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說課稿
4、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深一步的哲理理解,這是本課要引導學生理解的重點和難點。而要理解欲速則不達這個成語的深層含義,就首先要讓學生能設身處地的了解景公當時的心情變化,所以在這個環節上,我是這樣做的,請學生自由讀,用橫線畫出文中表現景公兩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讀一讀,悟一悟,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后再進行反饋:
(1)第一次:
騶子駕車跑了大約幾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騶子駕得太慢,就奪過韁繩,親自趕起車來。(指名讀一讀,你讀懂了什么?)
在這里,我抓住了心急如焚這個詞語幫助孩子們理解景公當時的心情。我請學生說說自己找到的句子,并用小黑板出示,把心急如焚一詞用紅筆書寫。理解這個詞語的含義是體會景公心情的關鍵之點,我運用了3w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首先,是什么。我提問學生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你從中讀懂了什么?(心急如焚的意思是心里非常著急,好像快要燒起來一樣。)
在理解了心急如焚的意思之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景公為什么心急如焚?讓孩子們通過聯系上下文,知道景公心急如焚是因為丞相晏嬰病重,危在旦夕,景公很愛惜人才,想趕回去見他最后一面。
最后,怎么樣。我想學生提問:在課文中找出景公有多急?你覺得景公這樣做聰明嗎?從而讓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景公性子太急,他親自趕車是很不聰明的,因為韓樞是騶子,騶子就是騎馬趕車技術很好的侍從了,景公平時不駕車,他的技術肯定不如韓樞,所以,景公這樣做不聰明。。。。。。。
在此基礎上,為了訓練孩子們的發散性思維,也為了讓孩子們更加全面的認識景公,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齊景公的行為你有什么新的理解?(無論后人覺得齊景公如何愚笨,但他的愛才之心是不能否定的,他愛臣如子,很惜才。)(2) 第二次表現景公兩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我同樣讓孩子說一說,并用小黑板展示出來:
他駕車馭馬行了幾百步,又嫌馬不努力向前,索性棄車,自己徒步跑開了。
在這里,我著重抓住了三個看似平常的詞語:不努力、索性、徒步。首先我讓學生思考,真的是馬不夠努力嗎?讓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明白不是這樣,因為書上第三自然段說,景公用的是良車好馬。不是馬不努力,而是景公心里太急,趕車的技術又不夠好。
其次,我請孩子弄明白索性是什么意思,景公這樣聰明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很快找出答案:索性的意思是干脆,急性子的景公沒有經過思考,更沒有去找為什么馬跑不快的原因,而是干脆棄車步行,他這樣做的辦法也很不聰明。
最后,請孩子告訴大家徒步的含義,并發表自己對景公這樣能夠做的看法:徒步的意思是沒有用工具,就靠腳走。有的孩子說,“這怎么可能比車快呢?我們都能想明白的事兒,景公都不明白。”
(3)解題: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孩子們想一想:景公能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不能,因為路途遠,徒步太慢。景公是由于太著急回城看自己的臣子了吧,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欲速則不達,讓學生回到課題,理解題目的涵義后提問:孩子們,現在,你們覺得快好還是慢好呢?(要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