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教學反思(精選3篇)
《井》教學反思 篇1
反思有利于教師找到自己的不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井》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井》教學反思一
《井》是北京課改教材小學語文第九冊的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狀物抒情散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我”家的屋后菜園里有一口小小的古老的水井,井水很清、很甜、很涼,給后代帶來了甜美和歡樂。贊美了以自己的勞動給后代帶來甜美和歡樂的人們。本節課是第二課時,本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用找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幫助理解,在反復的讀、圈劃中感悟文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憑借課文中的語言材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勞動能給人帶來的甜美和歡樂,激發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同時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并學習運用先概括后具體的方法。對于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在教學中我力圖做到整體入手感知課文,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同時潛移默化地體會作者寫法,最后通過朗讀還原作者的情感。
本節課基本上按照教學設想完成了既定的教學任務,有優點也有不足之處。總體看來比較突出的優點有:
一、朗讀充分,較好地體現出語文課的特點。
在教學設計時考慮到本文散文化的特點,朗讀的設計比較到位。在教學中這一特點體現的比較充分。在體會井水“很清很清”這一特點時,設計了自由讀,分句子朗讀,指名讀,齊讀,以及教師引導朗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在體會“我們趴在井圈上,癡癡地往井里看,一顆一顆地數映在水里的閃亮的星星。” 我一面數,一面心里想:啊,這些星星,離得多遠,多遠!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這個重點句子時,老師的引讀同時出現,學生一下子就被帶到了那個迷人的夏夜,朗讀的情緒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讀得非常動情。把學生置于作者那種深深的懷念與喜悅的情緒中。
二、在領悟課文語言神韻同時,引導學生發現寫法特點。
學生在這節課上充分地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課文詩一般的語言是通過讀來感悟的,然而課文“先概括后具體”的寫作方法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范例。我沒有打破文章的情感線,而是在設計每個環節時滲透寫作的手法。“作者是怎樣把井水“很清很清”的這一特點寫具體的?這一環節時,始終抓住了“很清很清”這一概括的詞語。無論學生怎樣體會,我都將學生的發言總結到文章的概括句當中,讓學生在體會文章的意境的同時也不斷加深結構的印象。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教學時間前松后緊,導致后面的教學任務完成的比較倉促,不深入;沒能及時評價學生的發言,說明預設還不夠充分,駕馭課堂的技巧不夠,今后需要改進。
《井》教學反思二
《井》是一篇狀物抒情散文。教學目標有四點:了解文章內容并劃分部分;體會井水特點;明白重點段寫法;懂得勞動能給后代帶來甜美和歡樂。重點是體會井水特點及寫法。難點是明白文章是通過具體事件寫清井水特點的。我力求主要通過兩點完成教學:
1.以讀為本。在讀中體會井水特點、揭示寫作方法。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井水清的特點,引導學生抓重點詞“一顆一顆地數”“閃亮”“癡癡地”;抓嘆號、問號兩種標點朗讀體會,在反復朗讀中體會這一特點。充分體會到這一特點后,引導學生朗讀、背誦積累這一整段,再讓學生觀察這一段寫法上的特點,進而使學生感悟到整段是先概括后具體的寫法,在此基礎上,追問學生:這一段寫井水很清很清,除了重點句,后邊用了“清”字嗎?讓學生弄明白文章是用一件具體的事來說明井水清這一特點的,這時老師揭示這就是具體敘述的方法,選擇具體事件來說明特點。
2.加強訓練。一是抓住主要內容給文章劃分部分。通過讓學生瀏覽全文說說寫了什么,梳理出文章內容,順勢引導學生將文章劃分為三部分。二是通過我忘不了 我更忘不了 兩個填空訓練學生說話,讓學生把讀懂的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在說的過程中同時落實了本課書承載的人文教育。
《井》教學反思 篇2
一、著眼自主,創設輕松愉悅氛圍。
課堂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氣氛對教學質量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創設、和諧、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有助與提高質量和教學效果。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學中,盡量創設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懸念,如:上節課我們知道了作者把古井比作什么?可見鄉親們對古井有怎樣的感情?你能讀出這種感情嗎?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就覺得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開拓氣氛也就活躍起來了。
二、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
先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的部分,讓師生集中全力解決“1、為什么說古井為鄉親們提供了生命的泉水?2、為什么說古井陶冶了鄉親們的品格?說明了什么?”,只要突破了這兩個目標,就解決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明白了課文內容。在教方法后,我放手交給學生自己去自學,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實際,我采用了“放收結合,前后關聯”,的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學生很快就能抓住重點詞句,提出問題,然后聯系上下文,體會感情。這樣突破難點,從全文著眼,打破課文原有結構,達到理解疑難問題的目的,又給學生較大的自由,達到共同發展和個性培養和諧統一。
三、創設情境,讓課堂洋溢生命活力。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所以可貴,乃在能為兒童特設境遇使他們發生需求,努力學習。所以國文教授也須為學童設備一種境遇,引起他們的需求。”小學語文課文,大都是經過千錘百煉、反復推敲的名篇佳作。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一種生命活力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去感悟文中蘊含的內涵和詩意,去品味隱藏在語言文字深處的作者的情意,積累妙語佳句,接受人文熏陶,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借助圖畫想象。出示掛圖后,讓學生想象鄉親們是怎樣幫助老人挑水、提水的情景。通過上出現的人物讓學生說說“這個”“那個”是指誰?(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并想象他們的神態、動作、語言怎么樣?
2、借助音樂想象。為了突破鄉親們是怎樣不計報酬這一難點,我不但設計了師生之間進行互動的對話,還設計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我先是配上抒情的音樂,接著加上深情的語言,然后讓學生根據聽到的、想到的進行說話的訓練:年輕人、婦女、少先隊員分別是怎樣拒絕和勸說老人的?可見他們有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樣設計既解決了課文的難點,有突破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目的。
3、借助教學機智展開激烈的討論。在學習第三段時,一位同學的問題打亂了原定的計劃:“老師,老黨員的女兒明知父母身體不好,為什么不留下來照顧他們呢?她是不是很不孝順?”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議論紛紛。我馬上意識到:一個絕好的教學機會來了,為了更好地把握中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圍繞“女兒畢業后父母可能會說什么?父母身體不好,她在外工作能放心嗎?為什么?”。學生對這些問題很感興趣,并很快找到答案:老黨員希望女兒能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教學事業,又因為女兒自幼在古井邊長大,對生活在古井邊的鄉親們很了解,女兒很放心父母生活在這些人中間,自己就能放心工作。這時,學生的心被深深地感動了,不知不覺對鄉親們產生敬佩之情。
四、設計變異性的練習,培養求異思維能力。
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核心,是創造思維中最重要的思維方法。在學習完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學習了課文你懂得了什么?請用不同的形式寫下來:如詩歌、對聯、諺語等。學生們激起創造的思維火花,紛紛寫出自己的觀點,有位學生寫出了這樣一首詩:《頌鄉親》學習古井收獲大,不計報酬值稱贊。清涼可口甜入心,無私奉獻我要學。有的學生還引用了《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有的學生寫出對聯:泉水使鄉親永遠成長,關心使老人生活無憂。
《井》教學反思 篇3
我在教學《古井》這篇課文后,作了深刻的反思。我想,這節課我的學生能有所得,
是因為做了以下幾點。
1、以生活體驗為切入。
學生的學習,要建立在其原認知的基礎上,所謂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找到他學習的切入點,他的思維才有一個停靠點,才有興趣,才能學得進去。《古井》這篇課文所敘的事情,南方的孩子,特別是城市的孩子較為陌生,很多孩子何謂“井”竟然一無所知。這樣要理解“古井像一位溫情的母親,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著她的兒女”是很難的。因而,課前我就布置他們收集關于井和古井的有關資料,帶領他們去參觀福州民居的一口古井。有了這個生活體驗作為課堂的切入,他們對于“古井給鄉親們提供著生命的泉水”就有一定的體會了。
語文的課堂,基于學生的生活體驗,從學生的生活切入,又高于生活,學生就學得進去,學有所得。
2、以語句訓練為突破。
語文課姓“語”。人們常說“不要荒了自家地,肥了他人田”講的就是這個理。語文課就要上得有語文味,上出語文的特色,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所提高。而扎扎實實地進行字、詞、句等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訓練,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很必要的。因而,我把文章的重點句以練習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抓住關鍵詞進行句的訓練,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文章的重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達到以句的突破來把握全文。同時,老師也把學法的指導滲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
3、以“問題解決”為途徑。
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新課程很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我有意識的在課堂上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引導學生就一些重點詞句提問題,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對于“古井像一位溫情的母親,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著她的兒女”這個句子,理解淺的學生會提“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這里“兒女”指的是誰?理解較深的學生會提“為什么把古井比作一位溫情的母親?”容易的問題其他學生當場幫助解決,較難的問題同學一起討論,老師引導再讀課文,給以適當點撥,盡量讓學生體驗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
每一節課后,“總有假若我當時……”,總有那么些遺憾。這是我們做老師最痛苦的事,因為我們總在不斷追求著完美。可是對于課堂來說,完美是無止境的。因而從這點來說,老師注定要痛苦一輩子。《古井》這一節課,我覺得我還沒有超脫教材,一味的幫助學生理解古井對鄉親們品格的陶冶,要讓學生懂得應該做一個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的人。這也是人教版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而編者和執教者常常是一廂情愿,學生很難能夠通過這么一堂課就懂得應該做一個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的人。這也是我上完課后得出的結論。學生的情感沒有從心靈深處真正得到陶冶,只是表面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