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樂:啤酒桶波爾卡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樂曲ab(ab)a的結構,感受其連貫流暢的旋律。
2、借助故事和圖片感知樂曲結構,并嘗試用身體部位的轉動表現小老鼠的活潑靈巧,用較挺拔的姿態表現啤酒桶的直立姿態。
3、游戲前注意調整自己站的空間位置,游戲過程中用眼睛注視同伴,愉快地和同伴共同游戲。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啤酒桶波爾卡》(一)、(二)。
2、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教師完整講述《啤酒桶和小老鼠》的故事。
二、教師出示教學掛圖,引導幼兒完整地欣賞音樂。
1、師幼一起傾聽音樂《啤酒桶波爾卡》,體驗故事和音樂的有機結合。
教師:這里有段音樂,說的也是同樣的故事。
2、教師引導幼兒分辨表示啤酒桶生長四肢的a段音樂,表示小老鼠跳舞的ba段音樂,表示啤酒桶開蓋倒酒的bb段音樂,感受a段音樂的平穩有力,ba段(第一部分)的滾動輕巧和bb段(第二部分)的連貫流暢。
教師:啤酒桶長四肢時,是音樂的開始、中間還是最后?小老鼠跳舞、啤酒桶倒酒是音樂的中間還是結束?音樂的最后,啤酒桶怎么啦?
三、分段欣賞音樂,讓幼兒進一步熟悉樂曲旋律,并傳遍相應的動作。
1、在a段,按四個樂句分別生長四肢。引導幼兒創編啤酒桶生長的動作,要求幼兒上肢向各方位伸出。
教師:啤酒桶的手除了可以向兩邊伸,還可以向什么方向伸?
2、在ba段,聽音樂創編小老鼠靈巧活潑的動作。啟發幼兒用身體各部分的旋轉動作加以表現。
3、在bb段,創編啤酒桶猛烈打開、酒流暢流出的動作。引導幼兒用身體和手臂動作加以表現。
教師:我們的身體是啤酒桶,啤酒桶直立著是什么樣子的呢?手放在什么位置可以表示倒酒的動作呢?
4、再現a段,按樂句縮回四肢,恢復啤酒桶原樣。
四、幼兒坐在座位上完整地跟隨教師聽音樂做動作。
教師扮演仙女,在“引子”的最后4拍,做用“魔杖”指點酒桶的動作。
五、幼兒分角色表演《啤酒桶和小老鼠》的故事。
1、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圖片討論角色分配。
2、教師引導幼兒結伴表演。由一半幼兒扮演“小老鼠”,另一半幼兒扮演“啤酒桶”。“啤酒桶”先找個空地方擺好造型,“小老鼠”找一個“啤酒桶”,并和它一起跳舞、游戲。
教師:啤酒桶和小老鼠是一對什么呀?我們做游戲時,會用眼睛怎么樣呢?你們小老鼠和啤酒桶也會怎么樣呢?(讓幼兒感受并嘗試用眼睛注視同伴,與同伴游戲)
3、游戲結束后,教師引導幼兒檢驗自己的游戲空間有沒有問題?如何解決?
教師:剛才你們游戲時,有沒有人覺得擁擠?你是怎么調整位置的?
六、幼兒分角色聽音樂完整地表演,再次感受樂曲的情緒和結構。
教師引導幼兒站到合適的位置,以免游戲中出現擁擠現象。
教師:現在我們再玩一次這個游戲,這次“啤酒桶”之間空的距離要注意了,想想怎么樣才是舒服的位置,怎么樣小老鼠來了就不會擁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