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露才華時
有的“神童”,不僅一生在學業和事業上一無建樹,甚至是連起碼的生存能力都沒有。比如,宋朝著名的神童蔡伯郗,三歲就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華,受到宋真宗極大的賞識,曾親自為其賜詩:“七閩山水多才俊,三歲奇童出圣時。”并授予“秘書省正字”的官職,讓他在東宮伴太子(宋仁宗)讀書。但蔡伯郗卻是不思學習,整天吃喝玩樂,養尊處優。昔日的才華蕩然無存,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靠皇帝恩賞茍活了八十多歲,最終落得個潦倒終生。后世人嘆之曰:“碌碌無為,乞食終生,三歲之‘神童’安在?”這種凄慘的結局,與過分吹捧不無關系。
歷史的教訓值得吸取。中國古代就曾出現過不少的“神童”(或叫奇童),從小就表現出了特殊的稟賦和非凡的才能。遺憾的是,最后成才者卻是寥寥無幾。
什么原因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被人們“有情地捧殺”了。面對才華初露的孩子,家長不能盲目樂觀。
父母要當好孩子的“哨兵”、“警衛員”、“領航員”
成功的孩子背后,往往有清醒的父母做后盾。
19世紀德國著名學者卡爾.威特的父親,在小威特初露才華時,頭腦就特別的清醒。小威特當時是相當的聰明,可以說是智慧超人。但父親卻非常忌諱別人稱他兒子為“神童”。他自己也從不當面表揚、夸贊他的兒子。
有一次,一位督學慕名而來,想考一考小威特。老威特雖然同意了,但他跟督學約定一條:
“不管考得怎么樣,決不要當面稱贊我的兒子。”
考試時,督學故意出了一些難題。然而,小威特解答得非常順利。督學大為吃驚,禁不住脫口夸贊道:
“啊呀,他簡直超過了我們的學者!”
老威特一聽,趕快糾正說:
“哪里,哪里,這是因為兒子這半年在學校里聽數學課,所以還記得。”
督學緊接著又出了當時大數學家歐拉考慮了三天才做出來的一道題,小威特只用了一杯茶的工夫,又解出來了。督學更是驚訝不已,競完全忘記當初的約定,激動地向老威特祝賀道:
“我應該說,你兒子勝過了歐拉!”
老威特更不高興了,在桌子下面狠狠地掐了一下督學的手,臉色非常嚴肅地說:
“瞎鳥有時也能揀到豆粒,他這也是偶然的。”
就是這樣,小威特在清醒的父親教育和引導下,一直保持謙虛謹慎、虛心好學、刻苦鉆研的精神,做學問的銳氣一直盛而不衰,九歲考上萊比錫大學,十三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十六歲被授予法學博士,并被聘為柏林大學教授。
老威特對小威特的態度,很值得那些才華初露的孩子的父母們效法。家長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要有效地避免那些本來很有培養、發展前途的孩子們“夭折”,不使他們成為“曇花一現”的人物,家長首先應當切實加強自身修養,正確地看待孩子的榮譽和人們的夸贊,在任何時侯都要保持高度清醒的頭腦,謹防“捧殺”。