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情商”(01) - “餓著肚子”的孩子沒法專注聽課
談“情商”(01) - “餓著肚子”的孩子沒法專注聽課中國有句俗語“餓著肚子”的孩子沒法認真上課學習。這是一個常識,人的生理問題是第一需求。底層需求沒能解決,高級的“認知”需求是不好激發的。如今的社會,除了常發生戰亂的地區,“餓”著肚子的事,不太常見了。但在中國出現了另一個“饑餓”,那就是情感饑餓。這種現象,大家熟悉的農村大量的留守兒童就是如此。這還好,容易辨別。孩子斷奶后,父母迫于生存壓力,孩子還很小就丟給了爺爺奶奶,遠走他鄉打工賺錢。其實,許多孩子一直與父母在一起的城里的孩子,一樣有“情感饑餓癥”。
所有做過學生的可能都會有這樣的記憶,自己喜歡的老師,上課就會認真一些,那門課的成績也會好一些。有時候討厭一個老師,就會討厭一門課,而某一門功課好就是因為喜歡一個老師,喜歡聽他(她)的課。
做父母的,無論孩子早上有時有多與大人別扭,都不愿意讓孩子太難過,擔心孩子一個受傷的心開始一天。然而,許多時候,孩子的受傷成人并沒有重視,或許多孩子受了傷,而家長還沒有知覺。更有一些老師,找來一些借口“班上人多,不好管理”,對孩子惡語傷人。還有一些孩子生性膽小,在學校受到一些小“惡霸”的欺負,成日人心惶恐。
......
皮蛋老師認為,“餓著肚子”上學的孩子幾乎沒有了,可“心情難過”著的孩子卻很多,他們上課的日子并不“餓著肚子”好過一點。該死的是,這樣的問題,遠比“餓著肚子”隱蔽,家長不了解情況,以為孩子去了學校就必然是學習了,成績不會差,而成績差了就招來不斷地抱怨。一些家長卻不知,孩子面臨著的是什么樣的問題。
如何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