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 《愛之鏈》教學反思(精選5篇)
六年級語文 《愛之鏈》教學反思 篇1
作為六年級語文老師的你還在為撰寫教學反思而坐不住嗎?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一篇優秀的范文,希望對您有幫助。
六年級語文 《愛之鏈》教學反思一
這學期我上校內教研課,拿起課本看了看,一下子被《愛之鏈》這篇課文吸引了,我打算就上這一課吧。
經過一番精心的準備,我自信地走進課堂,教學環節一個接一個地展開……
下課了,與費潔老師的探討中感到我這堂“順順當當”的課竟有那么多不足,我認認真真地回憶,認認真真地反思,
下面是我教學中幾個不足之處的情景回放。
①課前,我仔細地計算每個教學環節甚至每句話所用的時間,把40分鐘細細地分配好,記在教案右側。
②課上,我似聲情并茂地說著“過渡語”(課前精心設計,練習了許多遍),學生專注地看著我,眉眼間卻沒有我期待的感動與共鳴。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趕上新課程改革的快車,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重新認識“教”與“學”的本質及其關系。
一、教學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
情景①在傳統教學中司空見慣,面對新課改精神,這樣的“認真”行為顯得那么可笑,那么機械。
布盧姆曾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的確,教學過程是人與人交流溝通的過程,并非生產過程,完成一個個具體任務的時間,怎么可能精確到用多少分鐘來劃分呢。傳統教學中,我們總試圖使自己的預測和課堂上出現的狀況完全吻合,這太缺乏創造性了。
二、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提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
情景②中,教師的“激情”與學生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學是“雙邊活動”,它是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感召,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再動情的演說,也只能是教師授業技巧的表演。學習了新課程的理念我體會到,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師生間的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的對話。在交往互動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反思本節課,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借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枉過正。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這是值得我們每個語文老師深思的。
六年級語文 《愛之鏈》教學反思二
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借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矯枉過正,或許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我和同行老師又陷入了沉思。
經過慢慢的嘗試,我不得不坐下靜靜地思考:語文是什么?母語教育學什么?“感悟”中如何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翻閱相關書籍,我認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蘊涵于工具性之中,沒有工具性就沒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氣”,“神”,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卻了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工具”。小學作為母語的起始階段,應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而感悟文字背后蘊藏的人文內涵。
基于這種理念,我又在“感悟文本,內化語言”這一環節中增添了這樣一個學習活動:此時此刻,你就是付出不求回報的喬依,你就是內心充滿感激的老婦人,將要分別,你們會說些什么?其他環節和第二次一樣。我想讓“感悟”落得更實一些。
語文就是語文,只不過更多地體現了一些人文精神而已。要知道,人文絕非語文一科能夠獨擋其任,誰能說數學、音樂、社會、科學、美術中沒有人文?因此,語文應當保持其固有的個性,它首先是作為一種語言存在的。對于小學生而言,語文學習就是理解、積累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練就扎實的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語文能力,濡養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思想、靈感,負載著人類文化內涵的文章,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熏陶。這種浸潤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才是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體現,才能實現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總之,我們的語文教學既不能簡單否定語文訓練,片面強調“人文性”,又不能置“人文性”于不顧,一意孤行地抱住“工具性”不放。只有在夯實語文“工具性”的同時,科學合理地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才能全面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六年級語文 《愛之鏈》教學反思 篇2
殘缺也是一種完美 ——兼談《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開學不久,我接到了一個任務,在太倉市六年級語文教材培訓中上一節公開課,課文是《愛之鏈》。這篇課文并不是特別深奧難懂,通過喬依幫助老婦人,老婦人幫助喬依這兩件事情,說明愛是可以延續,可以傳遞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會更美好。但對于從來沒有上過六年級的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在反復試上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許多問題,總覺得課堂是不完美的。下面結合幾個片段談談我的想法。
一、以人入手?從事展開!
[片段一]
師:速讀第一至四自然段,故事的主人公喬依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印象深刻的地方圈圈畫畫。
(生速讀、圈畫)
師:現在我們來交流,喬依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喬依非常關心老婦人。
師:你從哪里看出喬依非常關心老婦人?
生:喬依趕緊安慰老婦人說:“請別害怕,夫人,您怎么不呆在車里?里面暖和些。”
師:喬依還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喬依是個非常熱心的人。
師:你從哪里看出喬依非常熱心?
生:他幫助老婦人修車,腳腕被蹭破了,兩只手凍得幾乎沒有知覺。
生:清水鼻涕也流下來了,呼出的一點點熱氣才使臉沒被凍僵。
生:他的手蹭破了,也顧不上擦流出的血。
師:請帶著你的感受來讀好第四自然段。
(指名讀,齊讀)
師:除此以外,喬依還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學生沉默良久后依然圍繞喬依賣力地修車這一點來談)
[片段二]
師:速讀第一至四自然段,找出具體寫喬依幫助老婦人的段落。
(生讀、找)
師:找到了嗎?哪一段?(出示第四自然段)靜心默讀這一段,你覺得哪個字,哪個詞,哪個句子讓你感受非常深刻,在書上圈圈畫畫。也可以聯系上下文來解讀這個詞,這句話。
(生靜心默讀,圈畫。師邊巡視邊提醒學生:不要忽視藏在課文中的某個行為,某個細節,只要你有一顆善于發現的心,你就會有深刻的感受。)
師:讀了這一段,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喬依修車非常賣力,不顧一切。
師: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我從“腳腕被蹭破了”、“手也蹭破了”感受到喬依不顧自己腳和手都受傷了,熱心地幫助老婦人修車。
師:你能帶著自己的感受把這兩句話讀好嗎?
師:喬依工作非常賣力,對于這一點,你有補充嗎?
生:我從“摘下了破手套”、“凍得幾乎沒有知覺”,“喘著”、“流下來”感受到天那么冷,喬依仍然認真地幫老婦人修車。
生:“沾滿了油污”、“臟”看出喬依不顧一切地修車。
(指名讀句子)
師:讀了這一段,你還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沒穿襪子”、“破手套”、“衣服也更臟了”看出喬依生活貧困。
師:喬依是貧窮的,前文也有幾處交代了他的貧窮,你能找到嗎?
生:……喬依開著那輛破汽車慢慢地顛簸著往前走。
生:飛舞的雪花鉆進破舊的汽車,他不禁打了幾個寒戰。
生:喬依工作的工廠在前不久倒閉了,他的心里很是凄涼。
師:在寒風瑟瑟,雪花飛舞的日子里,喬依失業了,他的心里非常凄涼,齊讀第一自然段。
師:回過頭來再看這一段,你還有其他的感受嗎?
生:喬依讓她坐進車里,看出喬依關心老婦人,為老婦人著想。
師:你很了不起,從一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就能讀出喬依對老婦人的關心,喬依為什么這么做呢?你能聯系課文中的句子說一說嗎?
生:老婦人在冷風中微微發抖……
生:老婦人看到喬依,反倒緊張地閉上了眼睛。說明她很害怕。
生:她在這個荒蕪人煙的地方已經等了一個多小時了,她又冷又怕,幾乎完全絕望了。
師:讀書就要細心,通過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就會有自己的感受。如果你能聯系上下文來解讀詞句,你的感受會更深刻。
師:再來看看這次幫助,在風雪交加的鄉間公路上,喬依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心中十分凄涼。看到在寒風中又冷又怕的老婦人,他毅然這樣做——齊讀第四自然段。
師:這就是喬依,當他自己身處困境的時候,卻還想著幫助別人,再讀第四自然段。
[反思]
以上兩個片段是我在教學第一至四自然段時采用的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由于處理的方式不同,最后產生的效果當然也完全不同。
第一個片段從人物入手,圍繞“喬依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來開展教學活動。學生能交流到兩點:喬依關心老婦人,熱心幫助老婦人修車。但對于喬依處境困難,他們怎么也找不到。
課文的主人公不僅僅是喬依,這也不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主要還是寫了兩個“幫助”的小故事。第二個片段則從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體寫喬依幫助老婦人的段落,再圍繞“讀了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么”來交流。第二個片段換了個角度,從“喬依幫助老婦人修車”這件事入手,引導學生交流感受。我覺得第二個片段的可取之處在于:
1、抓住重點,以點帶面
高年級的課文篇幅長,內容深,每一段都精講、細講肯定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找出課文最值得講的內容講深講透,以點帶面,把相關的片段串聯起來,在教學時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既能很好地突破重點,又能使課堂環節環環相扣。
片段二以第四自然段為突破口,讓學生靜心默讀,談談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在交流時,交流以下三點:一是喬依熱心地、不顧一切地幫助老婦人修車;二是聯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喬依生活的貧困;三是聯系課文二、三、五自然段感受老婦人的處境,從而感受喬依對老婦人的關心。這樣一來,課文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內容被有機地整合起來。
2、深入文本,抓字、詞、句
我認為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能游離于具體的語言文字之外,如果脫離了具體的字、詞、句來談感悟,那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也許有人會說,這樣豈不是回到了傳統語文教學誤區:死摳字詞句了嗎?其實不然,對字詞句的解讀正是建立在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的基礎上的。你想,中國的放塊字是多么神奇啊!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就能表達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短短幾句話就可含概天文地理,上下千年。如果不讓我們的孩子好好咀嚼咀嚼祖國的語言,那豈不是暴殮天物嗎?
片段二在引導學生感受喬依熱心修車時,通過“蹭破”、“摘下”、“幾乎沒有知覺”、“喘著”、“流下來”、“沾滿”、“臟”等字詞感受天氣寒冷,修車的工作費勁,但喬依仍然不怕臟、不怕累,賣力地幫助老婦人修車。在體會喬依生活貧困時,通過“……喬依開著那輛破汽車慢慢地顛簸著往前走。”“飛舞的雪花鉆進破舊的汽車,他不禁打了幾個寒戰。”“喬依工作的工廠在前不久倒閉了,他的心里很是凄涼。”等句子感受喬依的處境艱難。抓住這些重點的字、詞、句,就能深入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
3、由“扶”到“放”,滲透方法
對于高年級的孩子來說,掌握學習方法非常重要。因為到了高年級,孩子們更多地要嘗試自己學習,等升入初中、高中以后,學習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我雖然沒有教過六年級,但我在教五年級時,讓學生嘗試了一些學習方法,比如:邊讀邊想,讀書作批注。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片段二中,老師就比較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一開始就要求學生靜心默讀第四自然段段,你覺得哪個字,哪個詞,哪個句子讓你感受非常深刻,在書上圈圈畫畫。也可以聯系上下文來解讀這個詞,這句話。在學生圈畫時,老師也不忘提醒:不要忽視藏在課文中的某個行為,某個細節,只要你有一顆善于發現的心,你就會有深刻的感受。在交流感受時,也是通過重點詞語、關鍵的細節和行為、聯系上下文等方式來進行的,并沒有讓剛開始學習方法的運用流于形式。教完第四自然段,老師還及時地小結:讀書就要細心,通過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就會有自己的感受。如果你能聯系上下文來解讀詞句,你的感受會更深刻。只要學生真正學會了好的學習方法,他們會終身受益。
二、放任自由?適度引導!
[片段一]
師:敘述第十二自然段。從女店主的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喬依就是女店主的丈夫。
生:有了這些錢,喬依和妻子的生活會變得好起來。
生:喬依會找到工作,他們的生活會好起來。
師:對啊,有了別人的幫助,別人的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每個人的關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條——愛之鏈。
[片段二]
師:敘述第十二自然段。從女店主的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喬依就是女店主的丈夫。
生:喬依幫助了別人就是幫助了自己。
師:再好好讀一讀,從“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你讀懂了什么?
生:有了這些錢,喬依和妻子的生活會變得好起來。
師:是不是這些錢就能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的生活好起來的是僅僅是這些錢嗎/還是……
生:他們的生活雖然很貧困,但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
生: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關愛,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師:你們看,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生齊讀)。
[反思]
雖說是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在有些關鍵的地方,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老師是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老師就應該站出來,及時地教給方法,及時地指引道路。
片段一因為沒有引導,學生單純地認為有了老婦人給的那些錢,喬依會找到工作,喬依和他妻子的生活會好起來的。學生的理解還僅僅局限于課文中的人物,教師最后的點題也十分牽強。
片段二,學生剛開始也認為有了老婦人的錢,喬依和他的妻子就能擺脫貧窮,過上幸福的生活。可老師進行了適時地引導,是不是這些錢就能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的生活好起來的是僅僅是這些錢嗎?還是……通過老師的啟發和引導,通過再次地用心體會,有的學生就悟出了這些錢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活,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也有的學生聯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關愛,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三、板書設計
[設計一]
愛之鏈
……→喬依→→老婦人→→女店主→……
[設計二]
愛之鏈
喬 依 女店主
老婦人
[反思]
第一種板書設計是一根直線狀的鏈條,很清楚地表示了喬依曾經得到過別人的幫助,他也熱心地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又幫助了女店主,女店主肯定還會繼續幫助別人。這樣的設計清晰地展示了課文的敘事順序,但遺憾的是,它沒有表明愛之鏈是回環往復的,愛最終回到了自己手里。
第二種板書設計彌補了第一種的缺憾,但是它也并不是完美的。雖然喬依和女店主之間是用虛線表示的,但給人以封閉空間的感覺。似乎愛之鏈的故事只局限于課文中的幾個人物。
有人說過,課堂永遠是遺憾的藝術,正是有了這么多殘缺,這么多不完美,課堂才顯得那么真實、珍貴。我想,殘缺何嘗不是一種完美呢?
六年級語文 《愛之鏈》教學反思 篇3
《愛之鏈》教學反思
《愛之鏈》是一首愛的贊歌,作者是美國作家杰尼·巴尼特、羅伊·李。文章極其細膩地描寫了發生在一個嚴寒的冬夜中的充滿愛的故事:下崗的喬依無償幫老婦人修好汽車,老婦人在用餐時又得到了喬依妻子的悉心照顧,也受到了愛的感染,留下一些錢,悄悄地走了。文章贊揚了人間的友愛互助,告訴人們: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應該伸出援助的手。在教學第一段時,讓學生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邊讀邊讓學生畫出描寫喬依修車動作的詞語,說說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再讓學生深入到每句話的學習,體會到喬依是個樂于助人的人,再從其余自然段中找找還有哪些細節描寫也能反映出喬依的為人,進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喬依對老婦人是一種真心的關懷。學習第二段時采用學習第四自然段的方法自學,最后讓學生以“喬依醒來……”為開頭,展開想象寫一段話,學生都能圍繞《愛之鏈》的故事寫下去,大部分同學寫得細致認真。
《愛之鏈》教學反思
1、意外的收獲
原打算在導入新課后復習板書:喬伊老婦人女店主,然后順著這條愛的線索進行教學,可一上課由于過于擔心學生配合度的問題而忘記了,于是我調整了安排,由原來的復習導入板書改為邊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邊補充完善板書,既定的變成了隨機的,而正是這一改變,我才從學生中收獲了“真誠”“熱情”“微笑”等帶有孩子理解角度的詞語,并板書在了黑板上,也可能因為我的這一舉動,讓孩子收獲了主動參與學習的成果,大多學生由一上課的“沉默寡言”變得敢想敢言了。
2、及時的搭救
在第二部分的學習中,我讓學生繼續關注細節描寫自讀9-11自然段,然后提問:讀了這一部分,你有哪些收獲?學生不很自信地看看我,再看看書。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我也在思考:他們可能是害怕說錯讓老師失望,我笑了笑(正如文中喬伊面對寒風中又冷又怕的老婦人時的那份理解般的笑容一樣)我拋出了一個小問題:來到小餐館,老婦人看到了什么?給孩子一把梯子,馬上學生抓住了這一部分細節描寫的兩個經典句子,也是兩個包含有對比手法的句子。
3、精彩的補白
課文結尾處,我原本認為女店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伊……”的理解會是本課學習的難點,但因學生逐步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心里,第一個學生舉手:我從這句話中明白了喬伊是女店主的丈夫。我笑了笑,板書“夫妻”;你們還有別的發現嗎?學生在思索,當我準備用我的思路去引導他們時,一個女生(這個女生在前面的填空練習時,概括能力特別突出,我曾因為她的出色表現豎起了大拇指。)舉起了手:我從這句話中讀出了女店主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孩子的一句話一語中第,我提議其他孩子掌聲送給她。我又補充了一句:心中充滿了愛,有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喬伊和妻子的生活一定會好起來的。
休息了一個假期,無論學生還是老師,在開學初都需要進行調整,而今天,當學生還未完全過完假期,趕來參加教材培訓活動,面對那么多的老師,他們復雜的心理也需要進行調整。課堂前半時學生的沉默確實讓我很著急,但今天我必須克服急躁的老毛病,要沉得住氣,如果沉不住氣,隨生逐流,讓課堂匆匆結束、草草收尾,那么我設計中原本讓學生通過這節課體會的“愛”的情景,感受“愛”的意味的安排就將付諸東流,無疑是失敗的;如果我沉不住氣,我想通過這節課想向教師們傳達的信息(在高段如何更好地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也將無法難以實現。克服急躁情緒,順學而導,順思而教帶給我意外的驚喜,課堂上,我們不因以課前的預案為綱、為本,要因學生的思維、語言、積累狀態適時進行合理調整,讓學生漸入佳境,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心里。
《愛之鏈》教學反思
今天我上了《愛之鏈》一課,整堂課我按著設境感知愛,品讀感悟愛,延續締造愛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抓住字、詞、句,深入文本,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充分感悟人間的真情,知道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應該給予無私的幫助。現就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1、抓住重點,以點帶面,引導學生將書讀厚與讀薄,但難點突破不夠。
高年級的課文篇幅長,內容深,每段都精講、細講肯定是不現實的。在教學時,我以第四自然段為突破口,讓學生靜心默讀,把書讀厚:喬依是怎樣為老婦人修車的?你從這些句子的描寫看出了什么?而學習第二個故事我引導學生把書讀薄:讓學生通過默讀完成填空,理解老婦人受到愛的感染幫助了需要幫助的女店主。但在學習最后一自然段時理解“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由于時間倉促,只是讓學生說說從中自己讀懂了什么,然后就一筆代過,沒有真正理解文本的內涵。
2、深入研讀課文的語言材料,抓住重點的字、詞、句談體會。
我認為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能游離于具體的語言文字之外,如果脫離了具體的字、詞、句來談感悟,那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第一個故事發生在喬依和老婦人之間,作者抓住了喬依的動作與神態把喬依認真負責的助人態度刻畫得淋漓盡致,學習時,我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的詞句:蹭破、摘下、幾乎沒有知覺、喘著、流下來、沾滿、臟,說說透過語言文字讀懂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通過品讀,感受到天氣寒冷,修車的工作費勁,但喬依仍然不怕臟、不怕累,賣力地幫助老婦人修車。抓住重點的字、詞、句,就能深入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
3、學生讀書的時間少些,老師講的多,沒有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沒有真正體現以讀代講,以讀促悟。
語文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常言讀書有所悟,只有多讀才能感悟語言材料的內涵,才能真正走進文本。這是一篇充滿愛的課文,學生很容易受到感染上課伊始我就用詩歌導入渲染氣氛,每學完一部份內容后,學生說了我及時進行總結、過渡,這樣一來讓聽者覺得羅嗦,教師把一個問題總講不完,導致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學生在討論理解課題為什么以“愛之鏈”為題時,沒有給足時間放手讓學生討論理解,只是出示課文中四句閃爍著愛的光芒的語句,告訴學生這是愛的接力、愛的傳遞、愛的倡導、愛的延續,這樣不利學生理解文本。
4、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缺乏教學藝術,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
新課程好課的評價其中一看是看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得以充分體現。經過幾個周的教學我發現這個班的學生上課時愛表現自我的人很少,在這堂課中,我也用了一些激勵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學生參與的廣度、深度都沒有很好地體現。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活”起來,這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認真思考、實踐的。
六年級語文 《愛之鏈》教學反思 篇4
這學期我上校內教研課,拿起課本看了看,一下子被《愛之鏈》這篇課文吸引了,我打算就上這一課吧。
經過一番精心的準備,我自信地走進課堂,教學環節一個接一個地展開……
下課了,與費潔老師的探討中感到我這堂“順順當當”的課竟有那么多不足,我認認真真地回憶,認認真真地反思,
下面是我教學中幾個不足之處的情景回放。
①課前,我仔細地計算每個教學環節甚至每句話所用的時間,把40分鐘細細地分配好,記在教案右側。
②課上,我似聲情并茂地說著“過渡語”(課前精心設計,練習了許多遍),學生專注地看著我,眉眼間卻沒有我期待的感動與共鳴。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趕上新課程改革的快車,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重新認識“教”與“學”的本質及其關系。
一、教學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
情景①在傳統教學中司空見慣,面對新課改精神,這樣的“認真”行為顯得那么可笑,那么機械。
布盧姆曾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的確,教學過程是人與人交流溝通的過程,并非生產過程,完成一個個具體任務的時間,怎么可能精確到用多少分鐘來劃分呢。傳統教學中,我們總試圖使自己的預測和課堂上出現的狀況完全吻合,這太缺乏創造性了。
二、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提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
情景②中,教師的“激情”與學生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學是“雙邊活動”,它是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感召,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再動情的演說,也只能是教師授業技巧的表演。學習了新課程的理念我體會到,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師生間的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的對話。在交往互動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反思本節課,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借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枉過正。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這是值得我們每個語文老師深思的。
六年級語文 《愛之鏈》教學反思 篇5
暑假里,我接到了一個任務,參加六年級語文教材備課活動,我的任務備是一單元的教案。當時,說真的,我接到這個任務,還真有點力不從心。因為今年我們這兒的六年級教材用的是國標本新教材,里面好多的課文我都沒看過。于是,我只好慢慢琢磨起來,總算把這任務給完成了,也帶著備好的教案,走進了新學期的課堂。
今天,要上課文《愛之鏈》了。《愛之鏈》這篇課文并不是特別深奧難懂,通過喬依幫助老婦人,老婦人幫助喬依這兩件事情,說明愛是可以延續,可以傳遞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會更美好。我原本打算還是照著設計好的教案上下去。原來第一課時教案是這樣設計的:開始用優美的小詩導入課題,然后設疑而問;再把生字教學一帶而過;最后理清課文脈絡。一切看上去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然而就在上課前十幾分鐘,我再次把教案翻開看時,覺得開篇導入的那一首優美的小詩,我怎么讀都覺得別扭,絲毫感覺不到它用在這里有什么妙處?這可是經典教案中設計的一個環節呀!我是否要套用呢?仔細一想,不行,我自己都覺得別扭,更何況是十一、二歲的孩子。于是,我快刀斬亂麻,趕緊改變教案中的導入語。干脆上課一開始就在黑板上板書一個大大的“愛”字,讓不同的學生站起來讀,讀完讓他們說說讀這個字時,自己想到了什么?然后在讓他們去讀課文。教案導入語設計好了,便把課文拿過來再認認真真地讀著,讀著讀著,我竟然發現自己讀到“癟”這個字音時是那么的費力,甚至我還把 “糙”字讀錯了呢!哎,真是一個不稱職的老師。還說什么呢?再讀吧!我一連讀了三遍,也就在我反復的讀中,我的一篇新的教案設想在我頭腦中出現了。這時,上課的鈴聲也響起了……
課堂上,我就在黑板上板書了“愛”字,指名了四個孩子站起來讀,嘿!精彩出現了,孩子讀的差別可大了。柔柔的有,鏗鏘有力的有,滿懷深情的有,一個個小手都舉了起來……
下面請看課堂實錄:
師:紅色粉筆板書“愛”字。
生1:柔柔的讀。
師:你為什么這么讀?
生:因為讀時我想到了媽媽對我愛。
生2:滿懷深情的讀。因為我想到了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愛。
生3:鏗鏘有力的讀。因為我想到了我們班同學的愛。
師:你們說說從這愛里我們嘗到了什么?
生:嘗到了甜蜜
生:嘗到了幸福,
生:嘗到了歡樂,
生:嘗到了溫暖……
師:你們說這溫暖、幸福、甜蜜都中都包含了什么?
生:故事。
師:這故事而且還一定很感人。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篇關于“愛”的感人故事,想聽嗎?
生:自由讀課文。
孩子們的情感一下子被激發了,我順勢利導的說:“你們說說從這愛里我們嘗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他們思維的火花迸發了,有的說嘗到了甜蜜,有的說嘗到了幸福,有的說嘗到了歡樂,有的說嘗到了溫暖……
師:板書生字詞。
顛簸 紛紛揚揚 飛舞的雪花 倒閉 凄涼
滿臉皺紋 粗糙 臉頰
暖和 凍僵
腳腕 蹭破 襪子 沾滿 油污
癟
荒蕪人煙 天經地義 潸然淚下
師:范讀。領讀。
生:自由讀。
師:指導讀音。(癟、糙)告訴他們老師剛剛讀錯了,你們可要小心,不要犯老師的錯誤。
師:剛才你們讀這些詞語的時候,你們眼前出現了?想到了什么?
生:從“紛紛揚揚、飛舞的雪花、凍僵”詞語我知道了天氣很冷。
生:從“倒閉、凄涼”兩個詞語,我看到了工廠關閉,工人失業,沒飯吃,日子很艱苦,所以心里很悲涼,很失落,很孤單。
生:我知道“凄涼”是寫心情的,“滿臉皺紋”是寫外貌的,從“滿臉皺紋”這詞可以看出老太太歲數大。
生:從“蹭破”可以看出做事困難,從“沾滿、油污”看出事情很臟。
生:“荒蕪人煙”就是沒人、也沒煙。所以人會凄涼、會潸然淚下。
生:我知道人感動時會潸然淚下。
……
師:孩子們說的都好呀!你們再把這些詞語放進課文中讀讀吧結合剛才同學們所說的,想想課文給我們講了什么感人的故事?
生:自由再次大聲朗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孩子們,在一節課中讀了三次課文,第一遍是瀏覽,所以讀完,站起來只是大概的簡單地把故事說出來,可謂是沒血沒肉。第二遍是在我的指導梳理后讀的,而且有了上面的生詞教學的鋪墊,孩子們這一遍讀的是聲情并茂,站起來說課文內容的時候也有鼻有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