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通用14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1-26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通用14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1

  教學要求

  1.學會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從而了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從讀中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指導識字、學詞。

  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語句較難理解。

  課前準備

  1.課文及有關大自然的課件、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到郊外等自然景區游覽:看有關大自然的電視節目等。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

  1.淺顯簡明的導語出示課題后,相機進行生字“語”的教學。

  2.教師范讀(或放錄音讀),學生靜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讀生字。(給足時間,照顧差生)

  4.自由讀課文,讀后在課文中找出9個生字和6個要求會認的字,反復拼讀,讀準為止。

  5.檢查生字讀音:同桌互讀互查,教師利用不帶拼音的字卡采取開火車、指名讀、互相幫等多種形式進行,重點檢查“仔、那、永、訴”的讀音。

  6.自由讀全文,要求讀正確。

  7.大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用序號標出節次。

  二、指導讀好一、二、三節

  1.學讀第一節。

  (1)教師范讀?凑n件:以春天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躍出水面;雪山、三葉蟲化石……等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妙的片斷。

 。2)學生自由練讀。

  (3)小組討論:通過看插圖、結合課前的郊外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機處理“說話、語言、仔細觀察、發現”等詞語。

  (5)個人自由反復練讀,同桌互讀互評;指名讀。

 。6)全班齊讀第一節。

  2.學讀第二節。

 。1)先自由讀,再指名讀。

  (2)看課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來游去。

 。3)指名讀一句,(貼小蝌蚪圖)范讀,齊讀。

 。4)啟發學生想像討論:小蝌蚪在說什么呢(相機進行口語訓練)

 。5)師生合讀。

  師: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生:春天已經來到人間。

 。6)學生反復練讀,同桌互讀,從讀中知道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人們看到水中游著的蝌蚪,就會知道春天到了。

  (7)看課件:春、夏、秋、冬各季節特征的片斷,加深擴展學生的感受,以幫助突破難點。

 。8)反復練讀,指名讀、評,最后齊讀第二節。

 。9)齊讀一、二節。

  3.學讀第三節。

 。1)指名讀第三節。

 。2)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的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3)自由練讀,思考: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4)自由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評后齊讀。

 。5)討論: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6)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

  (7)齊讀一至三節。

  第二課時

  一、指導讀好第四、五節

  1.學讀第四節。

 。1)指名讀第四節。

  (2)看課件:“三葉蟲”化石的特寫,簡介。出現詞語“化石”,讀詞語“化石”。

  看課件:海洋逐漸演變成雪山。簡介“三葉蟲”化石年代久遠,出現詞語“古老”,讀詞語“古老”。

  三葉蟲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現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讀第一句。范讀,齊讀。

  這是在告訴人們什么指名答,讀第二句,范讀、齊讀。

 。3)自由試讀第四節。指名讀、齊讀。

 。4)這個奧秘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鍪驹~語“告訴”,讀詞。

  大自然還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些奧秘——看課件:動物化石(恐龍蛋等)、植物化石。

  2.學讀第五節

 。1)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太奇妙了,我們怎么才能發現它的語言、讀懂它的語言呢

 。2)指名讀最后一節。讀詞語“粗心大意”、“永遠”。

 。3)范讀第五節,必讀。

  (4)總結:不愛學習,總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語言;粗心大意永遠也看不見大自然的語言;只有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善于觀察的人,才能發現大自然更多的“語言”,探索更多的奧秘。

 。5)齊讀全文

  二、思考小結

  1.自由讀課文。

  2.思考討論:詩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3.口頭練習,相機完成課后練習第1題。

  (1)水里游動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2)魚鱗上的一個個圈圈,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3)喜馬拉雅山上的“三葉蟲”化石,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三、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

  2.指導書寫。

 。1)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2)范寫“就、訴、永”。

  就:左右結構(不要漏寫最后一筆“點”。)

  訴:右邊是“斥”不是“斤”。

  永:獨體字。

 。3)學生描寫、臨寫。教師巡回輔導。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四、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五、擴展活動。

  1.準備三個頭飾(蝌蚪、魚、三葉蟲)邊表演邊讀詩。

  2.說一說,畫一畫,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相機完成課后第4題)

  3.召開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題班會。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2

  佚名

  教學要求

  1.學會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從而了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從讀中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指導識字、學詞。

  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語句較難理解。

  課前準備

  1.課文及有關大自然的課件、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到郊外等自然景區游覽:看有關大自然的電視節目等。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

  1.淺顯簡明的導語 出示課題后,相機進行生字“語”的教學。

  2.教師范讀(或放錄音讀),學生靜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讀生字。(給足時間,照顧差生)

  4.自由讀課文,讀后在課文中找出9個生字和6個要求會認的字,反復拼讀,讀準為止。

  5.檢查生字讀音:同桌互讀互查,教師利用不帶拼音的字卡采取開火車、指名讀、互相幫等多種形式進行,重點檢查“仔、那、永、訴”的讀音。

  6.自由讀全文,要求讀正確。

  7.大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用序號標出節次。

  二、指導讀好一、二、三節

  1.學讀第一節。

 。1)教師范讀?凑n件:以春天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躍出水面;雪山、三葉蟲化石……等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妙的片斷。

 。2)學生自由練讀。

 。3)小組討論:通過看插圖、結合課前的郊外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機處理“說話、語言、仔細觀察、發現”等詞語。

 。5)個人自由反復練讀,同桌互讀互評;指名讀。

 。6)全班齊讀第一節。

  2.學讀第二節。

 。1)先自由讀,再指名讀。

 。2)看課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來游去。

  (3)指名讀一句,(貼小蝌蚪圖)范讀,齊讀。

 。4)啟發學生想像討論:小蝌蚪在說什么呢(相機進行口語訓練)

  (5)師生合讀。

  師: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生:春天已經來到人間。

 。6)學生反復練讀,同桌互讀,從讀中知道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人們看到水中游著的蝌蚪,就會知道春天到了。

  (7)看課件:春、夏、秋、冬各季節特征的片斷,加深擴展學生的感受,以幫助突破難點。

 。8)反復練讀,指名讀、評,最后齊讀第二節。

 。9)齊讀一、二節。

  3.學讀第三節。

 。1)指名讀第三節。

  (2)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的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3)自由練讀,思考: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4)自由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評后齊讀。

 。5)討論: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6)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

 。7)齊讀一至三節。

  第二課時

  一、指導讀好第四、五節

  1.學讀第四節。

  (1)指名讀第四節。

 。2)看課件:“三葉蟲”化石的特寫,簡介。出現詞語“化石”,讀詞語“化石”。

  看課件:海洋逐漸演變成雪山。簡介“三葉蟲”化石年代久遠,出現詞語“古老”,讀詞語“古老”。

  三葉蟲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現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讀第一句。范讀,齊讀。

  這是在告訴人們什么指名答,讀第二句,范讀、齊讀。

 。3)自由試讀第四節。指名讀、齊讀。

  (4)這個奧秘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鍪驹~語“告訴”,讀詞。

  大自然還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些奧秘——看課件:動物化石(恐龍蛋等)、植物化石。

  2.學讀第五節

 。1)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太奇妙了,我們怎么才能發現它的語言、讀懂它的語言呢

 。2)指名讀最后一節。讀詞語“粗心大意”、“永遠”。

 。3)范讀第五節,必讀。

 。4)總結:不愛學習,總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語言;粗心大意永遠也看不見大自然的語言;只有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善于觀察的人,才能發現大自然更多的“語言”,探索更多的奧秘。

 。5)齊讀全文

  二、思考小結

  1.自由讀課文。

  2.思考討論:詩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3.口頭練習,相機完成課后練習第1題。

  (1)水里游動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2)魚鱗上的一個個圈圈,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3)喜馬拉雅山上的“三葉蟲”化石,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三、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

  2.指導書寫。

 。1)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2)范寫“就、訴、永”。

  就:左右結構(不要漏寫最后一筆“點”。)

  訴:右邊是“斥”不是“斤”。

  永:獨體字。

  (3)學生描寫、臨寫。教師巡回輔導。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四、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五、擴展活動。

  1.準備三個頭飾(蝌蚪、魚、三葉蟲)邊表演邊讀詩。

  2.說一說,畫一畫,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相機完成課后第4題)

  3.召開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題班會。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要求:

  1.學會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從而了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從讀中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指導識字、學詞。

  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語句較難理解。

  課前準備:

  1.課文及有關大自然的課件、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到郊外等自然景區游覽:看有關大自然的電視節目等。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

  1.淺顯簡明的導語 出示課題后,相機進行生字“語”的教學。

  2.教師范讀(或放錄音讀),學生靜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讀生字。(給足時間,照顧差生)

  4.自由讀課文,讀后在課文中找出9個生字和6個要求會認的字,反復拼讀,讀準為止。

  5.檢查生字讀音:同桌互讀互查,教師利用不帶拼音的字卡采取開火車、指名讀、互相幫等多種形式進行,重點檢查“仔、那、永、訴”的讀音。

  6.自由讀全文,要求讀正確。

  7.大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用序號標出節次。

  二、指導讀好一、二、三節

  1.學讀第一節。

 。1)教師范讀。看課件:以春天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躍出水面;雪山、三葉蟲化石......等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妙的片斷。

 。2)學生自由練讀。

 。3)小組討論:通過看插圖、結合課前的郊外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機處理“說話、語言、仔細觀察、發現”等詞語。

 。5)個人自由反復練讀,同桌互讀互評;指名讀。

 。6)全班齊讀第一節。

  2.學讀第二節。

  (1)先自由讀,再指名讀。

 。2)看課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來游去。

  (3)指名讀一句,(貼小蝌蚪圖)范讀,齊讀。

 。4)啟發學生想像討論:小蝌蚪在說什么呢?(相機進行口語訓練)

 。5)師生合讀。

  師: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生:春天已經來到人間。

 。6)學生反復練讀,同桌互讀,從讀中知道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人們看到水中游著的蝌蚪,就會知道春天到了。

 。7)看課件:春、夏、秋、冬各季節特征的片斷,加深擴展學生的感受,以幫助突破難點。

 。8)反復練讀,指名讀、評,最后齊讀第二節。

 。9)齊讀一、二節。

  3.學讀第三節。

 。1)指名讀第三節。

  (2)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的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3)自由練讀,思考: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4)自由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評后齊讀。

 。5)討論: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6)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

 。7)齊讀一至三節。

  第二課時

  一、指導讀好第四、五節

  1.學讀第四節。

 。1)指名讀第四節。

  (2)看課件:“三葉蟲”化石的特寫,簡介。出現詞語“化石”,讀詞語“化石”。

  看課件:海洋逐漸演變成雪山。簡介“三葉蟲”化石年代久遠,出現詞語“古老”,讀詞語“古老”。

  三葉蟲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現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讀第一句。范讀,齊讀。

  這是在告訴人們什么?指名答,讀第二句,范讀、齊讀。

 。3)自由試讀第四節。指名讀、齊讀。

  (4)這個奧秘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出示詞語“告訴”,讀詞。

  大自然還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些奧秘--看課件:動物化石(恐龍蛋等)、植物化石。

  2.學讀第五節

 。1)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太奇妙了,我們怎么才能發現它的語言、讀懂它的語言呢?

 。2)指名讀最后一節。讀詞語“粗心大意”、“永遠”。

  (3)范讀第五節,必讀。

 。4)總結:不愛學習,總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語言;粗心大意永遠也看不見大自然的語言;只有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善于觀察的人,才能發現大自然更多的“語言”,探索更多的奧秘。

  (5)齊讀全文

  二、思考小結

  1. 自由讀課文。

  2. 思考討論:詩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3. 口頭練習,相機完成課后練習第1題。

  (1) 水里游動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2)魚鱗上的一個個圈圈,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3)喜馬拉雅山上的“三葉蟲”化石,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三、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

  2.指導書寫。

 。1) 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2)范寫“就、訴、永”。

  就:左右結構(不要漏寫最后一筆"點"。)

  訴:右邊是“斥”不是“斤”。

  永:獨體字。

 。3)學生描寫、臨寫。教師巡回輔導。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四、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五、擴展活動。

  1.準備三個頭飾(蝌蚪、魚、三葉蟲)邊表演邊讀詩。

  2.說一說,畫一畫,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相機完成課后第4題)

  3.召開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題班會!簦2003年5月10日]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理解文章內容,歸納段意及文章的內容要點。

  2.培養速讀習慣和能力。

  3.積累一些詞語。

  重點、難點

  重點:

 。╨)分段、歸納段意及文章的內容要點。

  (2)積累詞匯。

  難點:

  速讀的習慣和能力。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衰草連天      鬢 毛 衰     翹 尾 巴       連     翹  

  觀    測      道    觀     播    種       耕     種

  差    異      差    遣     差    勁       參     差

  落    葉      丟三落四     落    枕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1)融化:(冰、雪等)變成水。

  (2)萌發:種子、草木發芽。萌、發同義。

 。3)次第:一個挨一個地。

 。4)呈現:顯出、露出。

  (5)周而復始:形容不斷地循環往復。

 。6)花香鳥語: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風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現象與氣候的關系。

 。8)觀測:本課指觀察并測驗。

  (9)懸殊:相差很遠。

  3.閱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后練習。

  二、導入  

  1.作者簡介:作者竺可幀,物候學家。

  2.導語 

  本文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所謂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

  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我們讀了這篇文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

  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

  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

  三、正課

  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

  聲,不回視,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2分鐘內讀

  完。

  2.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從開頭到“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說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第二段:從“物候觀測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段;從“物候現象的來!腦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

  天”。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段:從物候學這門研究……”到完。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提問: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按照什么順序?

  討論并歸納: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4.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說明時間的推移?

  討論并歸納:用了“過后”“再過”“不久”“于是轉入”“到了”“準備迎

  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5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典雅?

  討論并歸納;

 。1)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

  顯得親切動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融化 萌發 次第  用詞典雅,富有

  形象性。)

  (3)燕子翩然歸來。(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

  行十分恰當、形象。)

  (4)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果”則

  顯得口語化。

  (5)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簌簌”是紛紛 落下

  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6)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銷聲匿跡”指消失了 鳴叫聲,

  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 化。)

 。7)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如 同展現一幅

  四季風光的畫卷,給人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用詞形 象、典雅。

  6提問:第二自然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 枯、候鳥去

  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討論并歸納;舉了三個例子。

  7.提問:這一段舉的三個例子按照什么順序?

  討論并歸納:按時間先后順序。

  8。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活潑形象?

  討論并歸納:

  (l)用“傳語”“暗示”“唱歌”這些詞語形象地說明大自然的語言,擬

  人生動。

 。2)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駕飛”這些詞寫物

  候現象,用詞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谷鳥的叫聲,說成催促農

  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

  9.提問:第三自然段講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請一個同學

  用概括的語言回答。

  討論并歸納: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些自然現象稱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

  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作物候學。

  10.提問:這一段說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按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四、小結

  課文的第一部分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現象。每一個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講究條

  理性。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二、四。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僭龠^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②在地球上溫

  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③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

  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④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

  睡中蘇醒過來。⑤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③

  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則處呈現一片衰草

  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

  次第開放。

  1.請按時間順序,重新調整語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擬人句,并指出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

  擬人句:_

  好處:_

  3.上文用詞典雅,如果把下面的詞改為口語說法,其意思不變,應

  該怎么改?

  A.融化(      ) B.萌發(      ) C.次第(       )

  D.簌簌(      ) E.銷聲匿跡(   )F.衰草連天(    )

  G.風雪載途(   )H.年年如是(    )

  4.簡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學?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課后練習。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這部分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 一年四季

  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下面請幾個同學使

  用下列詞語復述課文中關于四季的描述。

  蘇醒  萌發  次第  孕育  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三、正課

  1.提問:文章第二段為什么說利用物候于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討論并歸納:

 。╨)從觀測手段上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

  (3)從數據意義上看,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

  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2.提問:文章第H段舉北京的物候記錄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3.提問: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

  討論并歸納:

  (l)緯度的差異。(2)經度的差異。(3)高下的差異。(4)古今的差異。

  4.提問:這四個因素按什么順序說明?

  討論并歸納:

  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

  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

  因素;最后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

  一種條理。

  5.提問:“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

  說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 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問:“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

  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說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

  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出內陸要遲若干天。

  7.提問:“高下的差異”這一段講到“逆溫層”。什么叫逆溫層,逆溫層是怎么

  形成的?

  討論并歸納:

  按正常的物候現象,植物的抽育開花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

  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

  低處高。這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

  便向低處流。

  8.提問:研究物候學有哪些意義?

  討論并歸納;

  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第二,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

  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第三,還可以利用

  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第四,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

  侵害。

  9•提問:這四個方面的意義按什么順序安排?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討論并歸納:

  按從主到次的順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義,其他意義用兩個‘對于”

  兩個“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這些詞語可以看出。

  10.提問;研究物候學對我國山區農業發展有什么意義?

  討論并歸納。

  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

  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特別是目前黨中央提出的開發大西北的號召,

  因此,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很有意義的。

  四、小結

  本文從具體生動的四季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有關

  知識。運用舉例子說明,使人清楚明了,確信無疑。此外,本文用詞形象、典雅。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三。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填空。

  1.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___、___、___、____

  2•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3.物候學就是利用_____來研究_______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大自然的

  語言”為_____、_____。

  4•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根據____、____、____.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來安

  排農事。

  5.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_____,選擇______。

  (二)請課外收集一些農諺。如“阿公阿婆,割麥插未”。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5

  文本細讀:

  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學兒童詩。文章共十個小節,從動物、植物、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給我們揭示了大自然的語言所蘊含的豐富內容和現象。從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白云高飄,螞蟻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飛,昭示了自然界中季節的的更替。魚鱗上的圈圈,“三葉石”“廬山漂礫”則可推算魚兒的年齡,推知史前地質。作者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文本生動而有情趣,文章活潑而簡潔的文字吸引孩子饒有興趣的去讀。在讀中去感受“你看那……”“不就像……”時與大自然的親密之情,讓孩子去體會這有著無窮奧秘的詩句的意蘊和涵義!洞笞匀坏恼Z言》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喚書—— 召喚我們走進大自然,去讀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語言。所以教學中我們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詞句,在讀中對大自然的“語言”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本課“鱗、嵌、撒”3個生字,會正確書寫“睜、晴、螞、蟻、搬、泳、逗、雁、略、釣、汪、撒”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背誦。

  3、引導學生將生活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現象,積極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策略與方法: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課前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走進圖書王國、走進網上世界,進行活動,尋找大自然的語言,如:春、夏、秋、冬的語言,晴天、雨天的語言,地震的語言,或其它語言,以及一些諺語。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教師先板書“大自然”,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對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的花草樹木,調皮可愛的鳥獸蟲魚……給學生以整體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師:看過之后,你最想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W生暢所欲言。)

  4、師:美麗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吧!

  5、完成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課件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魚鱗”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或圖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詞語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或讓學生根據詞語的不同進行造句的訓練。

 。▽W生有可能會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詞語,比如:山巔、汪洋、漂礫、妙不可言等,“山巔”可以看圖片;“汪洋”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漂礫“則由教師讀有關的資料;“妙不可言”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按小節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讀完課文后,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感覺,什么樣的印象或是什么樣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導學生抓住自己觀點的支撐點,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也可以讀書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飄得高,明天準是個晴天;

  b:地上的螞蟻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c:小蝌蚪一出現,春天就來到了人間;

  d:大雁往南飛,就證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節時,讓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e:樹上的年輪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f:魚身上的魚鱗一圈就是一歲,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g:“三葉蟲”化石嵌在喜馬拉雅山巔,可以告訴我們這里曾經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塊“漂礫”撒在江南的廬山,告訴大家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i:人有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大自然的語言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從來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ㄔ趯W生讀文交流的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逗點”“年輪”“魚鱗”“三葉蟲”“漂礫”,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理解大自然的語言。不僅讓學生明白這種現象,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內容,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就能夠讀出真情實感,水到渠成。并引導學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教師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隨機的板書:

  白云高飄——晴天

  螞蟻搬家——要下雨

  ……)

  4、怎樣才能發現和懂得大自然的語言?

 。▽W生用自己的話理解,做一個愛學習、細心觀察的人)

  5、整體回顧全文,美讀中品位始終所蘊涵的情感。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識字:對于本課出現的生字,要求學生盡量自學,識記。

  讀準“撒、鱗、嵌、略”幾字的讀音。

  2、指導書寫時,讓學生注意觀察“搬”“撒”的字形結構,注意各部分的書寫比例。“釣”字右半邊是“勺”,不要寫成“勾”。“雁”半包圍結構,注意里面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讓學生搜集更多的有關大自然的語言,最好能用詩歌的形式說一說寫一寫。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6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主要介紹學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興趣的物候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按照“先學后導、自主合作、問題評價”的教學模式,通過“摘、理、品”的教學操作過程,從不同的角度解決了課文字詞學習、主要信息的篩選、說明順序的梳理、生動語言的品味。課后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

  1、把朗讀時間還給學生。

  課上,我毫不吝嗇的在課堂上給了學生15分鐘的自由朗讀時間,并按照我的預設教學程序和學生進行了心靈的對話與交流,雖然這篇文章用了60分鐘,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學生都很輕松的在進行對話交流。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于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2、用激情感動學生。

  無論是詩歌、小說、散文、還是知識性很強的說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創作的靈魂,一篇課文,要讓學生感動,教師必先感動,教師要先吃透教材,達到對課文的整合與拆分的境界,尋找課文的美點、焦點與學生交流對話,課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學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悟人物獨特的個性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在全面推進課改的今天,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語文,要走在語文的道路上,讓學生在朗讀、品詞賞句的基礎上感受語文魅力。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7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Yǔ)言),誰能把這個生詞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都有個“口”),說明和什么有關呢?(嘴巴、說話)

  2.CAI課件展示,解題激趣。

  (1)CAI課件分別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云滿天電光閃,說說它們都告訴我們什么?

  (2)解題激趣:你們都能從動物、植物、氣象這些自然現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板書)。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中還會告訴我們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呢?咱們仔細讀讀,去發現吧。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著拼音把每個字音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把每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說說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領讀。(如“告訴”的“訴”單獨念第四聲,讀“告訴”一詞時讀輕聲;“如果”的“如”聲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翹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讀詩句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個句子。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生字多,名稱連續。)

  (3)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日)

  4.正確流利地讀詩句,并說說從詩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語言。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讀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就把哪個小節多讀幾遍。邊讀邊想:你從中讀懂了什么?該怎么讀呢?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以下教學程序隨學生的具體反饋情況相機進行)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一“逗點”搖著尾巴游動)這是什么?(逗號)仔細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導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么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么讀好這一節呢?

  (3)自由練讀,再讀給小組或全班同學聽,結合點評指導朗讀。

  (第三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呢?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的?該怎么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自由練讀,指名朗讀,點評指導。

  (第四節)

  (1)指名試讀,說說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么語言?

  (結合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介“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么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朗讀。

  3.回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自由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過渡: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見,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齊讀第一節、最后兩節詩。

  (3)賞讀、賽讀:教師邊范讀邊展示CAI課件后,指名賽讀整首詩。

  (4)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說給大家聽。

  四,書寫指導,練習運用

  1.書寫指導:(1)自讀生字詞,邊讀邊記形,并在組內交流自己記住了哪些字。(2)在書上描紅、練寫并點評糾正。(如“就”右邊不能寫成“龍”,“訴”不能丟了一點。)

  2.自主選擇練習:(1)和同學們互相聽寫生字。(2)朗讀課文。(3)收集、觀察大自然的語言并記錄下來。(4)把你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編一節詩句寫下來,讀給大家聽!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8

  作者:湖北 趙華    教案來源:新語文    點擊數:126    更新時間:2005-7-30 

  師:在第五單元,我們進行過 “觀察細致才能寫得具體”的學習與訓練。時至今日,不知同學們是否真正學會了觀察并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我想檢驗一下,可以嗎?

  生:可以!

  師:撇開年、月、日的時間不看,你能從大自然的各種景象中,判斷出現在是什么季節嗎? (生沉思片刻,紛紛舉手)

  生:現在是秋季,我是根據樹葉凋零,小草枯萎等景象來判斷的。因為有 “秋風掃落葉 ”一說。

  生:從北雁南飛、昆蟲消失等自然現象也不難判斷,現在是秋季,而且是深秋。

  生:我也認為,現在是深秋,因為天氣較玲,露水很涼。

  師:說得有理。我為大家勤于觀察、善于思索感到商興。

  師: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板書:物候)。個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明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以豐富科學知識,理解并掌握課文生動而有條理的說明事物的方法。

  生:老師,您說課文是介紹物候知識的,而標題不用“物候”,為什么要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呢?

  師(驚喜):這位同學問得好!這也正是我的疑惑。哪位同學能幫助解釋一下?

  生:這里采用了形象化的說法。

  師:(追問)何以見得?

  生: “預習提示 ”臺訴我們:“課文把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 ”

  師:能借助“提示 ”來理解,好!請同學們瀏覽課文,試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來說明。

  (生瀏覽、思索、作記號)

  生:課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自然段開頭有句話足以說明:課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說法,可以激發們的閱讀興趣。這兩句話是: A.“這樣看來,花香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B.“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生:我也找出了這兩句話,它們緊密相關,的確印證了 “揭示 ”里的話: “課文把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 ”(板書:花香鳥語,草長鶯飛)

  師:這兩位同學由于瀏覽時認真思索為我們作出了準確判斷。

  師:文章開頭,人們一般主張開門見山,不提倡拐彎抹角?杀疚拈_篇并沒有直截了當地說明什么是物候,偏偏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說起,這是為什么?這與介紹物候知識有什么關系?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1~3自然段6思考并回答,注意抓住關鍵性語句理解。

  (生閱讀、思考)

  生:因為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勞動人民便據此安排農事。比如:杏花開了,人們便趕快耕地;桃花開了,人們又開始浸泡谷種,準備種谷子。

  生:還有 聽到“布谷、布谷”的鳥叫聲,農民們就忙于割麥插秧。

  生:這些自然景象,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因此,文章描寫大自然的景象,也就是在向我們介紹物候和物候學的知識。

  師:“物候學 ”是什么?

  生: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板書:物候學)

  師:請大家繼續就文章開頭與介紹物候知識的關系問題,談談自己的理解。

  生:本來很難懂的物候知識、因為文章從我們熟悉的自然現象說起,我們不僅不感到陌生,而且還發生了興趣。這樣,就把物候知識解說得通俗易了。

  師(喜悅,鼓掌):理解得很好!我想問一下剛才發言的同學,究竟是什么使你對物候知識產生了興趣?

  生:是課文開頭對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描寫,形象生動,精彩誘人。

  師(掃視其他同學,詢問):是這樣嗎?

  (生點頭)

  師:好!(板書:生動)請大家朗讀第 l自然段,并找出文中形象生動的描述性詞語,作上記號,注意體會。

  (生有感情地朗讀,作記號)

  師:有哪些詞語描述得形象生動?

  生(熱烈地,七嘴八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燕子翩然歸來 ”“葉子……在秋風中籟籟地落下來”“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板書:蘇醒、翩然、簌簌、迎接)

  師:“蘇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來寫什么?

  生: “蘇醒”是“昏迷后醒過來 ”的意思。這個詞常被用來寫人。

  師:用 “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寫“大地”,能行嗎?

  生:能行。用在這里指大地回春。課文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

  師:讀“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這個句子,我們會聯想到哪些相關的物候呢?

  生: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繪到的幾種物候現象:“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還有“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

  師:不錯。這位同學調動各種感官,通過豐富的聯想,把本來無聲的語言轉化成了幾幅生動的畫面,體味得好!請用同樣的方法,體會一下本段文字中的其他幾個詞語。

  生:寫燕子 “歸來 ”前面加了“翩然 ”一詞,那燕子飛舞的樣子也就生動起來了。

  生:說到秋風落葉,用一個擬聲詞 “簌簌 ”,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生:作者把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靈性,說“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

  師:既有靈性,也就能說話了,這樣下一段用擬人手法說“大自然的語言 ”也就自然了。齊讀課文第2自然段,注意理解 “大自然的語言 ”。

  (生齊聲朗讀)

  生;這里的“傳語”“暗示 ”“唱歌”,都是“語言”。

  師:能具體說說你的理解嗎?

  生:可以。這里運用擬人手法,杏花、桃花、布谷鳥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

  師:“大自然的語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懶漢永遠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發現。 ”同學們,你們甘心作懶漢,愿當粗心人嗎?

  生眾:不甘心,不愿當!

  師:對,我們決不是懶漢,我們一定能看懂大自然的語言。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自讀課本《我在北極光下》第;346頁,默讀戴巴棣的科學詩《大自然的語言》,看自己能讀懂多少大自然的語言。

  (生默讀)

  師;是啊!“別以為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發現”。。現在請同學們談談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語言。比一比,看誰了解或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最多。

  生(踴躍地): “冬至出日頭,正月冷死牛。””煙囪不出姻,一定是陰天;早晚煙撲地,蒼天有雨意!薄懊⒎N火燒云,夏至雨漣漣,沒有龍舟水,便有寒露風!薄胞}罐返潮,大雨難逃。”“晴蜒低飛江湖邊,必有大雨雷閃電!薄按禾焯一ㄩ_,夏天荷花開,秋天桂花開,冬天梅花開!薄

  師:看來,大家了解或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還真不少。課后,我們干脆以 “大自然的語言 ”為主題辦一期專欄,好不好?

  生:好!

  師(小結):《大自然的語言》恰當地運用了一些詞語,采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大自然擬人化,把物候現象說得生動而有趣,難怪同學們要對它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呢!(板書:擬人化)也正是憑著這種興趣,我們探求到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接下來請同學們繼續瀏覽課文,討論:課文4~12自然段主要說明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生瀏覽課文,同桌討論)〕

  師:哪位同學來概括一下課文4~12自然段的說明內容?

  生:課文4~12自然段說明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A.4、5自然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性; B.6。10自然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C.11、12自然段說明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師:概括得好!誰能告訴我們:你是根據什么準確概括出各部分大意的?

  生:可以。我是根據下列語句來了解課文的說明內容的: A.‘,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膨.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個因素 ”“……第三個因素是……”“此外……”; C.“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

  師:很好!這位同學的思維過程告訴我們,只要抓住文章中的關鍵性詞句,理解起來就會方便、快捷和準確。轉望大家平時讀書看報,經常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培養抓關鍵詞句的能力。

  師:課文介紹物候學,從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說起,先說明物候學的研究對象,再說明物候學的研究意義,,這符合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規律,體現了說明的條理性。(板書:研究對象、研究意義)

  師:什么是條理?條理就是說話的順序。寫文章也要講究條理,不論敘事、寫景、狀物,都要根據表達需要,安排好順序。你能以自己閱讀過的文章(或文段)為例,說明其條理性的表現嗎?

  生:能!

  生:老舍描繪濟南冬天的雪景時,是按照 “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間順序組織材料的。

  生:都德的《最后一課》是按照 “上課前—上課中—下課時 ”的時間順序敘事的。

  生:布豐的《松鼠》一文中描述松鼠搭窩一段,是按照動作完成的先后次序來說明的。

  生:我從自讀課本(《我在北極光下》)上讀到的《上海能造摩天大樓嗎》一文,作者從觀察到的兩種現象說起接著說明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進而回答了文題提出的疑問。這種順序也體現了說明的條理性。

  師:由此看來,無論是整篇文章,還是單個文段,說話都要有條理。(板書:有條理)那么,《大自然的語言》一文的二個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個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體現說明的條理性的呢?

  生:課文第三部分說明決定物候現象的來臨有四個因索。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

  生:課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描述自然現象。第2段舉的三個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鳥,也以時間的先后為序。

  師:大家認真讀書,勤于思考,很不錯!洞笞匀坏恼Z言》圍繞“物候學 ”這門科學,從物候現象說起,先解釋什么是物候學,再回答為什么要研究物候學。文章顯得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我們要注意理解并學會運用。

  師:假若下面是幾種需要解說的事物,請你判斷一下它們分別適宜安排怎樣的順序?

  A.老師,家訪請走這條路 B路的變遷 C.預防近視 D.美麗的校園一角

  生(踴躍):“ A從學校到家里,適宜安排空間方位順序。 ”“根據《路的變遷》要求, B宜于安排時間順序,可從原先的路況,一直寫到今天的路況,也可以從現實的路寫起,繼而回憶從前的路。 ”

  師:嗯(點頭),安排的順序比較合理。

  生:《預防近視》可以借鑒課文的思路從種種近視現象說起,先解釋什么是近視,再告訴人們怎樣預防近視,最后說明預防近視的意義并提出希望。

  師:說得真好!你能夠學以致用,真了不起!(轉視全班,問)《美麗的校園一角》按什么順序說好呢?

  生;可以按照東南西北、上下左右的空間方位順序描述校園一角的美麗。

  師:校園一角的 “美麗 ”是暫時的嗎?

  生:不是。它一年四季都“美麗 ”。 師:既然長年美麗,那還可以安排怎樣的順序?

  生: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師:好!現在就學習運用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按照一定的順序,生動地有條理地寫寫我們學校的某一景點,把自己胸中的 “美”展現出來,好嗎?

  生:好!

  師:(板書題目、要求)下節課找同學來讀,看哪位同學把我們的校園一角寫得最美,寫得最符合要求!(生沉思、疾書,至下課) 

  [1]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9

  一、積累與運用

  1.下列詞語中加著重字注意正確的一項是(  )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歸來(piān)  農諺(yán)

  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銷聲匿跡(nì)    緯度(wěi)

  c.衰草連天(shuāi) 連翹(qiáo)層巒疊嶂(zhàng) 弋陽(yì)

  d.風雪載途(zhài)  隧道(suì)  頭暈目眩(xuàn)  窺見(kuī)

  2.找出下列各組成語中有錯別字的兩項,將其序號填在括號內。

 。1)a.百感交急 b.斤斤計較 c.滿院狼藉 d.昂首闊步(  )(  )

 。2)a.得心應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畢露 d.令人噴飯(  )(  )

  (3)a.在所不昔 b.談笑風聲 c.難能可貴 d.記憶猶新(  )(  )

  (4)a.哭笑不得 b.以物諭人 c.入木三分 d.花團錦族(  )(  )

  3.選擇恰當的詞語,將其字母序號填在括號內。

 。1)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      )得多。

  a.靈驗 b.靈敏 c.靈活 d.靈便

 。2)為了便于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      )是必要的。

  a.觀察 b.觀測 c.預測 d.觀望

 。3)月亮的影子幫助現代人解開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之謎,(       )了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

  a.決定 b.制定 c.確定 d.肯定

  (4)影子戲,在這里產生了(        )的力量,它戰勝了時間和距離,成為我們手中的一個馴服工具,為我們忠實地服務。

  a.神圣 b.神奇 c.神異 d.神秘

  4.對《大自然的語言》一文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边@句話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b.“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開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題目“大自然的語言”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

  d.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5.下列句子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

  ①據推算,我國種大豆的歷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谖覈谴蠖沟钠鹪吹。

 、酃糯汛蠖菇凶觥拜摹保貪h以后逐漸用“豆”字代替“菽”字。

 、茉谠S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發現大豆的殘留印痕。

 、菰S多古書中也有關于大豆的記載。

 、抟彩鞘澜缟显耘啻蠖箽v史最悠久的國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6.下面是一則廣告,有人對其中六處提出修改意見,這些意見分成四組,最恰當的一組是: (     )

  這個工廠經工程技術人員精心研究設計,推出新產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觀,瓷面光滑,色彩鮮艷,質量穩定,經久耐用等特點,適應中、高檔賓館、飯店及現代住宅理想衛生潔具。 

  (1)“經久”改為“堅固” (2)“潔具”改為“用具” 

  (3)“適應”改為“適宜作” (4)“理想”前加“的”字 

  (5)“衛生”前加“的”字 (6)“新產品”后加破折號 

  a、(1)(4)(6)      b、(1)(2)(6)      c、(2)(3)(4)      d、(3)(5)(6)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話中畫線處的標點,恰當的一組是(      )

  “畫人畫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①這是郭沫若為蒲松齡紀念館聊齋堂寫的對聯。“畫人畫鬼”,指《聊齋志異》的題材內容②它借狐鬼故事來達到“刺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評價蒲松齡在文學史上的貢獻;“入骨三分”,則概括了他在創作上的成就。今天這節課要學習他的名篇③促織③,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評價是否恰當④

 、  ②  ③   ④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二、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經度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經度之所以發生影響,是離海洋遠近的關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1)這段文字說明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順序解說事理的。

 。3)用大連和北京、濟南和煙臺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說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達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ǘ╅喿x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边@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解釋“據以安排農事”這句話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兩組反義詞語寫在下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將這段文字分為三層。

  (4)這段文字中有三處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將表示擬人的三個詞語寫在下面橫線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邊的句號改為分號?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對的畫“√”,錯的畫“×”。

  a.能,因為這三句都是擬人句式,內容上沒有什么區別。(     )

  b.不能。因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      )

  c.不能。因為前者說的是春天的物候現象,后者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現象。(      )

  d.能。因為三句都是在說明物候現象與農事的關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鳥又是同一類事物。(       )

 。6)本段說明的對象是(    )

  a.大自然的語言是指杏花開了,桃花開了,布谷鳥唱歌了這類自然現象。

  b.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c.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決定農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觀察氣候與自然現象的關系。

 。7)本段扣住“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舉了哪三個例子說明自然現象與氣候的關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說明順序是(    )

  a.時間順序 b.空間順序 c.邏輯順序

 。ㄈ╅喿x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蘇醒;c.醒悟;d.復蘇)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_________(a.次第;b.連續;c.陸續;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_________(a.紛紛;b.刷刷;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边@#者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2).解釋詞語:銷聲匿跡

  翩然

 。3).這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

  物候現象;b.氣候變化;c.物候規律;d.四季景色變化。

  4.這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說明方法是:

  5.去掉“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么?

  三、課外閱讀

  氣候的威力(節選)

  ①人類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則是變幻莫測的氣候。氣候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將人類置于死地。因此,人類對于氣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懼,所以才有“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的感慨。

 、谌欢梢院敛豢鋸埖卣f,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劬湍蔑L來說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級臺風的風速也不過是32.6米每秒,但10級以上的大風就足以使墻傾屋毀、地動山搖,造成災難性的后果,使人類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而在南極,風速卻常?梢赃_到55.6米每秒,有時甚至可達三百多千米每小時!因此,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這樣的風速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隊員福島,走出基地樓房沒有幾步,便被咆哮而來的大風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們才在很遠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尸體。

 、艽箫L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極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蘇聯人在他們設在東南極中心地區的東方站里,觀測到了—88.3℃的極低溫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東方站又記錄到了—89.6℃的低溫;同年7月,新西蘭人在他們的萬達站也記錄到了同樣的溫度。這還不是最低溫度。據說,1967年初,挪威人在極點站曾經記錄到—94.5℃的最低溫度。在這樣的氣溫之中,一塊鋼板掉在地上就會摔得粉碎,一杯熱水潑到空中落下來就變成了冰雹。在這種條件之下,人類的生存將會受到多大的威脅和考驗就可想而知了。

 、菽蠘O的氣候不僅表現在狂風和嚴寒上,而且表現在它的變幻莫測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國海軍的運輸機,滿載著準備越冬的人員和物資,從新西蘭飛往麥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飛機都平安地抵達機場。而當第六架飛機只剩下最后40分鐘的航程時,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風,駕駛員被迫緊急著陸。結果,巨大的c-130運輸機被狂風吹得飄飄搖搖,失去了控制,折斷了一個翅膀,撞壞了著陸架。值得慶幸的是,八名人員全部脫險。在南極的活動中,像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紹了南極的氣候。請通讀全文,概括出南極氣候的基本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氣候對人類具有兩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將人類置于死地。請根據自己掌握的氣候方面的知識,各舉一個氣候造福于人類和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例子(要求:舉例典型,表述具體,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類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說明,其中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采用的表達方式是___          _____,從內容上看,文中運用畫橫線的句子是為了說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試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根據對本文的理解,順著本文的寫作思路,為本文續寫一個結尾(要求:語言簡明概括,過渡自然,60字以內)。

  《大自然的語言》

  1.c

  2.(1) a b (2) b c (3) a b (4) b d

  3.(1) b (2) b (3) c (4) b 

  4.c 

  5.a 

  6.d 

  7.a

 。ㄒ唬1)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經度的差異

 。2)第一句話 按概括到具體的順序解說事理。

  (3)說明經度的差異影響物候的來臨。

 。4)舉例子 列數字 作比較

  (5)表示沒有例外,這樣就準確地表達了經度對物候的影響。

  (二)(1)根據這些來安排農事。

  (2)榮枯 去來

  (3)……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

 。4)①傳語 ②暗示 ③唱歌 

  (5)a.× b.√ c.√ d.×

  (6)b

 。7)①杏花開了…… ②桃花開了…… ③布谷鳥開始唱歌……

 。8)a

 。ㄈ1.b a c

  2.銷聲匿跡:這里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3.a

  4.時間順序;舉例子

  5.不行。以上情況只限于“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

  三

  1、南極氣候的基本特點是:風大而猛、極度寒冷、變幻莫測。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區常年多風,當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風能建立了許多風力發電站,為當地的農牧業生產服務,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我國南方某些地區夏秋季節多雨,往往形成洪澇災害,給人民生活和當地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

  3、記敘(或敘述)這是為了說明南極風大對人類生存的巨大威脅(或南極大風的威力,大意正確即可得分)

  4、舉例子 列數字 這是為了說明南極氣候極度寒冷。

  5、南極的氣候確實顯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陸的威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南極氣候將被逐步揭開神秘的面紗,從而造福于人類。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10

  從長遠角度考慮,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時之功。它需要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多關注最新信息。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大自然的語言》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大自然的語言》

 、倭⒋哼^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②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③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芪锖蛴^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下面是一個例子。

 、荼本┑奈锖蛴涗洠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尬锖驅W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呶锖驅W是關系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大自然的語言》閱讀題目

  16.閱讀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4分)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答: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

  答:

  17.為什么“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業就包含了豐富的物侯知識。”一句中的“許多”不能刪去?(2分)

  答:

  18.結合第四段的內容,說說“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一句中的!“這里”具體指的是什么?(2分)

  答:

  19.結合第三四段的內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別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說明方法:作用:

  (2)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

  說明方法:作用:

  20.閱讀第六段,請具體說說本段是按什么順序進行說明的。(3分)

  《大自然的語言》答案

  (一)閱讀《大自然的語言》(15分)

  16.(1)“沉睡”和“蘇醒”兩個動詞運用擬人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種春回大地、生機勃發的景象。

  (2)“次第”貼切地表現了春回大地時各種花兒開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萬物復蘇的氣息.“翩然”寫出了小燕子的活潑伶俐,使春天充滿活力的特點更加具體鮮明。(每小題2分,共4分)

  17.“許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數量和范圍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這里“許多”說明古代流傳下來的農諺中有很多與物侯知識有關,但不是所有古代流傳下來的農諺都“包含了豐富的物侯知識”.若去掉“許多”,就與事實不 相符.“許多”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2分)

  18.是指物候觀測的手段和物候觀測的數據對農事活動的重要意義。(2分)

  19.(1)說明方法 :舉例子.

  作用:通過列舉桃花開、燕子來對應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等自然現象的實例,具體形象地說明了物 候學的內容和目的,即:通過物候學“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2)說明方法:作比較。

  作用:通過把物候觀測儀器與氣象儀器相比較,從而突出了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為物候觀測儀器的特性。

  20.作者從“首先”“此外”“還可以”“也可以”幾個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說明了物候學的研究對于農業以及山區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11

  16.《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能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4.尋找大自然的其他語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競賽激勵法、涵泳品味法、延伸拓展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重點難點】

  1.學習生動有條地說明事物,篩選概括信息,學習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

  2.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2.竺可楨(1890—1974)是我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方面的造詣都很高。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整體把握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原題《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3.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3):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4.以上四個部分的說明采用了什么樣的順序?

  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采用了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

  三.重點研討

  1.第①節,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其中“萌”“次第”“漸漸”“簌簌”“載”等詞用得準確,生動、試說一說。(幻燈片投影)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其中,“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描寫四季的詩句

  2.第②節,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保軐ⅰ摆s快種谷子”后面的句號改為問號嗎?為什么?)

  不能。因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再則,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兩句句型也不相同。

  3.分別用一句話解釋什么是物候,物候學?

  物候——“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人民稱它為物候!

  物候學——“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4.閱讀④⑤節,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表現在哪里?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5.朗讀⑥-⑩段,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緯度差異,經度差異,高下差異,古今差異。

  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關鍵詞: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

  6.本文中決定物候現象的因素可否調換?

  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最后古今差異。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到時間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7.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

  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下定義、作比較、分類別(找出并分析)

  8.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為什么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

  舉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好幾個。本文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了兩個例子,這是因為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地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春天反而內陸寒冷。這是讀者比較陌生的現象,只舉一個例子,讀者還會以為有偶然性,舉兩個,讀者就確信無疑了。

  9.第⑩節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為什么?

  起限制作用,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

  10.閱讀(11-12)節,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兕A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②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③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④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⑤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四、延伸拓展

  1.“大自然的語言”指什么?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

  第②節結束時說:“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三段開頭又說:“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梢姟按笞匀坏恼Z言”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顯得形象生動。

  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語言”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說明抽象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產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及里認識事物的過程。

  2.《大林寺桃花》詩意: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課文中說“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夏秋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正說明了這一點。詩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其實,詩人并不會真的以為如此,這只是文學筆法罷了。

  五、課堂小結

  1.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2.農諺是農民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得經驗的概括。一般為通俗的韻語形式,便于記憶,對于傳播生產經驗和解釋農業氣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國各地農諺非常豐富。例如: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圉q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意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將開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將來臨。

  夏至、冬至:古稱“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經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這兩天晝夜相等,正好處在夏至和冬至中間。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多。

  驚蟄:開始打雷,氣溫上升,經過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

  清明:天氣晴朗,萬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壯生長。

  小滿:麥類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

  芒種:麥類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搶種時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表示這是一年最熱的季節。

  處署:“處”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結束,氣溫開始下降。

  白露:氣溫降低,出現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下霜。

  小雪、大雪:開始下雪,至大雪時形成積雪。

  3.詩歌中的物候:

  《小池》宋揚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頭。

  《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梅 花[北周]庾信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里看。

  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

  提示:當農歷十二月中旬的時候,已經感覺到梅花應該凋殘了。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梅花還沒有開放,于是都來雪里尋梅。樹枝搖動,掛在樹上的冰凌也墜落下來,伸出手攀看高處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如果早知天寒尋梅而不得,該多穿一點衣裳,現在徒然受寒,真令人懊悔。

  詩人原居南方,梅花開得較早,留仕北朝后,居住北方,仍然在臘月下雪天去尋梅,哪知花還沒有開,卻飽受了冰雪嚴寒之苦?磥,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緯度,南北差異比較明顯。

  柳[唐]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提示:曾經追逐東風,猶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時正是繁花似錦的春日,人們在樂游原中游玩。怎么會到深秋的季節,已是夕陽斜照,秋蟬哀鳴的景象了。

  詩歌從盛春到暮秋,寫柳的季節變化,反映隨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植物的影響,這便是物候知識。

  岑參《白雪歌》寫塞外風光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提示:這是由于緯度的差異。“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越往北,冬天來得越早,氣溫也越低。南半球反之。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本詩用平實、通俗有趣的語言,解釋、介紹深奧的大自然知識的寫作特點,進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語言。能理解兩個反問句及比喻句。

  技能目標:注重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節奏并讀出詩歌的語氣,并依照詩歌寫一段話。

  情感目標:通過感情朗讀,使學生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進行仿寫。了解與“三葉蟲化石”“地殼運動”相關的知識。

  教學準備:

  一、學生課外查找相關“大自然語言”的資料。

  二、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了大自然的七種語言,你還記得大自然跟我們說些什么嗎?

  生:(記得)

  師:那就讓老師來考考你們吧!請看你的計算機屏幕……(展示課件:練習,語音:你能將下列解釋拖動到相對應的詩節后的括號里嗎?)師:能嗎?生:能

  師:請迅速地瀏覽詩節,進行判斷,點擊鼠標,做對了,計算機會給你肯定,做錯了它也會提醒你,看誰做得又快又對,帶上耳機,開始吧!

  (學生上機操作)

 。颂帍土晫,利用計算機速度功能,即達到了復習目的,又讓每位學生有動腦、動手的機會。運用課件的激勵設置,即答得正確,便會得到 “對了”的響應,同時得到動畫“大拇指”的稱贊;答錯了,別急,得到提示后,還可以重來。有趣,因而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僅僅用了1分15秒便完成了此個復習環節。}

  二、創設情境:

  師:已全部得到“對了”的提示的請舉手。記得這么牢。那就讓老師帶著大家再去聽聽、看看大自然的語言吧!大家要邊聽邊想象畫面,聽完了請你用一句話來贊美大自然的語言。請閉上眼睛。

  (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閉上眼睛在美妙的音樂及教師娓娓動聽的朗讀聲中閉眼想象。)

  師:睜開眼睛贊美吧!

  生:大自然的語言真神奇啊。ㄘS富多彩、奇妙、妙不可言……)

  板書:妙不可言

 。藗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在復習中欣賞課文,在欣賞中想象,在想象中贊美,巧妙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三、合作交流:

  師:那么作者是怎樣將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語言介紹給我們的呢?讓我們來學一學也當個小詩人,好嗎?請大家打開課文。

  師:現在請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歡的那一個詩節,大聲讀,再想想你為什么喜歡?畫畫相關的語句。

  生自讀,自想。

  師:有了好的想法,你最想找誰來分享你的收獲?

  生:(朋友、伙伴、老師……)

  師:好,把你喜歡的詩節讀給他聽聽,請他評評,再說說你喜歡的原因。開始吧!

  學生離開座位,找朋友分享,非常自然熱烈。

 。x擇自己喜歡的詩節品讀,選擇自己喜歡的伙伴交流自己的感受,課堂重在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實在地將課堂還給學生。}

  四、交流品讀:

  師:談得又熱烈又開心,愿不愿意將你的收獲與老師同學分享?

  生:愿意。

  1、學習課件出示:白云圖:

  師:請看屏幕,看到這畫面,誰想把你喜歡的詩節恰如其分地送給它?

  生:……

  師:oo把詩歌送給了這幅畫,你們想把什么送給他?

  生:(鼓掌)

  師:oo進步了、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了,希望以后能經常看到他精彩的表現。

  師:誰愿意有感情地讀讀這節詩。

  甲生讀:

  師:你們聽出來了嗎?他把哪幾個詞讀得特別好?

  生:他把“高高”“準是”兩個詞讀得特別好。一個語調上揚,一個讀得特別肯定。

  師:(請甲生)你能說說你為什么這么讀嗎?

  甲生:因為讀“高高”語調上揚了,才能讓人感覺白云飄得很高。而準是是一定是的意思,要讀得肯定。

  師:你的語感真好!哪個同學還能用其它的詞來表示“準是”的意思?

  生:一定是、肯定是、確定是、必定是、絕對是……

  師:你們的認識超過了老師的認識,悄悄告訴你們,老師備課時,只想到了“一定”“肯定”。希望接下來的學習中,你們會有更多的認識。

  師:誰忍不住想讀下面一個詩節?

  生讀

  師:你覺得哪個詞寫得最有趣?

  生:“搬家”,這是擬人的寫法。

  師:抬頭發現了大自然的語言,低頭也看到了,作者的心情怎樣呢?同學們試著自己讀讀這兩節,看看你產生什么心情?

  生讀后談:(興奮、高興)

  師:把這種興奮、高興的心情送到詩句里,把這兩節連著讀讀。

  (體會連連發現語言的暢快。)

  {在這兩個詩節的交流中,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懂詩句,培養語感。老師的導是在學生的自讀和自評上,學生在朗讀訓練中體會作者的感情,一切都是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的激勵在此環節中也體現了敏銳、恰到好處的功能。當一名平時不發言、且成績差的學生給圖配上詩句后,雖說這不是個難題,但老師卻巧妙地啟發了學生:“ oo將詩送給了這幅畫,你們想把什么送給他?”使學生在鼓掌的同時學會了稱贊別人。當學生說出一連串的詞來代替“準是”時,老師誠懇地承認自己只想到了兩個詞,動情地夸孩子的“認識超過了老師”,并提出要求“希望接下來的學習中,你們會有更多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培養了創新、超越教師的精神。}

  2、學習4、5詩節

  師:你們讀得真好,讀出了詩的節奏,聽到這,老師也躍躍欲試,讓我也來讀讀我喜歡的兩個詩節,好嗎?不過你們待會兒要從老師的朗讀中猜出我喜歡這兩節詩的原因。)

  師讀

  生:你喜歡反問句。因為我聽到你把反問語氣讀得很強烈。

  師:你讀讀看。

  學生讀。分組讀兩個反問句。

  師:你能換種說法嗎?

  生:(改成陳述句)

  生:我覺得老師不只是喜歡反問句,這兩個反問句也是比喻句。你喜歡這里的比喻,所以你讀“逗點”“省略號”兩個詞時特別重,也特別開心。

  師:(出示“逗點—蝌蚪”“省略號——大雁編隊”兩個畫面,讓學生感受這兩處比喻的精確。)

  生:我覺得老師您應該喜歡這兩個詩節里的擬人句。

  師:(驚喜)怎么說?

  生:作者把大自然當人來寫了,說它會寫字;還把大雁當人來說,說它會“編隊”。

  生:這也是比喻句。作者把水面、藍天都比成了大自然寫字用的紙。

  師:作者的想象大膽而且合理,豐富而且貼切。這描寫是多么精彩呀!

  生:老師您還喜歡春天、秋天,兩個季節。

  師:嗯?

  生:你在讀“春天來到人間”和“秋天就在眼前”兩個詩節時,語氣里充滿了幻想。

  師:同學們,你們都是老師的知音,剛才你們學會了傾聽,也學會了思索。誰愿意陪老師一起讀讀這兩個精彩的詩節。

  生齊讀。

  師:你們的朗讀,仿佛把我帶到春天里,我也把春天的美景帶進教室了?茨,(屏幕出現了春景圖,配上音樂,非常美。)認真看,你發現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生:五顏六色的花兒開了,這是大自然在說“春天來了”。

  生:燕子在天空中輕快地飛舞,它在說“春天多美呀”!

  生:那一群鴨子正在湖中快樂地游泳,我想起了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的一個詩句“春江水暖鴨先知”。

  師:很好。(笑)原來古人就已讀懂了大自然的語言。

  生:柳樹發芽了,我也想起一句古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看來,每周一詩的活動開始開花了。

  生:你看,那荷葉上的青蛙,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他正張嘴猛吃著飛蟲,飛蟲這么多,這肯定是春天。

  師:嗬,他勇敢地用上了和課文第二、三個詩節相似的句式來描述自己的觀察。真不錯。誰再來?

  生:……

  {充分體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猜猜老師喜歡的原因”為活動主題,

  既讓每位學生認真品味老師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為了爭當“老師的知音”而爭相去品味詩句,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品文能力得到了發展,他們的很多見解都超出了老師的備課范圍。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教師成了傾聽者,又不失主導者的作用,巧妙地引導著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3、學習第6、7、8三個詩節。

  (過渡:師:同學們關于觀察,發現了這么多的大自然的語言。可課文的最后一個詩節為什么又說,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才能發現呢?老師想啊,剩下的幾種大自然的語言應由你們合作學習,自己欣賞,學習小組長組織本組同學讀讀六、七、八三個詩節,想想有什么問題不明白,提出來后大家運用的知識或查到的資料試著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你們小組可以選擇其中一個詩節練練朗讀,看怎么讀才能將這種語言清楚地介紹給大家。悄悄告訴你們,老師在課件里藏了幾個小秘密,假如你有問題解決不了,你們可以點擊你機子上的課件“理解課文”里的相關的內容去了解。

  (這部分課件中的內容是關于“年輪”、“魚鱗的秘密”、“三葉蟲的形成”三部分的動畫及相關解說。)

  學生合作學習,交流,小組練讀,帶上耳機,上機查資料。

  小組匯報。

  生:我們小組朗讀第七個自然段。我們覺得應把“一圈就是一歲”讀得重一點,讓人一聽就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讀該節……)

  生:我們支持他們的意見,但我們讀的是第六個自然段。我們把“一年只長一圈”讀重。(讀該節……)

  生:我們讀第八自然段,我們覺得應該把“汪洋一片”讀得慢一點,才能讓人感覺變化的奇妙。(讀該節……)

  {這三個自然段本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因為它們涉及到了較為深奧難解的自然科學知識。我利用計算機大容量的特點,將與詩句相關的知識以動畫的形式引入課件,并配以解說,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引導學生質疑,然后利用同組同學在課外查找到的資料解答難題,解決不了便上機查閱相關的資料,最后小組以讀的形式來匯報理解的結果。達到了突破難點,節時高效的目的。

  4、回歸整體,配樂朗讀全文。

  五、拓展口語訓練:

  師:同學們想不想去發現更多的大自然的語言?老師把一些大自然的語言藏在“訓練圖庫”里,呆會兒你可以去瀏覽,猜測大自然在說什么,然后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種依照詩歌的句式,準備介紹給大家聽。

  生交流。

  師: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說,老師鼓勵以詩的形式來敘述。

  六、創作詩歌:

  師: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妙不可言啊,你們愿意把它用詩的語言記錄下來嗎?(愿意)

  師:那就拿出練習,選擇其中一種句式開始動筆吧。

  寫好的同學可與同學、老師交流。

 。麑W生在計算機課件中看到了大量的美麗、有趣的畫面,在猜度“大自然說什么”的過程中已不知不覺地進行了詩歌的創作。在交流之后,學生的創作熱情已達到了高潮。此時,讓學生記錄下來,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七、激發興趣、課外延伸。

  師:想不想再去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語言?那大家就到網上去沖浪吧!你可以點擊課件中的“網上查詢”一項,計算機會引導你到《大自然的語言》這個網站中去了解更多的知識。

  {網絡的神奇、高速,在此時已盡情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而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語言亦已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此個環節的安排,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八、總結:

  師: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語言正等著愛學習、勤于思考的人去發現呢,讓我們一起去發現吧!

 。ê喍痰目偨Y語激發了學生了解大自然的豪情。)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13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16課

  (本課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寫的一篇說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課文告訴讀者,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和基礎,并用既生動又通俗的語言介紹了物候及物候學知識,不但能豐富讀者的科學知識而且能激發讀者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了解并積累了一些有關說明文的基礎知識,上單元我們已經學過幾篇說明文,因此,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文本,通過閱讀了解課文內容,豐富學生的科學精神,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點字詞,能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把握說明對象,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3、揣摩語言,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

  2、指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3、研讀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

  2、積累科學知識。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順序,了解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今天我們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語言。

  二、欣賞圖片

 。ǘ嗝襟w課件展示四幅畫面,并輔以簡單介紹)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瞧:多可愛的小草,花也在開放,告訴人們春天來了。

  酷熱難耐的盛夏,蟬情不自禁地嚷著:熱死啦!熱死啦!這預示著近期天氣還會是烈日當空,注意防暑。

  瞧,這就是所謂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圖畫,秋天來了。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就是美麗的冬天。

  三、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ㄒ唬⿲W生介紹作者

 。ǘ┓e累生字詞:

  布置預習,養成查字典的習慣,掃清閱讀障礙。

 。ㄈ┙處煼蹲x,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歸納。

 。ㄋ模⿲W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歸納總結:

  描述物候現象    做出科學解釋    追究因果關系  闡述研究意義

  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邏輯順序

  四、品讀課文,賞析語段

  指導讀課文1——3段,多媒體出示以下問題:

  1、注音:翩然   銷聲匿跡   呈現   風雪載途  農諺

  2、選文中運用了哪幾種修辭方法?

  3、從整體把握的角度看,選文第1段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應該是從開頭第_____句,從結構上看,這兩層是____關系。

  4、請你依據選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選文前兩段的說明順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為什么?

  五、再讀課文,然后回答,師歸納

  1、語言生動,體現了科普說明文的特點。

  2、說明條理性強。

  3、恰當地運用了各種說明方法。

  六、觀察生活,說物候現象

  課前已布置學生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設計意圖:留心身邊的物候,體驗物候現象生活中處處可見)

  七、總結

  常言道:鳥有鳥語,人有人言,本節課我們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獨特的語言,其實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同學們今后的生活中,我們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認識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板書設計:

  大         描述物候現象           現象

  自

  然         作出科學解釋                邏

  輯

  的         追究因果關系                順

  語                                     序

  言         闡述研究意義           本質

  《大自然的語言》案例分析

  在導入新課后,學生一聽又是說明文感覺很枯燥無味,可是我借助多媒體展示了四幅畫面:草在長,花在開放,蟬鳴,五花山,白雪飄飄,并介紹在不同的季節動、植物或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現,都在展示著自己獨特的語言,傳遞著大自然的信息,大多數學生都感覺有趣,眼前一亮,這樣我就達到了目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起到了鋪墊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

  結束這節課,我心里很輕松,因為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感覺到:說明文很單調,就是介紹什么而本節課學生與我配合的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體展示的幾幅畫面,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講的內容中,并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認為物候現象就在我們的身邊,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更多的去了解大自然,認識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教研組長評點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

  設計理念新穎,獨具匠心,體現了“人文”思想,目標明了,重難點突出,教學過程設計科學、實用、詳盡,能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設計達到了科學性與實用性的統一,真正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學目標:

  ★學會5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3個字。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從而了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發現詩中規律性的語言現象,指導背誦、說話訓練。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從讀中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領略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

  難點:發現詩中規律性的語言現象,指導背誦、說話訓練。

  三、課前游戲:

  ★猜詞語:一名學生不準說話,看著教師給出的詞語,想辦法其他同學猜到。

  ★小結:要是人類不會說話該會鬧出多少笑話來啊!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可是,它并不是人類的專利,大自然雖然不會說話的,但它也有自己的語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呢?先請看一個片段:(課件演示:自然情景——白云飄飄、流水潺潺、小鳥啾啾,荷花盛開、白雪皚皚)

  師:誰能告訴我們你看到了什么?(生答)

  師:大自然的語言真是五彩繽紛、賞心悅目!那怎樣才能讀懂它呢?——請打開課本88頁。

  (二)初讀,整體感知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課件出示自讀要求:會讀:讀出這首詩的節奏。會想:哪里有大自然的語言?

  2、朗讀交流:

  師:現在,老師想聽聽你們讀得怎樣,誰來試試。(生讀,師生評)

  3、初讀成果交流:

  師:同學們說說哪里有大自然的語言?

  生: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看見。

  師:既然大自然的語言有很多,我們怎么才能發現他們呢?

  生:仔細觀察。

  (三)品讀詩句,領略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

  師:接下來,我們看看誰是最善于觀察的孩子,請同學們分小組細讀課文,邊讀邊想:大自然用什么跟我們說話,它說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8節隨機學習:

  1、交流第二節:

  A、小組美讀。師生評、指導(高高、準是,讀出肯定),全班再讀。

  B、師:你從詩句中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聽到白云在告訴我們什么?

  2、交流第三節:

  A、小組美讀。師生評、指導,全班再讀

  B、師:你從詩句中看到了哪些景象?你們誰見過螞蟻搬家?是什么的景象?(忙,讀出緊張、著急、歡快、忙碌)

  3、交流第四節:

  A、小組美讀。師生評、指導,全班再讀。

  B、師:大家閉著眼想象,小草吐芽,百花齊放,在冰雪消融的水里,可愛的小蝌蚪在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生:春天來了。

  師:春天來了,小蝌蚪可開心了,來,帶著開心的心情讀好來。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課件演示:這是一句什么句?(反問句)

  師:誰能把他改成一句陳述句?(„„)對比讀,有什么不同?(語氣比較重)

  如何讀好,教師范讀,學生試讀,指名讀,齊讀。

  點明本句還是比喻句,把——比作——。

  4、交流第五節:

  A、小組美讀。師生評、指導,全班再讀

  B、師:大自然就像一位巨人,還在天空中寫著“秋天”呢,誰來讀讀,它是怎么寫的?

  師:省略號指什么?

  男女同學分別比賽讀第四、五節。

  5、交流第六、七節:

  A、小組美讀。師生評、指導,全班再讀

  B、師:剛才大家講的大自然的語言都和氣象有關。大自然還有更奇妙的語言。(出示年輪圖、魚磷圖),結合你的課外知識,你看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樹長一年,年輪就長一圈。

  生:我還知道魚磷多的魚年齡大。

  師:看來,同學們的知識真豐富,你們真是個善于觀察的孩子。你們就把這個奧秘告訴大家吧。生讀

  6、交流第八、九節:

  A、小組美讀。師生評、指導,全班再讀

  B、出示三葉蟲化石圖,師:我們所了解的前六種大自然的語言,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你會怎么說?

  生:奇妙(神奇)

  師:最神奇的還在第8節呢。有問題的請提出來。(視學情了解三葉蟲、化石、喜馬拉雅山)

  師:自然界這么神奇的語言,你們都讀懂了,來,大聲地朗讀給老師聽(讀8、9節)。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通用14篇) 相關內容:
  •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授課班級:八年級( )班授課時間:2005年12月12日星期一執教:鄧宣盛教學目的: 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學習重點: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一、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

  • 大自然的語言學案(通用2篇)

    16 大自然的語言【學習目標】1.了解物候知識,豐富科學知識。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學會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 《大自然的語言》綜合知識點(精選16篇)

    《大自然的語言》一、教材分析(一)本課地位和教學設想這是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說明文。文章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準確、生動、簡潔的說明語言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從感性向理性認識物候和物候學及相關知識是本文的學習難點。...

  • 《大自然的語言》同步練習(精選16篇)

    一、積累與運用1.下列詞語中加著重字注意正確的一項是(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歸來(piān) 農諺(yán)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銷聲匿跡(nì) 緯度(wěi)c.衰草連天(shuāi) 連翹(qiáo)層巒疊嶂...

  • 《大自然的語言》反思性案例分析(通用16篇)

    溫三中 盧雪艷●案例背景在新課程實踐中,教師不但是課程的實踐者、課程的改革者、更應該是帶領學生做課程資源的開發、創造者。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

  • 《大自然的語言》綜合能力測試(通用13篇)

    一、給加粗的字注音銷聲匿( )跡 連翹( ) 翩( )然農諺( ) 差( )異 孕( )育二、根據拼音寫出漢字1.冬季南北溫度xuán shū( )。2.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xiǎn zhù( )。...

  • 《大自然的語言》說課設計(通用12篇)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北師大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幾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

  • 《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之一佚名 教學要點: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2、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讀懂課文,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3、初步背誦二、五小節,仿寫詩句。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精選15篇)

    達標訓練1.給加粗字注音。(1)萌發 (2)孕育 (3)銷聲匿跡(4)連翹 (5)載途 (6)草長鶯飛2.解釋詞語。(1)翩然: (2)孕育:(3)次第: (4)載途:(5)周而復始: (6)銷聲匿跡:3.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你能再舉一些身邊具體...

  •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六冊《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三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 成陳述句。2.能用讀懂兒童科普文章的讀法讀懂文章,培養熱愛科學,熱愛自然的興趣。3.能初步背誦2-5小節,會仿寫詩句。...

  • 《大自然的語言》簡評(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學會生字“泳”、“雁”,理解詞語“準是”、“編隊”、“年輪”等;2.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3.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4.能模仿課文寫1、2節詩...

  • 精選《大自然的語言》的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的2個生字,能據詞讀準多音字“假”的讀音。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3、嘗試背誦第2~6節。4、能用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之二福建寧德 陶麗春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1.出示生詞(語(Yǔ)言),誰能把這個生詞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點?(都有個“口”),說明和什么有關呢?(嘴巴、說話)2.CAI課件展示,解題激趣。...

  • 《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大自然的語言》作為說明文單元的里面的教讀文章,如何通過本課提高學生的閱讀說明文能力,成為我們教師教學重點。其實對于任何一篇文章來說,首先要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大自然的語言》也不例外。1)學生自由閱讀。...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一道色欲综合网中文字幕 |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久动漫小说 |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涩爱 | 天天搞美女视频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91成人一区 | 日本xxx大片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区欧美区在线 | 99久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 avv天堂网 | 69无线观看免费版 | 香蕉久久丫精品忘忧草产品 | 人人成人 |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观看 | 色秘?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唱戏 |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京东 | 四虎在线看 | 5060国产午夜无码专区 | 黄网站色视频免费观看 | 丁香色五月国产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video | 国产丰满麻豆VⅠDE0SEX | 国产精品看高国产精品不卡 | 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 久青草无码视频在线播放 | 中文乱码免费一区二区 | 色蜜桃网 |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91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夜聊软件 |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av |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 | 顶级毛片 | 色老久久精品偷偷鲁 | 国产精品第52页 | 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 |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唯爱网 | 午夜操操操 | 饥渴丰满少妇大力进入 | 肉蒲团从国内封禁到日本成经典 | 奇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