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孩子讓你“丟人”
說實話,小男孩的父母感覺丟人,其實是大可不必的。當問起男孩為什么打人,他的回答很簡單,就是“餓了”!而男孩為什么餓呢?因為這一天小男孩是在中午11點半吃的午飯,而事發時間是傍晚7點,孩子不餓才怪。雖然那女孩不會分享,有可能有一定問題,但這么長的時間,男孩父母沒有注意到孩子需要進食,是不是責任更大呢?
所以,孩子出問題了,就應該找問題的根源。而不要看表象。孩子的所作所為,都是其天性的自然體現,成人的道德觀在他們那里,是說不通的。做父母的忽視孩子的最基本需求,怎么還能要求孩子展現優良的精神?
這兩個例子是很相像的,對家長而言,感受都是難堪和丟人。但兩個例子比較大的區別是,前者家長可以暫時旁觀,因為孩子沒有什么錯誤。而后者則必須向孩子承認錯誤了,因為爸爸媽 媽沒有盡到照顧孩子飲食的職責,導致孩子餓了才向別人要吃的,是爸爸媽 媽的不對。同時非常重要的是,必須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對方道歉。
許多時候,父母看待孩子的表現,不能站在自己的“臉面”立場上。孩子讓家長“丟人”并不可怕,關鍵在于家長的心態是否平和,是否耐得住環境的眼光。只要我們堅信這樣做是對的,就算“丟人”也沒什么。而當家長感覺“丟不起人”的時候,對自己和對孩子都會失去耐心。當然,當孩子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就需要及時制止,一是防止事情進一步惡化,二是讓孩子明白界線在什么地方。
家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就是孩子,我們不能總是用成人的視角來判斷孩子的行為。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犯錯誤” 的時候。一定要耐心和靜下心來分析原因“丟人”事小,錯過了觀察孩子行為背后原因的機會,則損失更大。
一個家長遇到孩子讓自己“丟人”時,其實不是壞事。一方面,很多父母感覺“丟人”實際上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正常和充滿活力、探索的表現,也充分說明我們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做一些預防,讓孩子學會快速適應和正確應對。而另外一方面,這也可能是一個很強烈的信號,說明家長有忽視孩子的地方,或是自己教育不到位了,讓你知道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