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的培養
在孩子即將進入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像很多家長一樣憂心忡忡,擔心孩子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畢竟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有大人無微不至的特殊照顧,要她一下子獨自面對吃飯、穿衣、如廁等生活問題,說實話我們的內心確實也比較緊張。緊張的原因應該歸咎于我們平時也沒有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在進餐的問題上,家中的進餐都是由我們大人來喂的,孩子大多數時候也是邊吃,邊跑,邊玩,進餐時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將飯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較慢。孩子好像對進餐不太感興趣,有時甚至表現為厭惡,有時還故意將飯菜嘔吐在碗內。我們也曾經嘗試讓孩子自己進餐,但孩子要么主觀上不情愿,不肯吃,要么是吃得很慢,飯菜都涼了,沒有味道了,她就更不肯吃了。有時自己肯吃一會兒,但飯粒掉得一塌糊涂,不但桌上都是,連她的座位底下也全是飯粒。基于以上種種原因,訓練孩子自己吃飯的事情最終不了了之,也最終演變成了擺在我們家長面前的一大難題。
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回來我問她是自己吃飯的嗎?她非常肯定地回答我“是的”。我們感到既“驚訝”又“欣慰”,總算邁出了第一步。但隨之而來的便是疑惑,她在學校吃多少?是不是就吃那么一點點飯?飯菜都能吃完嗎?通過與老師的溝通,我們了解到她在學校已經可以乖乖地坐著自己拿調羹吃飯,而且表現不錯,飯菜都能自己吃完。每天回來時都興高采烈地向我們展示老師貼在她衣服上的漂亮的“貼貼紙”,說是老師因為她吃飯吃得好對她的獎勵,孩子高興,我們也開心,懸著的一顆心終于可以暫時放下了。
雖說孩子在學校能開始自己吃飯了,但開學之初她一回到家還是不肯自己吃,就是要大人喂。記得老師反復和我們家長強調一定要家校保持一致,在家里要鞏固在學校的教育成果。于是我們決定不能向她妥協,既然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這次絕對不能半途而廢。可是我們也不能強行實施,還是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
我們先是對孩子進行表揚,不遺余力地表揚,并且讓她展示在學校學到的怎么吃飯的本領。孩子一聽是讓她展示本領,積極性馬上就提高了。她告訴我們吃飯前要先洗手,于是她先邊洗手邊給我們唱了一首洗手歌:“長袖變短袖,打開水龍頭,淋濕小小手,親親小肥皂,搓出許多小泡泡,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手指丫丫搓一搓,清清水里沖干凈,一、二、三,我的小手真干凈。”孩子邊唱邊做動作,我們大人也很受感染,于是我們和她一起邊唱邊洗手。這樣孩子越來越起勁,她還告訴我們洗完手以后兩個手要交叉抱在胸前“小手小手包抱緊,小蟲小蟲鉆不進”。孩子在兒歌中,在游戲中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看著孩子可愛的動作,聽著孩子甜美的聲音,我們都開心地笑了。
吃飯時我們所有人都坐到了餐桌前,當孩子說出我們要“分享”時,我們全家人都很驚奇,她說是老師說的,我們要分享。就這樣在一個良好的進餐環境和愉快的用餐氛圍中開始用餐。吃飯前,我們和老師一樣先用贊美的語氣介紹飯菜的名稱、營養價值和味道,從而增進孩子的食欲,另外還不時地加以鼓勵和表揚,如:“我的小手真能干”、“吃得真干凈”等話語來激發孩子自己吃飯的興趣激勵孩子自己吃飯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