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教學實錄與點評
綜觀這節課,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突出言語實踐,體現了聽說讀寫的整合,凸現了語文本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節課教師讓學生在大量的讀說寫的實踐中進行了扎扎實實的言語訓練。
1、 注重了朗讀的訓練和指導。書聲朗朗是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朗讀既是理解的手段,
也是表達的手段。本節課教者做到了以讀為本,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注重了語言的積累與運用。熟讀成誦,是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抓住機
會引導學生在讀熟的基礎上背誦課文,促進了語言的積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語文教學最終的落腳點應在“讀寫結合”上。“教材只是個例子”,“讀”是為了會“寫”,也就是讓學生把從教材中學到的寫作知識和方法在實踐中運用。本節課教者注重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并及時為學生提供了一段海潮的錄象,讓學生模仿作者描寫錢塘江大潮的方法進行練筆,可謂水到渠成。讓學生把學過的詞語、句子運用,更有利于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用精美的教學語言給學生以熏陶感染。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里的對話是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是第一位的。一個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語言領悟能力,只有教師對文本感受得深,領悟得透徹,教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引導學生才能到位。正因為教者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構,在課堂上才會用精美的語言啟課、過渡,如:導入部分“大自然是偉大的魔法師,它賦予了錢塘江大潮奇特、壯觀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畫師,他用優美的語句,勾畫出錢塘江大潮一幕幕有聲有色、雄偉壯觀的場面。究竟是什么樣的語言魅力,使得大潮猶如在我們心中澎湃呢?那么這節課讓我們隨著作者再次去感受錢塘江大潮那無法抗拒的美吧!又如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和背誦部分“作者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描寫,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潮從遠處向我們移來,聲音越來越大、氣勢越來越宏偉、場面越來越壯觀……帶著對錢塘江大潮深深的愛,把潮來時氣勢非凡、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背誦下來。再如“錢塘江大潮的奇不單單表現在潮來前平靜而又略顯幾分神秘,也不僅僅表現在潮來時的非凡氣勢,潮頭過后的情景,我們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這如詩如畫的語言象溪流一樣流進學生的心田,無時無刻不給學生以熏陶感染。
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采用了錄像手段讓學生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體會到了文章的描寫順序。特別是錄象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文中描寫大潮的關鍵詞語如:聲音:悶雷滾動→響聲越來越大→山崩地裂 形態:風平浪靜—-一條白線——橫貫江面——白浪翻滾——白色城墻——白色戰馬。使學生把抽象的語言和具體的事物結合起來,使大潮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更形象,有如身臨其境,從而進一步感受到作者語言的優美。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崔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