學習。
在交流中,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要盡量讓學生從文本出發,讀出自己的感受。如:
(1)“我”變成了樹就十分有意思:“我”心里想著變成樹,結果立刻就有許多小樹枝從“我”身上冒出來。多有趣呀!
(2)“我”變成樹后,樹上長的不是各種果實,而是長滿了鳥窩;更有意思的是,鳥窩還有各種各樣的形狀。
(3)鳥窩一般是小鳥的家,但是“我”長出的鳥窩能住各種小動物,它們只需要輕輕一爬、一跳就住進了鳥窩,連“我”媽媽都可以來住,多么神奇。
(4)當“我”緊張得心嗵嗵跳時,“我”的鳥窩也會丁零丁零響。
(5)雖然“我”變成了小樹,但是“我”的肚子還是跟以前一樣會餓,也會發出“咕嚕嚕……”的聲音。
(6)小樹也會流口水,并且小動物還以為是下雨呢。
4.再次朗讀,感受“我”的心理變化。
這篇課文不僅有新奇、有趣的想象,對“我”的心理描寫也十分直白,充滿了童真童趣。那么怎么讓學生感受這份童趣?關鍵點也是以問促思,以讀識情。讓學生讀,找出表現“我”心理變化的語句讀一讀,可以嘗試批注。如:
(1)我真希望變成一棵樹,這樣就沒人在你玩的時候叫你吃飯了。(煩惱)
(2)我心里想著,就覺得身上癢癢的,低頭一看,發現許多小樹枝正從我身上冒出來。呀,我真的變成了一棵樹!(驚喜)
(3)傍晚的時候,媽媽背著一個大包過來了,我的心嗵嗵地跳著,震得樹上的鳥窩都一動一動的,發出丁零丁零的聲音。(緊張)
(4)她不知道我變成了樹!我有點兒高興,又有些失望。(高興、失望)
從“我”的心理變化中,繼而探討重點問題:“我”為什么有點兒高興,又有些失望?從而引導學生發現,“我”高興是因為媽媽沒有發現這棵樹就是她的孩子,“我”失望也是因為媽媽沒有發現這棵樹是“我”,因為“我”覺得媽媽是最親的人、最了解“我”的人,所以在心中暗暗期待她能發現“我”的秘密。
(5)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還是媽媽。(欣喜、得意)
5.朗讀最后一段,感受韻味。
朗讀最后一段: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讓學生思考:媽媽是怎么知道“我”秘密的?媽媽為什么會知道“我”的秘密。從而提示主題,感受濃濃的母子深情。
6.思緒飛揚,拓展想象。
在文本閱讀的基礎上感受想象,進而結合課后習題進行思維發散:你想變成什么?變了以后會發生什么奇妙的事情?相信在文本學習的基礎上,學生的思路已被打開,這一環節重點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象,進而再下筆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