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樂《饑餓的狐貍》
活動目標:
1、在熟悉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認真傾聽音樂,能隨樂句變化表現相應的動作。
2、感受音樂ab段結構特點,根據情境主動參與游戲。
3、在音樂游戲當中養成團結友愛、知錯就改等良好品質。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故事大書、音樂、小狗頭飾、“雞籠”一個
經驗準備:幼兒已聽過原大書《饑餓的狐貍》的故事(未改編)
活動重點:
傾聽音樂,熟悉音樂旋律并做相應動作。
活動難點:
能隨音樂主動參與游戲,遵守游戲規則。
活動過程:
一、教師隨音樂翻大書、講述故事,導入活動:
1、 一只狐貍肚子餓了,好餓呀、好餓呀(隨音樂節拍一下一下),他一步一步溜進農莊,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他“輕輕地”繞過大黃狗,這邊找一找,那邊找一找,再找一找,這邊找一找,那邊找一找,打開雞籠,抓雞啦!突然,農夫來了,狐貍很快變成成一個稻草人,一動也不動,農夫這兒摸摸,那兒撓撓,哎呀,怎么是個稻草人呀,農夫離開了,狐貍趕快跑回了家。
2、啟發幼兒理解故事改編結局,學習稻草人的樣子:你們剛才聽到張老師講的這個《饑餓的狐貍》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樣?他為什么要變成稻草人呢?稻草人是什么樣的?你們也來學一學稻草人的樣子。
二、教師和幼兒隨音樂做動作
1、帶幼兒坐在椅子上提煉動作。第一樂段:a、狐貍餓了是什么樣子?(提煉幼兒動作,捂著肚子一下一下彎腰)b、狐貍溜進了農莊,是怎么溜進去的?(輕輕地、踮起腳尖),誰能學一學狐貍溜進村莊的樣子。(提煉幼兒動作做手部動作,隨音樂一前一后)c、然后繞過黃狗是怎么做的?(可提示幼兒,看畫面,踮著腳、雙手打開,保持平衡),輕輕繞過大黃狗,找一找,有沒有吃的,再從這邊繞過去,找一找,有沒有吃的。d、狐貍發現了雞籠是怎么做的?(打開雞籠、大喊:“抓雞啦!”)
第二樂段:聽到音樂變化:農夫來了!狐貍趕快變成了稻草人,農夫這個動一動、那個搖一搖,一動也不動,原來是稻草人啊,農夫走了,狐貍快快逃回了家。(回座位)
2、坐在椅子上跟音樂做動作,熟悉音樂
3、站起來跟音樂做動作,練習游戲
三、集體游戲:農夫和狐貍
1、教師當狐貍媽媽,小朋友當狐貍寶寶,一位配班教師當農夫。師:“這次,老師來當狐貍媽媽,小朋友當狐貍寶寶,我們一起“溜進農莊”去偷雞,我們是一群會聽音樂的小狐貍,我們要仔細聽音樂,音樂會告訴我們接下來會做什么。”
“狐貍寶寶”跟著“狐貍媽媽”一個跟著一個排一隊“溜進農莊”。第一次游戲,“農夫”捉走一只“小狐貍”。
2、教師和幼兒總結經驗:為什么那只“小狐貍”會被捉走?因為他動了。師:“這只小狐貍也太不小心了,都變成稻草人了就要堅持住一動也不動,這樣才不會被農夫發現(請這名幼兒回來,再給一次機會)
3、再次游戲,增加難度:農夫提問:“你是狐貍嗎?”“你是稻草人嗎?”“你叫什么名字啊?”“今天下雨了嗎?”“唉呀,誰的東西掉了?”。
四、總結經驗,提高挑戰:
1、再次游戲,被捉走的“小狐貍”戴上草帽變成“小農夫”,和“農夫”一起找其他“小狐貍”。
2、總結經驗,啟發幼兒怎么救回自己的伙伴:小狐貍為什么會被捉走?他們被捉走了怎么辦?(去救他們)小狐貍雖然被捉走了變成了農夫,可是他們還是我們的伙伴,我們要把他們救回來!怎么救呢?(向農夫求情)農夫為什么要捉狐貍啊?我們偷雞是不對的,要向農夫承認錯誤:“我們再也不偷雞了!請把小狐貍還給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